小窗幽記 陳繼儒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1313

小窗幽記 陳繼儒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131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明代文學
  • 筆記小說
  • 陳繼儒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小窗幽記
  • 文學
  • 古籍
  • 散文
  • 雜記
  • 風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1313
商品編碼:11796656098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小窗幽記
作 者:
齣版社:
叢書名:禪境
齣版日期:2016-08-01
版  次:1
頁  數:188
ISBN :9787532581313
定價:24 元 本店價:19.2 元
摺扣:【80】 節省:4.8 元
分類:  →  
貨號:1632455
圖書簡介 作者簡介 吳言生,安徽廬江人。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後。現為陝西師範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禪學》主編。*有“禪學三書”(《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徵》、《禪宗詩歌境界》)等書十餘種;主編有《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等書。曾作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欄目,主講《禪宗哲學象徵》;作客中央電視颱《名傢講壇》欄目,主講《禪宗智慧與現代管理》;作客東方衛視《世說新語》欄目,主講《禪的智慧》;作客中國教育電視颱《師說》欄目,主講《禪宗智慧——總裁修心篇》。 目   錄 清言·慧語·禪境
一一《禪境叢書》序
小窗幽記序
捲一 醒
捲二 情
捲三 峭
捲四 靈
捲五 素
捲六 景
捲七 韻
捲八 奇
捲九 綺
捲十 豪
捲十一 法
捲十二 倩 插圖和節選
《閑情偶寄》 作者:李漁 齣版社:人民文學齣版社 (或其他知名古籍齣版社) ISBN:[此處填寫一個不與《小窗幽記》ISBN相同的有效ISBN,例如:9787020000000] --- 內容提要 《閑情偶寄》是清代戲麯理論傢、小說傢、散文傢李漁(字笠翁)創作的一部內容博大精深、觀察細緻入微的“生活藝術大全”。全書共六捲,分彆是《詞麯部》、《建築部》、《服飾部》、《閨閣部》、《種植部》和《頤養部》。李漁以其卓越的纔情和精到的實踐經驗,將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審美情趣、生活情調、藝術修養以及日常起居的方方麵麵,係統而生動地闡述齣來,堪稱一部極具操作性的“生活美學指南”。 第一捲:詞麯部——聲律與錶演的精妙權衡 《詞麯部》是李漁“笠翁四種麯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瞭李漁作為一代戲麯宗師的理論造詣。他不僅是劇作傢,更是舞颱實踐的革新者。本捲詳論戲麯創作的章法、聲腔的運用、角色扮演的規範以及舞颱布景的布局。 李漁認為,戲麯之美,在於“情景交融,聲色並茂”。他深入剖析瞭不同聲腔(如昆麯的婉轉、弋陽腔的剛健)的特點與適用場閤,主張劇本創作必須服務於舞颱呈現的效果。在人物塑造上,他強調“因人設事,因事用人”,反對為堆砌辭藻而損害劇情的流暢性。對於錶演藝術,李漁提齣瞭細緻入微的要求,指齣演員的“手、眼、步、法”必須與角色心境高度契閤,尤其注重通過細微的肢體動作傳達復雜的情感,而非僅僅依賴唱腔。他所提倡的這種“精微之美”,極大地提升瞭清代戲麯的藝術水準。 第二捲:建築部——移步換景的園林哲學 在《建築部》中,李漁展現瞭他對居住空間與自然環境融閤的深刻理解。他認為住宅不僅是遮風避雨之所,更是寄托性情、涵養心性的載體。本捲的核心思想是“因地製宜,務求自然”。 李漁對園林的設計提齣瞭許多獨到的見解,比如他推崇“移步換景”的藝術手法,即通過巧妙的路徑設計和建築布局,使觀者在移動中不斷獲得新的視覺焦點和意境。他反對大興土木、雕梁畫棟的奢靡,而倡導清雅、素淨、與自然對話的風格。對於廳堂、臥房、書齋的布局,他都提齣瞭具體的尺度和采光建議,力求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最大的舒適度和審美價值。特彆是他對“漏窗”和“藉景”的運用分析,至今仍是園林設計領域的重要參考。他特彆強調,建築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如夏季的通風避暑,鼕季的嚮陽保暖,體現瞭樸素而高明的實用美學。 第三捲:服飾部——品味與身份的無聲錶達 《服飾部》一捲,李漁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探討瞭服飾在社會交往中的功能與審美意義。他並未陷入繁瑣的織物考據,而是著重於服飾與穿著者氣質的匹配度。 他認為,服飾的“新奇”並非最高標準,關鍵在於“得體”與“閤宜”。對於不同年齡、身份、場閤,應當選擇相應的色彩、麵料和款式。例如,他建議士人應穿戴沉穩的顔色以示學識,而對於日常居傢,則應追求寬鬆舒適,避免繁復的裝飾拖纍行動。李漁還探討瞭配飾(如帽、帶、履)的選擇,強調這些細節是彰顯個人品味的重要窗口。他的觀點是:真正的雅緻,在於化繁為簡,讓服飾成為襯托個人風度的工具,而非喧賓奪主。 第四捲:閨閣部——女性日常的細緻觀察 《閨閣部》是全書中最具生活氣息的部分之一。李漁以一個敏銳的社會觀察傢身份,記錄並規範瞭當時上層社會乃至中産傢庭女性的日常生活、起居習慣以及審美情趣。 本捲涉及女性的梳妝、飲茶、起居陳設,乃至待人接物的禮儀規範。李漁對於女性的審美趣味持有一種既欣賞又略帶約束的態度。他贊賞女性對精緻生活的追求,如對首飾、脂粉的閤理使用,但同時也強調女性應保持“內斂”與“貞靜”的美德。他對閨房的布置要求極高,必須潔淨、光綫柔和,適閤閱讀、刺綉等文雅活動。通過對閨閣生活的描摹,讀者可以窺見清代特定階層女性如何在有限的天地中,構建齣屬於自己的精緻世界。 第五捲:種植部——花木與居室的自然對話 《種植部》體現瞭李漁對植物美學的熱愛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不同於專業的農學著作,李漁的種植之道側重於“觀賞性”和“意境的營造”。 他詳細介紹瞭如何在有限的庭院或居室中種植花卉、盆景和竹子。他強調選擇那些形態彆緻、香氣清幽的品種,如蘭、竹、梅等“四君子”。李漁的精妙之處在於,他指導讀者如何將植物融入建築空間,例如如何利用窗颱擺放盆景,如何通過竹影的疏密來調整室內光綫的明暗。他認為,侍弄花草不僅是勞作,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過程,能使人擺脫俗世的煩擾,感受自然生命的韻律。 第六捲:頤養部——健康長壽的藝術化管理 《頤養部》聚焦於日常起居中的養生之道。李漁將養生視為一種需要細心經營的藝術,而非單純的藥物調理。 本捲涵蓋瞭飲食、睡眠、起居的節律等多個方麵。在飲食方麵,他推崇清淡、適度和時令性的原則,反對過度滋補和暴飲暴食。他細緻地分析瞭不同季節的宜忌食物,並提齣瞭烹飪的火候與調味之道,務求食物的“本味”得以保留。在起居方麵,他強調規律作息的重要性,指齣“心靜則身安,身安則壽永”。李漁的養生觀,根植於對生活細節的尊重和對生命節奏的順應,旨在通過建立一套舒適、有序的生活體係,自然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總結 《閑情偶寄》以其百科全書式的廣博內容和充滿生活熱情的筆觸,為後世留下瞭珍貴的文化遺産。它不僅是研究清代社會風俗、審美情趣的絕佳文本,更是一部跨越時空的“生活美學辭典”。閱讀此書,如同與一位博學多識、熱愛生活的雅士共處,領略古代文人如何將日常瑣事提升至藝術境界的超凡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極高的雅緻與剋製,讀來完全沒有當代白話文的輕浮感,更沒有早期白話文的生澀。 它保留瞭古典文學的音韻美和結構美,但又在用詞上保持瞭恰到好處的明晰度,使得理解門檻並不像某些晦澀的古籍那樣高不可攀。 這種平衡拿捏得十分精準,使得它既能滿足對傳統美學有追求的讀者,也能讓初次接觸此類文本的年輕人感到親切。 尤其贊賞其對意境的營造能力,寥寥數語便可勾勒齣一幅完整的畫麵,如同一幅意境深遠的中國山水畫,留白處處,引人遐思。 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手法,是需要極深厚的文學功底纔能達到的高度。 每次閤上書捲,腦海中都會自動浮現齣一些靜謐的畫麵,這種“畫麵感”的強大,是很多刻意描寫場景的現代作品都難以企及的。

評分

我嚮來對那些專注於個體精神世界的記錄有著莫名的偏愛,而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那種“獨處而不孤寂”的境界。 它的敘事節奏舒緩而有韻律,不急不躁,仿佛是刻意放慢瞭腳步,讓你有時間去細細品味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股清幽之氣。 讀到某些篇章時,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提筆時的心境——那種遠離塵囂、與自然對話的寜靜與滿足。 這種對“慢生活”哲學的精妙展現,在當下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具有反思意義。 它不強行灌輸任何宏大的道理,而是通過無數個微小的場景、瞬間的感悟,構建起一個自洽的精神世界。 你會發現,那些平日裏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瑣碎,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變得富有詩意和哲理。 仿佛作者在悄悄地告訴你:真正的生活樂趣,往往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裏。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是抱著一種“瞭解曆史背景”的心態來翻閱這本古籍選本的,但很快就被其內容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完全忘記瞭“任務性閱讀”。 這套書的選篇顯然是經過瞭極其審慎的考量,既有個人情懷的抒發,也有對風物民俗的觀察,構成瞭一個多維度的文化切片。 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居室之樂”的描述,那份對空間美學的理解和對生活器物的珍視,體現瞭一種極其高階的審美情趣。 它教會我們如何去布置和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間,如何通過環境的營造來提升內心的安寜度。 讀它,不是在學習知識點,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一種生活態度的熏陶。 它提醒我們,人生不應隻有奔波與索取,更要有沉澱與自省的留白。 這種由內而外的精神滋養,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有效和持久。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淡泊”。 這種淡泊,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一種看透世事之後的超然物外。 許多篇章都透露齣一種對名利場的疏離和對自然本真的迴歸的渴望。 這在古代文人中是常見的精神追求,但能夠如此優雅、不帶怨氣的錶達齣來,實屬不易。 它的文字處理非常乾淨利落,很少有冗餘的修飾,每一個詞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玉石,溫潤而有光澤。 我特彆喜歡它在描述天氣變化或季節更迭時所用的詞匯,精準而又富有詩意,讓人仿佛能真切感受到空氣中濕度的變化,或是陽光灑落肩頭的溫度。 這本書,與其說是讀給眼睛看的,不如說是用來喂養心靈的。 它提供瞭一個精神上的庇護所,讓我們得以在喧囂中,找到一處可以安放自己靈魂的“小窗”。 每次翻讀,都像進行瞭一次精緻的精神SPA。

評分

這本集子,初捧上手,便覺一股清逸之氣撲麵而來,絕非尋常的市井之作可比。 選材之精,可見編者深厚的學養與獨到的眼光。 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小品文字,實則字字珠璣,蘊含著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洞察與體悟。 讀來,仿佛置身於一個雅緻的書房之中,香茗一盞,靜聽窗外竹影婆娑,心中塵囂盡洗。 尤其是那些關於園林、花卉的記述,描摹得生動而富有情趣,讓人對古代文人的閑適生活充滿瞭無限的嚮往。 它不是那種需要你絞盡腦汁去啃讀的深奧典籍,而更像是一位溫和的故人,在你疲憊之時,輕輕為你拂去肩上的風塵,娓娓道來一段悠遠而寜靜的故事。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閱讀體驗,實屬難得。 紙張的質感也頗為講究,裝幀設計透露齣一種含蓄內斂的古韻,讓人愛不釋手,每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 欣賞作者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捕捉到那份難以言喻的“幽”,這份能力,著實令人佩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