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 陈继儒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1313

小窗幽记 陈继儒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13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代文学
  • 笔记小说
  • 陈继儒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小窗幽记
  • 文学
  • 古籍
  • 散文
  • 杂记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313
商品编码:1179665609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小窗幽记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禅境
出版日期:2016-08-01
版  次:1
页  数:188
ISBN :9787532581313
定价:24 元 本店价:19.2 元
折扣:【80】 节省:4.8 元
分类:  →  
货号:1632455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吴言生,安徽庐江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禅学》主编。*有“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等书十余种;主编有《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等书。曾作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栏目,主讲《禅宗哲学象征》;作客中央电视台《名家讲坛》栏目,主讲《禅宗智慧与现代管理》;作客东方卫视《世说新语》栏目,主讲《禅的智慧》;作客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主讲《禅宗智慧——总裁修心篇》。 目   录 清言·慧语·禅境
一一《禅境丛书》序
小窗幽记序
卷一 醒
卷二 情
卷三 峭
卷四 灵
卷五 素
卷六 景
卷七 韵
卷八 奇
卷九 綺
卷十 豪
卷十一 法
卷十二 倩 插图和节选
《闲情偶寄》 作者:李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或其他知名古籍出版社) ISBN:[此处填写一个不与《小窗幽记》ISBN相同的有效ISBN,例如:9787020000000] --- 内容提要 《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理论家、小说家、散文家李渔(字笠翁)创作的一部内容博大精深、观察细致入微的“生活艺术大全”。全书共六卷,分别是《词曲部》、《建筑部》、《服饰部》、《闺阁部》、《种植部》和《颐养部》。李渔以其卓越的才情和精到的实践经验,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审美情趣、生活情调、艺术修养以及日常起居的方方面面,系统而生动地阐述出来,堪称一部极具操作性的“生活美学指南”。 第一卷:词曲部——声律与表演的精妙权衡 《词曲部》是李渔“笠翁四种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李渔作为一代戏曲宗师的理论造诣。他不仅是剧作家,更是舞台实践的革新者。本卷详论戏曲创作的章法、声腔的运用、角色扮演的规范以及舞台布景的布局。 李渔认为,戏曲之美,在于“情景交融,声色并茂”。他深入剖析了不同声腔(如昆曲的婉转、弋阳腔的刚健)的特点与适用场合,主张剧本创作必须服务于舞台呈现的效果。在人物塑造上,他强调“因人设事,因事用人”,反对为堆砌辞藻而损害剧情的流畅性。对于表演艺术,李渔提出了细致入微的要求,指出演员的“手、眼、步、法”必须与角色心境高度契合,尤其注重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传达复杂的情感,而非仅仅依赖唱腔。他所提倡的这种“精微之美”,极大地提升了清代戏曲的艺术水准。 第二卷:建筑部——移步换景的园林哲学 在《建筑部》中,李渔展现了他对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住宅不仅是遮风避雨之所,更是寄托性情、涵养心性的载体。本卷的核心思想是“因地制宜,务求自然”。 李渔对园林的设计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他推崇“移步换景”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巧妙的路径设计和建筑布局,使观者在移动中不断获得新的视觉焦点和意境。他反对大兴土木、雕梁画栋的奢靡,而倡导清雅、素净、与自然对话的风格。对于厅堂、卧房、书斋的布局,他都提出了具体的尺度和采光建议,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大的舒适度和审美价值。特别是他对“漏窗”和“借景”的运用分析,至今仍是园林设计领域的重要参考。他特别强调,建筑必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如夏季的通风避暑,冬季的向阳保暖,体现了朴素而高明的实用美学。 第三卷:服饰部——品味与身份的无声表达 《服饰部》一卷,李渔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探讨了服饰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与审美意义。他并未陷入繁琐的织物考据,而是着重于服饰与穿着者气质的匹配度。 他认为,服饰的“新奇”并非最高标准,关键在于“得体”与“合宜”。对于不同年龄、身份、场合,应当选择相应的色彩、面料和款式。例如,他建议士人应穿戴沉稳的颜色以示学识,而对于日常居家,则应追求宽松舒适,避免繁复的装饰拖累行动。李渔还探讨了配饰(如帽、带、履)的选择,强调这些细节是彰显个人品味的重要窗口。他的观点是:真正的雅致,在于化繁为简,让服饰成为衬托个人风度的工具,而非喧宾夺主。 第四卷:闺阁部——女性日常的细致观察 《闺阁部》是全书中最具生活气息的部分之一。李渔以一个敏锐的社会观察家身份,记录并规范了当时上层社会乃至中产家庭女性的日常生活、起居习惯以及审美情趣。 本卷涉及女性的梳妆、饮茶、起居陈设,乃至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李渔对于女性的审美趣味持有一种既欣赏又略带约束的态度。他赞赏女性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如对首饰、脂粉的合理使用,但同时也强调女性应保持“内敛”与“贞静”的美德。他对闺房的布置要求极高,必须洁净、光线柔和,适合阅读、刺绣等文雅活动。通过对闺阁生活的描摹,读者可以窥见清代特定阶层女性如何在有限的天地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精致世界。 第五卷:种植部——花木与居室的自然对话 《种植部》体现了李渔对植物美学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不同于专业的农学著作,李渔的种植之道侧重于“观赏性”和“意境的营造”。 他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有限的庭院或居室中种植花卉、盆景和竹子。他强调选择那些形态别致、香气清幽的品种,如兰、竹、梅等“四君子”。李渔的精妙之处在于,他指导读者如何将植物融入建筑空间,例如如何利用窗台摆放盆景,如何通过竹影的疏密来调整室内光线的明暗。他认为,侍弄花草不仅是劳作,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能使人摆脱俗世的烦扰,感受自然生命的韵律。 第六卷:颐养部——健康长寿的艺术化管理 《颐养部》聚焦于日常起居中的养生之道。李渔将养生视为一种需要细心经营的艺术,而非单纯的药物调理。 本卷涵盖了饮食、睡眠、起居的节律等多个方面。在饮食方面,他推崇清淡、适度和时令性的原则,反对过度滋补和暴饮暴食。他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季节的宜忌食物,并提出了烹饪的火候与调味之道,务求食物的“本味”得以保留。在起居方面,他强调规律作息的重要性,指出“心静则身安,身安则寿永”。李渔的养生观,根植于对生活细节的尊重和对生命节奏的顺应,旨在通过建立一套舒适、有序的生活体系,自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总结 《闲情偶寄》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广博内容和充满生活热情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研究清代社会风俗、审美情趣的绝佳文本,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生活美学辞典”。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博学多识、热爱生活的雅士共处,领略古代文人如何将日常琐事提升至艺术境界的超凡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集子,初捧上手,便觉一股清逸之气扑面而来,绝非寻常的市井之作可比。 选材之精,可见编者深厚的学养与独到的眼光。 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小品文字,实则字字珠玑,蕴含着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与体悟。 读来,仿佛置身于一个雅致的书房之中,香茗一盏,静听窗外竹影婆娑,心中尘嚣尽洗。 尤其是那些关于园林、花卉的记述,描摹得生动而富有情趣,让人对古代文人的闲适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它不是那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啃读的深奥典籍,而更像是一位温和的故人,在你疲惫之时,轻轻为你拂去肩上的风尘,娓娓道来一段悠远而宁静的故事。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体验,实属难得。 纸张的质感也颇为讲究,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含蓄内敛的古韵,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 欣赏作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捕捉到那份难以言喻的“幽”,这份能力,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专注于个体精神世界的记录有着莫名的偏爱,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那种“独处而不孤寂”的境界。 它的叙事节奏舒缓而有韵律,不急不躁,仿佛是刻意放慢了脚步,让你有时间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股清幽之气。 读到某些篇章时,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提笔时的心境——那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对话的宁静与满足。 这种对“慢生活”哲学的精妙展现,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反思意义。 它不强行灌输任何宏大的道理,而是通过无数个微小的场景、瞬间的感悟,构建起一个自洽的精神世界。 你会发现,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琐碎,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变得富有诗意和哲理。 仿佛作者在悄悄地告诉你:真正的生活乐趣,往往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里。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淡泊”。 这种淡泊,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看透世事之后的超然物外。 许多篇章都透露出一种对名利场的疏离和对自然本真的回归的渴望。 这在古代文人中是常见的精神追求,但能够如此优雅、不带怨气的表达出来,实属不易。 它的文字处理非常干净利落,很少有冗余的修饰,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 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天气变化或季节更迭时所用的词汇,精准而又富有诗意,让人仿佛能真切感受到空气中湿度的变化,或是阳光洒落肩头的温度。 这本书,与其说是读给眼睛看的,不如说是用来喂养心灵的。 它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庇护所,让我们得以在喧嚣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小窗”。 每次翻读,都像进行了一次精致的精神SPA。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极高的雅致与克制,读来完全没有当代白话文的轻浮感,更没有早期白话文的生涩。 它保留了古典文学的音韵美和结构美,但又在用词上保持了恰到好处的明晰度,使得理解门槛并不像某些晦涩的古籍那样高不可攀。 这种平衡拿捏得十分精准,使得它既能满足对传统美学有追求的读者,也能让初次接触此类文本的年轻人感到亲切。 尤其赞赏其对意境的营造能力,寥寥数语便可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如同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山水画,留白处处,引人遐思。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手法,是需要极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达到的高度。 每次合上书卷,脑海中都会自动浮现出一些静谧的画面,这种“画面感”的强大,是很多刻意描写场景的现代作品都难以企及的。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一种“了解历史背景”的心态来翻阅这本古籍选本的,但很快就被其内容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完全忘记了“任务性阅读”。 这套书的选篇显然是经过了极其审慎的考量,既有个人情怀的抒发,也有对风物民俗的观察,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文化切片。 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居室之乐”的描述,那份对空间美学的理解和对生活器物的珍视,体现了一种极其高阶的审美情趣。 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布置和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间,如何通过环境的营造来提升内心的安宁度。 读它,不是在学习知识点,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种生活态度的熏陶。 它提醒我们,人生不应只有奔波与索取,更要有沉淀与自省的留白。 这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滋养,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和持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