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对象和范围尚需进一步明确,核心概念、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课程设置缺乏整合与规范。因此,总结目前众多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构建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对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促进知识管理学由新生走向成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本书主要回答了五个重要问题: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否已经存在?知识管理有 哪些核心概念,其内涵是什么?知识管理的主流研究方法有哪些?知识管理的规范体系是什么?如何推进知识管理教育,并确定标准的课程体系?
储节旺(1969- ),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三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八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情报学学位点负责人。现任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大学图书情报学刊》主编。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科技管理。在《科研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资料工作》、《科技进步与对策》、《光明日报》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省科技厅软课题3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合肥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1项;参与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5部。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及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号:06CTQ009)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六辑)收录。主持的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项目《“十二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研究项目成果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皖政办〔2011〕90号)发布。
郭春侠(1973- ),女,河北固安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及硕士分别就读于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0级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评价与学术规范。已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主持厅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重大项目共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及副主编教材6部,其中一部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合著及参与专著4部。曾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老实说,初接触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技术手册类型的著作,充满了各种统计公式和软件操作指南。毕竟“文献计量分析”这几个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但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视角极为开阔,更侧重于哲学层面的思辨和学科方法论的建构。它没有陷入细节的泥潭,反而将计量分析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探讨了如何通过量化手段来定义和巩固一个新兴学科的边界与核心范式。书中的某些章节,比如对知识引文网络拓扑结构的探讨,读起来更像是对信息社会结构本质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单纯的计量报告。这种将硬核分析与宏观理论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摆脱了传统工具书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域专家,在为你勾勒出整个知识版图的骨架,让你明白每一个数据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支撑起一个学科的学术声誉和发展方向。对于希望从“数据处理者”跃升为“知识架构师”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是毋庸置疑的强劲。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巧,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头重脚轻,而是层层递进,逻辑关系清晰得近乎数学般的美感。从对传统文献计量学的批判性回顾开始,逐步过渡到对知识管理体系化需求的阐述,最后才落脚于如何构建学科层面的规范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对“系统性”的强调,这贯穿了全书始终。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单个文献或单个指标时,始终将其置于整个学科知识网络之中去考察其功能和角色。对于我这个长期在交叉学科边缘徘徊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箱,可以帮助我量化和证明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作用与渗透。它不仅解答了“做什么”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它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深层合理性。读完之后,我对如何在全球学术生态中定位和优化某一特定知识领域的管理策略,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文献计量分析的知识管理学科规范研究》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一种学术上的严谨与深度。我最初是抱着一种探索性的心态翻开它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系统化管理和利用学术文献的实用方法。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操作层面的技巧。它更像是一张宏大的地图,将文献计量这个看似冰冷的数据工具,巧妙地嵌入到了知识管理的广阔图景之中。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仅仅展示如何进行数据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分析结果如何反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规范。比如,它对不同学科知识流动的模型构建,就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视野。我特别欣赏它对“规范”一词的解构,它并非指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适应性的框架,指导我们在海量信息中识别核心脉络,并为未来的知识积累设定清晰的路径。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计量指标,转化为对知识结构清晰洞察的工具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不仅要“看”数据,更要“理解”数据背后的知识生态,这对于任何从事研究或信息管理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我是在一个信息爆炸、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阅读这本关于“规范”的专著的。起初,我对“规范研究”这个概念是有些抗拒的,担心它会束缚创新的手脚。然而,这本书的论述成功地打消了我的顾虑。它阐释得非常清楚:真正的规范不是限制,而是为了更好地流通和协作而设立的“共同语言”和“有效接口”。作者巧妙地运用计量数据作为例证,说明了当缺乏统一的学科语境时,知识的传播效率会急剧下降。我所关注的一个具体点是,书中对“高影响力”与“高引用率”之间差异的细致区分。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区分,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体现,它促使我们反思,哪些才是真正推动知识前进的核心动力,而不是那些仅仅昙花一现的热点。这本书帮助我理解,在海量的产出中,如何通过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来提炼出那些真正具有“稳定价值”的知识资产,从而使知识管理工作从被动的整理,转变为主动的价值挖掘。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沉稳内敛,丝毫没有迎合当下快餐式阅读的倾向,这反而让我感到一种难得的踏实感。它更像是对一个复杂议题进行长达数年的、持续的、深层次的耕耘的成果。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引用和平衡处理,显示出极高的学术良知和客观性。例如,在讨论知识发现的有效性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偏向于某一种计量模型,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各种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融合性的建议。这种严谨的辩证法,使得整本书的论断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引导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是在探讨知识管理学科的“未来形态”时,书中提出的几种情景分析,极具前瞻性,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目前所依赖的评估体系是否已经滞后于知识生产的实际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