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常叙(1908-1994)又名晓野,吉林省吉林市人,祖籍河北省乐亭县。曾师从高亨先生学习古文字学及先秦诸子之学,并问学于罗振玉先生。建国后曾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吉林省文史馆馆长。毕生钻研甲骨、金文与文献考证,并致力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与研究,其提出的写词法等理论体系对汉语词彙学的建立具有开创性意义。主要论著有《汉语词彙》、《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概论》、《耒耜的起源及其发展》、《楚辞九歌整体系解》、《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等,并有《龟甲兽骨文字集联》、《孙晓野书画集》等印行。
序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和现代汉语的关系
第一节 词彙上的异同
第二节 词组上的异同
一 一般性的
贰典故性的
第二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的语言性质
第一节 今而用古的超时代性一一各代词彙的兼蓄并用
第二节 推陈出新的能产性一一各代作家的新词创造
第三节 古今词的相对性
一 和现代汉语词的相对性
贰 和方言词的相对关系
第四节 结构造词的复原性
第三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的语言特点
第一节 词义特点
一词彙意义
贰语法意义
三古今词义并用
第二节 语音特点
一 对各时各地汉语音系的这应性
贰 读书音
三 标准音和读书音
第三节 书写形式特点
第四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的判定
第一节 不能完全按文字定词
第二节 不能完全按音节关系定词
第三节 不能完全按常用词彙定词
第四节 词凭什麽来判定
第二部分 分论
第一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的书写形式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起源及其写词方法
一 古汉字的性质
贰汉字的起源
三 创成汉字体系的写词方法
肆 “六书”名称和体系的变异
第二节 “六书”一一六种写词法在古-汉语文学语言
中的作用
一 象形(象物)、象事、象意、转注
贰 象声、假借和形声结构、行文通假
第三节 作品中的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书写形式问题
一 篇章载记中词的书写形式问题
贰本字和借字
三 异体字一一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肆 古今字一一历史上的异体字.
伍 譌误字
第四节 间化汉字和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书写形式
第五节 词的书写形式对词彙的反作用
一 字形结构的反作用
贰 字形譌误的反作用
第二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的语音形式
第一节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的音节特点
第二节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的语音特点
第三节 先秦两汉韵部
一 先秦韵部
贰 两汉韵部
三 先秦两汉韵部的音变一一对转、旁转
第四节 先秦两汉的声母
第五节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彙的两种音变
一 造词音变
贰 服从读者当代音系的“古音”残馀
第三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同音词在书写形式上的假借和通假
第一节 “假借”和“通假”的区别
一 假借、象声和摹声
贰 假借和通假
第二节 确定“假借”和“通假”的条件
一 “假借”和“通假”依作品语言来定
贰 “通假”关系要依古音来定
三 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不是同音词的“通假”
第三节 “声符”相同的“假借”和“通假”
第四节 声符不同的同音词通假
一 一般的同音词书写形式通假
贰 由于词彙音变而形成的同音词书写形式通假
第四章 词义
第一节 关于词义的几个问题
一 词义中的表象成分
贰 词义的解说之辞并不就是词义
三 词义的整体性和“一词多义”
肆 一个词为什麽会有几个讲法
伍 一字写多词更非“一词多义”
六 一词多义的情况及其原因
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变义
一 凭什麽推定本义
贰 如何推定本义
第三节 词义的转变
一 词义扩大
贰 词义缩小
三 词义转移
第五章 古代汉语造词法
第一节 古代汉语造词法在古-汉语文学语言中的地位、性质及其某些特点
第二节 摹声造词法
第三节 拟义造词法
一 比拟法
贰 借喻法
第四节 变义造词法
一 孳生法
贰 分化法
第五节 音变造词法
一 从古韵书看音变造词
贰 去声在造词上的作用
三 浊辅音在造词中的演变
第六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中的典故、成语和固定词组
第一节 典故和成语的关系及区别
第二节 成语、典故和固定词组
一 它们的关系和区别
贰 成语、典故、固定词组和造词
第三节 成语、典故和固定词组的提炼
一 选材
贰 提炼
第四节 成语、固定词组的活用
第五节 掌握典故、成语、固定词组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 结合读书,运用工具书,掌握出处
贰 注意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三 放在具体作品中来理解
附录一 词在文言作品语言中的辩证关系
附录二 孙常叙先生与古汉语词彙学研究
编后
从一个普通阅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它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对古汉语文本的“敏感度”。它不是那种让你背诵晦涩定义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副提升阅读“视力”的眼镜。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对比手法,将同一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命轨迹”描绘得活灵活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俗语”与“雅语”界限模糊地带的讨论。它没有将两者划出绝对的界限,而是展示了大量的词汇是如何从民间口语中吸收养分,最终被文人阶层接纳、净化并最终纳入经典体系的过程。这种动态的、流动的语言观,让我对古代社会语言生态有了更具层次感的认识。读完后,再去看那些古籍,我不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股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气息,这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趣味性和深度,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实属难得。它的字号选择恰到好处,注释部分的处理尤其高明,采用了双栏设计,既保证了正文的阅读连续性,又使得引文和注释能一目了然。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生僻或多音字词的标注,除了传统的注音符号外,还加入了现代白话文的简要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过去翻阅一些同类书籍时,常常因为查阅繁琐的注释而中断阅读体验,但这本概论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似乎深谙读者的“痛点”,在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设置了清晰的小结或对比表格,帮助读者梳理复杂的知识点。比如,在谈及古代常用动词的“加固”义项时,它用一个时间轴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代的使用频率变化,这种信息可视化的处理,比起纯文字堆砌要高效得多。可以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与阅读体验的平衡上,做得堪称业界典范。
评分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并不在于发掘了多少前人未曾提及的生僻词,而在于它构建了一套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在词汇的“社会语用”层面。它突破了纯粹的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范畴,开始探讨特定词汇是如何随着文学体裁的变化而被“塑形”的。举例来说,书中关于“咏叹调”式词语(如“浩歌”、“悲歌”)在汉乐府与唐代近体诗中的功能性差异分析,就非常精彩。它揭示了形式的约束如何反过来限制甚至塑造了词汇的选择范围和情感表达的强度。我过去阅读唐诗时,常常觉得某些词汇的出现带有某种“应景”的意味,但这本书解释了这种“应景”背后,是长久以来文人群体对特定语境下词汇效能的集体心照不宣。这为我理解文学“传统”提供了全新的语言工具,让我意识到词汇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是文学规范的体现者。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实在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词汇“探险地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古今异义词时的细腻手法。比如,书中对“风雅”一词的溯源分析,不仅追溯了它在先秦、汉魏六朝的语境差异,还对比了唐宋诗歌中的语义漂移。这种深度挖掘,让原本抽象的词汇鲜活了起来,不再是僵硬的符号。特别是对那些常常被误读的固定搭配,作者引用了大量具体的文献实例进行佐证,每一个例子都掷地有声,让人信服。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我手头的一些古代文献版本进行印证,发现书中的观点确实能有效解释许多困扰我已久的阅读难题。它没有陷入纯粹的词源考据泥潭,而是巧妙地将语言学理论融入文学批评的脉络,使得词汇的演变与文学思潮的变迁紧密结合。这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初涉古代汉语研究的读者,也能凭借其详实的注释和清晰的结构快速进入状态。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哲学文本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心性”相关词汇的讨论。这本书处理这类高频抽象词汇的方式,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性。它没有简单地将后世的解释强加于早期文本之上,而是非常细致地梳理了“性”、“情”、“意”等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派,如儒家、道家、名家中的语义边界和相互渗透。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对比《孟子》与《荀子》在“性”的理解上的语言差异,这种细致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深度。读罢相关章节,我感觉过去很多“想当然”的理解都被修正了。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精微的语言学视角来审视哲学史,让历史的语境感变得异常真实和可触及。而且,作者在分析这些词汇时,所选取的例句都极具代表性,往往是各自学派的标志性论述,使得理论学习与经典文本的直接对话得以完美结合。
评分孙常叙(1908-1994),字晓野,祖籍河北永平府乐亭县,1908年12月26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四)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立大学文法学院教育系肄业。曾任长白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文史馆馆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
评分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
评分书店看上了这本书,就是我买的这一本,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
评分《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是为一般人掌握阅读古书的能力而作,因此,它入手不是介绍汉语的历史,也不是介绍传统的“小学”,而是讲文言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关系。从现代汉语词汇过渡到文言词汇,亲切,自然,使人易于接受。全书各章节的知识都是本着这种精神设计的,实用,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但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其学术特点,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汉字是汉语词的书写形式”这一提法,认为“文字三要素,形、音、义三者鼎足而立的文字观点必须纠正,应该把它改作词和词的书写形式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贯穿于先生众多的研究论著,也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的认识,是古汉语词汇研究上的一个质的飞跃。
评分孙常叙(1908-1994),字晓野,祖籍河北永平府乐亭县,1908年12月26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四)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立大学文法学院教育系肄业。曾任长白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文史馆馆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
评分不错
评分从六书的次序变化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六书的新解释
评分到货很快,书还没看,应该不错。书的外观包装还是蛮好的。到货很快,书还没看,应该不错。书的外观包装还是蛮好的。
评分非常好值得信赖下次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