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Ⅲ:你不可不知的100个超有趣的汉字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Ⅲ:你不可不知的100个超有趣的汉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晖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语言文字
  • 文化
  • 科普
  • 趣味学习
  • 字源
  • 汉字故事
  • 教育
  • 知识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48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8241
包装:平装
开本:20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喜欢传统文化的大众读者。
重返语言历史现场,原来汉字这么有趣!

哪些字光看长相就知道它要说什么?
哪些字找到了另一半,却从此过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哪些字被挪作他用,却从此一借不还?
哪些字被误用、错用了一两千年?
哪些字命运多舛,后来谁也不认识它原本的意思?
还有哪些字等级森严,又有哪些字有满肚子学问?

“儿”“门”“卫”“夫”……,这些字,您肯定认识!但这个字的身世,您未必清楚!
“语词清道夫”许晖带您重返语言历史现场,探究汉字身世之谜!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汉字字形出发,来研究其词义源流的书。作者精选了100个超有趣的汉字,不仅具体展示了每一个汉字字形的演变,而且由汉字字形入手,详细讲解了与此汉字相关的古代社会的生活形态、日常礼仪和文化常识,以此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寻找中国文化的根。

作者简介

许晖,1969年生,自由作家,现居云南大理。
主编有《“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等。合著有《新说文解词》《中华语典》《趣读史记》系列等。著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乱世之鞭:中国历史上极有争议的30个人》《中国人容易误解的日常俗语》《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等。

精彩书评

许晖是本报的随笔专栏作家,也是一位汉字研究专家。他在本报开设的“汉字密码”给读者解读文字的历史,让读者看到这些美丽的方块字如何鲜活地演变到今。许晖说,我们平日里信手拈来的许多话,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的本意和渊源,我研究汉字、汉语词汇和中国历史多年,就想还原这些字词的原始状态。
———《贵州都市报》记者姚曼

与往年一样,暑假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又降临了,与去年不同,今年的书目平淡了少许。或许是与常人思想方式不同,当我看到一串很长的名字的时候,我承认,我被这小精灵吸引了。选一本好书对我来说是隆重的,就像选择一个好老师一个道理。我仔细了解了这本书。加上今年特别喜爱一个叫做“汉字英雄”的节目,于是,我买了这本书——《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欣赏书的价值所在,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外貌。”刚收到书的时候,我就被这个精灵吸引了,我的眼恨不能粘到这本通体墨绿古色古香的书上,书的外貌很吸引人,不是艳的夺目,而是朴素的令人膜拜。次被外貌征服了的我,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翻开了书……
我似乎,不,我发现了一个新大陆!汉字的历史完完全全的呈现在我的眼前。虽说只有200个,却也让我受益匪浅。只是口头的称赞不会让人心服口服的,就给你们举几个例子吧,就拿简单的女来说,“小精灵”首先向我介绍了女字的身世。且还告诉我关于诗经是怎样描述的女字,诗经的描述,接着就吸引了我,《诗经·七月》一诗中吟咏道:“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整句话意为用斧子砍伐向上长的长枝条,用手采摘柔弱的桑树的桑叶。在介绍女字的时候,还提到了男尊女卑的含义。虽然仅仅一页,但实着让我收获不小呀。
——初三学生 刘鑫玥 (转载自作文网)

目录

儿002

门004

卫006

夫008

屯010

区012

专014

比016

贝018

夭020

介022

仆024

仓026

火028

正030

旦032

田034

史036

央038

旧040

矢042

印044

召046

出048

吉050

老052

死054

戎056

尧058

光060

吊062

自064

向066

名068

字070

行072

孙074

来076

进078

县080
吹082

沈084

初086

忧088

言090

良092

宋094

迟096

画098

采100
委102

季104

周106

服108

宗110

享112

单114

函116

艰118

孟120
封122

省124

香126

侵128

宣130

室132

宫134

帝136

突138

逆140
秦142

晋144

索146

夏148

殷150

唐152

曹154

啬156

舂158

蛊160
豚162

商164

宿166

旋168

朝170

鲁172

媚174

粪176

裘178

遣180
雍182

豢184

辟186

嘉188

舆190

膏192

霍194

盥196

襄198

镬200

前言/序言


《字里乾坤:解锁汉字隐藏的千年智慧》 前言: 汉字,不仅仅是沟通的符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与智慧的璀璨瑰宝。每一个方块字,都仿佛一个微缩的宇宙,里面蕴藏着古人的观察、思考、想象与创造。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些文字,但有多少人曾停下脚步,去探寻它们背后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多少人曾好奇,那些看似寻常的字形,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又包含了怎样深邃的哲学与生活经验? 本书《字里乾坤:解锁汉字隐藏的千年智慧》正是为了回应这些关于汉字的好奇心而诞生的。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字典或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轻松、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您走近汉字的“前世今生”,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字形之下的,你我都不曾留意的,却是无比重要且充满魅力的汉字秘密。我们将一同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生活习惯,甚至折射出宇宙规律的,数量庞大却又精巧绝伦的汉字故事。 正文: 第一章:从象形到抽象,窥见古人的智慧之眼 人类文明的起点,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的模仿。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起源也与此紧密相连。本书将从汉字的源头——甲骨文、金文等早期形态入手,为您展现古人如何以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将天地万物、日用百物,乃至抽象的概念,一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形符号。 “山”与“水”的演变: 您是否想过,为何“山”字仅用三条简单的线条勾勒,却能精准传达连绵起伏的意象?“水”字又如何从波涛汹涌的图画,演变成今日流动的姿态?我们将追溯这些最基础的自然元素,看古人如何在极简的笔画中,凝聚对世界的认识。 “人”的姿态与情感: 从侧身而立的“人”,到象征劳动和力量的“力”,再到承载喜怒哀乐的“口”与“心”,这些与人体相关的字,无不蕴含着古人对自身行为、能力和情感的深刻理解。我们将探讨这些字形如何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角色与精神世界。 动物的生动描摹: 看看“马”字,那奔驰的鬃毛与矫健的身躯是否跃然纸上?“鸟”字又如何展现出羽翼丰满、展翅欲飞的灵动?我们会深入探究那些描摹动物的象形字,体会古人对动物形态与习性的细致观察。 器物的巧妙构思: 从“鼎”的庄重,“舟”的轻盈,到“井”的方正,这些代表古代生活器具的文字,不仅是器物的图形,更是古人实用智慧的结晶。我们将解析这些文字,了解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代的工艺技术与生活方式。 第二章:会意与形声,字词联想与逻辑的奥秘 汉字的魅力远不止于象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创造出更复杂的造字方法,以表达更丰富、更抽象的意义。本书将重点解析“会意”和“形声”这两种最能体现汉字智慧的造字原理。 “会意”:字词组合的哲学: “休”字,为何是“人”依“木”而息?“掰”字,为何是“手”分“二”(即两半)?“众”字,又如何通过重复的“人”来表达“多”?我们将解析大量“会意”字,揭示古人如何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组合,巧妙地表达事物之间的关联、状态的变化,以及深刻的哲学寓意,例如“明”字左“日”右“月”,象征光明,又何尝不是阴阳交合的象征? “形声”:表音表意的巧妙结合: 这是汉字中最庞大的家族。我们将深入剖析“形旁”和“声旁”的组合逻辑。为何“江”、“河”、“湖”、“海”都带有“氵”旁,却能区分不同的水体?为何“晴”、“暖”、“爽”都带有“日”旁,与天气有关?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形声字如何兼顾表义和表音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效率。 声旁的变化与关联: 即使是声旁,也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关联。例如,“弓”部的字,如“弹”、“张”、“弯”,都与弓箭或拉伸有关,声旁在此处也间接带有了一定的意义。我们将探索形声字中声旁与形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体会汉字构造的严谨与精妙。 第三章:汉字中的生活百科,从衣食住行到宇宙星辰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明的载体。本书将带您走进汉字构成的“生活百科”,从最基本的需求到最宏大的认知,感受汉字如何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点点滴滴。 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字,到“裳”、“肴”、“宅”、“车”等更具体的词汇,我们将挖掘这些字背后所蕴含的古代服饰、饮食文化、建筑特点和交通方式。例如,为何“家”字是“宀”(屋顶)加“豕”(猪),这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怎样的生活状态? 社会关系与伦理道德: “父”、“母”、“兄”、“弟”、“夫”、“妻”,这些代表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字,它们的字形如何体现了尊卑、长幼、男女之间的关系?“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的儒家思想,又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字形之中?我们将探讨汉字如何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 天文地理与自然规律: 从“天”、“地”、“日”、“月”、“星”、“辰”等字,到“风”、“雨”、“雷”、“电”、“霜”、“雪”,汉字记录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察与理解。我们将探究这些字形如何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现象的认知。 情感表达与精神世界: “爱”、“恨”、“喜”、“怒”、“哀”、“乐”,这些表达人类基本情感的字,它们的字形和结构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逻辑?“思”、“虑”、“悟”、“禅”,这些与思考、智慧相关的字,是否也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第四章:字义的流变与引申,古今智慧的碰撞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甚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引申。本书将揭示这些字义流变的奥秘,展现汉字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古今智慧的巧妙连接。 “假借”与“转义”的智慧: 有些字最初的字形并非用于表达现在的意义,而是通过“假借”的方式沿用下来,或者通过“转义”而获得新的生命。例如,“本来”中的“本”,最初是指树木的根部,后来引申为“原本”、“最初”的意思。我们将解析这些字义演变的轨迹,理解汉字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字多义的魅力与陷阱: 许多汉字拥有多个意思,这既是汉语的丰富性所在,也可能带来理解上的困扰。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一字多义汉字,深入剖析其不同意义之间的逻辑联系,帮助您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字。 历史事件与文化印记: 某些汉字的意义演变,直接反映了历史事件或文化习俗的变迁。例如,一些与战争、刑罚相关的字,其字义的变化可能记录了社会制度的进步或退步。我们将通过字义的流变,串联起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第五章:超越字面,感悟汉字中的人生哲理 汉字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智慧的载体。在每一个汉字的故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守”与“破”的辩证法: “守”字,从“宀”(房屋)和“寸”(手),象征着守护家园,也暗示着坚守原则。而“破”字,则可能通过字形的变化,展现出事物被打破、被冲破的状态。我们将探讨这些字如何提示我们事物发展的规律。 “静”与“动”的平衡: “静”字,从“青”(青色,象征生机)和“月”(夜晚),或许暗示着在静谧中孕育生机。“动”字,又有何深意?我们将从字形中感悟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人生智慧。 “得”与“失”的思考: “得”字,由“彳”(行)和“直”组成,可能暗示着正直地行走才能有所收获。“失”字,又如何展现了失去的必然性?我们将通过这些字,思考人生的得失与取舍。 “圆满”与“缺憾”的哲学: “圆”字,象征着完整与和谐。“缺”字,又如何暗示着不足与不圆满。我们将从这些字中,体悟宇宙万物皆有其圆满与缺憾的哲学观。 结语: 《字里乾坤:解锁汉字隐藏的千年智慧》是一次对汉字文明的深度探索,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您重新认识汉字,发现它们不仅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连接古今、启迪智慧的钥匙。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个故事,等待着您去聆听;都如同一个谜语,等待着您去解答。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汉字世界,感受那份独属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当您再次拿起笔,写下一个个汉字时,或许您会发现,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之光,都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便是汉字的永恒魅力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文字学研究,转化成了一种全民可接受的文化乐趣。我平时阅读速度比较快,但捧着这本《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Ⅲ》时,我的速度慢了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每一个章节都值得停下来反复咀嚼。比如,书中对某个描述情感的单字进行剖析时,从其声符、形符的关联性出发,最后落脚到古代诗词的意境表达,逻辑链条严密而流畅。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微缩的历史切片,记录着先人的智慧和生活痕迹。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汉字学习的热情,不再视之为负担,而是一种探索宝藏的奇妙旅程。强烈推荐,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第一段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Ⅲ:你不可不知的100个超有趣的汉字》的书,说实话,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汉字知识普及读物,没想到,作者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方式,把每个汉字的演变和背后的文化内涵都挖掘得淋漓尽致。就拿“家”这个字来说吧,书里没有简单地解释它的结构,而是追溯到它最初的甲骨文形态,那个“宀”下面有着“豕”(猪)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早期农耕社会里,有房有畜才是安居乐业的象征。这种将文字学与历史、生活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读完后,我再看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汉字时,总会不自觉地去联想它们最初的模样和意义的变迁,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真是妙不可言。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插图虽然不多,但点睛之笔,能让人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字形演变过程。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字历史和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它绝对能刷新你对汉字的认知。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字盲”量身定做的“解毒剂”。我从小就对汉字那种方块字的美感很着迷,但一涉及到字源和演变,就觉得头大,各种甲骨文、金文的转换简直是迷宫。然而,这本《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Ⅲ》的作者,真是个语言学界的“魔术师”。他(她)的笔法极其活泼跳脱,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架子。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看似简单的常用字的解析,竟然能扯到古代的祭祀礼仪,那种跨学科的联结能力,让人拍案叫绝。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提问、对比和趣味性的侧边栏注解,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字背后会藏着怎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或深思的历史片段。对于想提升谈资和文化底蕴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它的定价。

评分

第三段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且高明。它挑选的这100个汉字,并非都是最生僻难懂的,很多恰恰是我们每天都在用,却从未深究过的日常用字。这种“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对比,产生了极强的阅读张力。例如,书中对某个表达方位或状态的副词的探讨,居然牵扯到了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随口说出的词汇,都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秩序的理解。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每介绍完一个字,都会有一个小结或者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留给读者,让你有时间消化吸收,而不是囫囵吞枣。如果说市面上很多汉字书是“百科全书”,那么这本书更像是“私房菜”,每一道菜品都经过了精心烹制和调味,味道独特,回味无穷。

评分

第四段 老实讲,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存着一丝疑虑的,毕竟“超有趣”的宣传语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翻开第一页后,那种顾虑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摇椅上,慢悠悠地给你讲述他家祖传下来的故事。他的语言极富画面感,即便是讲解抽象的“假借”或“转注”概念时,也能用生动的比喻让初学者瞬间明白。我特别喜欢它对汉字“误读”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在现代语言快速演变中,我们是如何无意中偏离了古人最初的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你认字,它是在培养你对“词语生命力”的敏感度。对于从事文字工作或者需要进行深度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文化洞察力是无价的。

评分

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印刷装贴精美,内容更好,非常喜欢,赞一个。强烈推荐!

评分

很好,质量好,内容好,送货快

评分

印刷精美,有塑封。不容置疑的好书。京东配送不错,有促销很好。

评分

感受大家风范,品味国学经典,探究人生意义,丰富生命内涵,入手!

评分

汉字文化。

评分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舍者矣。”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四:“《论语》书法之严,即《春秋》书法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盖与 郑 伐 许 、 郑伯 伐 许 之书法同矣。”

评分

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舍者矣。”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四:“《论语》书法之严,即《春秋》书法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盖与 郑 伐 许 、 郑伯 伐 许 之书法同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