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ASC成员的工作经验和访谈资料首度公开,其中多人数次斩获奥斯卡奖项或提名 以电影制作流程为结构,阐明如何将美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手段,从而使导演脑海中的画面变成银幕上的影像 收录大量珍贵高清剧照、故事板及绘画和平面摄影作品等视觉参考 中国影视摄影师协会会长、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主席作序推荐
我读过很多有关电影摄影的书籍,而这本《导演的摄影课》是我感觉*真切、*务实、*熟悉的一本。 —— 穆德远,中国影视摄影师协会会长 本书包含大量有用的信息和真是的经历,任何一位渴望精心打磨自己的拍片技巧、成长为电影人的人——即使他们不是一个导演或摄影师——都能潜入这碗伟大而多样的浓汤,吸收其中所有的营养。 —— 理查德·克鲁多,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主席
杰奎琳·弗洛斯特(Jacqueline B. Frost),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教授,主讲电影摄影及前沿影视制作等课程,并为UCLA定期讲授“导演的摄影课”,也继续着自己的电影摄影师生涯。 巩如梅,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教授、系主任。编著有《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摄影卷》《镜头后面的世界——中国电影摄影师研究》《制造的影像——与十五位电影人对话数字技术》。
推荐语
序一
序二
前言
鸣谢
第—章导演和摄影师:富有创造力的合作伙伴
1.1导演
1.2电影摄影师
1.3选择电影摄影师
1.4导演应该作什么准备?
第二章电影摄影师和剧本
2.1视觉阐释
2.2故事板
2.3关于剧本,导演应该知道的事情
第三章光学镜头的美学
3.1镜头基础
3.2镜头上的数字
3.3理解景深
3.4变形镜头
3.5景深的美学
3.6监视区和导演
3.7作为导演应该对镜头有哪些了解?
第四章视觉参考
4.1大师级摄影师
4.2绘画大师
4.3其他影响电影的美术运动
4.4导演如何同摄影师交流?
4.5关于视觉参考导演所应该了解的
第五章影片的色调
5.1色温
5.2了解电影胶片
5.3有关色调,导演应该知道的
第六章类型片的照明
6.1历史回顾
6.2类型电影
6.3类型与预算
6.4照明风格
6.5高调和低调照明
6.6类型片的案例研究
6.7导演需要懂得的几点规则
第七章运动的工具与美学
7.1常见摄影运动
7.2运动的工具
7.2关于摄影机运动导演所应该了解的
第八章各种格式:“画布”
8.1画幅比
8.2胶片格式
8.3数字格式
8.4专业数字摄影机
8.5来自ASC电影摄影师对数字摄影机的思考
8.6导演应该知道的关于格式的事情
第九章洗印厂、DI和实现特定的视觉风貌
9.1洗印厂和胶转磁
9.2回放工作样片
9.3传统胶片后期
9.4以化学方法改变色彩基调的洗印工艺
9.5数字中间片
9.6后期修复
9.7适应变化
9.8给导演的九条忠告
第十章导演与摄影师创造性合作的历史
附录一参考作品
附录二受访者名单
译者说明
出版后记
我读过很多有关电影摄影的书籍,而这本《导演的摄影课》是我感觉*亲切、*务实、*熟悉的一本。书中内容多取材自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成员的切身体会和工作经验,而该协会主席理查德·克鲁多一行四人也应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的邀请,于今年六月访问了中国。我们就两协会之间的合作及专业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因此成为了朋友。 说到亲切、务实、熟悉,不是因为我与本书的许多贡献者是朋友,而是因为,作者弗洛斯特在书中所讲述的种种问题为全世界的摄影师共同面对。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全体创作人员的努力与沟通,而导演与摄影师的良好合作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从摄影师的创作理念到光线、色彩、运动、镜头及技术关键点,本书都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诠释了摄影师的创作精华。所以它代表了摄影师的共同诉求,巩如梅教授能将它译成中文,真是独具慧眼,而我深信本书必将对中国的导演、摄影师及全体电影从业人员都有所助益,将此书比作导演与摄影师沟通的桥梁是绝不为过的。 一个优秀的摄影师绝不仅仅创造美丽的画面,他必须将导演的创造意图完美地展现在银幕上,为此必须理解导演的想法,而一个优秀的导演当然也应了解合作者的专业诉求。在与不同导演的合作经历中,我发现其中有很多对摄影的了解少得可怜,于是不得不先给他们上摄影课,且每每感到些许为难。当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释然了,电影摄影师以后可以对导演、对制片人、对合作伙伴们讲,“为了了解我,您可以先读一下这本书。” 谢谢我的同仁弗洛斯特为电影摄影师与导演构建了沟通的桥梁!谢谢我的同事巩如梅教授准确地翻译了原著!希望我们在电影的创作中更加快乐! 穆德远,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长 北京 2013年10月
这本摄影书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觉得,光影的魔力远不止于记录,它更是一种讲述故事的语言。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教我如何操作复杂的设备,但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导演在构思画面时,是如何思考“光”与“影”的关系。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激情,仿佛带着你一起走进了电影的幕后,去感受那些微妙的光线变化是如何烘托情绪、塑造人物性格的。特别是对自然光在不同时间段的利用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觉得光就是光,看完之后才明白,一个角度的微小调整,就能让原本平淡的场景瞬间拥有戏剧张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本充满哲思的艺术随笔,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视觉审美。读完之后,我拿起相机对着窗外拍了一张,那种构图和光影的意识,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充满了叙事感。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导演视角”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是不是又在故作高深,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没有纠结于那些晦涩的术语,反而聚焦于“意图”——导演想要观众看到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到。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关于“阴影的心理学”的探讨。作者用了很多经典电影的例子,来解释阴影是如何暗示潜意识、制造悬念的,这比任何技术教程都来得生动有力。我记得有一段写到,光线强弱的对比,其实就是情感张力的具象化,这让我对那些大片中精心设计的明暗对比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更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影幕后世界的后窗,让我开始用“导演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它教会我的是一种观察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全新视角,而不是简单的操作指南。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堆关于布光架设的干货,结果发现它走的是一条更偏向美学和哲学的路径。内容中充满了对“真实与虚构”之间光线边界的探讨,比如在棚拍中如何模拟出最富有人情味儿的自然光感。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老派的浪漫主义色彩,大量引用了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来佐证其观点,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用几号灯”,而是告诉我“你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光的情绪”。这种自上而下的指导,让我学会了在面对任何场景时,先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光的故事线”。这本书更像是一次高阶的思维训练,它把摄影从一项纯粹的技术活,提升到了对世界进行诗意解读的高度。每次翻开,都有新的体悟,感觉每一次都能提炼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和连贯的。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知识点东一块西一块地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流畅的、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组织内容。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的视觉语言到微观的景深处理,每一步的过渡都非常自然,完全没有生硬的转折感。我尤其欣赏它对“留白”概念的诠释,这在视觉艺术中常常被低估。它探讨了如何运用未被照亮的部分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这是一种非常成熟且内敛的表达方式。这种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摄影的本质在于选择和取舍。它教会了我如何克制自己过度表现的冲动,让画面在恰到好处的光影中呼吸。这种对内在节奏感的把握,是任何技术参数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买了很多关于摄影的书,但很多都侧重于器材的参数和后期处理的流程,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而这本则完全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子。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跟你聊聊“感觉”这件玄妙的事情。它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步骤A+步骤B=完美照片”的公式,而是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如何让光线服务于故事的主题,如何通过镜头的运动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这些宏观的叙事层面的思考,才是真正区分“拍摄者”和“创作者”的关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作为角色”的论述,它不再是单纯的环境元素,而是拥有自己生命和动机的存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摄影的深度,永远在于它能承载多少未言明的意念。读完后,我更愿意花时间去设计一个场景的氛围,而不是去调整快门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