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

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建,赵铁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民间舞
  • 身份认同
  • 模态研究
  • 话语分析
  • 文化研究
  • 舞蹈学
  • 当代中国
  • 民族文化
  • 身体政治
  • 表演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399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43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2
字数: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当代中国民间舞景观,民间艺人的世界,“二老艺人”的世界,职业民间舞者的世界,结论,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刘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历任北京舞蹈学院任教务处处长、研究生处处长、科研处处长、舞蹈教育研究所所长;现任教于舞蹈学系,从事舞蹈理论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宗教与舞蹈关系、舞蹈身体语言学。
  
  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部主任。
  曾任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创建了中国舞蹈博物馆并任常务副馆长。
  兼任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艺术专业人员应聘资格考评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舞蹈比赛、CCTV电视舞蹈大赛和“荷花奖”、“桃李杯”、“山花奖”等舞蹈比赛的评委,以及“非遗”舞蹈评审专家。
  著作和论文主要有:《舞蹈鉴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和《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课(男班)》等精品课程教材;《论中国民间舞教材设置的系统观》《中国民间舞——一条祈盼万众修补的万里长城》《与民共舞——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意义》《专、纯、绝与博、纯、活——论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课程设置》《作为宿命的应战——写在民族民间舞蹈剧场(第五朵金花)落幕之际》《风格舞蹈表演初探》等论文。
  舞蹈创作主要有:《晨曦》《东方红》《走向香巴拉》《纸钱》《淮河边上的玩灯人》等舞蹈;《泱泱大歌》《大地之舞》等晚会;《天下普洱》《舞韵寻源》《第五朵金花》《金孔雀——楠蝶蒂娜》等舞蹈诗和舞剧。

目录

绪论
一、中国民间舞的本质与价值
1.民间文化与民间舞蹈一体性的身体表达
2.观念价值、社会价值与技术价值
一、当代中国民间舞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1.三个关注点
2.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

第一章 当代中国民间舞景观
第一节 舞蹈身份群体与角色自我塑造
一、舞者身份
1.庞大而错杂的舞蹈现象
2.划分出跳舞人
3.三个身份群体
二、身份群体的形成及关系
1.英雄造时势
2.时势造英雄
3.三角关系
三、角色扮演
1.主流姿态
2.“另类”表演
3.中间状态
第二节 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的差异
一、多模态
1.概念与功能
2.动作模态的非唯一性
3.民间舞的基本形式
二、系统中的层面
1.文化层面与语境层面
2.核心的意义层面
3.形式层面和媒介层面
三、形式即内容
1.日常形式与高尚形式
2.形式的进化与变化
3.意义潜势的差异
第三节 不同舞台的不同身体语篇
一、舞蹈场域和舞蹈场
1.乡土舞台
2.城市舞台
3.乡土与城市之间
二、词一篇连续体
1.民间舞身体语篇
2.词语重组与语篇翻新
3.新语篇
三、三种身体知识
1.“百姓日用即道”
2.破旧立新
3.旧貌换新颜

第二章 民间艺人的世界
第一节 农民中的身体技艺持有者
一、农民
1.社会身份
2.民族或族群身份
3.村落仪式中的角色身份
二、集体技术个体化
1.群体参与
2.卡里斯玛式人物
3.垂直传承
三、乡土社会
1.机械团结关系
2.关系构成
……

第三章 “二老艺人”的世界
第四章 职业民间舞者的世界

结论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
  在身为农民的民间艺人当中,安徽花鼓灯艺人冯国佩解放前做过村长,陈敬芝当过商人;解放后,他们各自的身份又有了变化。即使如此,在“二老艺人”和职业民间舞者眼中,他们的身份还是最初的农民。类似的民间艺人还包括萨满、安代艺人、巴赫西艺人、热巴艺人、释比、傩艺人、胶州秧歌艺人、南涧跳菜艺人等。舞蹈场上,他们是艺人;一离开舞蹈场,他们都变回农民。
  民间艺人“农民”社会身份群体的确立,还在于内视角的身份认同。其基础是乡村的日常生活和伦理关系,它们远比历史、社会和政治事件更能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在“乡下人”看来,除衣食住行、观念信仰、风土人情外,民间艺人的日常语言、身体行为均与阿Q所说的“城里人”有着千差万别,带着一种历史形成的身在下位的乡土的苦涩。这种集体绵延的苦涩进一步强化了乡村农民对民间艺人的集体认同,他们在舞仪中形成的“看”与“被看”的相合关系甚至超过了乡村中的阶级对抗。
  这一群体处于社会底层,乡土环境、日常生存状态、人伦世情和江湖文化构筑了他们的民间立场、扮演角色和身体技艺。因立场、角色和技艺在身,他们在今天被称为“人类活财富”、“人类活珍宝”、“无形文化财产”、“非遗传承人”或“人间国宝”,颇有价值。“从传承学角度说,‘传承’是关于人类代际间文化与知识的传授与承接、再传授与再承接的渐进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在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会自觉形成一种包括文化主体(政府、民众、传承人)、文化本体(文化自身内容)、文化客体(文化传承场域、传承方式等)构成的文化传承机制与体系。而其中,作为文化主体的民众,特别是文化传承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中,民间艺人与舞蹈能手既是主要的传承者,也是为该形式注入生命的创作者。”换言之,民间艺人是中国民间舞的原生群体。
  第二身份群体是一个次生群体,其构成非常复杂,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他们既产生于张荫松这样的由国家派遣到地方的专业舞者之中;也产生在王保德这群由地方民间艺人而改变身份的农民之中。许多人后来还踏进了地方艺术院校和表演团体,如落脚于河北保定艺术学校的黄济世。他们经年累月身处民间舞中,被刻上地方性身体记忆与技艺的烙印。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被亲切地称作“二老艺人”。所谓“二老艺人”,主要是指解放后由政府派遣到地方或由地方提拔出的地方舞蹈工作者。在其时文艺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他们置身于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对于当地民间舞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学习、挖掘、整理,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民间舞蹈素材以及相关知识,并运用到舞蹈艺术的教学、表演与创作中。
  与民间艺人的传承不同,他们对地方性民间舞起到了艺术化的承接作用,不是前后关系,而是上下关系。这种艺术化的承接一方面接通地气,在对于某一民间舞对象从历史渊源、神话背景、活动程序、动作风格等方面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构成个人化的民间舞技艺;另一方面,作为国家干部和地方舞蹈工作者,他们同时又肩负着贯彻主流意识形态和整理民间舞以上达的双重使命,于此之中,难免不在艺术行为过程中耗散对象,甚至重塑对象。2013年1月17日,在文化部提出的下基层活动中.海南省琼中文化馆歌舞团的地方舞蹈工作者就把从黎族、苗族采风后加工的歌舞又“送”到黎苗山寨什运乡光一二村。那些“是与不是之间”的民间舞看得跳这些舞蹈的农民瞠目结舌——但这并不妨碍这些舞蹈得到“艺术化”的认可。所以,“二老艺人”的称谓既是按资格辈分确立的,又是从民间和国家的两个视角得到的,其中个人的“艺”是标志。
  作为一个个案,投身山东海阳秧歌的张荫松是这一身份群体中的代表。他1939年出生于山东,在山东长大,自幼习武,爱看哥哥跳舞。在学校做广播体操时,他被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选中,开始学习芭蕾舞、古典舞、把子功等。其时的军队文工团是解放后职业化民间舞的摇篮,各军区各有使命——前卫歌舞团的口号是“一手伸向云南,一手伸向新疆,屁股坐在山东”。1974年,张荫松由部队演员转业到地方“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开始下到海阳县(因为那是地雷战的故乡)。初见海阳秧歌时,他认为那舞蹈比规整的鼓子秧歌尽情尽兴;另一方面,又觉得太土气,用职业眼光看,既不“美”,又无动作性。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 引言:在变迁的场域中追溯“民间”的肌理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中国民间舞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生态、身份重塑与话语权力的运作机制。我们不将民间舞视为一个静态的、纯粹的“传统遗存”,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化、城市化和国家文化战略的动态张力之中,探讨其在文化实践、身份建构与政治表达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本书聚焦于对“民间”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构,审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意义如何影响着舞蹈的创作、传播与接受。 第一部分:身份的重构与舞蹈的“在场” 一、从“乡土”到“舞台”:民间舞身份的流动性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当代中国民间舞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我们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艺术振兴”的政策导向,民间舞如何被动员、筛选和舞台化(theatricalization)的过程。这种身份的转变并非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涉及一系列的规范化、精炼化与符号化的过程。 我们深入分析了不同群体的身份叙事:从长期生活在特定地域的舞者(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被“提升”到国家级舞台的舞蹈)到受过专业训练的学院派编导(他们如何运用“民间元素”进行再创作)。书中通过对多个地方性舞蹈团体的田野考察,揭示了身份的“双重性”——既要维护地域性和原真性(authenticity),又要适应国家层面的审美标准和传播需求。 二、性别、代际与身体政治学 身份的重塑也深刻地体现在性别与代际关系上。我们关注女性舞者在传统民间舞蹈中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在当代语境下如何被重新解读或固化。例如,某些舞蹈在强调“地域风情”和“女性柔美”时,是否无意中强化了刻板的性别印象? 同时,代际差异构成了另一个关键议题。老一辈舞者对于“传承”的理解与新生代舞者(通常接受过更高强度的学院训练)在动作语汇、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构成了民间舞内部的张力。这种代际冲突,实际上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民间性”的权力之争。我们通过深度访谈,呈现了不同代际舞者在身体记忆与时代变迁之间的拉扯。 第二部分:模态的转换与审美的话语 三、从生活到艺术:民间舞的“模态化”进程 “模态”在此指舞蹈实践所遵循的范式、样式和运作模式。本书探讨了民间舞如何从其原生的、功能性的(如祭祀、劳作、娱乐)模态,逐渐转向审美化的、表演化的模态。这种转换导致了动作语汇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我们详细考察了国家级舞蹈比赛和大型文艺汇演对民间舞“模态”制定的影响。这些精英化的审查机制往往倾向于那些结构清晰、视觉冲击力强、易于被主流意识形态接收的舞蹈形式。我们分析了这些“模态”如何筛选和排除那些“边缘化”或“不规范”的民间实践。 四、跨文化传播中的“异域化”与“接受美学” 随着民间舞“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其在国际舞台上面对的“模态”挑战尤为突出。本书分析了中国民间舞在海外演出时,为迎合西方观众的“他者”凝视(the gaze of the other)而产生的形态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导致了舞蹈的“异域化”和符号的过度简化。我们研究了编导和表演者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根基与满足国际市场期待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 第三部分:话语权的争夺与文化政治 五、官方叙事与民间声音的张力 “话语”是理解当代民间舞生态的关键透镜。谁有权定义什么是“优秀的”民间舞?谁拥有解释其意义的权威?本书认为,官方文化机构和学术界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民间舞的公共形象和历史地位。 我们考察了文化部、文联等机构发布的指导性文件、理论著作以及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了官方如何将民间舞纳入宏大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叙事之中。这种宏大叙事在推动民间舞普及的同时,也可能压制了不同族群内部复杂、微妙的文化差异和内部矛盾。 六、对主流话语的反思性实践 尽管存在强大的主流话语,民间舞领域也从未停止过“反思性实践”。本书最后关注了那些试图挑战既有规范的当代编导和舞者。他们通过对传统动作的解构、对非主流族群舞蹈的挖掘,以及对舞蹈语汇中政治隐喻的探讨,试图在既定的框架内开辟新的表达空间。这些实践挑战了“纯粹性”的迷思,提醒我们,舞蹈的生命力恰恰存在于不断被质疑、被重新阐释的动态过程中。 结论:民间舞的未来在于批判性参与 本书的最终结论是,当代中国民间舞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对身份、模态和话语权力的持续、批判性的审视。只有正视其在社会变迁中所经历的身份焦虑、模态规训和话语挤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珍视其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与持续潜力。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鼓励读者和研究者超越简单的情感赞颂,进入更具思辨性的对话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舞者,在不同的历史切片和文化场域之间进行着流畅的转场。尤其是在讨论不同“身份”群体的表演策略时,那种从宏大叙事迅速聚焦到个体微观经验的转换,让人读来十分过瘾。例如,书中对特定地域祭祀舞蹈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去魅”过程的描摹,其笔触之冷静克制,反而激发出读者更强烈的共情。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复兴”或“推广”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对文化真实性的某种微妙损耗。这种对复杂性毫不回避的坦诚,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化研究范畴,达到了对当代中国文化政治图景的深刻洞察。

评分

好的,作为一名读者,我来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独特了,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中国民间舞的发展脉络,更像是在搭建一个认识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新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身份”构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深刻。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的田野调查现场,亲眼见证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舞者如何在传统的仪式和表演中,不断地协商、重塑甚至颠覆着自身的社会定位。书中对“模态”的分析,更是让我对舞蹈的本体论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将舞蹈仅仅视为一种审美实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流动的“在场”,一种与环境、与观众、与历史进行复杂对话的媒介。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整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能对舞台上那些看似寻常的动作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与思考。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反复研读的书,它的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充满了可供挖掘的语义层次。我最欣赏它在处理“话语”冲突时的平衡感。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民间舞的演变视为一场“精英对民间”的斗争,而是更精妙地展示了民间自身内部的张力——不同代际、不同社会阶层对何为“好的”或“真实的”民间舞,持有截然不同的愿景。书中对改革开放后舞蹈创作中的“符号重构”现象的剖析,尤为犀利,它揭示了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通过美学标准和评审机制,悄无声息地塑造了当代舞台上的“民间面孔”。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对中国舞蹈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深度之作,它强迫读者跳出舒适区,去直面文化实践中那些最纠结、最矛盾的核心问题。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理论构建是极具野心的,它成功地将人类学、符号学和表演研究的精髓熔铸一炉,形成了一套分析民间舞现象的独特工具箱。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模态”这一概念,它不仅仅指舞蹈的形态或风格,更关乎其在特定时空中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效力。书中对舞蹈“在场性”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现场体验的不可替代性。不同于那些偏重文献梳理的著作,这本书始终紧紧抓住“身体实践”这一核心,无论是分析民族志材料还是解读官方文本,最终都会回归到舞者身体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和情感张力。这种强调身体作为知识载体的立场,为我们理解非语言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豁然开朗”感,特别是在处理“话语”权力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民间艺术,总是不自觉地将其置于一种“非主流”或“乡土情结”的框架下,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民间舞在当代语境下如何被权力机构、市场逻辑以及全球化趋势所规约、挪用乃至“驯化”。这种分析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一种极其审慎的辨析,它揭示了在看似鲜活的舞蹈实践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意识形态是如何渗透并发挥作用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些田野笔记片段,它们如同棱镜般折射出不同社会阶层对同一支舞蹈的不同理解和情感投射,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而非冰冷的学术堆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