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農村這個包羅萬象的載體,這位睿智的美國人有著清醒的宏觀把握。他搜集瞭大量的資料,“將濕手指放在窗戶上,使得紙窗戶留下一個小洞”,從角落裏不動聲色地觀望,感悟到的是隱藏在深處的本質。
提到中國,農村注定是無法逾越的話題,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長時間將農村置於中心地位,緻使*能體現國人本性的視角也被農村“霸占”,即使城市奔馳在高速發展的軌道上,亦無所更改。本書繼承和發展瞭這個題材,並呈現齣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外國人對農村的切身體會與觀察眼光。作為一個生於“異社會”、長於“他文化”的局外人,作者對中國人國民性的剖析,常常令我們産生如芒刺在背的感覺,不得不嘆服為洞見。他的觀察和思考為我們迴溯過往、規劃未來提供瞭一麵難得的鏡子。
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士,1872年來到中國,先後建立瞭教會、學校和醫院等,也曾兼任上海一傢報社的通訊員。正是在明恩溥等人的大力推動之下,美國退還瞭半數“庚子賠款”,用於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其著作《中國人的特性》、《中國的鄉村生活》、《中國的崛起》等,至今仍是我們瞭解近代中國的社會及其民眾的重要依據和參考。
譯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國鄉村
第二章 鄉村結構
第三章 鄉村名稱
第四章 鄉村道路
第五章 鄉村渡口
第六章 鄉村水井
第七章 鄉村商店
第八章 鄉村戲劇
第九章 鄉村學堂和遊方書生
第十章 中國科舉製度及教育改革
第十一章 鄉村廟宇和宗教團體
第十二章 宗教儀式的協作
第十三章 市場及集會的協作
第十四章 協作的貸款團體
第十五章 看護農作物的團體
第十六章 城鄉求雨
第十七章 鄉村狩獵
第十八章 鄉村婚禮和葬禮
第十九章 鄉村新年
第二十章 鄉村地痞
第二十一章 鄉村頭麵人物
第二十二章 鄉村男孩和成年男子
第二十三章 鄉村女孩和成年婦女
第二十四章 鄉村生活的單調和貧乏
第二十五章 中國傢庭不牢靠的平衡
第二十六章 傢庭的不穩定性
第二十七章 基督教能為中國做些什麼
譯 序
一百多年前,有一個美國人,用自己的睿智影響瞭他的國傢對中國的政策,也用他的學識增進瞭世界對中國的瞭解。這個人就是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
明恩溥齣生於康涅狄格州的弗農城(Vernon),畢業於威斯康星州一所帶有公理會傳統的文科學院——伯洛伊特學院(Beloit College)。作為基督教公理會派齣的傳教士,他和妻子艾瑪?簡?迪金森(Emma Jane Dickinson)於1872年來到中國,最初在天津,後來又到山東,在恩縣龐傢莊(今山東武城龐莊)建立其第一個教會,又先後開辦瞭小學、中學和醫院,同時兼任上海一份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的通訊員。義和團運動前後,明恩溥移居通州,更多地專注於思考和寫作。
明恩溥深知文教對於一個國傢及其國民未來的影響,也瞭解文教投資能夠産生何其深遠的影響,遂於1906年專門嚮時任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進言,建議將清王朝支付給美國的“庚子賠款”用來在中國興辦文教。正是在明恩溥等人的大力推動之下,美國於1908年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半數計1160餘萬美元,用於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
在魯西北傳教的30餘年間,明恩溥到過山東、天津等許多地方,對於中國民眾的生存狀況多有瞭解也多有思考,在此基礎上撰寫瞭《中國人的特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1894)、《中國的鄉村生活:一項社會學研究》(Village Life in Chin: a Study in Sociology,1899)、《騷動的中國》(China in Convulsion,1901)、《中國的崛起》(The Uplift of China,1907)等大量著作,成為西方世界瞭解中國的社會及其民眾的重要依據和參考。
正如《中國的鄉村生活》的副標題所錶明的那樣,明恩溥試圖將他對中國村落社會的考察上升為一種社會學的學術研究,這一努力可以從幾個方麵錶現齣來。
首先是貫穿全書的結構—功能分析的思路。明恩溥雖然沒有如今人那樣去明確區分實體結構、關係結構或規範結構,但他卻同樣有效地發掘並透視瞭支撐中國農民生活世界的方方麵麵的構成要素,如道路、渡口、水井、商店、學堂、廟宇等實體性要素,科舉、宗教、集市、融資、護場等製度性要素,求雨、狩獵、婚慶、喪葬、年節等儀式性要素,以及地痞、士紳、男子、婦女等群體性要素,特彆是所有這些要素在型塑中國村落社會過程中的作用及其機理。不難看齣,明恩溥的思路與早期結構—功能學派學者的思想高度一緻,他們都在追求準確把握此後如默頓(Robert King Merton)等學者所謂的“標準化的社會項目在協助特定社會係統適應或調節過程中所産生的後果”。
其次是對社會學及其從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所藉用並改造的實地研究方法的運用。除瞭二手文獻的收集和利用之外,讀者可以很容易地看齣,細緻的觀察以及某種程度的住居體驗,對於作者搜集經驗素材的直接而顯著的作用。藉助這樣一些有效的方法,讀者甚至能在閱讀過程中産生一種仿佛被作者引領到百年前中國某個村莊去遊走、聽聞、觀看、議論的奇特而寶貴的體驗。
最後是在經驗描述基礎上進行理論解釋的學術自覺。這一點可以說存在於全書的分析描述之中,但特彆充分地錶現在明恩溥對中國農村生活貧乏、傢庭脆弱等現象的解釋方麵。針對前者,他從國民性、精英局限、鄉土文化等方麵加以說明,針對後者,則從婚姻傢庭製度與司法製度、倫理道德體係等之間的緊張入手加以說明。明恩溥最後特彆闡明瞭他自己關於基督教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從其關於基督教在兒童社會化、婚姻傢庭製度、社會關係、社會組織等方麵的積極作用的說明中,讀者依稀可以看齣明恩溥與稍晚於自己齣生的迪爾凱姆(émile Durkheim)、韋伯(Max Weber)等的宗教社會學研究的思路的相似甚至一緻。
不可否認,明恩溥全部的分析說明當然受到其固有的民族立場和宗教情結的影響和支配,一些觀點難免偏頗,但作為一個生於“異社會”、長於“他文化”的局外人,明恩溥在《中國的鄉村生活》中所做的觀察和思考為我們迴溯中國的過往、規劃中國的未來提供瞭一麵難得的鏡子。正如他對中國人以“愛麵子”、“徇私情”等為錶現的國民性的剖析,就常常令我們産生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覺,而不得不嘆服他獨到的眼光,這也是《中國的鄉村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仍具閱讀價值的一個原因。
《中國的鄉村生活》中譯本最早於1998年由時事齣版社齣版,後於2006年由中華書局齣版,今又由電子工業齣版社齣版。作為譯者,我們十分高興這部著作可以更多更好地發揮其啓迪作用,遂將讀、譯過程中的一些心得感受略作整理、記錄於此,聊以為序,順對電子工業齣版社李欣編輯的認真協調和大力支持錶示衷心的感謝!
唐 軍 陳午晴
前 言
本書基於這樣一個立場:作者在中國有過豐富的生活經曆之後,對中國人無數的優秀品質深錶尊重,並對大多數中國人懷有強烈的個人敬意。中華民族不僅有著舉世無雙的過去,也必將有光輝燦爛的未來。然而,在這個光輝燦爛的未來實現之前,這個民族還存在許多必須剋服的缺陷。一個人越是瞭解中國,越會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貿易、外交、政治關係的擴展,以及與西方文明的接觸,都不足以達到中國真正需要的改革。
中國鄉村是這個帝國的縮影,通過對它的考察,我們將會更好地提齣糾錯改正的建議。我們不必過於強調中國在統一性基礎上的多樣性,因為這似乎意味著:盡管多數情況並非如此,但在某處確乎真實。其實,多樣性基礎上的統一性也是中國一種真正典型的事實,盡管這種情況是有限的,但並非不值得我們重視。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世界思潮中被廣泛議論,也沒有任何明顯的跡象錶明,這個帝國在20世紀開端將不會更受關注。應當說,任何有助於更好地瞭解中國人的作品都會增進人們對中國問題的理解。本書的完稿,即是作者在這方麵所做的一個粗陋的貢獻。
明恩溥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一次精妙的田野考察路綫圖的重現,讓人由衷贊嘆作者深厚的田野工作功底和嚴謹的邏輯構建能力。我尤其欣賞它對鄉村權力結構和人際網絡解剖的深度與廣度。它沒有停留在對“和睦”的錶麵描繪,而是毫不避諱地揭示瞭宗族關係中那些微妙的張力與製衡,那種“明麵上客客氣氣,私底下暗流湧動”的復雜性,被描摹得淋灕盡緻。這種對社會潛規則的洞察,遠超一般大眾讀物所能觸及的層麵。它更像是為我們這些旁觀者提供瞭一套解碼工具,讓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在某些關鍵時刻,血緣和地緣的紐帶會比法律條文發揮更直接的作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勾勒齣那個村落的社會地圖,去想象每一個傢庭在族譜中的位置,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這個無形的社會網絡中互相依賴、互相約束的。這種分析的層次感和深度,使得即便是對社會學理論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其論證的無可辯駁的力量。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但也因此收獲頗豐。它要求讀者放下先入為主的現代化濾鏡,真正進入到那個被自然節律主導的世界觀中去。書中引用的許多地方性習俗和諺語,初看之下晦澀難懂,但作者總能巧妙地通過上下文將其置於一個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解釋,這顯示瞭作者極高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節慶”和“儀式”的章節,它們是理解鄉村社會如何進行自我修復和價值再確認的關鍵窗口。那些祭祀、婚喪嫁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不是隨意的錶演,而是對世界秩序的精確維護。讀完這些,你會發現,我們常常認為的“落後”,其實是一種高度自洽且運行高效的社會管理係統,隻是它的邏輯基石與現代都市完全不同。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稀有的視角,讓我們學會用“他者”的眼光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是極其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它不像那些煽情的懷舊文學那樣堆砌辭藻,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人類學記錄的冷靜筆調。然而,正是在這種冷靜的描述之下,蘊含著對個體命運深切的關懷。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勞作倫理”的探討,它不僅僅是關於體力付齣的記錄,更是關於個體如何在世代相傳的生産方式中確認自我價值和社會角色的過程。作者通過對農忙時節的描寫,將時間感拉伸到極緻,讓我們體會到“汗水與收獲”之間那種神聖的、近乎宗教儀式的聯係。這種倫理觀,是如何塑造瞭鄉村人物的性格底色——那種堅韌、隱忍,但絕不輕易服輸的特質,清晰可見。這種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挖掘,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社會風貌記錄,而成為瞭一部關於中國人精神底色的深度訪談錄。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暫且不論,單就其作為一部社會圖景的描摹而言,它無疑是極具裏程碑意義的。它捕捉到瞭一種正在迅速消逝的“場域感”,那種萬物有靈、人與自然緊密共生的世界觀,在今天看來,幾乎已經成瞭神話。作者對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令人深思。比如,一件普通的陶罐,在書中不僅僅是儲物工具,更是傢族記憶的載體和身份的象徵。這種對日常物品的“精神化”處理,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生活史”的理解。讀罷全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這份關於過去美好而復雜的共同記憶,需要被認真對待和傳承。它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一種對文化基因的追根溯源,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種追問,是任何一個渴望瞭解自身民族深層結構的讀者都無法迴避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幅流動的曆史畫捲,那種深沉的墨綠和泛黃的紙張質感,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年代。我記得我剛翻開扉頁的時候,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泥土和稻榖的芬芳。它不像那種枯燥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的是我們祖輩生活最真實也最細微的側麵。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那種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比如,對於村口曬榖場上的閑聊,對於鄰裏之間藉用器皿時那份心照不宣的默契,甚至是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農具擺放,都被賦予瞭強烈的社會學意義。讀起來,我完全沉浸在那種緩慢、卻又充滿韌性的生命力之中。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推開一扇老舊的木門,裏麵是不同的光影和聲音,讓人不禁思考,我們現在追求的“快”,是否真的比那時的“慢”更有價值。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羅列瞭多少數據,而在於它成功地喚醒瞭我們對“根”的記憶和情感共鳴,那種深深植根於土地的樸素哲學,是現代都市生活中難以尋覓的寶藏。
評分覺得可以,買的比較滿意。
評分書是不錯,但感覺翻譯不怎地。
評分書是不錯,但感覺翻譯不怎地。
評分好書,正在讀
評分大傢大作,開捲有益,值得推薦。
評分東西很不錯呢?要是再能便宜些,就十分滿意瞭
評分說的農村
評分我在收藏該係列叢書,有價值。
評分還是不錯的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