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农村这个包罗万象的载体,这位睿智的美国人有着清醒的宏观把握。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湿手指放在窗户上,使得纸窗户留下一个小洞”,从角落里不动声色地观望,感悟到的是隐藏在深处的本质。
提到中国,农村注定是无法逾越的话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长时间将农村置于中心地位,致使*能体现国人本性的视角也被农村“霸占”,即使城市奔驰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亦无所更改。本书继承和发展了这个题材,并呈现出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国人对农村的切身体会与观察眼光。作为一个生于“异社会”、长于“他文化”的局外人,作者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剖析,常常令我们产生如芒刺在背的感觉,不得不叹服为洞见。他的观察和思考为我们回溯过往、规划未来提供了一面难得的镜子。
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到中国,先后建立了教会、学校和医院等,也曾兼任上海一家报社的通讯员。正是在明恩溥等人的大力推动之下,美国退还了半数“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其著作《中国人的特性》、《中国的乡村生活》、《中国的崛起》等,至今仍是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及其民众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国乡村
第二章 乡村结构
第三章 乡村名称
第四章 乡村道路
第五章 乡村渡口
第六章 乡村水井
第七章 乡村商店
第八章 乡村戏剧
第九章 乡村学堂和游方书生
第十章 中国科举制度及教育改革
第十一章 乡村庙宇和宗教团体
第十二章 宗教仪式的协作
第十三章 市场及集会的协作
第十四章 协作的贷款团体
第十五章 看护农作物的团体
第十六章 城乡求雨
第十七章 乡村狩猎
第十八章 乡村婚礼和葬礼
第十九章 乡村新年
第二十章 乡村地痞
第二十一章 乡村头面人物
第二十二章 乡村男孩和成年男子
第二十三章 乡村女孩和成年妇女
第二十四章 乡村生活的单调和贫乏
第二十五章 中国家庭不牢靠的平衡
第二十六章 家庭的不稳定性
第二十七章 基督教能为中国做些什么
译 序
一百多年前,有一个美国人,用自己的睿智影响了他的国家对中国的政策,也用他的学识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这个人就是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
明恩溥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弗农城(Vernon),毕业于威斯康星州一所带有公理会传统的文科学院——伯洛伊特学院(Beloit College)。作为基督教公理会派出的传教士,他和妻子艾玛?简?迪金森(Emma Jane Dickinson)于1872年来到中国,最初在天津,后来又到山东,在恩县庞家庄(今山东武城庞庄)建立其第一个教会,又先后开办了小学、中学和医院,同时兼任上海一份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的通讯员。义和团运动前后,明恩溥移居通州,更多地专注于思考和写作。
明恩溥深知文教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国民未来的影响,也了解文教投资能够产生何其深远的影响,遂于1906年专门向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进言,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兴办文教。正是在明恩溥等人的大力推动之下,美国于1908年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在鲁西北传教的30余年间,明恩溥到过山东、天津等许多地方,对于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多有了解也多有思考,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人的特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1894)、《中国的乡村生活:一项社会学研究》(Village Life in Chin: a Study in Sociology,1899)、《骚动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1901)、《中国的崛起》(The Uplift of China,1907)等大量著作,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社会及其民众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正如《中国的乡村生活》的副标题所表明的那样,明恩溥试图将他对中国村落社会的考察上升为一种社会学的学术研究,这一努力可以从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是贯穿全书的结构—功能分析的思路。明恩溥虽然没有如今人那样去明确区分实体结构、关系结构或规范结构,但他却同样有效地发掘并透视了支撑中国农民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的构成要素,如道路、渡口、水井、商店、学堂、庙宇等实体性要素,科举、宗教、集市、融资、护场等制度性要素,求雨、狩猎、婚庆、丧葬、年节等仪式性要素,以及地痞、士绅、男子、妇女等群体性要素,特别是所有这些要素在型塑中国村落社会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不难看出,明恩溥的思路与早期结构—功能学派学者的思想高度一致,他们都在追求准确把握此后如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等学者所谓的“标准化的社会项目在协助特定社会系统适应或调节过程中所产生的后果”。
其次是对社会学及其从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所借用并改造的实地研究方法的运用。除了二手文献的收集和利用之外,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细致的观察以及某种程度的住居体验,对于作者搜集经验素材的直接而显著的作用。借助这样一些有效的方法,读者甚至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仿佛被作者引领到百年前中国某个村庄去游走、听闻、观看、议论的奇特而宝贵的体验。
最后是在经验描述基础上进行理论解释的学术自觉。这一点可以说存在于全书的分析描述之中,但特别充分地表现在明恩溥对中国农村生活贫乏、家庭脆弱等现象的解释方面。针对前者,他从国民性、精英局限、乡土文化等方面加以说明,针对后者,则从婚姻家庭制度与司法制度、伦理道德体系等之间的紧张入手加以说明。明恩溥最后特别阐明了他自己关于基督教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从其关于基督教在儿童社会化、婚姻家庭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说明中,读者依稀可以看出明恩溥与稍晚于自己出生的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韦伯(Max Weber)等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思路的相似甚至一致。
不可否认,明恩溥全部的分析说明当然受到其固有的民族立场和宗教情结的影响和支配,一些观点难免偏颇,但作为一个生于“异社会”、长于“他文化”的局外人,明恩溥在《中国的乡村生活》中所做的观察和思考为我们回溯中国的过往、规划中国的未来提供了一面难得的镜子。正如他对中国人以“爱面子”、“徇私情”等为表现的国民性的剖析,就常常令我们产生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而不得不叹服他独到的眼光,这也是《中国的乡村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仍具阅读价值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乡村生活》中译本最早于1998年由时事出版社出版,后于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今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译者,我们十分高兴这部著作可以更多更好地发挥其启迪作用,遂将读、译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感受略作整理、记录于此,聊以为序,顺对电子工业出版社李欣编辑的认真协调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 军 陈午晴
前 言
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立场:作者在中国有过丰富的生活经历之后,对中国人无数的优秀品质深表尊重,并对大多数中国人怀有强烈的个人敬意。中华民族不仅有着举世无双的过去,也必将有光辉灿烂的未来。然而,在这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实现之前,这个民族还存在许多必须克服的缺陷。一个人越是了解中国,越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贸易、外交、政治关系的扩展,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接触,都不足以达到中国真正需要的改革。
中国乡村是这个帝国的缩影,通过对它的考察,我们将会更好地提出纠错改正的建议。我们不必过于强调中国在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尽管多数情况并非如此,但在某处确乎真实。其实,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性也是中国一种真正典型的事实,尽管这种情况是有限的,但并非不值得我们重视。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世界思潮中被广泛议论,也没有任何明显的迹象表明,这个帝国在20世纪开端将不会更受关注。应当说,任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作品都会增进人们对中国问题的理解。本书的完稿,即是作者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个粗陋的贡献。
明恩溥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暂且不论,单就其作为一部社会图景的描摹而言,它无疑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它捕捉到了一种正在迅速消逝的“场域感”,那种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紧密共生的世界观,在今天看来,几乎已经成了神话。作者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令人深思。比如,一件普通的陶罐,在书中不仅仅是储物工具,更是家族记忆的载体和身份的象征。这种对日常物品的“精神化”处理,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生活史”的理解。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份关于过去美好而复杂的共同记忆,需要被认真对待和传承。它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文化基因的追根溯源,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这种追问,是任何一个渴望了解自身民族深层结构的读者都无法回避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那种深沉的墨绿和泛黄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我记得我刚翻开扉页的时候,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泥土和稻谷的芬芳。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的是我们祖辈生活最真实也最细微的侧面。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比如,对于村口晒谷场上的闲聊,对于邻里之间借用器皿时那份心照不宣的默契,甚至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农具摆放,都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学意义。读起来,我完全沉浸在那种缓慢、却又充满韧性的生命力之中。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推开一扇老旧的木门,里面是不同的光影和声音,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现在追求的“快”,是否真的比那时的“慢”更有价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罗列了多少数据,而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我们对“根”的记忆和情感共鸣,那种深深植根于土地的朴素哲学,是现代都市生活中难以寻觅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一次精妙的田野考察路线图的重现,让人由衷赞叹作者深厚的田野工作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构建能力。我尤其欣赏它对乡村权力结构和人际网络解剖的深度与广度。它没有停留在对“和睦”的表面描绘,而是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宗族关系中那些微妙的张力与制衡,那种“明面上客客气气,私底下暗流涌动”的复杂性,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社会潜规则的洞察,远超一般大众读物所能触及的层面。它更像是为我们这些旁观者提供了一套解码工具,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关键时刻,血缘和地缘的纽带会比法律条文发挥更直接的作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村落的社会地图,去想象每一个家庭在族谱中的位置,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个无形的社会网络中互相依赖、互相约束的。这种分析的层次感和深度,使得即便是对社会学理论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论证的无可辩驳的力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它不像那些煽情的怀旧文学那样堆砌辞藻,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人类学记录的冷静笔调。然而,正是在这种冷静的描述之下,蕴含着对个体命运深切的关怀。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劳作伦理”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体力付出的记录,更是关于个体如何在世代相传的生产方式中确认自我价值和社会角色的过程。作者通过对农忙时节的描写,将时间感拉伸到极致,让我们体会到“汗水与收获”之间那种神圣的、近乎宗教仪式的联系。这种伦理观,是如何塑造了乡村人物的性格底色——那种坚韧、隐忍,但绝不轻易服输的特质,清晰可见。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社会风貌记录,而成为了一部关于中国人精神底色的深度访谈录。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但也因此收获颇丰。它要求读者放下先入为主的现代化滤镜,真正进入到那个被自然节律主导的世界观中去。书中引用的许多地方性习俗和谚语,初看之下晦涩难懂,但作者总能巧妙地通过上下文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解释,这显示了作者极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节庆”和“仪式”的章节,它们是理解乡村社会如何进行自我修复和价值再确认的关键窗口。那些祭祀、婚丧嫁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随意的表演,而是对世界秩序的精确维护。读完这些,你会发现,我们常常认为的“落后”,其实是一种高度自洽且运行高效的社会管理系统,只是它的逻辑基石与现代都市完全不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稀有的视角,让我们学会用“他者”的眼光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评分书还是不错的,包装什么的也可以,看上去应该是正版的书。
评分买的看下买的看下买的看下买的看下
评分书还是不错的,包装什么的也可以,看上去应该是正版的书。
评分书还行,印刷有问题
评分好书
评分大家大作,开卷有益,值得推荐。
评分行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对专业课的学习研究很有帮助。
评分东西很不错呢?要是再能便宜些,就十分满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