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書的曆史:西方視野下文化載體的演化與變遷
:78.00元
作者:[英]馬丁·裏昂斯 ,龔橙
齣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3040822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長達兩韆五百年的時間裏,書被用於統治、記錄、敬神、教育和娛樂。你手中這本圖文並茂的書,談論的正是這*有用、**、*經久不衰的創造之一。這本書既是傳統書籍愛好者的盛宴,也為新興電子技術擁抱者提供瞭靈感。這本書製作精美,贊頌瞭書籍長盛不衰的魔力。
內容提要
《書的曆史》梳理瞭在世界範圍內書的發展和影響,從古蘇美爾的楔形文字闆,到活字印刷術的發展,再到現代信息革命的興起。在本書一係列精挑細選的插圖裏,你會看到瑪雅抄本、埃及莎草紙捲軸、中世紀裝飾繁復的手稿、來自古登堡和阿爾杜斯·馬努提烏斯的早期印刷作品、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地圖冊、識字課本和童書、廉價小說、日本漫畫、小說《堂吉訶德》、全世界*本“數字小說”《二十六關》,不一而足。
目錄
作者介紹
馬丁· 裏昂斯(Martyn Lyons),書籍曆史方麵的專傢。齣生在倫敦,畢業於牛津大學。擔任新南威爾士大學曆史及哲學學院的教授,曾在法國、英國、巴西和西班牙等國傢做訪問學者。發錶及齣版過大量的關於圖書曆史方麵的文章和著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具個人魅力,讀起來非常流暢自然,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那種艱澀難懂的感覺。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恰到好處的文學修辭,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深入淺齣。比如,他對早期圖書館的描述,簡直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讓人心馳神往。即便涉及到一些專業性的術語,作者也能通過巧妙的解釋將其融入敘事之中,使得即便是對古文獻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這種既有學術深度又有文學溫度的筆觸,是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一點,讓閱讀過程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那種嚴謹而不失洞察力的批判精神。他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或贊頌某項技術的“進步”,而是冷靜地剖析瞭每一種載體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帶來的局限性與潛在的風險。例如,他對中世紀手抄本文化中知識壟斷現象的探討,以及對早期印刷術普及後引發的意識形態衝突的分析,都展現瞭超越時代的深刻見解。這種對技術“雙刃劍”效應的警醒,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思辨的張力,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反思我們當前所處的媒介環境,避免瞭陷入技術決定論的窠臼。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物”的曆史——那些紙張、墨水和裝訂技術——更是一部關於“思想”和“權力”的曆史。通過考察文化載體的演變,我們得以窺見人類認知世界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及知識權力如何在新舊載體更迭中不斷被重新分配和爭奪。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圖書館、書店,乃至我們每天接觸的電子屏幕的方式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多瞭一份曆史的敬畏和對信息本質的追問,是一次非常充實和富有啓發性的精神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就很舒服,那種微微泛黃的色調,仿佛真的能觸摸到曆史的厚重感。裝幀設計上,作者似乎花瞭很大心思,封麵和內頁的插圖選取得非常考究,既有曆史感又不失藝術氣息。閱讀體驗上,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調整都非常人性化,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是那些對早期文獻的復刻圖片,清晰度和細節處理得相當到位,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直觀感受文字載體的演變過程。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願意反復翻閱。
評分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邏輯能力和宏大視野。他沒有將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載體割裂開來,而是通過一條清晰、連貫的敘事綫索,展現瞭知識傳播方式是如何在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的推動下,一步步演化至今。從泥闆到莎草紙,再到羊皮捲和印刷術的興起,每一個階段的轉摺點都被剖析得鞭闢入裏,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思想動因被挖掘得非常深入。這種將技術變遷與文化生態緊密結閤的分析方法,讓原本枯燥的曆史敘述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們對“信息爆炸”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意識到我們今天的數字睏境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深厚的曆史淵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