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调吟诵研究

唐调吟诵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立侠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唐代文学
  • 吟诵学
  • 诗歌研究
  • 唐调
  • 文学史
  • 韵律学
  • 声韵学
  • 传统文化
  • 古典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43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75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33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本研究唐调的专著,也是*一部以某个吟诵流派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在现存众多吟诵流派之中,以近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所创造的唐调流传甚广、影响甚大。唐调是唐先生对历代文气理论进行大总结之后,在桐城派古文理论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一种读文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本书建立在大量采录吟诵传人的基础上,利用文学、语言学、音乐学等多学科领域行之有效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对唐调吟诵的特点、规则、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探讨,着重研究其腔调和读法,以期为唐调的传承提供便利。

作者简介

  朱立侠,字履儒,号愚斋,生于甲子年,云南罗平人。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为诗文创作与批评,博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研究方向为汉语韵律诗学。后入头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并任中华吟诵学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涉及诗词创作、传统吟诵、私塾教学方法、朱子学、周易等方面,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吟诵之抢救、研究与推广,尤其钟情唐调吟诵。著有《吟诵丛话》及诗集《康园吟稿》、《北游集》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吟诵概论
第一节 吟诵概念辨析
第二节 吟诵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吟诵的功能和价值

第二章 唐文治的教育理念与吟诵实践
第一节 “实业救国”与吟诵
第二节 “读经救国”与吟诵
第三节 “性情教育”与吟诵

第三章 唐调的定义与源流
第一节 唐调的定义
第二节 唐调来源考
第三节 唐调的流传情况

第四章 唐调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唐文治的文章学理论
第二节 唐文治的吟诵理论
第三节 唐调理论与桐城派的关系

第五章 唐调的腔调研究
第一节 唐调的节奏分析
第二节 唐调的旋律分析
第三节 唐调的发音和用气分析

第六章 唐调的读法研究
第一节 唐调的吟诵方法
第二节 唐调的吟诵要求

第七章 唐调的价值与推广
第一节 唐调的功能
第二节 唐调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唐调的推广建议
结语
附录
读文法(国学丛谈讲稿)
唐蔚芝先生读文法讲词
唐蔚芝先生读文法纲要
《读文法笺注》序
国学大师唐蔚芝先生读文灌音片缘起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唐调吟诵研究》:
  (三)吟诵的教学与推广
  吟诵在民国时期的推广,首先出现在国学体系的学校内。面对西学侵入、白话文运动带来的种种弊端,一些国学大师如康有为、章太炎、唐文治等纷纷出来讲学,提倡传统文化,主张弘扬国粹,20年代至30年代甚至出现了“国学热”。其中,在国学教育上影响最大、培养学生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应数唐文治先生。五四运动之前,他就提倡“教育救国”,把“吟诵”作为一个重要方式;五四运动之后,他更纯粹地转入“读经救国”的实践中,开办无锡国专,培养国学人才,“唐调”吟诵成为该校教学的特色。通过他的大力提倡,唐调得以发扬。
  此外,在大学里面传授过吟诵的还有吴承仕、黄侃等先生。20年代末,吴承仕先生在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国文课堂上传授过吟诵腔调,但终因吟诵不属正式课程范畴而没能提倡起来。在20世纪的吟诵流派中,以姓命名者,除了影响力最大的“唐调”外,还有一个“黄调”——黄季刚先生的吟诵调。“黄调”曾风靡北京大学,1946年的吟诵与教育座谈会上郑天挺先生还说起:“我小时生长在北平,初念国文并没特殊的腔调,如《三字经》、《百家姓》以至《论语》都只以语音本调一字一字规规矩矩地念。不过读到《孟子》,如‘梁惠王’章,就渐需要腔调,然而字音仍不离语音。入中学后,国文先生是桐城马氏,他念古文很讲究,听起来令人神往。
  ……

前言/序言

unll




《唐调吟诵研究》:探寻中国古典音乐的活态传承与艺术魅力 引言 中国的古典音乐,犹如一条绵延千年的河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孕育出无数璀璨的艺术瑰宝。《唐调吟诵研究》一书,便是对其中一股尤为独特而古老的音乐传统——唐调吟诵,进行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的学术力作。它并非孤立地呈现某个时代音乐的符号,而是着眼于一种“活态”的音乐传承方式,旨在揭示唐调吟诵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价值。本书的写作,力求将冰冷的学术概念与鲜活的音乐实践相结合,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唐调吟诵的立体画卷。 第一章:追溯源流——唐调吟诵的历史渊源与早期发展 本章旨在为读者构建唐调吟诵的宏观历史图景,探究其思想和艺术的根源。我们首先会将目光投向唐代,那个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其音乐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宫廷燕乐、宗教音乐、民间曲艺等各种音乐形式百花齐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 本书将重点梳理文献资料,探讨唐代是否存在明确的“唐调”之说,以及“唐调”在后世的流传与变异。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字面记载,更重要的是那些可能蕴含在诗歌、史书、笔记小说中的零星线索,例如对乐器、曲调、演唱方式的描述,以及文人雅士在诗酒唱和间对音乐的感受和评价。通过细致的文献解读,我们试图还原唐代音乐的某些“调式”或“风格”,并将其与后世的吟诵传统建立起可能的联系。 早期发展的章节,我们将把视角拓展至唐代以后,审视“唐调”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解读、继承和发展。例如,宋代的词乐、元代的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的民间曲艺,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唐代音乐的某些基因?“唐调”是否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被后人用来寄托对盛唐音乐的想象与追慕?本书将通过梳理历代音乐文献、乐谱记载以及相关的音乐理论,探究“唐调”概念的演变,以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音乐流派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艺术之形——唐调吟诵的音乐学分析 如果说历史渊源是唐调吟诵的根基,那么本章则深入剖析其艺术的肌理与结构。我们将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唐调吟诵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将重点关注唐调吟诵的声乐特点。这包括其演唱的声区、音色、发声技巧,以及在旋律上的处理方式。是否存在特定的颤音、滑音、装饰音,以及这些技巧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我们还将分析其旋律的走向与结构,是否具有典型的音程组合、旋法特点,以及其调式、调性等方面是否存在与早期音乐相呼应的痕迹。 其次,节奏与节拍是音乐的骨架。我们将探讨唐调吟诵的节奏特点,是自由流动的还是规整的?是否存在特定的律动模式?其演唱与伴奏(若有)之间的关系如何? 接着,曲式结构是音乐的篇章。我们将分析唐调吟诵的乐曲结构,是单段体、重章叠句还是其他形式?这种结构是否与所演唱的诗歌文本相契合? 此外,与诗歌文本的融合是吟诵艺术的灵魂。唐调吟诵并非单纯的音乐演奏,而是与古典诗歌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本章将探讨吟诵如何处理诗歌的平仄、声韵,如何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来烘托诗歌的意境、情感和画面。我们将分析吟诵在韵脚处理、节奏安排上如何服务于诗歌的艺术表达,以及演唱者如何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 最后,我们还将尝试对比分析不同地域、不同传承谱系中的唐调吟诵,探究其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渊源。 第三章:文化之魂——唐调吟诵的哲学意蕴与文化载体 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承载着文化基因与哲学思考的载体。本章将深入挖掘唐调吟诵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我们首先会探讨唐调吟诵的哲学意蕴。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唐调吟诵是否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观念?其演唱是否追求一种“以气运声”、“意境悠远”的审美境界?我们还将审视其是否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某种理解和感悟。 其次,我们将分析唐调吟诵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音乐,更是历史、文学、思想的活化石。通过吟诵,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本书将探讨唐调吟诵如何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那些曾经鲜活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 本章还将关注唐调吟诵在社会文化功能方面的体现。在古代,它可能用于祭祀、仪式、教育、娱乐等多种场合。我们将梳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途径和接受方式。例如,它是否与科举考试、文人雅集、民间节庆等活动紧密相关?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唐调吟诵与地域文化的联系。不同地区可能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吟诵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当地的语言、民俗、生活习惯等因素息息相关。本书将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吟诵进行考察,来揭示唐调吟诵的多元化发展及其地域文化特色。 第四章:传承之径——唐调吟诵的现代困境与创新探索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唐调吟诵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其生存与发展更是困难重重。本章将直面这一现实,并积极寻求出路。 首先,我们将分析唐调吟诵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这包括: 受众的萎缩:随着现代音乐的普及,能够欣赏和理解唐调吟诵的群体越来越少。 传承人才的匮乏:掌握传统吟诵技艺的传承人日渐稀少,且后继乏人。 资料的缺失与记录的困难:许多吟诵的技法和曲调,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文字或乐谱记录,容易失传。 与现代音乐教育的脱节: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唐调吟诵往往被忽视。 商业化的冲击:部分商业化运作可能导致对艺术原貌的损害。 接着,我们将探讨唐调吟诵的创新探索。面对困境,积极的探索是延续生命力的关键。本书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学术研究的深化:通过更科学、更系统的研究方法,梳理和挖掘更多的吟诵资料,为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数字化记录与保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吟诵艺术进行高保真录音、录像,建立数字化的资料库,实现对珍贵资料的永久保存。 教育与普及:将唐调吟诵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或通过社会培训、公益讲座等形式,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普及吟诵知识,培养新的爱好者。 跨界融合与艺术创新:尝试将唐调吟诵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影像等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新作品,拓展吟诵的表现空间。例如,可以尝试用现代编曲手法为古诗词吟诵配乐,或者将吟诵片段融入当代音乐创作中。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鼓励吟诵者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创新,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更具生命力的实践。 结论 《唐调吟诵研究》一书,不仅是对一种古老音乐形式的追溯与记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深刻思考。本书试图从历史、音乐学、文化学等多个维度,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唐调吟诵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望传统,理解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智慧的文化符号。 唐调吟诵,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需要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唐调吟诵的研究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唤醒更多人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关注与热爱,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它是一次对过往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未来的期许,希望通过对唐调吟诵的深入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长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对“地方性差异”的考量。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走访了不同的地域,记录和分析了不同语区在传承古典诗词时的细微差别。这部分内容极具田野调查的价值,它打破了以往研究中那种过于宏大、统一的理论框架,将研究拉回到了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活的语言”层面。书中展示的那些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诵读录音(虽然我只能想象其声,但文字描述已经足够生动),让我意识到“标准”本身就是流动的,是依附于特定人群的。这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记录,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纯粹的理论探讨,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口头文化档案。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一些经典作品的理解方式,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拓展了一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相当巧妙,它并没有按照简单的编年体或者体裁来划分章节,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声韵母题”层层递进,这种研究路径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语境对吟诵效果的影响”的章节,作者用大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同一个文本在不同情境下,其诵读方式如何彻底改变了作品的意境和读者的感官体验。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批评范畴,更像是对表演艺术中“诠释”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行文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学术的严谨性,但又不失文人的灵动,很多论述都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步步深入,引人深思。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拿起身边的几本诗集,尝试着按照书中提倡的某些发音技巧去朗读,那种声音穿透纸页而来的力量感,是单纯的“默读”完全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篇章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涉及一些复杂的古代音韵学分支时,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下相关的术语解释。但这恰恰说明了作者的学术深度和对研究对象探索的彻底性。它不是一本迎合大众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次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的深度对话。最让我感到满足的是,每当我攻克一个难点后,随之而来的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知识被彻底吸收后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论证过程严密,逻辑链条清晰,从不含糊其辞,给人一种极强的信任感。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古籍和鲜活的现代听觉体验,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探究中国古典文学声音之美的学习者或爱好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古典韵味,那种深沉的墨绿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那个充满诗词歌赋的年代。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翻开之后,文字的流动感非常强。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古老的文字“点燃”的能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障碍。尤其是在探讨某些韵脚和声调变化时,简直就像是聆听了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每一个音节的起承转合都充满了逻辑和美感。书里引用的例证非常丰富,从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篇到一些相对冷门的篇章都有涉猎,这让我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看得出来,作者在文献梳理和文本细读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很多细微之处的差别都能被精准地捕捉并用现代的语言清晰地阐述出来,对于我这种对古典文学有兴趣但专业知识不深厚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审美的启蒙,让我对传统文化中“听觉美学”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理论构建上的大胆与创新。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修正,而是试图建立一套全新的、具有普适性的“听觉审美评价体系”。特别是关于“气息控制与情感渗透”之间的量化关系探讨,虽然听起来很技术性,但作者的解释极其清晰,辅以大量形象的比喻,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其精髓。书中引入了某些现代声学概念来分析古代的韵律现象,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的生硬感,反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古老的学问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古典文本的全新视角,让人意识到,我们过去可能只“看”了诗词,而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去“听”它们。

评分

听过朱立侠先生在江门的讲座后买的,朱先生学识渊博,风度儒雅,气度不凡!

评分

吟诵的来龙去脉都介绍得明白

评分

非常好的书,学习吟诵的朋友一定要买来看不。

评分

非常好的书,学习吟诵的朋友一定要买来看不。

评分

听过朱立侠先生在江门的讲座后买的,朱先生学识渊博,风度儒雅,气度不凡!

评分

评分

评分

作者为本领域行家,系统梳理甚为有用。

评分

好书,听说快要绝版,囤积收藏一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