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罗常培,字莘田(心恬),号恬庵,满族。他没有家学渊源的门第优势,全凭“玩儿命的苦干”,而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
作者简介
罗常培(1899—1958),字莘田,北京市人,满族。著名语言学家。曾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厦门音系》《临川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汉语音韵学导论》《语言与文化》等。
目录
一版序言
一版自序
再版序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 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 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 总结
附录一 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
附录二 茶山歌
附录三 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
附录四 语言学在云南
前言/序言
《《西游记》漫话》序
吴小如
我从林静希师(林庚先生字静希)受业,始于1948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四年级的时候。当时先生是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受北大之聘进城兼课,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我选了这门课,随班听讲。但我同先生的师生情谊并不限于课堂上旅进旅退听课的关系。远在1941年,我高中毕业后随即升入天津工商学院读商科会计财政系。经同班同学杨畏之君介绍,得以拜识静希师的尊人林宰平老先生。那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沦陷的黑暗时期。宰老因避寇患,隐居天津英租界,寓所与我的住处一街相隔,趋谒甚便。在短短的几年中,我从宰老学作旧体诗、学写章草,并饫闻老一辈学人逸闻往事,获益极大。蒙宰老不弃,许我为忘年交,实际上老先生是我太老师一辈人。抗战胜利,宰老迁居北平。未几静希师北返,我第一次见到静希师,就是在宰老的府上相遇的。静希师和宰老一样,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初相识便以他的巨著《中国文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惠赐。从彼时至今,我追随静希师已逾五十五年。他不但授业解惑,教给我学问知识,而且多次从工作上提携指导我,甚至在生活上也不时给以周济帮助。先生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对我的为人处世也屡加训诲,医我褊躁习气。到目前为止,我已成为静希师门下年龄最老的学生了。
《《西游记》漫话》是静希师晚年的一部精心力作,早在十几年前即已问世,备受读者喜爱和关注。旧版并无序言,静希师本人也只写了一篇“后记”。这次北京出版社重印,为求体例统一,一定要增加一篇所谓的“序言”,而且对写序人提出要求:既要与作者本人情谊深厚密迩,又要对书的内容多少有点发言权。于是出版社和编委们乃想到了我。作为门人,为老师的著作写序,我开始是有些顾虑的。但一再婉谢,终于推脱不掉,实感进退维谷。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原想面谒静希师请示此序如何写法,但先生已是九十有三高龄,不便为此琐事前往烦扰,只能勉为其难,请先生恕其僭越之罪了。这部论《西游记》的专著篇幅并不大,但学术上多年来存在的棘手问题,在书中都顺理成章地势如破竹一般被静希师做出合情合理的阐释,从而得到圆满解决。人们大抵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初,张天翼先生写过一篇有关《西游记》的论文,认为书中前七回描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现实社会中若干次农民起义(即阶级斗争)在神魔小说中的折射反映。自此文一出,孙悟空便成为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但问题亦随之纷至沓来。第一,自孙悟空由五行山下被放出来,并受到紧箍咒的钳制,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是否也像后半部《水浒传》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的“受招安”?第二,如果真的是“受招安”,那么孙悟空的性格和形象为什么一直备受作者的称誉和读者的青睐?
其艺术效果与美学价值何以明显地不同于那位对朝廷俯首帖耳甘愿就死的宋江,甚至读者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有着爱憎悬殊的印象?第三,“闹天宫”的故事与后面篇幅汗漫的取经历程竟被这样的阐述而分割开来,断成两截,如何使之在一
部宏伟的古典名著中得到前后没有龃龉的统一?第四,西天的如来佛和南海的观世音菩萨,与“八十一难”中的妖魔群体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五,如果“闹天宫”故事不是现实社会中农民起义阶级斗争的反映,那么孙悟空的形象在封建社
会后期的现实社会中,究竟以何种事物为依据?第六,在上述几个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回答之前,最后必将导致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巨著,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其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究竟还有没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游记》参加“争鸣”、“齐放”者尽管大有人在,但把上述这一系列要害问题都做出无可置疑而滴水不漏的无遗憾的结论,却只有静希先生的这一家之言。我这样说,也许读者会认为这
是弟子对老师“阿其所好”的谀辞,那我就先请读者仔细绎读《《西游记》漫话》全书而不要以我的浅见为准,我相信是非曲直是会自有公论的。
我不想在这篇短文中逐一重复叙述《《西游记》漫话》的每一论点,却想借此机会谈谈我粗浅的读后感。首先,我十分钦佩静希师在学术上执著追求真理的过人胆识。书中第一篇论文乃是1956年发表的,先生对“闹天宫”反映农民起义说已明确提出自己的怀疑了。这在当时多少带有“顶风”谈学问的嫌疑。在“反胡适”、“反胡风”等等把文化学术问题与“革命”、“反革命”这样的政治问题挂钩的大背景下,即使是谈《西游记》与农民起义的关系,也是需要一定程度无私无畏的勇气的。其次,在静希师一生的教学生涯和学术著作中,他留给人们的印象乃是一位研究古典诗歌的专家,是屈原、李白的知音,是从天才诗人的独特视角来看待中国古典文学(主要是诗歌)发展轨迹的一位学者。
其实,真正的学术先驱者本应是不拘一格、不受学术畦畛局限的通人,在他独擅胜场的诗歌领域之外,对其他文学品种(如小说、戏曲)也同样是具有犀利的眼光和非凡的卓识的。这部《《西游记》漫话》便是极其生动并具有说服力的铁证。复次,有些人认为,静希师做学问主要体现在他所具有的“职业敏感”(这是先生本人常说的话)和精辟的独到见解上。其实,先生的考证功夫同样精湛,他的每一独到见解都是建立在充分而翔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的。在这部《《西游记》漫话》中,不仅先生的每一个论点都是凭材料说话,而且还运用了在目前还算是比较时髦的研究方法,即比较文学方法,来证成他坚如磐石的结论的。这就在治学方法上给读者以一种崭新而又平易近人的启示。换言之,在
静希师的学术著作中,是丝毫看不到目前习见的某些荒诞不经并专爱以故作惊奇骇怪之论来耸人听闻的欺世盗名者的市侩习气的。我以为,这才是教育后来人做学问的津梁,是真正昭示青年人治学做人的学术典范。只就这一点而言,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认真反省。这是我反复研读先生这部《《西游记》漫话》之后的重要收获。
2003年11月即癸未立冬日写讫于京郊
《文明的织锦:语言如何塑造我们所见所想》 引言 在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语言始终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文化的根基,以及我们认知世界的关键。我们如何理解自身?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我们如何传承智慧,塑造未来?这一切,都深深地根植于我们赖以交流的语言之中。 《文明的织锦:语言如何塑造我们所见所想》是一部深入探索语言与人类文明之间错综复杂联系的著作。本书并非仅限于对语言学概念的枯燥梳理,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跨学科视野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揭示语言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模式、社会结构,乃至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深刻剖析,本书旨在呈现一幅关于语言力量的宏大画卷,揭示语言如何成为织就人类文明璀璨织锦的无数丝线之一。 第一章:语言的基因——思想的蓝图 本章将深入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是否真的“用语言思考”?不同的语言结构是否会引导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将是本章的理论核心。我们将考察具体的语言学证据,例如一些语言中对颜色、时间、空间概念的独特表达方式,是如何影响使用者对这些概念的感知和理解的。 举例来说,一些语言可能拥有极其丰富的词汇来描述特定领域的细微差别,例如北极原住民对雪的多种称谓,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比我们更能“区分”不同状态的雪?又或者,某些语言中动词的时态和体态表达方式,是否会影响其使用者对事件发生顺序和持续时间的理解?本书将通过生动的事例和严谨的分析,来探讨这些看似抽象的问题,并揭示语言如何为我们的思想构建出不同的“框架”。 我们将追溯人类语言演化的历程,思考早期人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其认知能力是如何同步提升的。语言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意识的萌芽。从最初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复杂精密的语法系统,语言的每一次革新都标志着人类思维的飞跃。我们还将讨论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从中观察语言如何成为儿童认知世界、构建自我身份的基础。 第二章:文化的回声——意义的传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生命线。本章将重点阐释语言如何承载、塑造和传承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 我们将分析语言中的词汇、习语、谚语、神话传说以及叙事传统,如何反映并固化着一个社会的文化特质。例如,一个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可能通过其日常语言中与“成功”相关的词汇丰富程度和褒贬色彩来体现。又或者,某些社会对“家庭”或“社群”的强调,会在语言结构和交流习惯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本书将邀请读者一同“倾听”不同语言中的“文化之声”。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语言中对于尊卑、亲疏有明确的词汇区分,反映了其社会等级森严的特点;而另一些语言则可能更侧重于平等和合作的表达。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口头传统和书面文化在语言传承中的不同作用,以及现代媒体对语言和文化传播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语言不仅记录历史,更在重塑历史。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往往受到我们当前所使用的语言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本书将通过分析历史文献、民间故事以及当代社会现象,来揭示语言在文化认同形成和维护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情感的温度——人际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情感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渠道,它连接着个体的心灵,构筑起人际关系的网。本章将聚焦于语言在情感传达、关系维护以及社会互动中的复杂功能。 我们将探讨语言的语气、语调、非语言信号(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特定词汇的选择,如何共同影响着情感的传递和解读。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说出,可能传递出截然不同的情感信息。例如,一句简单的“我很好”,可以饱含着真诚的喜悦,也可以隐藏着深深的无奈。 本书将深入分析语言在建立信任、化解冲突、表达爱意、传递关怀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以及这些表达方式的差异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例如,一些文化可能鼓励直接的情感表达,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倾向于含蓄和间接。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语言的“权力”维度。语言可以用来激励、安抚、说服,也可以用来压制、操纵、欺凌。本书将通过分析政治演说、广告宣传、人际对话等不同场景,来揭示语言在塑造人心、影响决策、建构社会权力关系中的微妙力量。 第四章:世界的棱镜——多元的视角 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语言的多样性上。本章将从全球视角出发,展现语言的多样性如何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无数独特的“棱镜”。 我们将审视那些濒临消亡的语言,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独特的生态知识、历史叙事和世界观。每一种语言的消失,都可能意味着人类集体智慧的一块碎片随之湮灭。本书将呼吁保护语言多样性,认为这是丰富人类文化、拓展认知边界的宝贵财富。 我们将对比不同语言中关于自然、时间、宇宙的描述,揭示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例如,一些语言可能拥有极其精细的时间划分,而另一些语言可能更侧重于事件的发生本身。这些差异并非简单的词汇问题,而是反映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 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解码”,我们可以瞥见其他文化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与我们有何不同。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洞察,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更能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包容性,让我们更加珍视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第五章:未来的低语——语言的演变与挑战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它如同生命体一样,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本章将展望语言的未来,探讨语言在当今全球化、科技化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将分析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语言传播、学习和使用方式带来的深远影响。机器翻译的进步、语音识别技术的普及,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的飞速发展,都在重新定义着我们与语言的关系。 本书将探讨这些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便利,例如跨越语言障碍的交流,同时也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语言同质化、文化独特性被削弱,以及信息茧房的形成。 我们还将思考,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今天,人类语言的独特价值何在?在未来的社会中,语言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成为工具的延伸,还是继续作为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传承的核心? 结语 《文明的织锦:语言如何塑造我们所见所想》最终希望传达的是一个深刻的认识:语言并非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我们存在方式的基石,是我们理解世界、连接彼此、创造文明的源泉。每一次发声,每一次书写,都编织着我们自身的故事,也织就着人类共同的命运。 本书邀请读者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启发的旅程,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至关重要的语言现象。通过理解语言的力量,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他人,更能抵达我们内心深处,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共同构建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去感受语言的温度,倾听文明的回响,并以全新的视角,去阅读这个由语言编织而成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