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称呼里的汉字

寻找称呼里的汉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一清,富丽,陈菲 著
图书标签:
  • 姓名学
  • 汉字文化
  • 传统文化
  • 语言文字
  • 文化研究
  • 民俗学
  • 历史
  • 社会学
  • 中国文化
  • 称谓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72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寻找汉字的文化密码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内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诚非虚言。每个汉字都不是各自独立的符号,而是存在于族群之中,有着共同的意义交集。汉字族群之间,族群内的汉字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汉字的研究,追根溯源,寻索其间的脉络相承,为汉字寻找家族,将汉字家族编成网络,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揭示称呼中隐藏的中华文化之根
  中华民族是重视亲情、友情的族群,也十分看重谱牒文化,宗祠家庙遍布神州各地。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未曾谋面的祖上、后人……血脉上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是我们情之所系并且铭刻于心的眷属和亲人。洪洞大槐树,历经数百年风霜雨雪,依旧枝繁叶茂,荫蔽四方。她见证了多少家族薪火相继、子孙繁衍;也让多少华夏儿女在这里找到了血脉源流和家族的根。

内容简介

  《寻找称呼里的汉字》重点讲解与称呼有关的汉字,寻找姓氏的源流,细说名字的前世今生;梳理纷繁的亲属称谓,讲解其衍生多样与演变渊源。这些汉字见证了华夏儿女薪火相传、子孙繁衍,也将助其找到血脉源流和家族的根。

作者简介

  张一清,男,1961年出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教学与测试。《汉字听写大会》的点评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
  富丽,女,1976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普通语言学及计算语言学。
  陈菲,女,197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教学与测试。

目录

前言 /1第一部分寻根溯源说姓氏 /1第一章姓和氏的来历 /3一姓是从哪里来的 /3二哪些姓是从上古传下来的 /5三姓和氏是一回事吗 /9四同姓一定有血缘关系吗 /11第二章到洪洞县寻根 /16一谁的老家在洪洞 /16二从洪洞走出来的赵姓 /19三跟太阳有关的杨姓 /21四世界华人是一家 /24第三章关于祖先的那些事 /28一姓氏告诉你祖先是哪国人 /28二姓氏告诉你祖先住在哪 /31三姓氏告诉你祖先做什么官 /34四姓氏告诉你祖先从事什么职业 /37第四章发生改变的姓氏 /40一你跟祖先可能不同姓 /40二姓氏贵比金银 /43三是改姓还是掉脑袋 /46四你有少数民族血统吗 /48第五章从百家姓到千家姓 /53一“百姓”是怎么来的 /53二家喻户晓的《百家姓》 /56三弘扬国威的《皇明千家姓》 /59四尊孔尚儒的《御制百家姓》 /61第六章姓氏万花筒 /64一鲜为人知的姓氏 /64二为什么会有复姓 /67三哪些姓不能乱读 /69四十二生肖可入姓 /72第二部分名字中的万千世界 /75第七章名、字、号的前世今生 /77一“名”“字”的由来 /77二“名”与“字”的关联 /81三“名字”的讲究 /84四“名字”之外的称号 /88第八章时代潮流中的名字 /93一质朴无华的起名风尚 /93二展现抱负的起名风尚 /95三着眼品行的起名风尚 /98四尊崇祖先的起名风尚 /101五修学好古的起名风尚 /103第九章名字也有男女之分 /107一展示轻柔之美的名字 /107二体现刚毅之美的名字 /111三追求异性之美的名字 /115四阴错阳差的美丽误会 /119第十章名字中的好字眼 /123一以富贵为名 /123二以长寿为名 /126三以美玉为名 /129四以骏马为名 /132第十一章取名字也有避讳 /137一皇权下的取名避讳 /137二家族中的取名避讳 /141三避免与圣贤同名 /145四避除消极字眼 /148第十二章名字中的大千世界 /153一寄情花草树木的名字 /153二志在高山大川的名字 /157三向往孔武健壮的名字 /160四骋怀宇宙苍穹的名字 /163第三部分表示亲疏长幼关系的汉字 /167第十三章纷繁的亲属称谓 /169一什么是“九族” /169二“亲戚”是怎么来的 /171三“家属”“家眷”意思一样吗 /173四亲缘关系的支支脉脉 /175五古代社会婚姻观及家庭成员地位观 /177六同一屋檐下的亲属 /180七小家周边的亲属 /182第十四章衍生一切亲属关系的夫妻称呼 /184一永结同心的夫妻 /184二举案齐眉的“夫妻” /187三游离于正统婚姻之外的“夫妻” /190四需要仰视的“夫君” /193五俯首而视呼“娘子” /195六明贬实谦的配偶称呼 /198第十五章每个人生命中至亲的称呼 /201一生我养我的父母 /201二我们如何称呼父亲和母亲 /203三永远的父母 /206四刚柔相济说父母 /210第十六章长辈和晚辈的称呼 /214一父母的双亲 /214二与父母辈分相同的长辈 /217三我们的下一代 /219四儿女一辈长江后浪 /221五或许不曾谋面的血脉亲缘 /224第十七章兄弟姐妹关系的称呼 /228一我的兄弟姐妹们 /228二堪比丽木良禽的兄弟 /231三兄弟姐妹的序列 /233四我们是异姓兄弟姐妹 /236第十八章族谱和宗祠里的祖先 /240一族谱上的祖祖辈辈 /240二子孙后代薪火相继 /243三祠堂里的先祖 /246四大家族的辈分用字 /248五人与称呼的多样关系 /252主要参考文献 /255
《寻字行》 内容梗概 《寻字行》是一部深度探索汉字文化与生命哲思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着一位名叫“景怀”的青年学者展开,他身怀绝技,却又因一段陈年往事而隐匿于世,沉浸于对古籍文献的钻研。一次偶然的机会,景怀在整理一份家族遗物时,发现了一枚刻有神秘纹路的古玉。这枚古玉仿佛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指引着他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寻字之旅。 这趟旅程并非简单的考古或学术考察,而是一场关乎生命本质、记忆传承与自我救赎的灵魂探索。景怀的寻字之旅,实则是一场对汉字背后所承载的古老智慧、情感印记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追寻。他需要在字里行间,在古老遗迹的断壁残垣中,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相遇的过程中,解开与这枚古玉相关的谜团,也借此审视自己的人生。 小说开篇,将读者带入景怀宁静却略显孤寂的书斋生活。堆积如山的古籍、泛黄的纸张,以及景怀眼中偶尔闪过的智慧光芒,勾勒出一位饱读诗书、心怀往事的学者形象。然而,平静的生活被一枚突然出现的古玉打破。这枚古玉并非凡品,其上的纹路仿佛流动的文字,又似某种古老的符咒。触碰古玉的瞬间,景怀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他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 古玉上的纹路,经过景怀的辨认,竟然指向了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古老地名。第一个地点,是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山村,那里流传着一段关于“无声之语”的传说。景怀深入其中,与一位世代守护古老习俗的老者结识。老者讲述的故事,关于一种不依靠声音,而是通过符号和意念传递信息的古老传承,这让景怀对“字”的定义产生了颠覆性的思考。他开始意识到,“字”不仅仅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更是思想的载体,是文明的基因。 在山村的经历,让景怀对古玉的纹路有了初步的解读,并解锁了下一个线索——一座藏匿于深山中的古老书院。这座书院曾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据说其中珍藏着大量失传的古籍。然而,书院早已荒废,杂草丛生,到处弥漫着历史的沧桑感。景怀在书院的残垣断壁中,寻找着与古玉相关的线索。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守墓人,这位守墓人似乎知晓关于书院和古玉的许多秘密。通过守墓人的指引,景怀在一处隐蔽的石壁上,发现了一篇刻录着模糊字迹的残碑。这些字迹,晦涩难懂,却又隐约透露出某种古老的哲学思想。 随着寻字之旅的深入,景怀发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在寻找。一股神秘的力量也在试图阻止他,甚至在他追寻的过程中,不断设置障碍。他开始怀疑,这枚古玉以及它所连接的古老秘密,牵扯着一个远比他想象中更为庞大的阴谋。 景怀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险象环生的古道,躲避了意图不轨的追杀,也遭遇了人心的复杂与阴暗。然而,每一次的困难,都让他对汉字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通过解读残碑上的字迹,逐渐窥见了汉字起源的秘密,以及它如何从象形、指事等基础形态,演变为如今复杂而精妙的文字系统。他发现,每一个汉字,都仿佛是一个微小的宇宙,蕴含着古人的生活经验、哲学思考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在追寻的过程中,景怀还遇到了几个对他人生轨迹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有曾经与他一同求学的挚友,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如今却再次在命运的交织中相遇。有心怀叵测的商人,试图利用古玉的秘密牟取暴利。更有以为古老家族的末裔,肩负着守护家族秘密的重任,与景怀在亦敌亦友的纠葛中,共同面对来自过去的挑战。 小说的高潮部分,将景怀的寻字之旅引向一个意想不到的终点——一个隐藏在现代都市下的古老遗迹。在这里,他终于揭开了古玉的真正秘密,以及它与自己身世的关联。原来,这枚古玉是连接着一个拥有超凡智慧的古老文明的信物,而景怀的家族,正是这个文明的守护者。他所追寻的“字”,并非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那个文明传递知识、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最终,景怀不仅找回了失去的家族记忆,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力量。他明白了,汉字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无数前人的智慧与情感,它们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这场寻字之旅,景怀完成了从一个被过去困扰的学者,到一个能够传承古老智慧、面向未来的人生导师的蜕变。 《寻字行》在叙事上,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悬疑感巧妙融合。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汉字的书写,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传承、关于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史诗。小说通过景怀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去感受汉字的魅力,去领悟文字背后深邃的生命哲理。 作品风格与深度 《寻字行》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既有对古籍文献的考据式描写,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作者在描绘古代遗迹时,力求还原其历史的沧桑与神秘,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时光的流转。在刻画人物时,则着重展现其复杂的人性,以及在命运的洪流中,个体所面临的挣扎与抉择。 小说并非简单地罗列汉字演变的知识点,而是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每一个汉字的探寻,都伴随着一场冒险,一次顿悟。读者在跟随景怀的脚步,解开一个个谜团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汉字之美,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寻字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探讨了“传承”这一永恒的主题。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离那些古老的智慧与价值观。小说通过景怀的寻字之旅,提醒我们,那些隐藏在文字中的宝藏,仍然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它们能够指引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同时,小说也触及了“记忆”的本质。景怀在追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寻找外部的线索,更是在唤醒自己被遗忘的记忆,以及家族代代相传的责任。记忆,如同汉字一样,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它塑造着我们的身份,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寻字行》是一部充满智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汉字为引子,延展出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人类精神的宏大命题。它既能满足读者对悬疑探险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部小说,将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独一无二的心灵之旅,在字里行间,寻找到生命的真谛。 章节结构(示例性,非实际章节目录) 第一部:惊梦与启程 古书斋的宁静 神秘的古玉 梦境的指引 古玉的纹路密码 初探山村:无声之语 第二部:遗迹与追寻 山村的古老传说 无声的智慧 荒废的书院 守墓人的谜语 残碑的启示 第三部:迷局与反击 古老势力的介入 商人的贪婪 挚友的重逢与分歧 古字的演变:从象形到表意 危险的陷阱 第四部:真相与传承 都市下的古迹 家族的秘密 古老文明的守护者 记忆的唤醒 文字的力量与生命的意义 “寻字行”的终点,新旅程的起点 《寻字行》是一部层次丰富、内涵深刻的小说,它将带你走进一个由汉字编织而成的奇妙世界,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千年文化的脉动,体会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启发是关于“现代性”与“称谓”的张力。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的、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等级意味的称呼正在迅速淡出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更趋向于功能化、去人情化的称谓,比如“客户”、“用户”、“同事”。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对此进行了非常犀利的探讨,他没有简单地赞美传统或批判现代,而是冷静地分析了这种转变背后的驱动力——效率、平等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中性的、不带感情色彩的称呼时,我们是否也在不自觉地疏远了彼此的情感联系?这种探讨非常富有现实意义,它将一个看似是文字学的议题,提升到了哲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层面。阅读时,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对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会使用什么样的称呼,这种选择背后反映了我的价值观和期待。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激发出读者对自身语言习惯进行一次彻底的、带有批判性的审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比我想象的要高那么一丢丢,但一旦跨过那道坎,里面的精彩便源源不绝了。它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巧,不是那种线性的、从古至今的编年史,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知识网,作者在不同的章节里进行跳跃式的考察,但最终总能通过某种语义的关联性将它们重新连接起来。我尤其钟情于它对那些已经消亡或半消亡称谓的挖掘,那些只存在于古典文学名著中的词汇,作者不仅给出了准确的释义,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重现了使用这些称呼时的场景和语气,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时空穿梭”的错觉。比如,书中对于“行兄”、“世侄”这类基于宗族或辈分的称呼的详细分析,让我明白了传统社会中血缘和辈分是如何被语言结构固化和强化的。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我们认字,不如说是在教我们“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那些看似简单的称谓,背后是无数代人生活经验、礼仪规范和情感寄托的浓缩。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字体选择典雅大气,注释清晰到位,关键是那些涉及到具体汉字演变的插图和表格做得非常直观易懂。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叙事节奏,他深谙“欲扬先抑”的技巧,总是先抛出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称谓,然后层层剥茧地展示其古老的根源,最后再回归到当下的语境,形成一个完美的阅读闭环。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对已知世界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例如,书中对“君”这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作为称谓的褒贬差异的分析,简直是一部微型的中国政治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略带散文诗意的学术探讨,既保证了考据的严谨性,又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进入其构建的知识体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扎实、信息量巨大,但阅读体验却极为愉悦的书,它成功地将严肃的语言学研究,转化成了一场关于我们如何定义彼此的文化之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古籍考据的厚重感,但它巧妙地用一种非常现代、甚至带着点“侦探小说”的叙事手法将这些枯燥的字源学知识串联了起来。作者的文笔有一种沉稳的学者气质,但绝不板着脸,他似乎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抛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古代民间对于不同身份女性的称呼,那种层层叠叠、精确到令人咋舌的区分方式,简直让我仿佛置身于清明上河图的市井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标签”。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字形演变,而是深入到了语用学的层面,探讨了“称呼”在不同场合下的功能性:它既是身份的确认,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无声宣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模糊地带时的严谨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会引述多方观点,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思考。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原本可能晦涩的文字学研究,变成了一场关于“我们如何称呼彼此”的深刻反思。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其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

《寻找称呼里的汉字》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冲着一个非常纯粹的好奇心去翻开的。我一直对语言的演变和文字背后的文化根源着迷,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信手拈来、却从未深究的称谓。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悬念:究竟那些我们用来称呼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词语里,隐藏了怎样一番别有洞天的“汉字世界”?我期望看到的是一场穿越历史长河的探险,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现代语境下的微妙变化,去追溯“先生”、“夫人”、“同学”这些称谓的字体源流和语义变迁。比如,“兄”和“弟”这对字,它们最初是如何确立尊卑长幼的社会秩序,又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情感色彩?我特别期待作者能结合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去剖析称谓的演变如何映射出社会结构的调整,比如古代对不同社会阶层和职业的特定称呼,如今又是如何被更平等的词汇所取代或消融。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小词语”所承载的“大文化”,哪怕只是侧重于某个特定地域或某个历史断代的称谓系统,对我来说都将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揭示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活着的历史,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背后都凝聚着祖先对人伦秩序的理解与构建。

评分

书不错,正版,很喜欢!!

评分

好书!!!!

评分

看看还行……

评分

老婆喜欢的书。老婆看了一下午。不错

评分

这本书期待很久了,希望可以好看。

评分

老婆喜欢的书。老婆看了一下午。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