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

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民 等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日记
  • 历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国民党
  • 政治
  • 回忆录
  • 军事
  • 中国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83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2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海内外对他的研究著作可以说汗牛充栋,无所不包,对蒋本人及其相关历史的评价也有天壤之别。本书拟以斯坦福大学的蒋介石日记为基础,参考台湾公布的“蒋中正总统档案”相关内容、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公布的蒋介石档案与其他珍贵资料为骨干构架,主要依据蒋自己的记录(日记摘录、函电等)叙述蒋介石在重大历史事件(如陈炯明叛变、中山舰事件、北伐、四一二、编遣会议、济南惨案、九一八等)发生时的心理与情感、判断与应对;蒋介石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重要人物(如宋美龄、蒋经国、陈诚、胡汉民、白崇禧、胡适等)的评价及他的自我评价与内省。同时结合作者及学术界的全新的研究进行点评。

作者简介

陈红民,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蒋介石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华民国史和蒋介石生平研究。

目录

序言:我对《蒋介石日记》的看法

个人生活与亲情篇

一、蒋介石忆早年生活
二、蒋介石是否曾“学历造假”
三、蒋介石的故乡山水情结
四、蒋日记中的杭州
五、蒋介石婚前如何称呼宋美龄
六、大公报对蒋宋婚事的报道
七、从日记看蒋介石对母亲的追思
八、“家事”与“国事”之间
九、父子危难相随
十、蒋纬国是蒋介石亲生的吗?
十一、解读蒋最后的日记
十二、蒋介石的十份遗嘱
十三、谁在蒋介石遗嘱上签字

历史事件篇
一、蒋介石缘何与鲍罗廷决裂
二、蒋介石与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兴起
三、蒋介石笔下的1935年汪精卫遇刺案
四、蒋介石与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
五、蒋介石兼任四川省主席始末
六、蒋介石缘何允许董必武参加旧金山会议
七、蒋介石、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后的政治判断与选择
八、蒋介石与李闻惨案善后
九、蒋介石仓促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的秘密
十、神秘的“白团”
十一、蒋介石在台湾复任“总统”的风波
十二、日台和约签订前后蒋介石之所思所想
十三、蒋介石处置“弹劾俞鸿钧案”
十四、蒋介石如何应对联合国“外蒙入会案”
附 澎湃访谈:蒋介石在台湾的危机时刻

人际网络篇

一、蒋介石如何记载他与邓演达的决裂
二、蒋介石与拘押胡汉民的“约法之争”
三、秀才遇到兵:蒋介石与胡适(一组,分17节):与胡适的第一次见面;1948年建议胡适竞选;资助落魄在美国的胡适;晚年大骂胡适。
四、蒋介石对“云南王”龙云卢汉的处置
五、蒋介石对傅作义从爱到恨的转变
六、白崇禧被蒋介石监视的晚年蒋介石
七、1961年蒋介石缘何罢免叶公超

八、蒋介石究竟有无向“陈诚”交班的计划

附 腾讯访谈:

附录:在斯坦福大学读日记的日子
后记

精彩书摘

二、蒋介石是否曾“学历造假”?
——兼与李敖先生商榷
“打工皇帝”唐骏的“学历门”事件爆发后,引发出对学历造假方方面面的追究。凤凰网的历史专栏专设了“历史上的唐骏:你不是一个人在造假”,指出中外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个学历造假的“唐骏”,其中有个案例所用标题是:“一百年以来中国地位最高的学历造假者:竟然位居‘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的学历问题再次被提起,被钉在“学历造假”的耻辱柱上,而“地位最高的学历造假者”一词,也颇能吸引眼球。
蒋介石“学历造假”的官司是如何产生的?他真的造过这个假吗?
1. 李敖“揭发”蒋介石“学历造假”
李敖先生是揭发蒋介石“学历造假”的第一人。互联网上所有指责蒋介石“学历造假”的证据,均源于李敖的“揭发”与论证。
凤凰网认定蒋介石“学历造假”的根据是李敖所著《蒋介石评传》。该书系汪荣祖与李敖合著,台湾商周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出版(大陆版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该书第一章第二节的标题为“与日本士官无缘”,针对国民党“钦定履历”中称蒋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一事,大加抨击,论证其作伪,并分析道:学历作伪“多少透露蒋介石性格中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亦由于这种在意,使许多文学侍从,不惜把士官的头衔套在他身上,或尽量把他与士官挂钩”(《蒋介石评传》,第53页)。
事实上,李敖在写《蒋介石评传》前,已著有五本系列的《蒋介石研究》,以“李氏观点”对蒋介石彻底审视、全盘批判。他写于1985年10月的《蒋介石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吗?》一文中首次“揭发”了蒋的学历问题。《蒋介石评传》的相关论点,即脱胎于此文。李敖的基本观点如下:1929年出版的《中国国民党年鉴》的蒋介石履历中有“保定陆军速成学校肄业,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字样。这本年鉴是国民党中央的印刷品(根据李文所配图片,该年鉴系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印,背后有“党内刊物,对外秘密”字样),“自然是‘钦定’履历”。1937年的《蒋介石先生传略》(贝华,文化编译馆)写蒋“入陆军士官学校”,1945年的《蒋主席》(邓文仪,胜利出版社)不仅写蒋入士官学校,还杜撰了蒋“在士官学校的时候,专心求学,……谢绝一切游乐”的细节。李敖又引用张群的《我与日本七十年》、古屋奎二的《蒋总统秘录》等书,说它们“把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两者,刻意予以牵连”,瞒天过海地营造蒋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印象。(《蒋介石研究》(一集),华文出版社1988年,第21页)李敖最后指出,蒋介石的最高学历只是振武学校出身,“距离进入士官学校,显然还隔了一大段”,所谓蒋系“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只是民国怪谈而已!(《蒋介石研究》(一集),第44页)
2. 几份权威材料证明蒋介石没有“学历造假”
蒋介石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政坛崛起之后,关于他的各种传记、文章层出不穷。李敖列举了三种确定蒋学历有假的资料,但目前所见更多的材料,尤其是有关蒋的权威资料,均看不出蒋本人或是国民党高层在为其“学历造假”。择要列举如下:
材料之一,陈布雷等编《蒋介石先生年表》(传记文学丛书之六八,1978年6月版)。该书“前记”称,此年表原附刊于毛思诚主编《民国十五年前之蒋介石先生》1971年的重印本,1887年至1948年部分主要为陈布雷所编,1949年至1966年部分由秦孝仪续编。蒋介石逝世后,更名为《蒋总统革命报国大事纪要》,于1975年4月7日至14日在《中央日报》连载。陈布雷是蒋介石大陆时期的“文胆”,秦孝仪是蒋晚年的秘书,蒋的遗嘱即由他“奉命承记”,这两人对蒋生平的权威性无可置疑,而在蒋过世后第三天《中央日报》连载,当可视为对蒋生平的“盖棺定论”。该年表对蒋留学日本经历记述如下:

纪元前六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二十岁
四月,东渡日本,肄业东京清华学校。在东京识陈其美。冬,返国。

纪元前五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公二十一岁
夏,赴保定,肄业陆军部全国陆军速成学堂。……年终应考留日陆军学生,获选。

纪元前四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公二十二岁
再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肄业。……由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

纪元前三年(宣统元年,1909年)公二十三岁
仍在日本肄业振武学校。

纪元前二年(宣统二年,1910年)公二十四岁
卒业于振武学校,升入高田陆军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纪元前一年(宣统三年,1911年)公二十五岁
武昌起义,公微服回国,至沪,陈其美令主持攻浙事。

以上所引见《蒋介石先生年表》第4、第5页,笔者删去了若干与主题无关内容。年表显示,蒋是在振武学校毕业后,在高田以士官候补生的资格结束在日留学的。
材料之二,《总统蒋公哀思录》(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恭印,1975年4月版)。蒋介石过世的当月,军方背景的黎明文化公司即出此书。书前有台湾官方的“中央社”所编《总统蒋公大事年表》,对蒋的留日背景交待如下:

(1908年)赴日本,入振武学校肄业。加入同盟会。
(1910年)卒业振武学校,入高田野炮兵第十三联队(为“第十九联队”之误——引者)为士官候补生。
(1911年)武昌起义,公由日返沪,奉命攻浙,光复杭州。

材料之三,黎东方著《蒋介石序传》(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无出版年月,“弁言”写于1975年10月5日)。该书对蒋留学日本的记载是:1908年春,蒋“再度乘船到日本,顺利进入了作为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之振武学校”(《蒋介石序传》,第22页)。1910年,蒋“已经从振武学校毕业,在新泻县上越市‘高田野炮兵第十三联队’作为士官学校候补生”(《蒋介石序传》,第24页)。这里的“第十三联队”当为“第十九联队”之误。所以列举该书,是因李敖引用过其中的内容,指该书对蒋过誉,“明显的曲笔”(《蒋介石评传》,第46页)。该书写蒋只是士官学校候补生。
材料之四,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此书系秦孝仪以国民党党史会主任职在1978年编成,共8卷12册,大量引用蒋介石日记。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十分推崇该“长编”的价值,他写《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时,并未看过真正的日记,而是依据“长编”所引蒋日记的内容。“长编”第1卷第16、第17页中对蒋留学的相关记载如下:

(1908年)赴日本,肄业于振武学校。时我留日习军事学生,例须先入振武学校,既三年,始得再入联队为士官候补生也。
(1909年)仍肄业于振武学校。
(1910年)卒业振武学校,升入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时天寒雨雪,朝操刷马,夕归刮靴。……
(1911年)春间,仍在日本联队,由一等兵弁升为上等兵。夏间,托故回国,与陈其美在沪密谋于江浙举义。至秋间始回日本联队。嗣得八月十九日(即阳历十月十日)武昌起义之报,乃自日微服返国。

材料之五,蒋介石的日记。《蒋介石日记》(原件现藏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已对外开放。蒋介石自1918年起坚持写日记五十余年,后来又补写《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逐年记述1918年前的个人大事,对其在日留学生活记述颇详。其中入学一段写道:“二十一岁春季送往日本,直入东京牛込区振武学校。此为余平生惟一之愿望幸得达成,自足欣慰。”从振武学校毕业后的情况,他写道:

廿三岁冬,由振武学堂毕业,送入日本高田野炮兵第十三联队(第十九联队之误——引者)为士官候补生。……初入联队,已在冬季,雪深丈余,朝操刷马,夕归刷鞋,劳苦一如新兵,当时甚觉将来与邻邦之作战或有甚于今日者,故事事争先,不感其苦。而日本兵营阶级之严,待下之凶,营内之清洁整齐,余皆于此见之。

此后便是他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归国的情形,再无与留学有关的记载。日记中没有任何曾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并毕业于此的暗示。值得注意的是,蒋毕业后进的是高田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但他在日记中误写为“第十三联队”。“中央社”所编《总统蒋公大事年表》、黎东方的《蒋介石序传》也犯同样的错误,可能是源于日记,以讹传讹。
材料之六,蒋介石的演讲。蒋介石在不少演讲,尤其是对部队官兵与军校学生的演讲中提到去日本留学与在高田实习的经验,却从未说自己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如蒋在1944年对青年从军学生的训话中说:

我们都被保送到日本振武学校,这时我已经二十一岁了。振武学校是日本陆军预备学校。在振武学校学习了三年毕业,就进了日本的高田野炮兵联队,最初是当二等兵,后来升上了一等兵,称为士官候补生。这一年我正是二十五岁,就是辛亥革命的一年。

这段话转引自李敖《蒋介石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吗?》一文(《蒋介石研究》(一集),第41页)。

以上六份材料,包括了蒋介石的个人日记、演讲及国民党党史会、官方《中央日报》、“中央社”对外宣传的蒋生平年表,均称蒋自振武学校毕业后,为士官候补生。这符合史实,并无“学历造假”。

《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并非一本直接讲述蒋介石生平事迹的传记,而是一本以独特视角切入,深入剖析这位中国近代史重要人物内心世界与决策过程的读物。它不企图面面俱到地复述蒋介石的政治生涯、军事行动,抑或家庭生活,而是聚焦于他本人亲笔撰写的日记,将其视为一面透视其思想、情感、矛盾与挣扎的棱镜。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摘录日记内容,而是通过作者的细致研读与反复品味,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作者站在一个历史观察者的角度,辅以广博的史学知识与审慎的考证,对日记中的只言片语、反复出现的思想萌芽、情绪波动以及对时局的判断进行深入的解读与阐释。这些解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日记原文的扎实把握之上,旨在揭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不为人熟知的蒋介石。 《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所呈现的,是一个更加立体、复杂,也更加真实可感的蒋介石。我们不会在这里看到一个被神化或妖魔化的符号,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不断权衡利弊、承受压力、做出抉择的个体。日记,作为他最私密的记录,自然也最能反映他真实的内心活动。本书便是通过对这些原始记录的“精读”,来“细品”这位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 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蒋介石思想的深度对话。作者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引导读者穿梭于日记的字里行间,去理解他在特定时刻的想法,他忧虑的是什么,他寄希望于什么,他又在与怎样的对手进行内心搏斗。这种对话,必然会触及许多敏感而重要的问题。 例如,在解读日记中关于“剿共”的记载时,本书可能不会简单地罗列战役的得失,而是去探究蒋介石在每一次决策背后,其深层的考量是什么。是出于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还是夹杂着对国家统一的执念,亦或是对自身领导地位的巩固?日记中那些偶尔流露出的疲惫、挫败感,甚至是对人事的感慨,都可能成为理解他复杂心理的关键。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挖掘,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剿共”这一贯穿他政治生涯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他的内心不断被审视、被强化,又在某些时刻面临动摇的。 再比如,书中对日记中关于与同盟国(如美国)关系的处理的分析,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外交公文和历史事件的层面。而是会关注蒋介石在日记中是如何评价他们的援助,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大国之间微妙的利益博弈。他是否表现出过对西方民主价值观的真正认同,还是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获取力量的手段?日记中对某些外国政要的个人评价,对国际局势的短期预测,都可能折射出他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他所处的局限性。 本书尤其会关注日记中所展现的蒋介石的个人情感与道德观念。他对于信仰的坚持,对于“道德文章”的推崇,对于“孙子兵法”的信奉,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天命”或“使命”的理解,这些非纯粹政治层面的内容,往往能揭示其行为逻辑的根源。例如,他如何处理个人信仰与政治斗争之间的张力?他在面对重大失误时,是推卸责任还是自我反省?他对家人、朋友的情感如何体现在他的文字中?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构建一个丰满人格的关键。 《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的价值,也体现在它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启发。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深入挖掘与细致解读,本书展示了一种严谨的历史研究态度,以及一种不回避复杂性、不预设结论的学术精神。作者并非以“盖棺定论”的姿态去评判蒋介石,而是以一种“共情”与“理解”的态度,去尝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读者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的论述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也绝不使用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辞的语言。作者的文字,既要有历史研究的深度,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色彩,使得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有吸引力。每一个论点,每一次解读,都将力求有据可依,言之有物,避免无端的猜测或演绎。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史料面前的审慎,以及在分析问题时的独立思考。 总而言之,《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不是一本填鸭式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它是一本邀请读者一同走进蒋介石内心深处的“心智漫游”指南。通过对日记的精读,作者试图带领我们理解,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位身处风暴中心的领导者,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行动的。这本书将帮助我们超越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去认识一个更复杂、更具人性的蒋介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某些关键节点,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的复杂力量。它所提供的,是基于原始材料的、深入的、不带预设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位作者的笔触实在太细腻了,他/她对人物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惊叹。我读完全书后,脑海中仿佛放映了一部立体的人物传记电影,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特别是在描绘主角在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的内心挣扎与抉择时,那种文字的张力让人屏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将人物置于那个特定时代的大背景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那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而不是枯燥的历史叙述。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页文字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严谨的研究态度,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笔记,更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史学佳作。读罢,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核心人物的理解,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那种被知识和洞察力充盈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那个时期历史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作者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札记”,不如说是一种高明的“解读剧本”。他/她巧妙地避开了许多陈词滥调的评判,转而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微表情”和“潜台词”。这种对文献的细致打磨,体现出作者非凡的敏锐度和批判性思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高明的侦探,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抽丝剥茧地重构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作者个人思辨色彩的段落,它们不仅是对已知史实的补充,更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对话,邀请读者一起加入到历史的叩问之中,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结论。这种互动性,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和立体。

评分

全书的语言质感极佳,犹如上等的宣纸,墨色饱满而不板结,笔锋遒劲而富有弹性。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考究,每一个用词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精确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细微差别。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一句措辞的精妙而停下来,默默体会其中的深意。这种对文字美学的追求,使得即便是处理沉重的历史题材,读起来也绝不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它证明了严肃的学术探讨同样可以拥有文学上的高度和享受。这种对表达清晰度和美感兼顾的努力,在当下的非虚构写作中已属难得,读来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高度自洽的思想体系,引导读者如何去“看”历史,而不是仅仅“读”历史。作者并未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梳理与重组,搭建起了一座座观察历史的思维脚手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即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遗产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它教会我如何质疑既定的框架,如何从多重视角去理解同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许多历史事件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更加倾向于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下的动态过程。这种思维模式的革新,比任何史实信息本身,都更加宝贵。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炉火纯青,从开篇的娓娓道来,到中间几次情绪的高潮迭起,再到结尾处留下的深远回味,每一步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分析那样板着脸孔,反而带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在梳理纷繁史料时流露出的优雅与从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穿插历史背景和个人感悟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功力,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片段,立刻变得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这种将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在值得称赞。合上书卷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堆堆冷冰冰的日期和事件,而是鲜活的对话和充满张力的画面,这正是一本优秀作品的标志。作者的文字仿佛有魔力,能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跟随他的思路,进行一场深刻的思考之旅。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不错,正版

评分

家里的猫咪超级喜欢吃!!

评分

还没拆封,相信京东,好评!

评分

回头看完再追。。。。

评分

漂亮,包装精美,实用。快递也给力

评分

评价人物很客观公正,分析很到位。比起有些左派分析师,尊重历史…………

评分

评价人物很客观公正,分析很到位。比起有些左派分析师,尊重历史…………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