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壳创始人姬十三、脑科医学专家王伟民 重磅荐读
◎ 从孩子到成人都能看懂的唯美神经科学史
◎ 收录100个与大脑运转有关的思想,带你探索大脑的奥秘
◎ 配有极具收藏价值的神经科学史大事年表
围绕大脑进行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学科,神经科学当属核心,而它的发展也与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紧密联系:
◎ 神经科学家已经揭示了神经信号产生和记忆构建的化学过程;
◎ 心理学家发现了思想与大脑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 哲学家甚至也参与到对大脑的研究中,探讨是否可以用科学来准确测量评估人类的意识……
人类的疑问与难题正因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攻克,但依然有无数的谜题等待人类去探索和解答。
这本精装全彩的《大脑的奥秘:人类如何感知世界》适合从儿童到成人在内的全多年龄读者阅读,如果你是科普爱好者,尤其是对脑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你一定会爱上这本书。
人类自古就对我们的大脑充满着好奇,对大脑的探索更能追溯至公元前一万年之前。经过千百年的观察和实践,科学家们发现大脑这堆一公斤多重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宇宙中极为复杂精妙的系统,它由830亿个神经元和数以万计的神经连接构成,而大脑损伤可以导致瘫痪、失语、失明、失聪甚至人格的改变。大脑如何令人类成为与众不同的生物?我们如何通过大脑认识和感知世界?藏在大脑中的奥秘究竟还有多少?这本书便收录了100个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研究大脑的学问——神经科学相关。
关于大脑的诸多疑问与难题正因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攻克,但依然有无数的谜题等待人类去探索和解答。
书中还配有神经科学史大事年表,将人类历史上的神经科学事件、科学发现、历史事件、文化历程等囊括其中,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
汤姆·杰克逊(TomJackson)是英国著名科普作家、编辑,从事科普创作和编辑20多年,创作过80多部畅销作品、杂志投稿上百篇。汤姆擅长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其作品涵盖范围甚广,他将大量精力与时间都放在与人沟通之上,以寻找到更有趣更生动的叙述方式,以使自己的作品适合不同年齡层、不同阅读能力的读者阅读。汤姆现居英格兰的布里斯托尔,和他的妻子与三个孩子生活在一起。
译者
张远超,1986年7月出生,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七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知乎问答社区的优秀回答者。爱好篮球、旅行,在丽江经营两家客栈。
王伟民|教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广东省神经科学协会副理事长
大脑的科学复杂又深奥,医学家和许多科学家为之探索,至今孜孜不倦。《大脑的奥秘》这本精彩的科普书,会使更多人对大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会让人迷上这门新奇而富有挑战的学科。这本书是开启认识大脑之门的钥匙、探索人类认知奥秘的启蒙老师。
姬十三|果壳网、分答 创始人
大脑是人体内zui复杂的系统,截至今天,我们对它zui通俗层面的理解,都可以用这本书的内容概括。
金巍娜|神经内科学医学博士、医学科普作者网站"八爪网"创始人
我们是怎么感知这个世界的?思维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让人得以为人?神经科学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人类向内探索自我的历史,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这本关于神经科学历史的科普书一定是你不能错过的!
1 头骨上的洞
2 古埃及文明中的大脑
3 邪恶之眼
4 中医学中的大脑
5 希波克拉底和体液学说
6 视觉理论
7 三种灵魂
8 古代的睡眠理论
9 盖伦之道
10 大脑的分区
11 飞人
12 感光眼
13 激情与情绪
14 跳舞病
15 达?芬奇的蜡像
16 藏在米开朗基罗画中的大脑
17 维萨留斯的解剖研究
18 女巫病
19 脑卒中
20 笛卡儿:反射和理性
21 威利斯循环
22 功能解剖
23 圣维图斯舞蹈病
24 知识的本质
25 唯心主义
26 视交叉
27 生物电
28 颅相学
29 帕金森病
30 贝尔-马让迪定律
31 神经元
32 麻醉药品
33 菲尼尔斯?盖吉
34 耳朵的神经病学研究
35 嗅觉
36 胶质细胞
37 语言中枢
38 味蕾
39 神经科学与种族主义
40 电刺激治疗
41 心境障碍
42 神经网
43 感觉中枢与运动中枢
44 幻肢
45 达尔文关于情绪的研究
46 眼睛的结构
47 黑色反应
48 意向性
49 切片机
50 脑电图
51 催眠术
52 发作性睡病
53 视觉皮层
54 妥瑞氏综合征
55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
56 大脑半球优势
57 精神分析法
58 睡眠剥夺
59 整体大脑功能学说
60 触觉感受器
61 突触
62 自主神经系统
63 双相情感障碍
64 失用症:运动障碍
65 痴呆症
66 读写困难症
67 大脑功能地图
68 症状对功能
69 精神分裂症
70 癫痫
71 神经中心:纹状体
72 智商
73 小脑
74 格斯塔运动
75 神经递质
76 均势原理与总体活动原理
77 下丘脑
78 听觉理论
79 电抽搐疗法
80 脑白质切除术
81 自闭症
82 体质心理学
83 胼胝体
84 半个大脑:偏侧忽略
85 大脑听觉皮层
86 行为主义学说
87 边缘系统
88 大脑机器
89 认知行为疗法
90 动作电位
91 睡眠周期
92 记忆的踪迹
93 昏迷
94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95 身份
96 功能磁共振
97 超心理学
98 意识的难题
99 个性还是神经疾病?
100 计算机脑
101 大脑:基础知识
未解之谜
伟大的神经科学家
神经科学史大事年表
盲点测试
脑筋急转弯
视觉错觉
索引
参考文献及其他
1 头骨上的洞
大脑是非常特殊的。有证据表明,我们的祖先在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通过本能或生活经验意识到大脑的特殊性。其中一个证据来源于远古人类的头骨标本,这些头骨标本证明颅脑手术在史前社会就已经出现。
19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佛朗索瓦·巴比·杜·博卡日(Alexandre Fran.ois Barbie du Bocage)获得了一枚古代人类的头骨。这枚在法国北部挖掘出来的头骨并不完整,在它的顶端还有一个不小的洞。在此之前已经有科学家发现了类似的头骨,在法国这种头骨似乎很寻常。杜·博卡日认为这枚头骨上的洞绝不是意外受伤造成的,而是被人故意去掉的。他意识到在中古时期已经有医生在颅骨上打孔,通过移除颅骨来进行治疗,虽然这种方法即便在博卡日生活的时代也只是偶尔才有医生会做。这种治疗方式被称为
“环钻术”(trepanning或trephinning),这一词来源于古法语单词,意思是钻孔或者打洞,从这个词的意思上我们就能联想出实施这个治疗方式的情景。
杜·博卡日的头骨标本上有头骨愈合的痕迹,说明外伤并未造成其主人的死亡。换句话说,它的主人曾经接受过环钻术,并活了下来。然而,杜·博卡日和科学界的其他人几十年来并没能意识到该发现真正的重大意义。
石器时代的手术
20世纪之交,一大批留有环钻术痕迹的头骨标本在欧洲各地被发现。惊人的是这些头骨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甚至可能更久。在那个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人类还没有实现定居生活,农业尚未出现,他们也还不会制造金属工具。也就是说他们是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已经接受了石器时代的手术。
我们只能带着惊恐的心情去猜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这类手术的。在这种手术中,他们能使用的最尖锐的器材就是火山玻璃、边缘被打磨锐利的燧石或大的贝壳。但是用什么工具来扒开或凿开骨头依然还是一个谜。许多洞都集中在顶骨,顶骨是一块相对容易到达并移除的头骨。在此后的标本中,我们认为他们使用了更加有效的工具,这个时期头骨标本上的洞主要集中在额骨,这可能与他们认为在前方钻孔的疗效更好有关。
环钻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地区都有实施,特别是在欧洲和亚洲,另外一个地方是在秘鲁,在一些遗留的坟场遗址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墓地主人的头骨上至少有一个洞。
医学治疗还是宗教仪式?
我们不知道史前人类为什么要在自己头骨上钻孔。在现代医学中有一种手术方式被称为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去除部分颅骨以缓解颅内的压力。这提示古代的环钻术可能是一种针对颅骨骨折的手术。但是这些头骨标本上往往有一个以上的洞,这似乎与用于治疗的理论不相符。中古时代实施环钻术的目的类似于驱魔,通过在头骨钻孔将侵扰人类大脑的魔鬼释放出来,这些魔鬼导致了头疼、痉挛、幻觉。我们可以想象,石器时代的祖先在面对患有上述症状的族人时应该会有将魔鬼祛除的类似想法。在美洲的文明中,有很多健康人也接受了环钻术,他们是为了借此获得超自然能力。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我们最原始的祖先也明白大脑是健康的关键。
引 言
人类大脑(Human Brain)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精妙的系统,它由830亿个神经元(neuron)和数以万亿计的神经连接(connection)构成。同时,人脑又不过是一堆加起来不足3磅(约1.36千克)的脂肪和蛋白质。这堆不足3磅的化合物又是怎样构成系统并精确运转的呢?神经科学(neuroscience)正是一门探究神经元是如何连接形成神经网络体系的学科。
伟大的科学家们的思想和事迹总是能成为一个个动人心魄的伟大故事,本书收录了100个这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与神经科学历史上的疑问与难题相关。正是由于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不断地攻克这些难题,逐渐改变了我们对于大脑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人类自身。
神经科学(neuroscience)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此可见,神经科学作为一种专门研究脑及神经的学科,从诞生至今尚不足百年。此后,科学研究者中也有了一批专攻脑与神经研究的神经科学家(neuroscientist),但是在神经科学家之前,神经病学家们(neurologist)早已展开了对神经系统的研究。神经病学(neurology)是一门诊疗神经系统异常的医学分科,起源可追溯至17世纪。不过在此前的几百年间,医生们就已经开始和心理疾病、颅脑损伤打交道了。正是在那个时候,人类获得了关于大脑运行机制的第一条线索。
大脑还是心脏?
尽管古代的医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处理重型颅脑损伤的知识和经验,但在一部分文化中,脑被赋予了更多角色。在很多古代文明中,脑被认为是用来帮血液散热的器官,而不是控制身体的中枢。心脏才是控制身体运动与情绪的中枢,同时也是容纳灵魂的容器(即便是现在,我们也依然习惯于用心来代表我们的灵魂与思想)。年复一年,人类对脑的认识也在缓慢推进,并渐渐揭开了大脑的神秘面纱。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脑的损伤可以导致瘫痪、失语、失明、失聪,甚至人格的改变。如今,大脑控制身体运动已经成为了常识(common sense)。Common sense一词最早由活跃于10世纪的伊斯兰学者阿维森纳(Avicenna)创造,用以描述大脑将不同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整合为一种“共同感觉”(common sense),从而感知事物。共同感觉(common sense)也成为神经科学最早的概念之一。
感觉的形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与外周神经组成,脑与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遍布于身体各处,构成复杂的网络。身体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鼻等也是神经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感觉产生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大脑的途径。随着这一方面研究的进展,神经病学家开始通过解剖动物大脑来进行脑功能的研究,这在当时激起了不少舆论攻击。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引起了技术的革新,电刺激技术是一种创伤性较小的技术,因而可以应用在人体实验上。显微镜的发明,为研究大脑的细胞结构和细胞活动打开了大门。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联系紧密,精神病学专注于研究心因性功能障碍。为了完全探明人脑各种功能——包括记忆、自我意识、想象力、预测、计划等功能的运行机制,科学家需要对正常人的大脑进行研究。而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的对象通常都是病人,这个时候,神经科学应运而生。迄今为止,这些大脑的探索者们已经获得了不少令人惊讶的成就,但是仍然有无数谜底尚待揭晓。关于大脑,我们了解多少?又有多少问题悬而未决?现在,让我们开始这次大脑的探索之旅吧。
头颅深处
2009年,人类神经连接组计划正式启动,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绘制人脑的“电路图”。该计划目前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其最终目的是解释脑网络分工协作的机制。这一庞大的计划由无数个部分构成。研究者们在不同层面对脑进行解剖,对其功能进行研究。宏观层面上,数百年前的解剖学者们已经描述了大脑和小脑,如今,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细分脑的结构和功能区。微观层面上,神经科学家们将目光聚焦到印迹(engram)上。一些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当人类进行记忆或思考时,相互联系的神经细胞内可留下物质痕迹。这些物质痕迹被称为印迹,它是证明大脑联合运转最直接的证据,但是迄今仍然未能发现。科学家们仍然在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科普写作的典范,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在描述那些复杂的生物学机制时,他经常会使用生动的比喻,比如将神经元的连接比作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管制,或者将记忆的巩固过程比作图书馆的书籍整理。这些比喻不仅形象,而且准确,瞬间拉近了读者与科学前沿的距离。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到了“注意力的分配”,作者没有直接引用复杂的实验数据,而是用一个关于“多任务处理的效率陷阱”的个人小故事开篇,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种认知局限的真实困扰,然后顺理成势地进入理论学习,这种“先情感共鸣,后理性分析”的结构,使得知识的吸收变得异常自然和愉快,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甚至带着一种发现秘密的兴奋感。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的选择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它避免了过度依赖那些已经被说烂了的经典实验,而是挖掘了许多相对小众但极具启发性的临床案例和最新的研究发现。例如,书中提到的一群患有特定类型视觉皮层损伤的病患,他们虽然能“看”到物体,却无法识别出这些物体的功能,这种“看与知的割裂”的描述,比任何理论阐述都来得震撼人心。此外,作者在讲述时,总能精确地把握好理论介绍与实际案例之间的平衡点,确保了论证的力度。我感觉作者对这个领域的每一步发展都了如指掌,他不仅在介绍“是什么”,更在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对底层原理的深挖,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深入前沿的“研究报告集锦”,非常适合那些已经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渴望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奥秘的进阶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配上深邃的蓝色调,仿佛能让人一下子沉浸到未知的探索之中。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反复摩挲,感觉这本书本身就带有一种知识的重量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的选择既清晰易读,又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而且图表的插入非常恰当,那些复杂的结构图和实验示意图,总是能在最需要解释的地方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展现出的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现象来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很快地被代入到这场关于“感知”的旅程中去。整本书的物理感受,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的保障,让人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个章节的精妙之处。
评分如果让我从一个更偏向于哲学思考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我会说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自我”概念的认知边界。这本书并非仅仅满足于解释“眼睛是如何看见”或“耳朵是如何听见”这些生理学层面的问题,它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我们所构建的世界”的本质。每当我读到关于构建性感知(Constructive Perception)的部分时,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深思:我们所认为的“真实”,是否只是大脑基于有限的输入所做出的最佳猜测?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各种跨学科的案例,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色彩感知的差异,到时间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扭曲,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是一个高度个性化和动态建构的过程。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让我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感官经验充满了敬畏和探究的欲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彻底颠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信息整合和逻辑构建上的大师级功力。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实验结果,而是将神经科学、心理学、甚至哲学中的多个分支观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连贯且富有洞察力的论述体系。比如,当他讨论到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时,他会先从最基础的光信号如何转化为电信号讲起,然后迅速过渡到皮层的高级整合,中间还穿插了关于错觉产生的微妙机制的讨论,整个脉络清晰到令人惊叹。我特别欣赏他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态度——他从不偏袒某一方,而是将不同的理论模型并列呈现,分析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最终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大大提升,绝非市面上那些为了追求猎奇而堆砌概念的科普读物可以比拟。它更像是一堂精心打磨过的大学进阶课程,但语言却保持了面向大众的优雅和可及性。
评分印刷、纸张、内容都很好。
评分实话实说,买的时候没注意是画本。但也不错,欢乐的学习哲学?
评分密码的世界真是好神奇啊。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很有用处的科普读物,能帮助建立对神经科学的兴趣,包装精美,纸质也很棒,非常棒!
评分书很好,包装很好!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赶上京东做活动,买了不少书,书的包装很好全部确保都是正版的,物流很快,当天晚上买第二天一早就到了。京东很好!
评分密码古老又现代,充满了智慧的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