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基于联结主义理论背景,采用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属性统计方法和数据库技术,分析了汉语词汇及亚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规律,探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的过程及其特点。从心理学实验研究角度讨论了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研究设计,提出了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的理论框架。着重探讨了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三个方面:亚词汇系统的汉字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并提出了汉字的心理词典表征模型;词语的句法功能、词语搭配知识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关系;以中介语对比分析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中介语词汇系统对比分析的原则和参数。本书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和词汇教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基于联结主义理论背景,采用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属性统计方法和数据库技术,分析汉语词汇及亚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规律,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的过程及特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从心理学实验研究角度讨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研究设计,提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的理论框架,着重探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中汉字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过程,提出汉字的心理词典表征模型;分析词语的句法功能、词语搭配知识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关系;以中介语对比分析理论为依据,提出中介语词汇系统对比分析的原则和参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和词汇教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邢红兵,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汉语进修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有《现代汉字特征分析与计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曾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曾获选美国第24届认知科学年会Marr Prize的提名奖,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目录
第一章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 1
第一节 联结主义理论………………………………………… 1
第二节 心理词典和词汇知识………………………………… 8
第三节 基于联结主义的词汇表征体系…………………… 15
第四节 基于联结主义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模型………… 18
第二章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研究设计……………………… 25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方法…………………………………… 25
第二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现状…………… 29
第三节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的原则…………………… 37
第三章 词汇习得的中介语对比分析………………………… 43
第一节 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简介………………………… 43
第二节 中介语对比分析在国内的应用…………………… 47
第三节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中介语对比分析…………… 53
第四章 第二语言汉字习得模式研究………………………… 60
第一节 汉语词语的亚词汇系统…………………………… 60
第二节 汉字的认知特点…………………………………… 63
第三节 汉字的形、音、义心理词典及知识分布…………… 67
第四节 汉字心理词典的发展与汉字教学………………… 77
第五章 第二语言汉字部件系统分析………………………… 83
第一节 第二语言汉字属性数据库………………………… 83
第二节 第二语言汉字部件分析…………………………… 90
第三节 第二语言汉字声旁功能…………………………… 99
第六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素系统分析…………………… 108
第一节 语素与词汇习得…………………………………… 108
第二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素数据库建设…………… 113
第三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素系统分析………………… 117
第四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素教学…………………… 126
第七章 词的句法功能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131
第一节 词语的句法功能统计分析………………………… 131
第二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语句法功能习得…………… 136
第三节 谓词的句法功能分布……………………………… 141
第四节 谓词的同现关系及其概率………………………… 147
第八章 常用动词句法功能分析……………………………… 152
第一节 汉语动词的使用情况……………………………… 152
第二节 汉语动词的句法功能分布………………………… 157
第三节 常用动词作谓语中心语统计分析………………… 162
第九章 汉语中介语词汇系统分析…………………………… 178
第一节 中介语词汇的分布与发展………………………… 178
第二节 中介语和现代汉语词汇对比分析………………… 185
第三节 中介语语料库中虚词的使用……………………… 190
第十章 词语搭配知识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206
第一节 词语搭配知识提取………………………………… 206
第二节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搭配知识构建………………… 212
第三节 词语搭配知识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219
第十一章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知识构建与词汇教学………… 225
第一节 语料库资源与词汇教学…………………………… 225
第二节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知识…………………………… 229
第三节 基于词汇知识的二语词汇教学…………………… 236
参考文献………………………………………………………… 242
术语索引………………………………………………………… 255
后 记………………………………………………………… 258
前言/序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一本探索语言学习核心的学术专著 本书深入剖析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L2)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规律以及有效的教学干预策略。作者以扎实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证研究数据,为汉语L2词汇习得领域的研究者、教师以及学习者提供了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学术著作。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开篇,作者首先梳理了词汇习得研究的宏观理论框架。这包括对普遍二语习得理论的介绍,如输入假设、输出假设、交互假设等,并重点阐述了这些理论如何指导我们理解L2词汇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聚焦于词汇习得的微观层面,探讨了词汇知识的构成,即词形、语音、语义、词汇搭配(collocation)、语用信息以及词汇的语法功能等。作者强调,词汇习得并非孤立的单词记忆,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对词汇各项知识的全面掌握。 本书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于强调词汇与语法、语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脱离了语法和语用语境的词汇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不可行的。词汇的学习必须与语法结构的运用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恰当表达相结合。因此,本书在后续章节中,会详细探讨词汇与语法化、语用推理以及文化语境在词汇习得中的作用。 此外,作者还批判性地回顾了近年来汉语L2词汇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如学习者词汇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等)、母语迁移的影响、教学干预的效果评估,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语料库、计算语言学工具)来深化对词汇习得过程的理解。这些回顾不仅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读者提供了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内在机制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汉语L2学习者词汇习得的核心机制。作者首先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上的特点和优势劣势,例如儿童学习者在语音模仿和直观记忆方面的优势,以及成年学习者在策略运用和系统性学习方面的能力。 接着,本书重点讨论了学习者在词汇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编码是指学习者如何有效地将新词汇存储到长期记忆中,以及如何在输出时准确地检索和使用。解码则是指学习者如何理解输入文本或话语中的词汇。作者分析了导致编码困难的原因,如词汇间隔过长、缺乏有效的复习策略、以及对词汇深层语义理解不足等。对于解码,则探讨了学习者依赖上下文线索、识别词根词缀、以及利用已知词汇推测生词含义等策略。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学习者词汇知识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模糊认知到逐步形成系统的词汇网络。作者引入了“词汇知识层级”的概念,即学习者对一个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会经历从表面到深层的不同层次。例如,初学者可能只知道一个词汇的基本含义和发音,而高级学习者则能理解其多重含义、熟悉其搭配习惯、掌握其语体色彩,并能在复杂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本书通过对大量学习者语料的分析,揭示了这种词汇知识层级演进的规律。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可能出现的“虚假朋友”(false friends)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对比分析和策略训练来克服这些障碍。对于成语、谚语等习语性单位的习得,本书也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强调了其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的学习重要性。 第三部分:影响词汇习得的外部因素 除了内在机制,本书也充分认识到外部因素对汉语L2词汇习得的巨大影响。 语言输入是关键: 作者强调了高质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词汇习得的决定性作用。这包括通过阅读、听力等方式接触丰富的汉语材料,并确保输入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在学习者能力范围之内(即“i+1”原则)。本书探讨了不同类型输入(如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材料、真实的语言环境等)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如何最大化输入的效果,例如通过主动学习策略、利用上下文线索等。 教师的角色与教学法: 教师在汉语L2词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详细论述了各种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包括: 词汇呈现方式: 如何生动、直观地呈现新词汇,例如通过图片、实物、情境表演、多媒体资源等。 词汇练习设计: 如何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巩固学习者的词汇知识,例如填空、选择、匹配、造句、改错、故事编写等。 词汇教学与语法教学的结合: 如何将新词汇融入到语法教学活动中,使学习者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新词汇。 词汇教学的进度与重复: 如何科学安排词汇教学的进度,并进行有效的重复和复习,以促进词汇的长期记忆。 词汇教学的差异化: 如何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授学习策略: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者掌握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如记笔记、制作闪卡、利用词典、反思性学习等,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料库的应用: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现代语料库在汉语L2词汇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语料库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使用数据,揭示词汇的搭配、用法、频率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为学习者提供语言范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语料库数据来分析学习者词汇错误、辨析词汇的辨析,以及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技术辅助学习: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在线词典、电子词汇卡片等工具为词汇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本书分析了这些技术在词汇习得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来辅助学习,例如通过游戏化学习、个性化推荐、即时反馈等方式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第四部分: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其核心的实践价值所在。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证研究,为上述理论和外部因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这些研究可能涵盖: longitudinal studies: 跟踪记录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的词汇发展轨迹,分析词汇增长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experimental studies: 设计对照实验,比较不同教学方法或干预措施对学习者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例如比较词汇呈现方式、复习间隔、语境暴露等对词汇记忆和运用的影响。 corpus-based studies: 利用大型汉语语料库,分析学习者词汇的错误模式、搭配习惯,以及与母语为母语者的使用差异。 qualitative studies: 通过访谈、问卷、学习日志等方式,深入了解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的主观体验、策略使用和遇到的困难。 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习者样本,深入剖析他们在词汇习得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前文所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可能会有一个案例分析关注学习者在区分形近字、音近字方面的困难,并提出多感官输入和联想记忆法的应用;另一个案例可能关注学习者在掌握多义词和近义词辨析方面的挑战,并提出语境化学习和辨析练习的教学建议。 第五部分:教学启示与未来展望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将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炼出面向汉语L2教师的教学启示。这些启示将具体而实用,例如: 强调词汇的深度加工: 鼓励教师引导学习者不仅要记忆词汇的字形和含义,更要关注其搭配、语用、文化内涵等深层信息。 倡导任务型教学法: 将词汇学习融入到有意义的语言任务中,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和运用词汇。 重视学习策略的指导: 教师应主动教授学习者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元认知反思: 引导学习者反思自己的词汇学习过程,识别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提倡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本书也对汉语L2词汇习得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对人工智能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神经科学在词汇认知机制研究中的作用,以及跨语言词汇习得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课题。 总而言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不仅对汉语L2词汇习得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拓展,更通过丰富的实证研究和详实的案例分析,为汉语L2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汉语L2词汇习得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全球汉语学习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