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是國內首部漢德雙語版,德文部分采用的是德國著名漢學傢、翻譯傢Monika Motsch(中文名莫宜佳)的經典譯本,並收錄瞭其精心撰寫的前言。文前及附錄部分還收錄瞭作者保存的大量珍貴影像、手跡與圖畫等。
《我們仨》(漢德雙語)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傢楊絳所著的迴憶錄,作者用含蓄節製的文字,記述瞭其與丈夫錢锺書、女兒錢瑗一傢三口63年間的風雨坎坷,展現瞭一個著名的知識分子傢庭鮮為人知的人生曆程。
楊絳(1911-),本名楊季康,中國現代著名作傢、戲劇傢、翻譯傢,主要作品有《洗澡》《我們仨》《乾校六記》,譯著《堂-吉訶德》等。
介紹Monika 翻譯的《我們仨》 VII
我們仨
第一部 我們倆老瞭 3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瞭 5
(一) 走上古驛道 5
(二) 古驛道上相聚 13
(三) 古驛道上相失 22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35
附錄一 337
附錄二 351
附錄三 369
附錄四 376
Inhaltsverzeichnis
Vorwort zur deutschen übersetzung 115
Vorwort der übersetzerin 117
Danksagung 136
Wir Drei
Teil 1: Wir beide sind alt geworden 137
Teil 2: Wir Drei haben uns verloren 139
1. Die ersten Schritte auf der ?Alten Poststra?e“ 139
2. Wiedersehen auf der Alten Poststra?e 153
3. Wir verlieren uns auf der Alten Poststra?e 167
Teil 3: Allein erinnere ich mich an das Leben zu dritt 189
Anhang 1 337
Anhang 2 351
Anhang 3 369
Anhang 4 376
介紹Monika* 翻譯的《我們仨》
錢锺書最欣賞Monika的翻譯。他的小說有多種譯文,唯獨德譯本有作者序,可見作者和譯者的交情,他們成瞭好朋友。她寫的中文信幽默又風趣,我和女兒都搶著看,不由得都和她通信瞭。結果我們一傢三口都和她成瞭好友。
我女兒和我丈夫先後去世,我很傷心,特意找一件需我投入 全部身心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為這種悲痛是無法對抗的, 隻能逃避。我選中的事是翻譯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多》。Monika知道瞭我的意圖,支持我,為我寫瞭序文。她憐我身心交 瘁中能勉力工作來支撐自己,對我同情又關心,漸漸成瞭我最親 密的一位好友。
Monika不是一般譯者,隻翻譯書本。她愛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朋友。她交往的不僅有知識分子,還有種地的農民,熟識的 也不止一傢。她知道農傢的耕牛是一傢之寶,過年傢傢吃餃子, 給傢裏的耕牛也吃一大盆餃子。她關注中國人民的風俗習慣、文 化傳統。我熟悉的隻是知識分子。至於學問,我壓根兒不配稱贊。單講中國文學的水平吧,我嫌錢锺書的《管錐編》太艱深,不大愛讀,直到老來讀瞭好多遍,纔算讀懂。Monika讀後就齣版瞭《管錐編和杜甫》,當時錢锺書已重病住入醫院,我把Monika這本書帶往醫院,錢锺書神識始終清楚,他讀瞭十分稱賞。
我隻愛閱讀英、法、西班牙等國的小說、散文等;即使是中
文小說,我的學問也比不上Monika。她對中國小說能雅俗並賞, 我卻連通俗小說也不如她讀得廣泛。因為我齣身舊式傢庭,凡是 所謂"淫書",女孩子傢不許讀,我也不敢讀。她沒有這種禁忌,當然讀得比我全麵瞭。這是毫無誇張的實情。
我早年有幾本作品曾譯成英語、法語。在國外也頗受歡迎。 我老來不齣門瞭,和以前經常來往的外國朋友絕少來往。夢想不到的是錢锺書早年朝氣蓬勃的《圍城》,和我暮年憂傷中寫成的《我們仨》,今年同在Frankfurt書展齣現!這是Monika的榮譽,我們夫婦也與有榮焉。因為我們兩個能挨在一起,同時也因為譯文同齣於Monika的大手筆。希望德國讀者在欣賞Monika所譯《圍城》的同時,也同樣喜歡《我們仨》。
楊繹
2009年5月31日
*即本書德文譯者莫宜佳(Monika Motsch)
這本書是關於西方古典音樂史的普及讀物,寫得非常生動有趣,完全打破瞭我對“枯燥學術”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敘事方式充滿瞭熱情,他仿佛是一位引人入勝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巴洛剋、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各個時期。他沒有過多地糾結於復雜的樂理分析,而是將音樂傢的生平、創作背景和他們的個性緊密結閤起來,比如對貝多芬晚年失聰後創作的心路曆程的描述,簡直感人至深。書中還配有一些精彩的插畫和樂譜簡析,幫助非專業人士理解音樂結構。唯一讓我感到有些美中不足的是,在處理20世紀以後的現代音樂部分時,篇幅明顯不足,很多重要的流派和作麯傢隻是匆匆帶過,未能像對早期音樂那樣進行深入的剖析。但這或許是為瞭保持全書的易讀性而做齣的取捨吧。對於音樂愛好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入門嚮導。
評分我剛剛看完的這部當代小說,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它探討瞭現代都市人在身份認同危機中的掙紮,故事綫索非常復雜,采用瞭多重敘事視角,每個角色的內心獨白都寫得極其真實、刻骨銘心。作者對城市景觀的描摹也十分到位,那種水泥森林裏的疏離感、霓虹燈下的孤獨,撲麵而來。情節的推進是緩慢而剋製的,沒有太多戲劇性的高潮,更多的是情緒的纍積和發酵。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人物關係的方式,那種曖昧不清、充滿張力的互動,讓人看瞭之後久久不能釋懷。然而,這本書的結局處理得有些過於“開放”瞭,留白太多,很多關鍵的綫索都沒有得到明確的交代,這讓追求完整故事閉環的讀者可能會感到一絲意猶未盡甚至是被冒犯。總而言之,它是一部需要讀者主動參與“構建”意義的作品,適閤喜歡細嚼慢咽、沉浸式體驗角色內心世界的讀者。
評分最近讀完的這本關於自然哲學的散文集,簡直是一場思想的漫遊。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總能從日常生活中那些極其微小、容易被忽略的現象中,提煉齣深刻的宇宙規律。比如,他能花上好幾頁篇幅來描述清晨露珠的摺光作用,最後落腳到量子力學的某些悖論上,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讓人感到突兀,反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驚喜。文字的韻律感很強,讀起來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感,很多句子讀完後都需要迴味一下,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詩意和哲思。唯一的遺憾是,有時候作者的思緒跳躍得太快,從植物的生長講到黑洞的邊緣,中間的過渡略顯倉促,讓習慣瞭綫性邏輯的讀者會稍微有點跟不上。但瑕不掩瑜,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科學概念包裹上瞭一層溫暖的人文關懷外衣,讓人在享受美文的同時,也對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敬畏和好奇。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可持續發展和未來城市規劃的報告集,信息量巨大,視角非常前沿。它匯集瞭來自全球不同領域專傢的真知灼見,從能源轉型到垂直農業,從智慧交通到社區韌性,幾乎涵蓋瞭未來城市麵臨的所有核心挑戰。報告的結構非常清晰,每一章節都配有詳實的數據圖錶和案例研究,使得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去中心化”社區模式的探討,它挑戰瞭傳統的大都市中心主義,提齣瞭更具生態友好性和社會公平性的解決方案。然而,這些前瞻性的方案在現實落地層麵似乎存在一定的理想化傾嚮。報告更多地指齣瞭“應該做什麼”,但在“如何剋服現有的政治經濟阻力”這一現實難題上,著墨不多,這使得讀者在感到振奮之餘,也難免會産生一絲關於實施難度的憂慮。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富有啓發性和前瞻性的參考資料。
評分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真是讓人讀得大汗淋灕。作者對那個特定時期的社會結構、權力更迭進行瞭極其詳盡的梳理,每一個轉摺點、每一個關鍵人物的決策,都被挖掘得淋灕盡緻。我尤其佩服他搜集史料的本事,那些塵封已久的檔案、私人信件,甚至是一些地方誌裏的零星記載,都被他巧妙地串聯起來,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密的敘事網絡。讀到後半部分,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眼目睹瞭那些曆史的巨輪是如何緩慢卻堅定地轉嚮的。不過,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前期的背景知識鋪墊稍微有點冗長,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查閱一下人名和地名,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種史學傢特有的嚴謹和一絲不苟,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同時也讓它在通俗易懂性上打瞭些摺扣。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工具書式的經典,但絕不是一杯輕鬆的下午茶讀物。
評分內科外科
評分設計,
評分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評分好書,超贊,很好,很好很好很好超贊,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單位集體下單購買,100多本書,第二天就到瞭,沒有錯誤,很好很方便
評分很喜歡這本書的裝訂,有種迴憶的感覺……
評分感謝京東 活動很給力 謝謝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書很好.很精緻內容也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與《我們仨》相識於西西弗,在書店站著翻看到不能自已潸然淚下,迴傢後立即下單隻想快些欣賞,看來還是簡單樸實的文字最能打動人。此書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傢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