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被认为是介绍伊斯兰苏菲的quan威作品之一,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早期苏菲文献,在苏学领域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忠实记载了伊斯兰教苏菲历史上早期正统苏菲大师的言论,并做出中肯、客观的点评。其温和与稳健的苏菲思想由此得以充分体现,本书也因此被认为是苏菲著述中客观、公正、有价值的著作。本书对苏菲重要术语以及“阶段与状态”的细致阐述,也使其被认为是较早建构苏菲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著作。
本书无疑是一本具有独特风格的书。在苏菲学术著作中,它代表了苏菲学科在编著领域所达到的卓越水平。
作者简介
艾布·嘎希姆·古筛勒,伊斯兰教著名教法学家、教义学家、圣训学家、经注学家、语言学家,被冠以“伊玛目”、“长老”、“伊斯兰的装饰”、“教乘与真乘的集合”等尊称,以苏菲大师著称于世。
目录
关于作者
关于本书
校对者序言
作者序言
绪论
第一章 苏菲术语
1.时间(卧格特,Waqt)
2.阶段(麦嘎目,Maqam)
3.状态(哈鲁,Hal)
4.紧张(嘎比德,Qabd)与松弛(巴斯特,Bast)
5.畏惧(海依拜,Hayba)与慰藉(乌努斯,Uns)
6.情迷(泰瓦吉德,Tawaj ud)、心迷(倭吉德,Wojd)与神迷(瓦吉德,Wajid)
7.合一(杰木阿,Jama)与分离(发尔格,Farq)
8.消失(法纳,Fana)与存在(拜嘎,Baqa)
9.迷离(俄亦布,Ghayba)与临在(候杜尔,Hudur)
10.清醒(赛赫卧,Sahw)与迷醉(赛克尔,Sukr)
11.品味(道格,Dhawq)与品饮(舍尔布,Shurb)
12.取消(麦哈卧,Mahw)与确定(伊斯巴特,Ithbat)
13.遮挡(赛提尔,Satr)与显现(泰间里,Tajalh)
14.心临(穆哈达莱,Muhadara)、光临(穆卡什发,Mukashafa)与神临(穆沙海达,Mushahada)
15.光线(莱瓦伊哈,Lawaih)、光亮(塔瓦里阿,Tawali)与光芒(莱瓦米阿,Lawami)
16.心悸(伯瓦迪,Bawadih)与外击(胡主目,Hujum)
17.转换(泰里委尼,Talwin)与稳定(泰姆克尼,Tamkin)
18.接近(古尔布,Gurb)与远离(布阿杜,Buad)
19.教乘(沙里亚,Sharia)与真乘(哈给格,Haqiqa)
20.心慰(奈法赛,Nafas)
21.心语(哈瓦图尔,Khawatir)
22.知信(尔林姆·耶给尼,Elm al-yaqin)、目信(阿伊尼·耶给尼,Ayn al-yaqin)与心信(罕格·耶给尼,Haqq al-yaqin)
23.心得(瓦里德,Warid)
24.见证(沙赫德,Shahid)
25.私欲(奈夫思,Nafs)
26.灵魂(鲁哈,Ruh)
27.秘密(申鲁,Sirr)
第二章 修道者的阶梯
1.忏悔(讨白,Tawba)
2.磨炼(穆嘉海德,Mujahada)
3.隐居(海里卧,Khalwa)
4.敬畏(泰格瓦,Taqwa)
5.虔诚(倭勒阿,Wara)
6.淡泊(祖海德,Zuhd)
7.沉默(萨麦特,Samt)
8.恐惧(浩夫,Khawf)
9.希冀(勒佳,Raja)
10.忧愁(候兹农,Huzn)
11.饥饿(朱阿,Jua)与戒欲(塔尔克舍海卧,Tark-Shahwa)
12.谦恭(胡舒阿,Khushua)与谦虚(泰瓦杜尔,Tawadua)
13.克制私欲(穆哈莱法图奈夫思,Mukhalft-Nafs)
14.忌妒(哈赛德,Hasad)
15.背谈(厄伊卜,Ghiba)
16.知足(盖那阿,Qanaa)
17.依赖(泰万库里,Tawakkul)
18.感恩(舒克鲁,Shukr)
19.坚信(耶给尼,Yaqin)
20.忍耐(赛布尔,Sabr)
21.监督(穆扎给布,Muraqaba)
22.喜悦(勒达,Rida)
23.精神崇拜(欧布迪叶,Ubudiyya)
24.意愿(伊扎代,Irada)
25.端正(伊斯提嘎麦,Istiqama)
26.忠诚(伊合俩苏,Ikhlas)
27.诚实(随迪格,Siaq)
28.害羞(哈雅,Haya)
29.自由(侯勒叶,Hurriyya)
30.赞念(啧克尔,Dhikr)
31.侠义(夫特沃,Futuwwa)
32.洞察(菲扎塞,Firasa)
33.品德(胡鲁格,Khuluq)
34.慷慨(朱迪与赛哈,Jud,Sakha)
35.忌恨(额伊莱,Ghayra)
36.贤品(委俩也提,Wilaya)
37.祈祷(杜瓦,Dua)
38.贫穷(法格鲁,Faqr)
39.苏菲修行(泰算悟夫,Tasawwuf)
40.礼仪(艾代卜,Adab)
41.远行的律例(艾哈卡目·赛法尔,Akhkam-Safar)
42.陪伴(苏哈拜,Suhba)
43.认主独一(涛黑迪,Tawhid)
44.离世(呼露吉敏顿亚,Khuruj min al-dunya)
45.认知真主(麦阿然发安拉,Al-marifa bin llah)
46.喜爱(麦罕拜,Mahabba)
47.思念(韶格,Shawq)
48.顺从长老(Hifs Qulub al-mashayha)
49.聆听(斯玛阿,Sama)
第三章 “克拉玛提”、“卧里”、“穆勒德”的礼仪
“奥里亚”(Awliya)与“克拉玛提”(Karamat)
《古兰经》与圣训中的“克拉玛提?
关于“卧里”(Wal)与“委俩叶”(Wilaya)的一些问题
关于睡梦
对“穆勒德”的嘱托
……
第四章 苏菲人物
结语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伊斯兰哲学译丛:古筛勒苏菲论集》:
爱情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小伙子喜爱一个姑娘,对姑娘的思念就会占据他的心。同时,一些人就见证的意义进行派生式的扩展,“见证”之所以被称为见证,是因为源自“作证”。比如:当你看到一个漂亮的人,即使他的人性特征全部消失,由于你所处的状态,你并没有仔细地看他,但这并不影响你见证他的人性消失了,也可以见证他的人性没有消失。无论如何,要么是肯定的见证,要么是否定的见证。这也是穆圣在下面这段圣训中所表达的意思:“我在登霄之夜看到我的养主有最美的形象,也是我在那一夜看到的最美的形象,但我并没有细看,我看到的是形象的设计者,产生的创造者。”穆圣指的是认知的看见,而非视力的看见。
25.私欲(奈夫思,Nafs)
私欲一词的词源是“存在”,但这里所指的私欲不是存在、形状或主题,而是指一个人的品性中的缺陷,他的品德和行为中可憎的成分。一个人品性中的缺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实践的后果,如人的犯罪和违抗;一类是恶劣的品德。如果一个人决意治疗和戒除这一类的品德,在经过持续的努力之后,这些恶劣的品德是会消失的。
第一类缺陷,依照伊斯兰原则是应该禁止和放弃的。至于第二类,是所有恶劣品德的泛称,如果详细列出来,它可以包括自大、发怒、忌妒、仇恨、心胸狭隘、不承担责任、爽约、欺骗等。
……
《静默的回响:古老智慧的现代低语》 本书是一部深刻探索人类存在、知识与宇宙奥秘的哲学随笔集。它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宗教或地域的教义,而是从普遍的人类经验出发,追溯那些超越时空的思想火花,并尝试在当代语境下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作者以一种沉静而富于洞察力的笔触,引领读者穿越思想的迷宫,触碰那些关于生命意义、意识本质、道德律令以及我们与周遭世界关系的根本性追问。 全书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篇章构成,每一章都如同一个独立的岛屿,蕴含着独特的哲学景观,但又通过内在的逻辑线索与整体思想融为一体。作者不回避那些最为棘手和难以回答的问题,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反思。 第一部分:存在的迷雾与觉醒 开篇即是对“存在”这一最基本命题的深入审视。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存在的定义,而是通过描绘生命在不同尺度下的奇异景象——从微观粒子在量子纠缠中的“共舞”,到宏观宇宙在星系碰撞中的“呼吸”——来展现存在的丰富性与不可思议。作者探讨了生命为何出现,以及个体生命在宇宙宏大叙事中的位置。这里没有预设的答案,只有对“为何存在”这一永恒困惑的细致解剖,以及对生命“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张力的深刻体悟。 接着,视角转向“意识”的本质。作者不拘泥于科学的神经生理学解释,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哲学维度去理解意识的形成与运作。意识是物质的衍生物,还是独立的实在?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自身的意识?作者通过对梦境、冥想、艺术体验等现象的分析,提出意识可能是一种更加普适的“场”,而个体意识只是其局部显现。他鼓励读者关注内在的体验,通过内省来触及意识的深层结构。 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对“觉醒”的探讨。觉醒并非宗教上的超脱,而是指一种对自身存在、对世界运作规律的更深刻、更真实的认知。作者认为,我们常常活在由社会建构的观念、习俗和偏见所编织的“幻象”之中,而觉醒的过程,便是逐步剥离这些外在束缚,回归到一种更本真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更自由地做出选择。 第二部分:知识的疆域与局限 在理解了存在的困惑与觉醒的可能性之后,本书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知识”。作者批判了那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客观独立的实体,并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观点。他首先审视了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指出科学方法虽然强大,但它本质上是对可观测现象的描述和模型建构,而无法触及“终极实在”。科学的进步常常伴随着对旧有理论的颠覆,这恰恰说明了知识的流动性与非绝对性。 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知识体系的共存与冲突。他认为,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固然重要,但直觉、情感、经验以及那些难以言说的“体悟”,同样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途径。历史上的哲学思潮、艺术流派,甚至那些被边缘化的民间智慧,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图景。本书倡导一种“多元认知”的模式,鼓励读者在不同知识体系之间进行对话与整合,打破单一维度的思考模式。 “知识的局限”是这一部分的核心警示。作者提醒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永远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这种局限性并非悲观,而是一种谦逊。承认局限,才能让我们更加谨慎地对待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不至于将其奉为圭臬,从而避免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本书鼓励读者保持一种“求知若渴”但又“审慎求真”的态度。 第三部分:道德的根基与实践 当对存在有了更深的体悟,对知识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之后,关于“道德”的追问便显得尤为迫切。本书对道德的探讨,并非简单地罗列行为规范,而是试图探究道德的哲学根基。作者质疑了那些基于宗教戒律或社会契约的道德解释,认为它们往往显得外在和被动。他提出,真正的道德,应该源于对“共同体”的深刻认知,源于对生命相互依存关系的自觉。 “同情心”和“同理心”被视为道德情感的基石。作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形成道德,是因为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痛苦与喜悦。这种情感的连接,是跨越个体界限的,是通往和谐共处的关键。本书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实践同情心,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道德的实践”是这一部分的实践性指导。作者强调,道德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必须体现在日常的点滴行为之中。从对他人的尊重,到对环境的关怀,再到对真理的追求,每一个选择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本书不提倡激进的道德改造,而是鼓励循序渐进的改变,从改变自身的心态和行为入手,逐步影响周遭的世界。它呼唤一种“在行动中学习道德”的姿态。 第四部分:宇宙的韵律与和谐 最后,本书将视野拉回到更广阔的“宇宙”层面,并尝试在其中寻找一种“韵律”与“和谐”。作者并非以一种占星术或神秘主义的方式来解读宇宙,而是从一种哲学的“整体论”视角出发。他认为,宇宙并非一个孤立的、偶然存在的集合体,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充满内在秩序的有机整体。 “系统性”与“涌现性”是作者在宇宙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从基本粒子到复杂的生态系统,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而当这些规律相互作用时,便会涌现出新的、更复杂的现象,例如生命、意识、文明。理解这种系统性的运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和谐”并非指一成不变的静止,而是指一种动态的平衡。宇宙在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失序,而是在一种更深层的法则下进行。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宇宙公民”的视角来审视自身,认识到我们是宇宙这个宏大生命体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它呼唤一种对宇宙的敬畏之心,以及一种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结语:静默的对话 《静默的回响:古老智慧的现代低语》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次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哲学之旅。作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引导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拓宽认知的边界,深化道德的理解,并最终在宇宙的宏大叙事中找到自己的回响。这是一本适合在静谧时刻阅读的书,它不会喧宾夺主,而是会在你的内心深处,激起最温柔、也最持久的“静默的回响”。它鼓励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宇宙深处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