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来关于“民”的名词众多,如“生民”“庶民”“臣民”“四民”“乡民”“山民”“边民”“良民”“遗民”“流民”“贱民”“刁民”“小民”“罪民”等。这里面有表示身份的,有表示职业的,有表示居住区域的,有表示品质的,有表示褒贬的,有表示生存状态的,有表示蔑视与指责的,也有表示自我谦卑或认罪的。
但民的别称固然多,就是没有“公民”。然而,公民在现代文明系统中,其地位却是重要、关键、无可替代。
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公民教育都应该排在前面。因为它必要于市场经济,必要于法治形成,必要于现代化大业,也必要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本书力图多维反思素质教育的理念,探求构建理工科大学创新性、规范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新路。既着力解决素质课程的系统、位序、均衡等结构性问题,形成核心课程群、骨干课程群和延伸课程群;又深挖课程的育人潜能,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上做文章,重思想、守规范、显特色。本书凝聚着一群素质教育求索者的知与行,既可以视为中国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也可以当作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新探索的一个案例。
今日高校该有怎样的素质教育(代序)/史仲文
素质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研究
整体教育开放教育自我教育/吴晚云3
学生不是流水线的产品/王晓纯8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文素质教育/罗学科杨嵩松王文革11
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系统之特色建设研究
——基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教学平台/张加才17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刘同军25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罗学科李志强32
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培育/李肖常迺媛41
美国百年通识教育对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李海燕47
大学美育课程研究
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大学美育》(修订本)“绪论”/仇春霖59
高校美育的意义在于陶冶情感/顾建华74
历史·结构·经验
——国家级精品课“大学美育”课程建设报告/王德岩81
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说到审美教育的实施/王文革88
审美教育——提升创造力的基本路径/李颖91
电视美育与少儿身体意象建构的诗意导引/于隽96
浅析“静像电影”制作在大学美育课堂中的应用及意义/于隽103
当代高校美育的社会环境
——高校美育三论之一/王德岩107
当代高校美育的经济环境
——高校美育三论之二/王德岩116
当代高校美育的文化环境
——高校美育三论之三/王德岩126
自然美
——《大学美育讲义》之一/王鸿博139
生活·美学/张轶162
大学语文课程研究
谈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赵卓175
《大学语文》教材综论/史礼心184
大学语文,路在何方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王文革193
视觉文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反思/赵晓辉200
审美: 难以落实的老生常谈
——兼及大学语文的定位与任务/冯雷208
大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之歧解与误解论析/赵晓辉219
什么才是“浮云”/赵玉琦225
绣帷之上的往事再现
——细读周邦彦的《瑞龙吟·章台路》/赵晓辉228
文化经典阅读课程研究
经典阅读: 说《道德经》/史仲文241
经典阅读: 《孟子》二题/张加才257
《红楼梦》的意境与妙悟/王德岩263
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阅读与思考/李肖冯海燕276
文化创意课程研究
文化创意: 我行吗?/王文革289
文化创意: 我行/王文革308
浅析真善美与电视真人秀的原创性开掘/于隽320
实效源自学生的主体性
——文化创意产业(图书策划)实训
总结/王文革王德岩翟霞324
中国戏曲、语言文化课程研究
高校京剧教材及教育状况杂谈/胡淳艳331
国粹还是玩意儿
——课余遐想/胡淳艳334
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刍议/李燕348
汉语新词新语与社会文化/李燕359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
成功教育<成才教育<成人教育/史仲文373
今天我们能否像古人一样因材施教?/王德岩390
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李志强394
论科学研究中失败与错误的价值/李亚宁402
辛亥革命与人才培养/曲辉411
高校艺术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研究/王波郝亚萍418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研究/李燕周梦珠金煜421
人文精神: 文化环境的价值蕴涵/张茂林433
教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王文革441
后记447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评估体系构建的部分,这通常是素质教育中最难啃的骨头。作者没有采取回避或泛泛而谈的做法,而是非常务实地提出了多维度的评估框架,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来记录和反馈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发展。这种对深层问题的直面,体现了作者对当前教育困境的深刻洞察。读到此处,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教育研讨会,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指出问题,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前瞻性的系统解决方案,指导读者如何从顶层设计开始,逐步优化现有结构,为未来的教育生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深入浅出的分析方式所折服。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政策和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教育哲学与微观的课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素质教育模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我尤其欣赏它对“创新”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解读,它没有将创新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扩展到了思维模式、协作方式乃至评价体系的重构。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比如如何将跨学科学习真正融入日常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都极具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提出的某个论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时才能获得的体验。这本著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在娓娓道来。在探讨到具体的课程建设案例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细腻和真诚。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案例背后付出的心血,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将创新的理念落地生根的。这种“做中学”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可信度和操作性。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最怕的就是读完一本“空中楼阁”式的理论书,而这本书却提供了大量的“可复制”的成功路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方针,而是脚踏实地的操作手册,记录了真实的高校在面对素质教育转型时的挣扎、探索与最终的突破,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和鼓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现代感,采用了大胆的色彩搭配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这种视觉冲击力吸引住了,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充满活力的创新指南。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精致,字体选择和行间距都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标注,使得复杂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设计理念都体现了出版方对教育前沿的深刻理解,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对“建构与创新”这一主题的一种有力呼应,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富有设计感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极其开阔,它不仅关注国内高校的改革实践,还融入了国际上领先的教育思潮,比如项目式学习(PBL)的最新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核心素养的新定义。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得书中的探讨不至于陷入狭隘的地域限制,而是具有了放眼未来的格局。阅读时,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在梳理不同理论流派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吸收了精华,但又没有盲目追随,而是基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土壤,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智识的、能够推动行业进步的力作,它为所有致力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