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与创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建构与创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加才,王文革,王德岩 等 著
图书标签:
  • 素质教育
  • 课程建设
  • 高等教育
  • 创新教学
  • 教育研究
  • 教学改革
  •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 教育理论
  • 大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8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55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字数:4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来关于“民”的名词众多,如“生民”“庶民”“臣民”“四民”“乡民”“山民”“边民”“良民”“遗民”“流民”“贱民”“刁民”“小民”“罪民”等。这里面有表示身份的,有表示职业的,有表示居住区域的,有表示品质的,有表示褒贬的,有表示生存状态的,有表示蔑视与指责的,也有表示自我谦卑或认罪的。

  但民的别称固然多,就是没有“公民”。然而,公民在现代文明系统中,其地位却是重要、关键、无可替代。

  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公民教育都应该排在前面。因为它必要于市场经济,必要于法治形成,必要于现代化大业,也必要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内容简介

  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本书力图多维反思素质教育的理念,探求构建理工科大学创新性、规范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新路。既着力解决素质课程的系统、位序、均衡等结构性问题,形成核心课程群、骨干课程群和延伸课程群;又深挖课程的育人潜能,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上做文章,重思想、守规范、显特色。本书凝聚着一群素质教育求索者的知与行,既可以视为中国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也可以当作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新探索的一个案例。

目录

今日高校该有怎样的素质教育(代序)/史仲文

素质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研究

整体教育开放教育自我教育/吴晚云3

学生不是流水线的产品/王晓纯8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文素质教育/罗学科杨嵩松王文革11

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系统之特色建设研究

——基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教学平台/张加才17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刘同军25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罗学科李志强32

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培育/李肖常迺媛41

美国百年通识教育对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李海燕47


大学美育课程研究

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大学美育》(修订本)“绪论”/仇春霖59

高校美育的意义在于陶冶情感/顾建华74

历史·结构·经验

——国家级精品课“大学美育”课程建设报告/王德岩81

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说到审美教育的实施/王文革88

审美教育——提升创造力的基本路径/李颖91

电视美育与少儿身体意象建构的诗意导引/于隽96

浅析“静像电影”制作在大学美育课堂中的应用及意义/于隽103

当代高校美育的社会环境

——高校美育三论之一/王德岩107

当代高校美育的经济环境

——高校美育三论之二/王德岩116

当代高校美育的文化环境

——高校美育三论之三/王德岩126

自然美

——《大学美育讲义》之一/王鸿博139

生活·美学/张轶162


大学语文课程研究

谈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赵卓175

《大学语文》教材综论/史礼心184

大学语文,路在何方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王文革193

视觉文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反思/赵晓辉200

审美: 难以落实的老生常谈

——兼及大学语文的定位与任务/冯雷208

大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之歧解与误解论析/赵晓辉219

什么才是“浮云”/赵玉琦225

绣帷之上的往事再现

——细读周邦彦的《瑞龙吟·章台路》/赵晓辉228


文化经典阅读课程研究

经典阅读: 说《道德经》/史仲文241

经典阅读: 《孟子》二题/张加才257

《红楼梦》的意境与妙悟/王德岩263

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阅读与思考/李肖冯海燕276


文化创意课程研究

文化创意: 我行吗?/王文革289

文化创意: 我行/王文革308

浅析真善美与电视真人秀的原创性开掘/于隽320

实效源自学生的主体性

——文化创意产业(图书策划)实训

总结/王文革王德岩翟霞324


中国戏曲、语言文化课程研究

高校京剧教材及教育状况杂谈/胡淳艳331

国粹还是玩意儿

——课余遐想/胡淳艳334

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刍议/李燕348

汉语新词新语与社会文化/李燕359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

成功教育<成才教育<成人教育/史仲文373

今天我们能否像古人一样因材施教?/王德岩390

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李志强394

论科学研究中失败与错误的价值/李亚宁402

辛亥革命与人才培养/曲辉411

高校艺术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研究/王波郝亚萍418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研究/李燕周梦珠金煜421

人文精神: 文化环境的价值蕴涵/张茂林433

教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王文革441


后记447


前言/序言


建构与创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已不再局限于传授专业技能,而是更加强调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正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本书《建构与创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正是聚焦于这一时代命题,深入探讨如何在高校层面有效地建构和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以期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第一章: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高校定位 本章将首先回顾素质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演变,特别是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被赋予的新时代内涵。我们强调,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或能力训练,而是贯穿于学生人格塑造、价值引领、全面发展的全过程。它要求高校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的教育生态。 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高校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关键作用。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理解并准确把握高校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是开展有效课程建设的前提。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素质教育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溯源:探讨西方教育思潮(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全人教育”)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教育语境下的融合与创新。 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分析全球化、科技革命、社会变迁等宏观因素如何重塑人才需求,以及高校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高校在素质教育中的使命与责任:界定高校在学生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社会责任感培育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并阐释这些职责如何通过课程建设得以实现。 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探讨素质教育如何融入专业教育,形成“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避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割裂或对立。 第二章: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框架 一个科学、系统、具有前瞻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本章将重点阐述构建此类课程体系应遵循的核心原则,并提出一套可操作的课程框架。 核心原则: 我们认为,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需求导向原则:课程设置应紧密对接国家社会发展需求、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2. 系统性原则:课程体系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知识、能力、素质链条。 3. 发展性原则:课程应具备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变化。 4. 融合性原则:素质教育理念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尤其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5. 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学习路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6. 实践导向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 课程框架: 基于上述原则,本章将提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素质教育课程框架。该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级和维度: 基础层: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程(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体育、心理健康等),旨在奠定学生健全人格和基本素养的基础。 拓展层:在基础层之上,提供具有选修性质的课程,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社会交往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旨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发展层:面向有特殊需求或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进阶性、个性化的课程,如创新创业类课程、领导力发展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等,旨在激发学生潜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践与体验层: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实习实训等,旨在将课堂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此外,本章还将对不同类型的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分类与界定,例如: 通识教育课程: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和跨学科性。 通专融合课程:将素质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能力导向课程:侧重于培养特定能力,如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价值引领课程:着重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 第三章: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策略 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基础,而创新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则是激活课程生命力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融入创新元素,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创新设计: 我们主张,素质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跳出传统课堂的束缚,更加注重: 情境化设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置于真实的生活、社会或职业情境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项目式设计: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 体验式设计: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加深对知识和理念的理解。 跨界整合设计: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方法和视角融合,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技术赋能设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教学策略: 针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本章将重点介绍和分析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互相启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式学习: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分析问题和决策能力。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个性化辅导与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实现个性化发展。 本章还将强调,教师在素质教育课程中的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以及如何通过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提升教师在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能力。 第四章: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构 课程评估是检验课程建设成效、促进课程改进的关键环节。本章将深入探讨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评估原则、内容、方法,并提出构建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评估原则: 素质教育课程的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 发展性评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结果。 多元化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态度。 过程性评估:将评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反思性评估:鼓励学生和教师对学习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升。 公正性与客观性:确保评估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避免主观偏见。 评估内容与方法: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估,包括: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测试、作业、随堂问卷等方式。 能力发展:通过项目成果、实践报告、口头答辩、技能操作等方式。 素质养成:通过课堂表现、参与度、团队协作、反思日志、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 价值认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表现、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价值观问卷等方式。 质量保障体系: 为确保素质教育课程的持续改进和高质量发展,本章将提出构建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 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建立课程的立项、评审、备案、淘汰等制度。 教学过程质量监督机制:通过听课、评教、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教师发展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 学生反馈与参与机制:畅通学生反馈渠道,鼓励学生参与课程的评价和改进。 校内外专家指导机制:引入校内外专家对课程进行指导和评估。 定期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建立定期的课程评估制度,并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课程的持续改进。 第五章: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借鉴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之中。本章将选取国内外一些在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对其成功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宝贵经验。 我们将从不同维度展示案例,例如: 国家层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示范项目:分析其政策背景、目标设定、实施路径和成效。 重点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展示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如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群、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的实践类课程、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的通识课程等。 利用信息技术赋能素质教育课程的案例:如智慧教室的应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推广等。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在素质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其设计思路、组织管理、育人效果。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将提炼出可供普遍借鉴的经验,并为其他高校在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些经验将涵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师资培养、管理体制、评估机制等各个方面,力求为读者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结论 《建构与创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一书,旨在为当前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我们坚信,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精心的课程建构、富有创意的教学实践以及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高校能够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切实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于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伟大事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评估体系构建的部分,这通常是素质教育中最难啃的骨头。作者没有采取回避或泛泛而谈的做法,而是非常务实地提出了多维度的评估框架,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来记录和反馈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发展。这种对深层问题的直面,体现了作者对当前教育困境的深刻洞察。读到此处,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教育研讨会,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指出问题,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前瞻性的系统解决方案,指导读者如何从顶层设计开始,逐步优化现有结构,为未来的教育生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深入浅出的分析方式所折服。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政策和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教育哲学与微观的课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素质教育模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我尤其欣赏它对“创新”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解读,它没有将创新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扩展到了思维模式、协作方式乃至评价体系的重构。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比如如何将跨学科学习真正融入日常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都极具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提出的某个论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时才能获得的体验。这本著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在娓娓道来。在探讨到具体的课程建设案例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细腻和真诚。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案例背后付出的心血,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将创新的理念落地生根的。这种“做中学”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可信度和操作性。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最怕的就是读完一本“空中楼阁”式的理论书,而这本书却提供了大量的“可复制”的成功路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方针,而是脚踏实地的操作手册,记录了真实的高校在面对素质教育转型时的挣扎、探索与最终的突破,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和鼓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现代感,采用了大胆的色彩搭配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这种视觉冲击力吸引住了,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充满活力的创新指南。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精致,字体选择和行间距都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标注,使得复杂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设计理念都体现了出版方对教育前沿的深刻理解,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对“建构与创新”这一主题的一种有力呼应,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富有设计感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极其开阔,它不仅关注国内高校的改革实践,还融入了国际上领先的教育思潮,比如项目式学习(PBL)的最新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核心素养的新定义。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得书中的探讨不至于陷入狭隘的地域限制,而是具有了放眼未来的格局。阅读时,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在梳理不同理论流派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吸收了精华,但又没有盲目追随,而是基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土壤,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智识的、能够推动行业进步的力作,它为所有致力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蓝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