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來關於“民”的名詞眾多,如“生民”“庶民”“臣民”“四民”“鄉民”“山民”“邊民”“良民”“遺民”“流民”“賤民”“刁民”“小民”“罪民”等。這裏麵有錶示身份的,有錶示職業的,有錶示居住區域的,有錶示品質的,有錶示褒貶的,有錶示生存狀態的,有錶示衊視與指責的,也有錶示自我謙卑或認罪的。
但民的彆稱固然多,就是沒有“公民”。然而,公民在現代文明係統中,其地位卻是重要、關鍵、無可替代。
我們今天的素質教育,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理解,公民教育都應該排在前麵。因為它必要於市場經濟,必要於法治形成,必要於現代化大業,也必要於學生的全麵發展。
高校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是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本書力圖多維反思素質教育的理念,探求構建理工科大學創新性、規範化的素質教育課程體係的新路。既著力解決素質課程的係統、位序、均衡等結構性問題,形成核心課程群、骨乾課程群和延伸課程群;又深挖課程的育人潛能,在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上做文章,重思想、守規範、顯特色。本書凝聚著一群素質教育求索者的知與行,既可以視為中國高校加強素質教育的一個縮影,也可以當作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新探索的一個案例。
今日高校該有怎樣的素質教育(代序)/史仲文
素質教育理念與課程體係研究
整體教育開放教育自我教育/吳晚雲3
學生不是流水綫的産品/王曉純8
人纔培養模式與人文素質教育/羅學科楊嵩鬆王文革11
文化素質教育主乾課程係統之特色建設研究
——基於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教學平颱/張加纔17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程體係建設研究
——以北方工業大學為例/劉同軍25
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規範化的探索與實踐/羅學科李誌強32
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特色培育/李肖常迺媛41
美國百年通識教育對我國通識教育改革的啓示/李海燕47
大學美育課程研究
培養全麵發展的一代新人
——《大學美育》(修訂本)“緒論”/仇春霖59
高校美育的意義在於陶冶情感/顧建華74
曆史·結構·經驗
——國傢級精品課“大學美育”課程建設報告/王德岩81
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說到審美教育的實施/王文革88
審美教育——提升創造力的基本路徑/李穎91
電視美育與少兒身體意象建構的詩意導引/於雋96
淺析“靜像電影”製作在大學美育課堂中的應用及意義/於雋103
當代高校美育的社會環境
——高校美育三論之一/王德岩107
當代高校美育的經濟環境
——高校美育三論之二/王德岩116
當代高校美育的文化環境
——高校美育三論之三/王德岩126
自然美
——《大學美育講義》之一/王鴻博139
生活·美學/張軼162
大學語文課程研究
談大學語文的學科建設/趙卓175
《大學語文》教材綜論/史禮心184
大學語文,路在何方
——關於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點思考/王文革193
視覺文化時代大學語文教育的反思/趙曉輝200
審美: 難以落實的老生常談
——兼及大學語文的定位與任務/馮雷208
大學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之歧解與誤解論析/趙曉輝219
什麼纔是“浮雲”/趙玉琦225
綉帷之上的往事再現
——細讀周邦彥的《瑞龍吟·章颱路》/趙曉輝228
文化經典閱讀課程研究
經典閱讀: 說《道德經》/史仲文241
經典閱讀: 《孟子》二題/張加纔257
《紅樓夢》的意境與妙悟/王德岩263
關於中國文化經典的閱讀與思考/李肖馮海燕276
文化創意課程研究
文化創意: 我行嗎?/王文革289
文化創意: 我行/王文革308
淺析真善美與電視真人秀的原創性開掘/於雋320
實效源自學生的主體性
——文化創意産業(圖書策劃)實訓
總結/王文革王德岩翟霞324
中國戲麯、語言文化課程研究
高校京劇教材及教育狀況雜談/鬍淳艷331
國粹還是玩意兒
——課餘遐想/鬍淳艷334
網絡語言與社會文化芻議/李燕348
漢語新詞新語與社會文化/李燕359
素質教育與人纔培養研究
成功教育<成纔教育<成人教育/史仲文373
今天我們能否像古人一樣因材施教?/王德岩390
論大學生科技道德素養教育/李誌強394
論科學研究中失敗與錯誤的價值/李亞寜402
辛亥革命與人纔培養/麯輝411
高校藝術館與大學生素質教育關係研究/王波郝亞萍418
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調查研究/李燕周夢珠金煜421
人文精神: 文化環境的價值蘊涵/張茂林433
教師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王文革441
後記447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術語,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者在娓娓道來。在探討到具體的課程建設案例時,作者的筆觸變得尤為細膩和真誠。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案例背後付齣的心血,他們是如何剋服重重阻力,將創新的理念落地生根的。這種“做中學”的論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書籍的可信度和操作性。對於我們一綫教師而言,最怕的就是讀完一本“空中樓閣”式的理論書,而這本書卻提供瞭大量的“可復製”的成功路徑。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方針,而是腳踏實地的操作手冊,記錄瞭真實的高校在麵對素質教育轉型時的掙紮、探索與最終的突破,讓人讀來倍感親切和鼓舞。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現代感,采用瞭大膽的色彩搭配和抽象的幾何圖形,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這種視覺衝擊力吸引住瞭,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本充滿活力的創新指南。內頁的排版也做得相當精緻,字體選擇和行間距都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大量的圖錶和案例分析,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和標注,使得復雜的理論概念變得直觀易懂。整體來看,這本書的裝幀質量和設計理念都體現瞭齣版方對教育前沿的深刻理解,讓人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是對“建構與創新”這一主題的一種有力呼應,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富有設計感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視野極其開闊,它不僅關注國內高校的改革實踐,還融入瞭國際上領先的教育思潮,比如項目式學習(PBL)的最新發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對人纔核心素養的新定義。這種融會貫通的能力,使得書中的探討不至於陷入狹隘的地域限製,而是具有瞭放眼未來的格局。閱讀時,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作者在梳理不同理論流派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他們吸收瞭精華,但又沒有盲目追隨,而是基於中國高等教育的特殊土壤,進行瞭創造性的轉化。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智識的、能夠推動行業進步的力作,它為所有緻力於提升高校人纔培養質量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和實踐藍圖。
評分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評估體係構建的部分,這通常是素質教育中最難啃的骨頭。作者沒有采取迴避或泛泛而談的做法,而是非常務實地提齣瞭多維度的評估框架,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並探討瞭如何利用新技術手段來記錄和反饋學生的非認知能力發展。這種對深層問題的直麵,體現瞭作者對當前教育睏境的深刻洞察。讀到此處,我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高水平的教育研討會,每一個觀點都經過瞭嚴格的論證和實踐的檢驗。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指齣問題,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具有前瞻性的係統解決方案,指導讀者如何從頂層設計開始,逐步優化現有結構,為未來的教育生態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翻開書頁,我立刻被作者深入淺齣的分析方式所摺服。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政策和理論,而是巧妙地將宏觀的教育哲學與微觀的課程實踐緊密結閤起來。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將那些看似枯燥的素質教育模塊,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教學場景。我尤其欣賞它對“創新”這一概念的多元化解讀,它沒有將創新局限於技術層麵,而是擴展到瞭思維模式、協作方式乃至評價體係的重構。書中提齣的很多觀點,比如如何將跨學科學習真正融入日常教學,以及如何培養學生麵對不確定性的能力,都極具啓發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提齣的某個論斷,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閱讀一本真正有價值的書時纔能獲得的體驗。這本著作真正做到瞭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