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 [Encylopaedia of Mongolian Studies Ancient History]

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 [Encylopaedia of Mongolian Studies Ancient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蒙古学百科全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蒙古史
  • 古代史
  • 蒙古学
  • 百科全书
  • 历史
  • 民族史
  • 亚洲史
  • 中亚史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40919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24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Encylopaedia of Mongolian Studies Ancient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5
字数:1715000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蒙古学百科全书》是蒙古学各学科知识的总汇,是概述古今中外蒙古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综合性工具书,其编纂体例为条目加概述性文章,以条目为主,辅以概述性文章。编撰条目及概述性文章,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于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如实反映各家学说;所采用的资料精确可靠,有科学依据。《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充分反映蒙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各方面内容,反映古今中外蒙古学各学科(知识门类)的研究成就。

目录

前言
凡例
目录
古代蒙古史
条目分类目录
彩图插页目录
正文
古代蒙古史大事年表
蒙古文字母与转写所用拉丁字母对照表
附录
条目汉字笔画索引

精彩书摘

  一、蒙古之前的主要北方民族
  蒙古族诞生并主要活动的地域是蒙古高原。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至萨彦岭摊布洛诺夫山,南至阴山山脉。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有绵延的山岭和成片的丘陵、纵横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各种类型的草原和森林,也有大片的沙漠和戈壁。据古地理学、古生物学研究,远古时期这里曾发生过气候、生物的深刻变化,而考古研究表明,自旧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已有人类活动。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人类在高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断增大,新石器遗址遍布高原各处。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以及自身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蒙古高原上新石器遗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如呼伦贝尔地区的遗址反映当时人们过着狩猎的经济生活,内蒙古南部地区的遗址则反映人们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夏商之后,蒙古高原进入青铜时代,随着气候一度趋于干燥和寒冷,农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定居农业逐渐消失,羊、马及相关技术开始出现,“畜群的形成,在适于畜牧地方导致了游牧生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蒙古高原进入了游牧化的过程,从而实现了我国蒙古地区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牧业同农业的分离。
  在广阔的牧场上游动放牧畜群的人们,是北方民族的先驱。畜牧业生产的脆弱性和产品的单一性,决定了他们与邻近的农业地区建立必然的分工、交换关系,保持不可分离的经济联系。这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联系的物质前提。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蒙古高原已是我国北方各族从事畜牧、狩猎的场所。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等就是北方地区早期的游牧人,他们与商周王朝发生过十分密切的交往。春秋时期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到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匈奴。他们南与秦、赵、燕三国为邻,三国都修筑长城以抵御这些游牧民的侵扰。三国强盛时,向北扩展势力并设立郡治,剽悍的游牧民则常常越过长城进攻三国。赵武灵王(公元前325~298年在位)为改进军事技术而“胡服骑射”,燕昭王(公元前311~278年在位)时燕将秦开“为质于胡”,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匈奴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阴山及河套一带,自称“胡”。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匈奴头曼单于遭秦朝大军攻击,放弃河南地(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地区)北徙。秦末中原大乱,前209年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此后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丁零、鬲昆诸族,又收服为秦所夺河南地,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北方包括众多族属的第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
  匈奴政权实行左右翼及十进位的军事行政制度。单于是最高军政首领,匈奴人称之为“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天子国王”。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单于居中,单于庭驻于蒙古高原南部,以下是左右贤王,左贤王是东部的最高首领,右贤王是西部的最高首领,匈奴人尚左,所以左贤王位在右贤王之上。左右贤王之下置左右谷蠡王,其下是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高官。左右贤王至左右大当户,多者统万骑,少者统千骑,凡二十四长。各万骑长又各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高官要职由贵族世袭。匈奴以畜牧业为主,马、牛、羊是主要牲畜。他们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衣皮革、毡裘,饮食畜肉、潼酪,住穹庐。狩猎业是畜牧业的重要补充,同时有少量的农业。手工业有冶铁业、铸铜业、金银铸造业,以及陶器、木器制作业、毛织业和皮革业等。游牧经济的开放性和单一性,使匈奴谋求对外进行商品交换,他们与中原及其他民族或有官方或有民间的商业往来。
  匈奴没有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但究属突厥语族或蒙古语族尚有争论,认为属于突厥语族的学者居多;其人种属于突厥人种还是蒙古人种也处于探讨之中。匈奴社会有许多习俗和习惯法:敬天地日月鬼神,出征依据月亮盈亏以决定进退,贵壮健贱老弱,崇尚勇武,奖励临阵斩敌、掳获和救助同伴,不得随意伤人,严惩偷窃,实行收继婚,贵族死后有臣妾殉葬等等。
  两汉初,匈奴强盛,公元前200年曾围汉高祖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汉朝不得已与匈奴和亲,约为兄弟之国,并每年赠送大量农产品,双方互通关市。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在位)时汉朝国力充实,不断打击匈奴,致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前71年遭属部丁零、乌桓等攻击,势更衰。前57年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混乱局面,呼韩邪单于南下附汉,前33年娶汉宫室女王昭君为妻,与汉朝保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友好,新朝王莽采取歧视侮辱匈奴政策后双方关系破裂。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二部,南匈奴南下附东汉,北匈奴在遭到东汉军事打击后,部分部众于91年西迁中亚,残留漠北者为鲜卑所并。西迁部分是否是后来西方文献中的huns,仍未定论。南匈奴则不断内迁,216年(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留于邺(今河北临漳县境内),匈奴从此不复为统一势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曾建立前赵、北凉、夏政权。到五世纪中期,随着这些政权的灭亡,匈奴一名也逐渐消失。
  匈奴在中国北方活跃了数百年,其所实行的左右翼、十进位的军事行政制度,以及游牧生活方式,对后世各个游牧民族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为他们所采用和沿袭。
  东胡与匈奴出现的时间相近,是战国时期华夏族对活动于蒙古高原东部各部族的统称,因其居于自称为“胡”的匈奴之东,故称东胡。东胡亦为游牧部落,生产以畜牧为主,兼营渔猎,有铸铜和陶器、皮革、木器等制造业。东胡南与战国七雄的燕、赵相邻,有密切的和战关系。曾被燕国击败,向北退却千里,燕于北方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置长城以防东胡;又曾败于赵国,再失部分土地。西汉初,东胡强盛,欺凌匈奴冒顿单于。冒顿单于趁东胡王骄横之机,出兵大败东胡,掳其部分部众牲畜财产,其余东胡部众退保山中,后为乌桓、鲜卑。
  东胡历史影响长久,据史学家研究,后世有许多北方民族均出自东胡族系。乌桓、鲜卑之外,属于东胡族系的还有柔然、契丹、室韦、蒙古。所以,东胡的历史与蒙古族的起源有密切而直接的关系。
  被冒顿单于击败的部分东胡人据保乌桓山(一般认为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140里处),因号乌桓,文献中亦作乌丸。乌桓人游牧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处于匈奴的残酷统治之下。汉武帝时曾被迁至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伺动静,受汉置护乌桓校尉监领。此后依违于汉匈之间。公元46年(东汉建武二十二年)乌桓乘匈奴内乱,摆脱匈奴统治,不久在东汉的招诱下附汉,迁居塞内缘边十郡界,助击匈奴、鲜卑,使明、章、和三帝时边塞得以无事。灵帝时(168~189)乌桓形成辽西、辽东属国、上谷、右北平等割据势力。献帝初平(190-193)中,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兴起,统摄其余三郡乌桓,组成部落联盟,势力渐强,并卷入中原割据战争。207年(建安十二年)被曹操击破于柳城(今辽宁锦西西北),万余落被迁至中原,青壮年随曹操四处征战,称为“天下名骑”。塞外乌桓后被称为“杂胡”,塞内乌桓渐与汉、匈奴融合,其名少见于文献。
  从事畜牧业的乌桓兼事狩猎和粗放的农业,手工业产品多与畜牧狩猎业相关。乌桓社会由部、邑落、落(户)组成,部落首领称大人,不世袭,以大人名字为姓,邑落各有小帅,母权较重,计谋多从妇女。无文字,传令以刻木为信。有惩治叛、盗、杀人的习惯法。敬天地鬼神、日月山川和已故著名大人。有抢婚、服役婚习俗,实行收继婚。人死后以棺木土葬,始哀哭,葬时歌舞相送。男女皆髡发,女子婚嫁时始蓄发。
  鲜卑与乌桓同为东胡的分支,被冒顿单于击破后退保鲜卑山(一般认为在今通辽市科尔沁右翼中旗西30里处),因号鲜卑。乌桓附西汉后,鲜卑移牧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处于匈奴的统治之下。但因西汉时南有乌桓相隔,故不为西汉史书所载。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后期,其首领陆续附汉,被封为王、侯,明、章二帝(58~88)时与汉保持友好关系。和帝永元(89~105)间乘北匈奴西迁,占据匈奴故地,兼并其余众十万余落,势力渐盛。此后与汉时战时和,并与南匈奴和乌桓相互攻击。2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控制诸部大人,建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弹汗山,四面征讨,尽有匈奴故地,建立起部落大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统领。181年(灵帝光和四年)檀石槐死,联盟瓦解,分为檀石槐后裔、小种鲜卑、东部大人诸部分。233年(青龙元年)小种鲜卑轲比能统一漠南地区,建立局部联盟,二年后随着轲比能被魏人刺杀,联盟复归瓦解。此后东部鲜卑先后兴起了宇文部、段部、慕容部,西部鲜卑先后兴起了拓跋部、乞伏部、秃发部等。晋与十六国时期,各部参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割据斗争,慕容鲜卑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政权,乞伏鲜卑曾建立南凉政权,拓跋鲜卑曾建立代政权。中原北部经历了百年之久的兼并战争。
  ……

前言/序言

  蒙古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做出过伟大的贡献,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特别重视对蒙古民族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国际性学科——蒙古学。蒙古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研究蒙古的学问,即研究蒙古民族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历史发展及其现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研究蒙古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从18世纪后半叶以来就对蒙古民族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学、军事、政治、经济、民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蒙古学进行深入研究,成为研究蒙古学的主要国家之一。1959年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召开了首届国际蒙古学学者大会,1987年成立了国际蒙古学学者协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协会。从1959年迄今召开了多次国际蒙古学学术讨论会,得到了UNESGO的支持和资助。
  中国研究蒙古学的历史很久远,但是,把蒙古学真正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0多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的蒙古学研究全面迅速地发展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现在,内蒙古大学有蒙古学研究院,于2000年又成立了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有蒙古学研究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也有相关的研究机构。此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和自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部门,也有相关的研究机构或专职研究人员。中国蒙古史学会、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等学术团体把广大蒙古学学者维系起来,组织一系列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了蒙古学研究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出版了数百部蒙古学专著,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之一。
  随着蒙古学研究的广泛深入发展,国内外蒙古学界都渴望编纂出版一部能够全面包括蒙古学知识、系统反映蒙古学研究成果的大型工具书。1988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召开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青海、甘肃、河北等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会议上,与会学者正式提出编纂出版《蒙古学百科全书》的意见和要求,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起来。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原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巴图巴根同志,先后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交了编纂出版《蒙古学百科全书》的书面报告。1998年4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同意编纂出版《蒙古学百科全书》。中国民族文化建设历史上的这一重大系统工程得以正式启动。
  《蒙古学百科全书》是蒙古学各学科知识的总汇,是概述古今中外蒙古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综合性工具书,其编纂体例为条目加概述性文章,以条目为主,辅以概述性文章。编撰条目及概述性文章,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于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如实反映各家学说;所采用的资料精确可靠,有科学依据。本书充分反映蒙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各方面内容,反映古今中外蒙古学各学科(知识门类)的研究成就。编纂出版工作从本书的特点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出发,第一版按照学科分类分卷出版,不列卷次,只按学科名称标出卷名,如《蒙古学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蒙古学百科全书·文学卷》等。《蒙古学百科全书》总卷数为20卷,即古代史卷、近现代史卷、语言文字卷、文学卷、哲学思想史卷、科技卷、教育卷、经济卷、医学卷、宗教卷、军事卷、文物考古卷、文献卷、法学卷、新闻出版卷、地理卷、风俗卷、艺术卷、体育卷、国际蒙古学卷。每卷篇幅以汉字计算约100万~120万字(包括插图、索引)。编撰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适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使用。它作为工具书,是蒙古学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助手,也是蒙古学爱好者和初学者进入蒙古学各学科领域,并向其纵深研究的桥梁和阶梯。本书从1998年4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发文算起,用七年左右时间以蒙汉两种文字完成编纂出版工作。
  《蒙古学百科全书》是铸就草原文化的一块丰碑,是研究游牧文化的一部巨典:编纂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为编纂这部书,在研究蒙古学方面有建树的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几百名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区外乃至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投入了这项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编纂工作一开始,就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蒙古学百科全书》列入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00年5月将《蒙古学百科全书》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批准号OOEMZ001立项;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也多次派专家对编纂出版《蒙古学百科全书》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些都是编纂出版《蒙古学百科全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在此谨向各有关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着重于该领域的一般性描述和知识脉络。 --- 《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 图书简介 蒙古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其核心关切之一便是对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的深度剖析。本百科全书的“古代史”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用以梳理和阐释从史前时期到特定历史节点之前,广袤的欧亚草原及其周边区域内,与蒙古族起源、发展和互动相关的历史进程。 本书将蒙古古代史的范畴界定在蒙古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的踪迹,直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之前的历史阶段。这不仅涵盖了蒙古族作为一个族群形成的漫长过程,更深入探讨了塑造这一历史进程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技术革新以及与其他游牧及定居文明的复杂关系。 第一部分:史前背景与早期族群的形成 本卷首先着眼于广袤的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带的史前文化遗存。通过对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及遗传学研究的梳理,我们试图重建该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图景。这包括早期狩猎采集社会的生存策略、农业与畜牧业的萌芽,以及对游牧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性技术突破。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早期游牧文化的兴起。本书探讨了马匹驯化、车轮应用以及金属冶炼技术(特别是早期青铜器和铁器)对社会形态转变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考古学文化遗址的考察,如安德罗诺沃文化、塔里木盆地文明的早期阶段,以及与阿尔泰山脉地区相关的文化交流,勾勒出草原地带早期族群的迁徙、互动与分化。 第二部分:先秦与早期王朝的影响 随着历史进入信史时代,本书将重点转向古代中国王朝对北方边疆的记载,以及与其相关的早期草原部落。这包括对匈奴、东胡、鲜卑等早期游牧政治实体的历史考察。这些早期政权的兴衰,不仅是草原地区权力结构变动的反映,也是与中原农耕文明长期互动、冲突与融合的生动写照。 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早期政权在组织结构、军事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上的特点。例如,匈奴的“单于”制度如何塑造了早期游牧帝国的治理模式;鲜卑族的“迁徙”与“汉化”进程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蒙古族的发展。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必须结合汉文史料、考古发现以及周边民族(如印欧语系早期部落)的相关记载,进行多维度的交叉验证。 第三部分:突厥化浪潮与草原霸权的更迭 中古时期,蒙古高原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其中最为关键的事件之一便是突厥语族群的崛起。本部分将详尽论述突厥汗国(包括前后突厥汗国)在草原上建立的庞大帝国,及其对周边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 研究的焦点在于突厥文化(如碑铭文字、部落联盟结构)对后继族群的继承与影响。随着突厥汗国的衰落,草原地区进入了群雄并起、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如回鹘、黠戛斯等势力的兴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各部落之间联系的松散化与区域性力量的抬头,为蒙古族在这一“权力真空”期的崛起奠定了历史基础。 第四部分:蒙古族的早期演变与崛起前夜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叙述蒙古族作为一个明确的族群概念开始浮现的历史过程。我们将聚焦于对“蒙古”一词的早期记载,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文献中的语境变化。这一时期,草原地带的部落联盟形态复杂,相互间的兼并、依附与反抗构成了日常的政治生活。 研究将深入探讨蒙古族祖先——铁勒诸部、室韦等部落的社会形态、萨满信仰的延续,以及蒙古语族群的文化特征如何逐渐清晰化。我们探讨了在辽、金等强大政权存在的背景下,蒙古部落如何保持其半游牧的生存状态,并逐步积累军事、政治与社会动员的能力,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内部基础。 结语:古代史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开启 “古代史”部分以蒙古族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铁木真领导下实现历史性统一作为分界点。这个历史转折标志着蒙古族从一个分散的部落联盟,转变为一个具有统一国家意识和强大军事能力的政治实体,也标志着后续“蒙古帝国史”的开端。因此,古代史的研究,实则是为理解整个蒙古帝国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的根源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本百科全书的“古代史”卷,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史学视野,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参考工具,是理解蒙古文明源头流变不可或缺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百科全书多少有些“敬畏感”,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以至于枯燥,要么就是为了追求广度而牺牲了深度。但《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语言风格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叙事魅力。我尤其佩服作者处理那些考古学发现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可能性并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比如在解读克鲁伦河上游地区早期青铜器文化时,它没有简单地贴上“外来影响”的标签,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交流与本土创新的复杂互动关系。这种尊重历史真相、尊重多源解释的治学态度,是极其难得的。读完关于部落联盟形成那几章,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单线发展的,而是无数次碰撞、融合与适应的结果。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真正理解蒙古古代文明根源的同仁们准备的精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

评分

哎呀,刚翻开这本《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我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像是直接被传送到了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呼吸到了成吉思汗时代那股子风沙夹杂着马奶酒的独特气味。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厚重和庄严,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头的内容绝不是泛泛而谈的野史八卦。我特别欣赏它对早期游牧部落社会结构的梳理,简直是把我脑子里那些模糊不清的“匈奴”、“突厥”的概念一下子掰开了揉碎了,让我看清了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的。特别是关于早期萨满教和万物有灵信仰的论述,那种对精神世界的细致描摹,让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古老仪式中跳动的火焰和低沉的吟唱。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汗简文书和出土文物资料,还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精妙的对比和评述,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古代史略知一二的读者,也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该详尽处不厌其烦,该引人入胜处又如草原疾风般迅猛,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完全沉浸在那个金戈铁马的远古时代里,思考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迁徙。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这对于研究古代史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市面上太多关于古代游牧民族的论著,往往充斥着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对“野蛮”的刻板印象,但《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几乎可以说是“去魅”的典范。它用大量篇幅去解析早期蒙古语族群的社会组织,如血缘关系在政治结构中的作用,以及早期军事制度的萌芽,这些内容都建立在对罕见文献和比较语言学的扎实分析之上。我尤其欣赏它对“汗”这一概念在古代权力结构中的复杂演变过程的梳理,从一个松散的部落领袖到后来军事集权的核心,中间经历了多少微妙的权力转移和意识形态构建,书中都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和详尽的剖析。读完这些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权力、组织和文化适应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出了简单的“征服与扩张”的叙事框架。

评分

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或许需要一点耐心,因为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故事,更像是一部结构精密的宏大交响乐,需要你仔细聆听每一个声部才能领略全貌。但回报是巨大的。我个人在阅读中,对早期草原民族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和创造力深感震撼。书中对他们狩猎技术、冶金术乃至早期法律观念的描述,都展现出一种被低估的文明高度。特别是对气候变化如何驱动部落间关系紧张与联盟重组的分析,让我对“环境决定论”有了更辩证的认识。这本书的编纂方式,使得即便是跨学科的研究者,也能从中找到相关的切入点,例如,考古学家可以关注其对器物分类的引用,人类学家可以深入研究其对氏族制度的描绘。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内容充实、立意高远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蒙古文明的遥远起点,提供了目前最可靠和最深入的蓝图。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古代”这一概念边界的精准界定和细致划分上。许多通史会将蒙古历史的开端模糊处理,但本书却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史前时期到铁器时代早期,直至突厥化浪潮前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我特别喜欢它在地图和插图上的用心,那些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精确绘制的部落迁徙路线图,简直是视觉化的历史教科书。每次我跟着图上的箭头走一遍,脑海里对“草原帝国”的形成逻辑就清晰一分。书中对不同早期部族之间的权力制衡、牲畜经济模式的演变,以及与周边农耕文明(比如中原王朝)的早期互动,都有着非常细致且基于一手资料的分析。这绝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入门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带着笔记去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作。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同时,它也无形中提供了补足知识的绝佳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