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简帛上的文明:长江流域的简牍和帛书

写在简帛上的文明:长江流域的简牍和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岩 等 著,陈剩勇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历史学
  • 简牍帛书
  • 长江流域
  • 文化研究
  • 古代文明
  • 文献学
  • 中国历史
  • 出土文献
  • 汉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650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915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长江文明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写在简帛上的文明:长江流域的简牍和帛书》内容介绍了20世纪下半期以来,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跨学科合作,田野考古与科学研究互动,探赜索隐与争鸣辩论并进,把我们对于国史的认识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演进,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到发展。以往历史教科书上的许多知识、定论和成说,都在以惊人的频率被改写、修正和刷新。特别是推翻了从司马迁时代就已经根深蒂固了的“中原中心论”历史观,证伪了从传统“夷、夏”观衍生而来的有关中华文明的种种成说和定论,于是有了长江文明和地域史研究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楚人的信仰之谜——子弹库楚帛书/001
二 匪夷所思的发现——慈利楚简/013
三 出自东宫的秘籍——郭店楚简/020
四 失而复归的典籍——上博楚简/064
五 楚国的司法内幕——包山楚简/119
六 秦人的法律生活——睡虎地秦简/133
七 惊现人世的筮书——王家台秦简/153
八 秦边陲的生活实录——里耶秦简/163
九 西汉贵族的珍藏——马王堆帛书/171
十 汉人的知识世界——张家山汉简/192
十一 说不尽的遗憾——阜阳汉简/210
十二 东吴的社会人生——长沙吴简/220

精彩书摘

在《尊德义》篇里,有一些语句是见于传世文献的。如简文有“刑不逮于君子,礼不逮于小人”,在传世文献中作“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见于《礼记·曲礼上》,汉初的贾谊所作的《新书》中也有类似的话,“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在这里,君子与大夫意相同。小人与庶人无别:逮就是及的意思,因此,这三种叙述实际上是一样的。简文与《新书》所引,出自礼书,而《礼记·曲礼上》所引明言“曲礼日”,可见此语当出于为《礼》做传的《曲礼》。而今人多以为《礼记》是汉人所作,其实多系先秦作品。如《孟子》中就多有援引《礼记》的地方。从这些引文来看,《礼记》中的《曲礼》、《玉藻》、《祭统》、《礼器》的成书早于《孟子》,简文和贾谊说也都来自《曲礼》。
又如,《论语·泰伯》中有一句话易引起争议,“子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常认为孔子所说“不可使知之”有愚民的意味。现在《尊德义》简中也有这句话。这为我们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提供了新的可能。简文说。“尊仁、亲忠、敬庄、归礼,行矣而无违。养心于慈良,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据廖名春先生分析。“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意思接近。而“民可导也”意思从“民可使道之”出。“而不可强也”意思从“而不可使知之”出。“而不可强也”的“强”就是对“不可使知之”的“知”的解释。这里的“知”非本字。当为“折”字之借。王引之云:““楔而舍之,朽木不知”。“知”字宋、元本及明程荣本并同。自沈泰本始改“知”为“折”,而朱本、卢本、孔本皆从之。家大人日:作“知”者原本作“折”者,后人依《苟子》改之也。《晋书。虞溥传》“剥而舍之,朽木不知”所引,即《大戴礼》文。《晏子。杂》篇“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冲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知冲”即“折冲”。是“知”与“折”古字通,故《荀子》作“折”,《大戴》作“知”。”“折”的本义是以斧断木,引申则有以强力阻止、挫败、折服、制伏之意。《书·吕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折民”即“制民”,折就是制,就是用强力制伏、压伏。因此,简文“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当读作:“民可使导之,而不可使折之。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是说老百姓可以让人引导他们,而不能让人用暴力去阻止、折服他们:老百姓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导”是引导,“折”是以强力阻止、挫败、折服、制伏,其义正好相反。由于“强”与“折”义近。故简文以“强”释“折”。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论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由”当读为“迪”,“迪”,导也。

前言/序言



文献寻踪:探寻古代中国的书写载体与知识传承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古代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依赖的书写材料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脉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被磨损,却又凭借着坚韧的材质留存至今的实物证据,解析它们如何塑造了早期中国的知识结构、社会管理乃至信仰体系。 第一章:竹帛之前的探索:泥板、陶片与骨卜的记忆 在纸张尚未普及,丝帛昂贵、竹简笨重的时代,书写作为一种知识固化的手段,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演进过程。本章将回溯至文字诞生的初期,考察那些在特定地域和特定功能下被用作“临时书写”或“记录工具”的载体。 1.1 刻痕的开端:陶文与岩画的模糊边界 探讨早期刻画符号与成熟文字体系之间的过渡阶段。我们不会将重点放在对具体文字内容的解读上,而是分析陶器表面(如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刻符陶器)的刻画行为本身所蕴含的信息存储意图。这些痕迹,尽管其“书写性”尚存争议,却代表了人类对信息进行外部化存储的初步尝试。我们将比较不同地域(例如黄河流域的仰韶、龙山文化)中此类遗存的形态差异,探讨其在祭祀、计数或族群标记中的潜在功能。 1.2 占卜的记录:甲骨文以外的卜辞残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成熟的文字载体,但并非唯一的记录形式。本节将关注那些偶见于其他坚硬表面的占卜记录,例如残存的兽骨碎片或陶片上的刻辞。重点分析这些“非标准”载体上的文字,它们在形体、篇幅以及信息密度上与成熟甲骨文的区别。这不仅关乎书写媒介的选择,更映射出不同场合下对信息冗余度或便携性的权衡。 1.3 泥土的记忆:古代中原地区的泥板尝试 虽然泥板书写在中原地区并不主流,但学术界依然关注零星发现的、可能用于短期记录或印记的泥质材料。我们将参照西亚及地中海文明的泥板文书制作工艺,分析若有相关实物出现,其制作技术(如湿润、书写、晾干或烧制)可能带来的信息保存特性及其对日常行政或商业活动的适应性。 第二章:书写材料的革命:竹简的普及与制度化 竹木被大规模用作书写材料,标志着中国古代信息记录进入了一个长达千年的“简牍时代”。本章将聚焦于竹简和木牍的生产、使用规范及其对早期国家形态构建的影响。 2.1 材质的选择与加工:从竹材到书策 详细描绘竹材的选取、劈片、烤炙(杀青)和编联过程。重点探讨“杀青”技术在保存文字信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不同竹材(如篁竹、楠竹)的特性如何影响书写的流畅度与持久性。我们还将区分竹简与木牍的使用场景,木牍在哪些领域(如文书的封检、尺度的标准制定)取代了竹简的地位。 2.2 书写的艺术与规范:墨、笔与篇幅的限制 分析用于简牍的墨、漆和朱砂的化学成分及其附着力。着重探讨书写工具(毛笔)的演变对字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篇幅的标准化——例如“一简之长”——如何成为早期律令、史籍乃至私人信件的内在约束,并最终形塑了古代的版式美学。 2.3 知识的档案库:简牍在官方文书中的应用 探讨简牍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包括户籍册、赋税记录、法律条文以及官方往来的“节”和“传”。分析简牍如何构建了早期王朝的“档案系统”,以及当这些档案需要跨区域或跨时空传递时,所采取的加密、封检和传递流程。 第三章:纺织品的优雅载体:帛书的历史角色与文化价值 丝帛,作为一种昂贵且精细的书写材料,其使用往往与特定的文化和政治意涵紧密相连。本章旨在区分帛书与竹简的使用分野,并探究其在思想传播中的独特贡献。 3.1 丝绸的提炼:从丝织业到书写材料 追溯古代丝绸的纺织技术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可得性。分析帛书的制作过程,包括如何对生丝进行漂白、砑光或涂敷,以适应书写需求。这种材料的稀缺性,决定了帛书常用于官方诰命、重要地图、宗教经典或高规格的私人往来信函。 3.2 帛书的形制与传播:卷轴的出现 重点分析帛书如何促进了“卷轴”这一形制的成熟和普及。卷轴结构相较于连缀的竹简,在保存长篇文本和便于携带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哲学思辨和天文历法等需要连续阅读的领域。 3.3 知识的载体:帛书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考察帛书在关键思想流派(如先秦诸子)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那些通过竹简传世的经典,若其早期抄本为帛书,那么材料的选择如何影响了该思想的接受度和官方的重视程度。帛书所承载的知识,往往代表了当时社会精英阶层所关注的核心议题。 第四章:书写载体的互动与更迭:从传统到变革的边缘 本章将超越单一载体的局限,探讨不同书写材料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如何共存、竞争,以及最终被新兴材料所取代的动态过程。 4.1 材料的成本效益分析:竹、帛与早期纸张的权衡 建立一个跨越汉代至魏晋时期的成本模型,对比竹简、帛书与早期麻纸在原材料获取、制作耗时、书写效率和信息密度上的差异。这种物质层面的权衡,直接影响了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信息存储的规模。 4.2 官方的取舍:不同部门对材料的偏好 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不同职能部门(如兵部、吏部、议曹)中对书写载体的偏好。例如,为何地方政府的日常通信可能仍依赖木牍,而皇家图书馆的珍贵典籍则会优先选择帛书。这种偏好反映了对信息“重要性”和“保存期限”的不同界定。 4.3 技术的“溢出效应”:书写工具对其他艺术的影响 探讨竹简和帛书的书写实践,如何反作用于当时的绘画、书法艺术的风格演变,而非仅仅是文字的记录工具。例如,如何在有限的竹简宽度上展现磅礴的气势,或如何在帛的平滑表面上实现细腻的墨分五色。 本书致力于通过对这些古代书写实物的物质性考察,揭示古代中国在知识生产和权力运行机制背后的支撑结构,这些物质载体本身就是解读古代社会组织和文化精神的密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配图也给我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虽然我主要关注内容,但不得不提,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文物照片,极大地帮助了对文本的理解。尤其是那些经过数字技术修复后的帛书细节图,简直是视觉的盛宴。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文字,在高清图像的加持下,变得清晰可辨,这对于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至关重要。它表明了作者在学术态度上的严谨——不仅仅是口头阐述,更是用最直观的证据来支撑观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强,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有信心,知道自己所获取的信息是建立在扎实的一手资料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空泛的猜测或引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能力简直令人惊叹。这本书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像一个细心的考古学家,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充满未知和神秘的长江流域。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气息。特别是书中对那些残损简牍和帛书的细致解读,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很多历史细节,原本在浩瀚的史书中难以察觉,却被作者通过这些“沉默的证人”生动地呈现出来,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社会图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填补了某些历史的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观察历史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文化脉络和思想萌芽。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追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对先贤的敬意。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关怀和历史温度。作者似乎对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土壤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透过文字传递出来,让读者也深深地被感染。书中对于简牍和帛书所承载的日常记录、律令制度乃至民间信仰的描绘,构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些墨痕斑驳的文字背后,站着一个个鲜活的古人,他们也在为柴米油盐、为家族兴衰、为治国安邦而殚精竭虑。这种由微观证据推导出宏观历史的严谨与浪漫的结合,使得这本书拥有了一种超越一般专业书籍的感染力,读起来,既是求知,也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刻板说教,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魅力。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考古发现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那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每当介绍到一个新的简牍或帛书片段时,作者总能迅速抓住其核心信息,并将其放置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载体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流畅,即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毫无阅读障碍。读完之后,不仅知识量大增,更重要的是,对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认知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象化的理解。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冰冷的文物到鲜活历史的桥梁,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思想冲击,是关于“书写载体”与“文明形态”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在当下这个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略过去知识传播的艰辛与不易。作者通过对简牍、帛书这种早期载体的剖析,细致地展现了书写材料的稀缺性、制作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早期文字的形态、篇幅乃至思想的表达方式。这种材料性对文化的影响,是教科书上往往一带而过但却至关重要的议题。读完此书,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和记录方式,并对长江流域在文明演进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那是一种在特定物质条件下,发展出的独特而坚韧的知识传承体系。

评分

通论性著作,读来很有意思。

评分

文学作品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挺好的,就是没有塑封,有点脏

评分

评分

通论性著作,读来很有意思。

评分

很不错的参考书

评分

最近喜欢上简帛书了,买来学习一下

评分

包装不错的 很好的书 推荐

评分

质量很好,是正版的图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