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笔记:田野中的音乐档案

民歌笔记:田野中的音乐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小石 著
图书标签:
  • 民歌
  • 音乐
  • 田野调查
  • 民族音乐学
  • 音乐人类学
  • 口述历史
  • 文化遗产
  • 中国民歌
  • 音乐档案
  • 地方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58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254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0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喜爱文学和当代文化的读者。

音乐是历史古老又新鲜的一个维度,是人类认识和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可是传统历史学却不知如何进入这一维度。小石的音乐田野工作如此丰富迷人,展示了历史理解的一种新天地、新可能。 ——历史学家 罗新

民间音乐承载着人类珍贵的记忆,像风一样在历史中飘荡,而魏小石就是采集这风的人。 ——音乐策展人 穆谦

魏小石的著作《民歌笔记》,给我们传达了很多音乐领域中的典型历史遗迹。——民间音乐家赛努拜尔·吐尔逊


内容简介

2010年起,魏小石在《旅行家》开设“民歌笔记”专栏。《民歌笔记》自序中写道:“1960 年代,音乐制作人Phil Spector 实践了‘声墙’的概念。后来,一位长者问我:你能从音乐中听到一堵墙吗?”我问:什么样的墙? 他回答:是一堵音乐文本的墙。这些对话鼓励了我去开启音乐档案人的职业道路。”这本书便是作者在这过程中所写下的音乐笔记。

《民歌笔记》为“旅行家·游观系列”丛书之一。旅行家杂志1996年创刊,是国内*一本专业旅行杂志。多年来,作家专栏都是《旅行家》*为看重、且*具分量的内容,许多睿智又谦和的旅者在《旅行家》杂志上写下了这些文字。在旅行变得如此容易的今天,这些文章在当代中国的旅行文本中仍是罕见而珍贵的。他们总能够在文字中建造一座座宫殿,引出更磅礴的世界,也令人反观自己的旅行。此次,《旅行家》遴选出其中四位作者的专栏集结成书,并命名为“游观系列”。游之,观之。希望以此呈现旅行文本的一种精神传统:游记服务于思想,和世界的现实状况相关。愿“游观系列”能给予读者以兴奋、思考,以及对于世界与自我这一亘古话题源源不断的求索。


作者简介

魏小石,198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人类学博士候选人,博士论文期间曾调研中国部分官方及民间音乐档案,后于北京创立塔石音乐&档案,专职于民间音乐档案制作,已出版作品有《坭山工书:汪洋抬工歌谣档案》、《卡瓦格博:德钦地区藏语民间音乐档案》、《弦上的经典:新疆乌孜别克民歌 “埃希来” 及其他》、以及《木沙江?肉孜:库尔勒日记》。2010年起在旅行家杂志开设专栏“民歌笔记”。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音乐是历史古老又新鲜的一个维度,是人类认识和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可是传统历史学却不知如何进入这一维度。小石的音乐田野工作如此丰富迷人,展示了历史理解的一种新天地、新可能。

--历史学家 罗新

民间音乐承载着人类珍贵的记忆,像风一样在历史中飘荡,而魏小石就是采集这风的人。

--音乐策展人 穆谦

魏小石的著作《民歌笔记》,给我们传达了很多音乐领域中典型的历史遗迹。

--音乐家 塞努拜尔·吐尔逊


目录

目录

Chapter1:档案

江坡村的弦子传奇

重建一支抬工队

月儿落西霞

号子遇上筝

库尔勒日记

寻音伊犁,乌孜别克往事

Chapter2:民歌

去云南听复调

和田巴扎里的长诗

哈萨克曲人米兰别克

一张唱片里的大美新疆

迁徙中的“世界音乐”

返乡寻根满族人

再造千百的故事歌

1946年,初识阿西克

Chapter3:笔记

把声音带回家

旅途打开收音机

和音乐家一起去旅行

游牧音乐,并不都是悠远的

图瓦的呼麦之路

木卡姆与挂毯

行走在音乐的帝国

当铁路进入音乐

你的吉他,我的文化

爱尔兰音乐,离散与重聚

Chapter4:听读

野火的方式

地震后,听孩子们歌唱

去往于斯屈达尔

伊拉克的“摇滚难民”

非洲裔秘鲁音乐:黑人往事

寻找霍奇?卡迈克尔

拉格泰姆音乐,在陶醉与痴迷之间

用乐器来听爵士

民间之路


精彩书摘

民间之路

旅行前,想要试听世界的民族音乐?如果你厌倦了网络上随缘式的的搜索,再如果你的英语能力尚可,那么可以民间之路唱片(Folkways Records)的网站看看,试听一下该公司出版的民间音乐。1948年成立的民间之路,不仅出版了两千多张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更是这些音乐文案的集散地。

摩西·艾什的理想

摩西?艾什(Moses Asch)是民间之路唱片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波兰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代去了德国学音响工程,那时他就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创立一个独立的唱片公司,对我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欲望。我希望去录制音乐,那里存有着人们的渴求、需要、以及人生体验。”

艾什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犹太作家,也因此艾什在1940年通过父亲的关系认识了爱因斯坦。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鼓励艾什去纪录和传播来自世界的声音。这鼓励分量很重,加之艾什本身有强烈兴趣,1940年他成立了“艾什唱片”——这是后来民间之路唱片公司的前身。他允许一些音乐家来唱片公司录音,不收取高额的录音费用。这样,很多无名但有潜力的音乐家都和艾什成为了朋友。1942年,正值美国反对主流唱片公司的浪潮,艾什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这也坚定了他做独立小众唱片公司的信念。于是1948年,著名的民间之路唱片公司得以成立。艾什的逻辑是:无论市场需求怎样,都要将好的音乐发行出去,哪怕只有可怜的一点销量。艾什知道,小众的音乐可能会具有长久的历史价值。他向友人解释道:“正因为字母J不如字母S那么流行,人们才不会将J从字典中偷偷撕掉。”

艾什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批开创小众音乐市场的人。他改变了工业体系下的音乐生产模式——不再为市场、而是为独立的艺术价值而生产音乐。民间音乐,在资本主义市场中遇到了转折点。

美国民间音乐集成

“集成”这个词,听起来颇有些中国特色。1952年,民间之路公司出版了6张一套的唱片,用《Anthology of American Folk Music/ 美国民间音乐集成》这样一个带有极大抱负的名字命名。这套集成所纪录的音乐,基本上是美国在电气化录音时代(1925年)到来之后、大萧条(1934年)来临之前的民间音乐。这个时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电台、文化机构在美国采集民间音乐,他们出于各种好奇心而制作了少量的、尝试性的录音,但都没有系统地进行传播。大萧条之后,美国的唱片工业垮掉了,这个时代的很多七十八转密纹民间音乐唱片无法继续发行。这套《集成》唱片的曲目就是从很多零碎的、即将被淘汰的七十八转唱片中收集而来的。

《集成》出版之前,唱片工业对民间音乐的定义很狭窄——要不就是布鲁斯的黑人音乐,或者就是山地歌谣的白人农村音乐。但是艾什和制作人Harry Smith并不认同这种分类法。他们将《集成》里的音乐分为了四类:歌谣(Ballad)、社会音乐(Social Music)、歌曲(Songs)、以及一个未完成的第四集——劳工歌曲(Labor Songs)。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跨越了种族和地域界线来归类民间音乐。《集成》让人们知道:白人乡村音乐可以和法语cajun歌曲肩并肩地成为美国音乐传统。

艾什在《集成》中,还引入了革命性的设计创新:他加入了大量只有资深音乐调研者才感兴趣的信息,比如早期海报、肖像画等等。唱片的文案也充满了历史深度和责任感,这和最初带有偏见猎奇色彩的音乐语言完全不同。唱片的视觉体验也有新意——四套唱片封皮的颜色配置上,分别被赋予了大地、空气、火焰、水的意涵。

美国之外的音乐

由于地域上的便利,民间之路唱片所发行的拉美音乐(包括美国境内的拉丁裔音乐)极为丰富。这也成为了民间之路唱片的一大特色。1950到1986年间,民间之路总共出版了120多张拉丁裔音乐,这些音乐集中来自于加勒比地区的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海地、多米尼加。拉美地区的印第安音乐——尤其是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山地歌谣也被大量收集。在南美,民间之路的出版物见证了1960年代开始的拉美城市民歌运动,尤其是来自智利和阿根廷现代民谣。二十一世纪的2000到2008年间,二十张信息量丰富的南美西班牙语的民间音乐唱片得到了发行,其中有7张还获得了格莱美奖提名。

相对而言,中东和远东地区的音乐,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的原因,并不是民间之路唱片的长项。不过近些年情况稍有变化。随着亚洲人口社会地位的改变,一些文化基金开始将兴趣点投入到亚洲文化。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福特基金赞助的印度尼西亚的音乐出版系列。这个项目的承办人是Philip Yampolsky。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开始收集印尼的加美兰音乐。最初,他只是试验性地在民间之路旗下出版了两张选集。后来这两张唱片逐渐发展成为了20张一套的精致出版物。

这套印尼唱片的制作方法,为全球化的民间音乐传播开了一个先河。当时,Yampolsky找到了印度尼西亚表演艺术协会。有一大批印尼学者愿意协助他去确定录音的地点、音乐家、音乐种类等等。随后的几年中,Yampolsky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印尼和当地学者一起工作。直到1999年,他终于完成了这套二十张唱片的前期录制。录制的音乐从加美兰、竹管、乌特琴,到电吉他,五花八门。回顾这个过程的困难,参与制作的一位印度尼西亚音乐学家回忆到:“有一次,我们坐在棕榈树下录音。好不容易将一位歌手准备到位,他开始演唱后,一些游客走了过来,他们的脚步将棕榈树叶弄出了声音。Yampolsky用手势让他们轻些。歌手以为这个手势意思是叫停。结果,一切必须要重新来过。”

漫长的项目结束后,Yampolsky感叹到:“我们的目标不是去制作一个全面的、代表印尼所有族群的音乐全集。我们只是希望带来一套充满敬意的录音,让人们初步了解印度尼西亚的广泛的音乐多样性。”

从最初艾什的《集成》,再到世界音乐的《选集》,可以看出民间之路唱片的转变。在美国本土的音乐领域,民间之路的出版物有着权威和野心,而在世界音乐的领域,它们则成为很好的选编者。

后续的史密森“民间之路”

史密森学会是美国一个巨型的历史文化的传播机构。游客们来到美国,大多会去参观史密森学会的数十个博物馆;每年夏天,大量的游客也会去到史密森文化节之中。这样巨型的机构,如何能和一个相对独立的唱片公司互相融合?

1984年,年迈的艾什开始寻找一个能继续经营民间之路唱片的机构。他认定,只有史密森学会有能力接过民间之路的衣钵,将这些音乐继续传播到需要它们的人们手中。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这样的互动媒介,也没有刻录机这样的小成本媒介,只能依靠有实力的机构才可以继续发行唱片。艾什向史密森学会提出的条件是:无论发行量多少,必须要将这些音乐持续不断地出版传播。1986年,艾什去世之后,他的家人终于在1987年完成了这项搬迁。

纳入到史密森学会之后的民间之路唱片,最初只有两个全职人员的经费,而且此二人都是学者,没有任何的制作和发行经验。正是这两位门外汉,延续了一个个经典的民歌集子的出版;他们开启了“史密森全球声音项目”;启动了民间之路唱片的网络版本以及腊盘再版项目。这些成就的秘密是:坚持艾什的最初理念——不为做大,只要坚持。

今天,当你打开史密森-民间之路的网站,会发现这里俨然是一个全世界民间音乐的信息平台。你不仅可以按照传统意义上的“风格”来寻找音乐,也可以按照音乐的“地域”、“族群”、“语言”来搜索,还可以键入任何与该音乐相关的关键词。每一首曲子99美分的价格,可以让你瞬间将音乐放入到ipod里欣赏,而且还有相关的pdf文件提供下载。新的民间之路唱片还可以将选中的音乐做成CD寄给你。这些再版的唱片,都有着固定的封套,上面是艾什的头像和简介。这种完全脱离商业体系的审美,意在延续着独立的音乐传播方式。或许,网络时代更好地呈现了艾什当初建立民间之路唱片的精神。


前言/序言

自序/不在田野,不再田野

进入田野去了解民间音乐的人类历史中,不能不提及这些名字:巴托克、顾颉刚、洛马克斯父子……年少时迷恋摇滚乐的我,“那个田野”,就成了我成年后心目中的“伍德斯托克”。这算是音乐与民俗的课堂上的必修课,也是从年少时养成的狂热。

彼时,去田野就意味着去旅行,离开书架、离开键盘、不再咬文嚼字。

博士的研习阶段,我读过两个类型的“田野调研”课程,第一个就是常规性的关于如何将身心放逐到“田野”的种种。第二个,则是关于如何将音乐体验转化为文字。吸引我的是第二类--所谓的“非田野”的学习和实践。感染我的就变成了那些很好的作者,以及他们在文字中还原的另类田野。

当然,这还不用说那些世界上最棒的音乐档案馆。2004年,莽撞的我去和档案馆员们聊起音乐之美时,他们却问了我一堆非常细节、现实的问题--谁写的谁唱的谁转述的谁总结的… 总之,这些让音乐失去“美感”的文字,却让我在日后养成了珍惜文本的习惯,也让我一直相信:文字能改变我们的音乐生活。

1960年代,音乐制作人Phil Spector实践了“声墙”的概念。后来,一位长者问我:“你能从音乐中听到一堵墙吗?” 我问:“什么样的墙?” 他回答:“是一堵音乐文本的墙”。这些对话鼓励了我去开启音乐档案人的职业道路。如果说砌一堵音乐的“文本之墙”需要一生的积累,那么现在的我,已经开始从田野里捡回了砖头、再为音乐刻上一些合适的文字。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田野”与写作不再分离的年岁。彼时,我的座右铭是:八个月的书呆子、四个月的旅行者;此时,这本书中的这批文字,恰是我在这个生命阶段的认识--去田野里酝酿文字,在椅子上刻画田野。



《丝路回响:古代乐器与音乐流变研究》 一、全书概述 《丝路回响:古代乐器与音乐流变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别是欧亚大陆腹地,音乐文化交流与器物演变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以物质文化为载体,聚焦于一系列关键古代乐器,如箜篌、琵琶的前身、筚篥、以及不同形态的鼓瑟,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考据与乐器复原的交叉验证,描绘出一条清晰的音乐文明传播路径。全书力图超越单一民族音乐学的范畴,构建一个多中心、互动式的古代音乐交流网络模型。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总计三十章,以时间为序,空间为轴,系统梳理了自青铜时代晚期至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在音乐领域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它不仅关注乐器的形制变化和技术改进,更深入探究这些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的迁移与融合。 二、内容结构与核心章节详解 第一部分:文明的序曲——早期乐器与欧亚大陆的音乐原点(约占全书20%) 本部分重点梳理了在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之前,中亚草原文化、两河流域文明以及黄河流域早期文化中已存在的关键乐器类型,为后续的交流奠定基础。 第一章:青铜时代的弦音——骨笛与早期弹拨乐器的地域性特征。 考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玉骨与陶制乐器的制作工艺及其在祭祀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草原的鼓点与号角——游牧民族的军乐与仪式音乐。 聚焦于匈奴、斯基泰文化中发现的打击乐器(如铜鼓)和吹奏乐器(如羊角号)在军事和迁徙中的作用。 第三章:美索不达米亚的遗珍——里拉琴与竖琴的早期形态研究。 借鉴西方考古资料,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地区复杂弓弦乐器对后世乐器体系的影响基础。 第二部分:丝路初启——汉唐间的乐器互动与技术移植(约占全书30%) 此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细剖析了自汉代张骞通西域,至唐代中外交流鼎盛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音乐的吸纳与本土化过程。 第四章:箜篌的“S”形轨迹: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大唐宫廷。 详细对比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卡恩”(Karn)与汉代“竖箜篌”的结构差异,探讨了在曹魏时期,箜篌如何通过安息、贵霜成为中原的重要乐器。 第五章:琵琶的前身与四弦的革命——阮、筝、琵琶的早期形态。 重点考察了“曲项琵琶”进入中原的路径,以及它在唐代宫廷燕乐和民间宴乐中的功能分化,特别是其对音色和演奏技法的改造。 第六章:筚篥的传播与“胡”乐的本土化。 深入分析了筚篥(或称觱篥)作为一种双簧管乐器,如何适应唐代文人音乐体系,并参与到佛教仪式音乐的构建中。 第七章:龟兹乐舞与中原音乐的融合范式。 通过对敦煌壁画及唐代宫廷乐谱(如《雅乐章》残谱)的分析,重建龟兹“部曲”对唐代燕乐的实际贡献。 第三部分:器物中的宗教——佛教、摩尼教与音乐仪轨(约占全书25%) 本部分转向考察音乐载体——乐器,在宗教传播中的媒介作用,特别是佛教东传对乐器形制和演奏规范的影响。 第八章:法器与乐器的边界消融——梵乐中的打击乐器。 探讨金刚杵、铙钹等法器,如何逐渐融入世俗音乐体系,以及“羯鼓”在中印音乐交流中的关键地位。 第九章:西域寺院的遗存:乐器图像学分析。 以克孜尔、敦煌、炳灵寺石窟中出现的乐器图像为主要材料,进行细致的乐器学分类和乐器演奏姿态研究。 第十章:音乐的“异域化”:宋代士大夫对胡乐的态度转变。 分析宋代文人如何重新审视和规训胡乐,将部分乐器(如琵琶、筝)从“异端”地位纳入主流审美。 第四部分:技术的精进与材料的迁移(约占全书15%) 此部分关注乐器制造技术,尤其是材料科学和工艺水平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互动。 第十一章:丝材、竹材与金属:乐器制作的地域性标准。 对比了中亚优质木材(如苏木、柏木)与黄河流域竹材在音色生成上的差异,以及冶金技术对铜质乐器(如钹、钟)的影响。 第十二章:音律的校准与校音系统:从五度相生到十二平均律的早期尝试。 考察了不同文明对音高系统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乐器设计来体现这些差异。 第五部分:流变的终点与未来的回响(约占全书10%) 总结丝绸之路在唐宋之后对音乐的长期影响,并对研究方法论进行反思。 第十三章:宋元变奏:器乐独奏的兴起与合奏的衰落。 探讨了在社会结构变化下,大型燕乐体系的解体,以及以“文人音乐”为核心的小型器乐组合的形成。 第十四章:研究范式的反思:多学科交叉视阈下的古代音乐史重构。 强调历史地理学、材料科学在未来古代乐器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 三、本书的特色与创新 1. 乐器实物与图像的深度结合: 本书不满足于文献描述,而是结合了出土的陶俑、壁画、以及现代复原的实物模型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尤其关注了乐器在演奏过程中因受力点变化而导致的形制微调。 2. 强调“功能性”而非“归属性”: 避免将乐器简单地归类于某一特定民族,而是着重分析其在不同社会功能(如宗教、军事、宴饮)中的适应性改造。 3. 声音的考古: 首次尝试利用现代声学模拟技术,对几件关键的、在文献中被高度赞誉的失传乐器(如“厢筝”)进行理论上的音色重构,力求让读者“听见”历史的片段。 《丝路回响》旨在为音乐考古学、历史人类学以及世界音乐史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以物质证据为支撑的交流框架,揭示古代欧亚大陆文明之间,音乐是如何跨越地理阻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与再造”。

用户评价

评分

《民歌笔记:田野中的音乐档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位辛勤的记录者,他像一位考古学家,在音乐的土壤中挖掘宝藏。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歌集,更是一部关于民间音乐的学术研究,但又以一种非常易于读者理解的方式呈现。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专业的视角,去分析民歌的结构、旋律的特点、歌词的含义,甚至探讨其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作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遇到的趣事,或者演唱者背后感人的经历,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和可读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启发我对民间音乐的思考,让我明白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和意义何在。它或许会让我更加关注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形式,并思考如何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

对于《民歌笔记:田野中的音乐档案》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我设想作者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田野考察者,他可能背着简陋的录音设备,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从大山深处到沿海渔村,去搜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歌声。我猜想,书中不仅仅会罗列歌词和曲谱,更会深入挖掘每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演唱场景以及它在当地人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许,我们会了解到一首关于丰收的歌谣是如何在播种的季节被吟唱,一首关于离别的歌是如何在码头上回响,一首关于爱情的歌又是如何在篝火旁传唱。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淳朴的歌者们的面孔,记录下他们演唱时特有的韵味和情感,甚至捕捉到他们演唱时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乡村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绝佳机会,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及其精神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之所以被《民歌笔记:田野中的音乐档案》这个书名所吸引,是因为它传递出一种回归本质、回归真实的声音。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呈现的是一种未经雕琢、自然流淌的音乐美学,一种源自生活最底层,却又最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我设想,作者在田野中收集到的民歌,可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却有着最真诚的情感表达;可能没有复杂的编曲,却有着最纯粹的旋律。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重新认识“音乐”的定义,摆脱对商业化、流行化音乐的过度依赖,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火花。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民歌的传承方式,分析在现代社会变迁下,民歌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或许,这本书还会触及音乐与地方文化、地域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看到不同地域的民歌是如何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它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珍视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民歌笔记:田野中的音乐档案》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夏夜的凉风,星空下的篝火,围坐在一起的老人们,用他们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唱着祖辈传下来的歌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珍贵的相册,里面不仅仅有照片,更有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温度。我希望书中能收录那些我从未听过的、地域特色极其鲜明的民歌,它们可能带着浓郁的方言口音,充满了地方的俚语和谚语,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我也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充满敬意和深情的方式,讲述这些歌曲的由来,记录下演唱者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悲欢离合。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气息和情感世界。它或许能激发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让我愿意去主动了解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质朴而充满生命力的旋律,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麦浪的声音。作为一个对民歌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即将被遗忘的古老歌谣,它们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载体,是先民们在劳作、喜悦、悲伤中吟唱出的生命赞歌。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深入田野,与那些质朴的歌者们交流,又是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旋律,并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的。每一首民歌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家族的故事,一段乡村的变迁,一种古老的习俗。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这些故事,去感受那些歌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刻寓意,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归属感。它或许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让那些珍贵的民间音乐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刚刚更好的很喜欢小孩呵呵的话

评分

企业书屋建设囤书中~……

评分

企业书屋建设囤书中~……

评分

世界音乐田野调查笔记,这样的书籍实在太少,还有很多类型和区域的好东西值得深挖!

评分

这套书非常棒,魏小石做的塔石音乐也不容错过。

评分

书不错,很给力!!!!

评分

书不错,很给力!!!!

评分

刚刚更好的很喜欢小孩呵呵的话

评分

这套书非常棒,魏小石做的塔石音乐也不容错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