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苏格拉底》是色诺芬为老师苏格拉底写的一部回忆录。他在书中回忆了苏格拉底一生的言行,对苏格拉底的学问、道德和石破天惊的口才做了相当逼真的描述。虽然他对苏格拉底的学说和思想的理解比较浮浅,远不及柏拉图的同类著作来得深刻,但是此书对研究古希腊哲学史和古希腊社会史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色诺芬(约前430—前355),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作家。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Kurush,约前424—前401)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死于柯林斯。色诺芬以记录当时的希腊历史、苏格拉底语录著称。他的著作16世纪就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著有《远征记》《希腊史》《经济论》《回忆苏格拉底》等。
第一卷
第一章 / 002
第二章 / 008
第三章 / 023
第四章 / 028
第五章 / 034
第六章 / 036
第七章 / 040
第二卷
第一章 / 044
第二章 / 055
第三章 / 059
第四章 / 063
第五章 / 065
第六章 / 067
第七章 / 077
第八章 / 082
第九章 / 084
第十章 / 087
第三卷
第一章 / 090
第二章 / 094
第三章 / 096
第四章 / 100
第五章 / 104
第六章 / 110
第七章 / 115
第八章 / 118
第九章 / 121
第十章 / 126
第十一章 / 131
第十二章 / 136
第十三章 / 139
第十四章 / 142
第四卷
第一章 / 146
第二章 / 149
第三章 / 162
第四章 / 168
第五章 / 176
第六章 / 180
第七章 / 186
第八章 / 189
第一章
让我常感到困惑的是那些控诉苏格拉底的检察官所使用的辩词,他们究竟怎样成功说服雅典人,让他们认定苏格拉底应该被城邦判处死刑。起诉书的大意如下:“苏格拉底的罪包括:蔑视城邦所尊敬的诸神,引进其他新神;败坏青年。”
首先,对于第一个指控,说他“蔑视城邦所尊敬的诸神”,他们有些什么论据呢?众人有目共睹的情况是,他常常在家中献祭,也常常在城邦的公共祭坛上献祭;显然,人们都知道,他也从事占卜。苏格拉底经常说“神明指教了我”,这句话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在我看来,指控他的罪行主要就是他引进了新神。然而,相较于从事占卜的人,那些借由征候、声音、异兆和祭祀等方式预知外物的人并没有引进过什么更新的神。对这些人来说,异鸟或那些遇到它们的人本身并不知道哪些事对问询征兆的人有利,他们知道的是,神明以此为媒介,显示出那些预示吉凶的事;苏格拉底的观念也是如此。
然而,大多数人都声称,他们做或不做某一件事物,是因为异鸟或遇到它们的人给他们的启示,但苏格拉底则不这样说,他会完全将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说是神明直接给了他预示。相应地,他也会鼓励他的门徒去做某些事情,或者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那些按照他的指点去做的人都获得了好处,而不理会他指示的人都会后悔。苏格拉底不愿在他的朋友面前表现自己是个愚人或是自夸者,这个谁能不赞同呢?如果他确定地说,自己受到了神所赐予的启示,之后却被证明是个骗子,他就会显得既是愚人又是自夸者了,苏格拉底肯定考虑过这个后果。所以,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话会被证实,他肯定就不会预先说出来了。对于这种预测的事,除了信赖神明,还能信赖谁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信赖神的人,怎么还会以为没有神呢?
此外,他对自己的朋友,也按照类似的原则行事,他会劝告朋友,告诉他们他所认为的最有利的办法,让他们照着这个办法去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至于那些结果无法确定的事,他就建议他们去占卜,以决定该不该做。他也说,那些想治理好家庭或城邦的人都需要占卜;那些想要在建筑、金工、农艺或人事管理工作上有所擅长,或想成为一个鉴别者,或者精于推理,等等,这一类事情,他都认为是属于知识的问题,是由自己的判断来作选择的。但他认为,这一类事情的关键,神明都为自己保留着,人们是无法察觉到的。因此,不是所有把田地耕作得很好的人都一定能收获其果实,也不是所有把房屋盖得很好的人都一定能住在其中;善于指挥的人当起将领来未必就对他本人有利;有政治才能的人当国家的领袖,对他本人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娶美貌的妻子、期望获得幸福的人,或许反而会因为她而招来祸患;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人或许会被流放。他觉得那些认为这些事并不遂神的旨意,而凭人类的智力自己决定的人是疯子。他也把那些神明已经赋予人类运用智慧就可以知道,但还要求助于占卜的人称为疯子。例如,一个人问:是雇用一个知道怎样赶车的人做车夫好,还是用一个不知道怎样赶车的人做车夫好呢?用一个知道怎样驶船的人去管船好,还是用一个不知道怎样驶船的人去管船好呢?或者,那些明明可以通过计算、测量、权衡弄清楚的事还要去求问神,苏格拉底认为,这一类事还要问神占卜的人就是犯了对神不虔诚的罪。他说,神明让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学会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学习;同时,那些对人类隐晦的事情,才可以试图通过占卜的方法求神明指示,因为神明总是会把事情向他所宠眷的人指明的。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毫不隐瞒。他常出现在公共场所。早晨去那里散步、锻炼;市场上人多的时候,也总可以看到他;其他时候,只要是人多的地方,他多半也会在那里;只要有可能,他就会发表演讲,让那些想听的人都可以听到。但从来没有人看见苏格拉底做过什么对神不敬的事,或者说什么亵渎神明的话;因为他不像其他大多数哲学家那样,去思索万事万物的本质,推想智者们所称的“宇宙”,猜测每个天体是通过什么规律形成的。相反,他认为那些费尽脑子思考这类问题的人是愚妄的。他从一开始就会问这些人,是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对于人类的各种知识已经足够了解,因而就进一步研究这一类的问题,还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应当忽略了人类事务而研究天上的事情。他还感到惊异的是,他们竟不能看出,人类是不可能看透这些玄妙之事的,因为即使对这些事很有研究的人,他们的讨论也会意见不合,彼此之间如疯如狂地互相争执着。因为对于这些疯狂的人来说,有些人对于应当惧怕的事毫不惧怕,另一些人则会惧怕那些不应当惧怕的事情;有些人在公众面前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不觉得羞耻,另一些人则以为自己到人群中去都是不对的;有些人对于庙宇、祭坛或任何与信仰有关的东西都毫不尊重,却去敬拜石头、木头或野兽,因此,在那些思索宇宙本质的人中,有些人以为万物的存在是一个整体,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存在着无数的世界;有些人认为一切都是永远运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没有一样东西是动的;有些人认为万物生生不息,另一些人则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在创生或毁灭。
关于这些哲学家,他还会问:“这些哲学家,是不是像那些学会了人类技艺的人那样,认为自己能够适用这些技艺,来取悦自己或其他人。如果这种说法正确,那么这些致力于参透神明旨意的哲学家,当他们了解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因果规律后,是否也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志,制造风雨、变幻四季呢?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期待,仅仅知道这些事物是如何发生的,是否就可以满足他们呢?”
这些是他对那些忙于思辨的哲学家的看法;他本人则总是喜欢讨论与人类福祉有关的话题,他会考究何为虔诚,何为冒犯;何为高尚,何为卑劣;何为节制,何为奢侈;何为坚忍,何为懦怯;何为国家,何为政客的风度;何为统治人民的政府,何为善于统治人民的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质;等等。他认为,这些知识使得人们具有价值,受人尊重,而忽略这些问题的人,并不比奴隶强多少。
因此,苏格拉底在很多观点上,都没有明确表示过他的意见是什么,也无怪乎,那些法官对他作出了错误的审判。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竟然一点也没有去考虑那些众人皆知的事实。当苏格拉底是一名议会成员的时候,他曾经宣誓就职,在誓词里,他声明他会“依法进行表决”。在他担任人民大会主席期间,当民众要求他违法表决,处死塞拉苏洛斯、艾拉西尼底斯和他们的九位将军时,尽管群众向他发泄怒火,许多有权势的人甚至威胁他,要他付诸表决,他还是拒绝了。因为,他认为遵守誓词要比付出正义的代价去满足群众的要求,也比在别人的威胁之下委曲求全来得更为重要。他也认为,神明对待人们并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以为神明只知道一部分事,会忽略了另一些事;他相信神明知道一切事,无论是说的、做的,或在静默中所想念的。神明是无所不在的,并且把一切有关于人的事向人指明。
因此,我很奇怪,雅典人怎么会被说服,认为苏格拉底关于神的见解是不正统的。他一次都没有说过对神不敬仰的话,或者做过对神不虔诚的事;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出于对神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如果像他这样做的话,都会被看成是特别信奉神明的人。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起初的几章读起来颇有些吃力,大量的引用和对早期思想的梳理,让我的思绪几度涣散。然而,一旦熬过了前期的铺垫,作品后半段的张力便完全释放出来了。作者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展现出惊人的思辨能力。不同于那些仅仅停留在表面概念阐释的哲学普及读物,这部作品深入到了思想的肌理之中,探讨了知识的局限性与人类认知的悖论。书中的那些对话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橄榄油的气味,将抽象的思辨置于生动的历史场景之中,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如何巧妙地处理历史背景与核心思想之间的关系,没有让枯燥的史实束缚住思想的翅膀,反而让古老的光芒穿透时空,直射当代。这本书不仅是对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追忆,更像是对一种永恒求知精神的礼赞,值得反复研读和体会。
评分对于寻求心灵慰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它更像是一剂强效的“精神兴奋剂”,而非温和的镇静剂。它的力量在于激发,在于唤醒那些被日常琐事磨钝的感知力。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非常严谨,这为他后续的哲学思辨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使得作品的权威性不容置疑。我发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旅程,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自身思维的盲点和偏见。书中关于“公共话语”与“个体良知”之间张力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精准地触及了当下社会许多争论的核心困境。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如同古老的石碑铭文,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和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一种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更为坚韧的思考能力。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部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厚重与沉思,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雕刻家对待他手中那块未经琢磨的璞玉。我花了好几个下午才勉强读完第一遍,每次合上书本,眼前都会浮现出那些关于生命本质、关于真理边界的无尽追问。它不是那种读来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或者说是一次艰难的攀登。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一个古老城邦的日常琐事,时而又陡然加速,将读者猛地拽入一场关于道德困境的激烈辩论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那种复杂纠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片段时,我甚至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在雅典广场上聆听教诲的年轻人,热切又迷茫。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它持续不断地激发你思考“何为善”、“何为美”这些宏大而又与个体息息相关的问题。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你通常会选择回避的哲学难题。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深刻且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它在我心中留下的回响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我正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交锋的时代洪流之中。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巧妙,他似乎站在一个局外人的位置,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疏离感来审视那些充满激情和热血的论辩。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文本既有温度,又不失客观性,让读者得以独立判断和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的辩证分析。它没有提供廉价的鸡汤式慰藉,而是直接揭示了获得真正智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通常是孤独和不被理解。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中挣扎的细腻描摹。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理解透彻时,作者总能抛出一个新的视角,将我的理解推翻重来,这种持续的智力挑战,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读完合上,我深吸一口气,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头脑清明。
评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部书的文笔是相当克制而富有韵味的。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选择了最朴素、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这反而凸显了内容本身的重量。叙事结构上,作者采取了一种非线性的手法,时而跳跃到事件发生后的反思,时而又潜入到事件发生前的细微铺陈,这种编排方式有效地制造了悬念和宿命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在脑海中试图重构那些被文字略去的部分,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阅读参与。书中对于“怀疑”这一主题的探讨尤为深刻,它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而是一种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必要路径。读完后,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被拓宽的精神视野,仿佛心灵的边界被轻轻推开了一扇窗。唯一略感遗憾的是,部分章节的翻译略显生涩,使得一些精妙的哲理在跨越语言的鸿沟时,损失了些许原有的光泽,但瑕不掩瑜。
评分困难的路越走越简单,简单的路越走越困难。
评分很不错的商品,京东价格实惠,还有满减,很满意的一次购物。质量也非常好,是全新的。以后还会选择这里购物
评分詹姆斯发火了!只因这事,连欧文都点赞了!
评分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希望下次介绍朋友来,能打个折。
评分京东购物,多快好省,值得信赖,一直在京东买书五年了……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东西不错,京东活动很实在,价格实惠,物流也快,还会回购的。
评分哦哦哦可口可乐了考虑图图图图哦哦哦哦哦哦
评分比图片要薄一些,也雅致一些。不知译文质量如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