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杨简,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大师陆九渊高足,世称“慈湖先生”。他继承和发扬了心学,使心学的基本理念和义理趋于完整和成熟,成为陆九渊到王阳明的重要桥梁。本书讲述了杨简的教学实践、社会活动、思想精义、学术贡献等,期望读者能从中读出儒学的精神、心学的精神、杨简的精神,并进而内化到自己的灵魂之中。
李承贵,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江西省陆象山研究会理事。曾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出版有《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等,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第1章 神奇的悟道之旅
一、心学沐浴求学路
二、八次大觉得真学
三、苦心著述继绝学
第2章 讲学布道不离心
一、教学以启人心
二、教法行于日用
三、讲学只为传道
四、教育彰显人性
第3章 治政理念与成就
一、做官为民办事
二、治政由心开始
三、政论关乎民生
第4章 以“一”解《周易》
一、乾坤为“一”
二、天地人三才为“一”
三、天道人德为“一”
四、元亨利贞为“一”
第5章 以“心”说《论语》
一、“绝四论”
二、“忠恕而已”
三、“四十不惑”
四、“用力于仁”
第6章 别样诠释与思想精义
一、放眼经书论褒贬
二、别出心裁是诠释
三、综合创新出精义
第7章 慈湖心学的传承与流布
一、建造书院传心学
二、慈湖心学与阳明心学
第8章 学术影响与现代价值
一、解释经书之新气象
二、一体诸德之新路径
三、心性学说之新开展
四、端于生命的人文关怀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20世纪以来,后发展国家大有重蹈甚至已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足迹的趋势。就当前的中国而言,尽管经济主义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唯利是图、权力崇拜、精神亏缺、道德沦丧现象极为严重,社会的伦理基础摇摇欲坠,逐名、逐利、逐声、逐色已使许多人成了“非人”。
如何让人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又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光靠法制似乎仍解决不了问题。西方的法制极为健全,但它们仍然困扰在经济主义所滋生的各种社会病态中。因而从人性方面寻找解决的办法,便成了另一种尝试。
杨简认为,每个人先天具有“道心”,这个“道心”是人之为人根本规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对善根的信念和行善的自觉。
因此,在通常的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这个“道心”加以扩充、加以彰显,不仅使自己的言行充满善性,而且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社会中的其他人受其影响,将自己的善性焕发出光彩来。
而在特殊情境下,即在利、欲、声、色诱惑下,能够贞定“道心”在我,想到的不是感性的享受,名利的诱惑,而是德性的愉悦,从而将利、欲、声、色拒之千里之外。
所以,每个人对“心本善”要有自信,不要放弃,不要怀疑,这样就可以自然地具备所有的善,自然地绝弃所有的恶念,不需要思为,就能照彻万物万事,不会有任何遗漏。
杨简不厌其烦地陈述“道心在我”,核心就在于提醒每个人对“道心”的觉悟,从而根据这种先天的“善”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利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杨简指出,人与宇宙一体,如果汲汲于一己之私、一己之名,这就是将人与宇宙隔开。人应以宇宙之胸怀来观一己之生命,牢牢将一己的价值确立在终极的根源上。
杨简指出,杨朱“拔一毛利天下不为”的小己观念,不是把天地万物万化万理当作自己看待,而是将自己的全体分裂成无数细小的肉块和肌肤,这是拘梏于血气而自私自小的表现,是坐井观天,不知道天地的浩瀚。
也就是说,自私自利之人,正是不知道自己的人性本质在哪里,不知道人与群为“一”,不知道小己与宇宙为“一”,才会在生活中、在职务上只想到自己,只想到自我的肉体,只想到自我的欲望,只想到自我的利益。
相反,如果人一旦觉悟了自己本有的善性,一旦觉悟了一己与宇宙为一体的道理,继而从这个高度把握小我的生命,那么,他就可以超越小我而成就大我,他就不会为名利所俘虏,从而能在名利面前无动于衷,视如无视,听如无听。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道心在我”的信念,杨简才能说出“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这样振聋发聩的话。让我们感到极度失望的是,当今社会中的某些官员,整天乐此不疲地以“人爵”(公卿大夫)追求“天爵”(仁义忠信),完全沉迷于自恋、自私之中,自甘堕落,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能从杨简这里获得一点对良知的觉悟啊!
我们阅读杨简,也想读读他的“绯闻”,也想读读他的“八卦”。然而,杨简所展示给我们的,是疾恶如仇的凛然正气,是谋公不私的崇高品质,是阐发圣学的不息精神,是体恤民生的深切情怀,这些,也许是比“绯闻”或“八卦”更需要我们去阅读和感悟的东西……
……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大家精要”丛书里的杨简卷时,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精要”这两个字,在我看来,往往意味着牺牲掉很多有趣的细节和故事。我担心它会写得过于枯燥,变成一本冷冰冰的人物年表。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关于杨简的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刻意去美化人物,而是用一种非常坦诚和客观的态度,展现了杨简的功过是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杨简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互动和关系的描绘,这种对比和映衬,让杨简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善于捕捉人物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情感变化,使得即使是那些发生在遥远时代的事件,读起来也仿佛触手可及。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叙述历史的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种“以古鉴今”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
评分“大家精要”系列,从书名就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场,而关于杨简的这一本,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用最少的调料,烹饪出了最鲜美的佳肴。书中对杨简的评价,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独到解读,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人物形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杨简的政治策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他能够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史实,巧妙地串联起来,揭示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帧画面都饱含深意,每一个旁白都直击要害。它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跳出传统史书的框架,以一种更开放、更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读完“大家精要”丛书系列中关于杨简的那一本,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正做到了“少即是多”。原本以为“精要”意味着内容的删减和简化,没想到它却通过极为凝练的语言和极具穿透力的分析,将杨简的生平、思想、以及他对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字斟句酌,没有丝毫的冗余,却又信息量巨大。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快速穿梭于历史的洪流中,精准地指出那些关键的节点,解读那些不为人知的深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杨简思想的梳理,它没有陷入对某个具体事件的过度纠缠,而是深入剖析了他核心的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并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使得我对杨简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某个孤立的事件或传闻,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宏观、更具深度的层面。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一个对杨简了解不深的人,快速建立起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知框架,同时也能够让对杨简有所了解的读者,发现新的视角和更深刻的洞见。
评分这套“大家精要”丛书,名字取得就很有分量,而且第一本就选择了杨简,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书,不在于篇幅的冗长,而在于其思想的精辟和提炼。这种“精要”的定位,恰恰抓住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对知识获取的需求。我特别期待杨简的这本,想看看它能以怎样的视角,将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乃至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浓缩成一本便于理解和吸收的精华读物。有时候,太过于庞杂的史料反而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或者被细节淹没,而一本精要的书,应该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虽小却光彩照人,直击核心。它应该是那种翻开就能感受到作者功力的书,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让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获得最核心、最深刻的理解。我个人偏爱这种能够引发思考,同时又不至于太过艰涩的书籍,而“大家精要”的这个概念,似乎正中我的下怀。我非常好奇,这本关于杨简的书,会如何展现他的“精要”之处,又将以何种方式,让这位历史人物的魅力穿越时空,再次鲜活起来。
评分我对“大家精要”这个系列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当看到杨简的卷本出现的时候,更是欣喜不已。这类定位的书籍,最考验作者的功力,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精准地抓住一个历史人物的核心精髓,并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确实非一般作者能做到。这本关于杨简的书,无疑做到了。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堆砌辞藻,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极具智慧的语言,勾勒出了杨简波澜壮阔的一生。我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总能在恰当的时机,点拨出一些关键的信息,让读者豁然开朗。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我以往认知中的杨简,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性光辉的英雄形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引路人,默默地指引着我,去探索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