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李鸿章

“大家精要”丛书:李鸿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林 著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晚清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大家精要
  • 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清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76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31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要读懂中国今天的变革,必须读懂晚清民国史。要读懂晚晴民国,一定要读懂李鸿章。本书作者山东师范大学王林教授从李鸿章早年奋斗、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最后甲午战败与列强斡旋签订不平等条约,用凝练客观的文字为读者展现了李鸿章传奇、悲壮的一生。


作者简介

  王林,1966年生,河南正阳县人。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出版《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大师的风度与风骨》《山东近代灾荒史》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第1章 三千里外欲封侯

以科甲为庐郡望族

翰林变作绿林

第2章 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

一生事业,无不由国藩而玉成

薪尽火传,青出于蓝

第3章 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

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弃镇守沪,另简贤员

跃马独出,不作生还之想

驾驭洋将,擒纵在手

第4章 艰难百折,了此一段奇功

蹙之于山深水复之处

从军十六年,此为下下签

第5章 中国欲自强,莫如学外国利器

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必先富而后能强

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

谋创水师,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

第6章 一生功过在和戎

不论势之强弱,总以议和为是

诚为中国永久大患

反复争论,字字较量

不得不隐忍以图息事

虽予全权,不过奉文画诺

第7章 以北洋一隅,搏倭人全国

推原祸始,不得不谓外交遗恨

整军经武二十年,何以不能一战

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一生事业,扫地无余

第8章 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老来失计亲豺虎

臣实是康党

临事方知一死难

第9章 誉之千万,毁之千万

谥公曰忠,公论斯在

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

声誉应作向上提高

时势所造之英雄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李鸿章晚年在检讨自己的一生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功计于预定而上不行,过出于难言而人不谅,此中苦况,将向何处宣说?”从他一生的遭遇来看,他说这话也不全是为自己开脱,他内心确实有难与人言的苦衷。这些苦衷当时不会有多少人理解,百年后,我们是否能对他的遭遇和努力更多一些理解呢?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除了要了解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和西强中弱的大背景外,还要弄清李鸿章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他到底应该对中国近代的丧权辱国负多大责任?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第二章专门论述李鸿章之位置,显然是要读者明白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所能发挥作用的限度。李鸿章往往被人称为近世中国之权臣,但梁启超认为,李鸿章的权力既无法同汉代的霍光、曹操和明代的张居正这样真正的权臣相比,也不如近世欧美立宪国之大臣。随着中国专制政治的发达,君主的权力不断膨胀,而所谓的权臣则越来越少。作为大臣,不管身居何种要职,而谪迁生死全凭皇帝一道诏书,能得以善终就算是幸运。因此,满朝文武皆守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之主义,唯以持盈保泰守身全名相劝勉。

  就李鸿章而言,在他的为官生涯中,除了要承受君主专制制度的暴虐外,还要时刻小心满族权贵对汉人的猜忌和防范。他一生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两广总督等职,特别是在直隶总督任上长达二十五年,又创建和控制着淮军和北洋水师,还是晚清外交的主要主持者,应该说是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李鸿章说到底还主要是一个地方官员,在他之上有军机大臣,更有皇上和太后。清朝自雍正以来,军机处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军机要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虽只是皇上的御用工具,完全听命于皇上,但他们毕竟是最接近皇帝的官员,他们的意见有时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他们的日常事务就是代皇帝起草上谕、代圣上立言,其权力之大和对皇帝的影响是地方官员无法相比的。可李鸿章终其一生未曾担任过军机大臣。更不幸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军机大臣皆非与他同心同力、同见识、同主义。

  1894年9月30日,军机大臣翁同龢奉旨到天津责勉李鸿章。李鸿章惶恐引咎,承认“缓不济急,寡不敌众”。翁同龢质问:“陪都重地,陵寝所在,设有震惊,奈何?”李鸿章如实答复:“奉天兵实不足恃,又鞭长莫及,此事真无把握。”翁同龢又问:“北洋兵舰如何?”李鸿章一听这话便非常生气,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后慢慢掉头说:“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翁同龢辩解道:“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李鸿章愤愤地说:“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翁同龢无话可说。翁、李的这段对话,充分说明李鸿章办北洋水师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他的无奈和愤恨。

  除了军机大臣外,李鸿章的上面还有皇帝和太后。同治、光绪年幼时,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当皇帝长大亲政后,慈禧太后仍不愿放权,以致形成两个权力中心。甲午战前,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六十大寿,极力主和,而光绪此时已经亲政,他在主战派的舆论左右下,倾向于主战。李鸿章身处其中,左右为难,既不敢得罪慈禧,放手准备一战,又在光绪帝的严厉斥责和主战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派兵赴朝,做战争准备。朝廷中的战和不定,使李鸿章和也难和,战更难胜。李鸿章固然对甲午战败难辞其咎,可把全部罪过都算在李鸿章头上也确实不公。他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承担这么大的责任。

  应该说,李鸿章是一个很会做官的人,一生中也基本上是官运亨通。但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李鸿章仍恩威并用,玩李鸿章于股掌之中。1868年2月,西捻军突入直隶,京畿震动,李鸿章因应援不力,被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世职。可此时离他剿灭东捻军,被加骑都尉世职,尚不足一月。朝廷雷霆之怒,无法预料。1894年9月,平壤、黄海之战失败后,李鸿章又因未能迅赴戎机,日久无功,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直到1895年2月被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时,才得赏还翎顶和黄马褂。1896年10月,刚从欧美回国的李鸿章竟因擅闯圆明园,罚俸一年,不准抵销。原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此时正在主持重修圆明园工作,每隔数日必亲往监督视察,圆明园已成禁区。可李鸿章刚从国外回来,不知内情,贸然入园散心,遭此处罚,除自认倒霉之外,又有何话可说。由此可见,李鸿章尽管表面上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但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他的官帽,甚至脑袋,都可以随时被最高专制统治者轻易摘掉。李鸿章固然缺乏扭转乾坤的勇气和远见,但他更缺乏这样的权力和条件。他只能做一个鞠躬尽瘁的忠臣,与大清王朝及其君主专制制度一块埋葬。

  就李鸿章一生而言,还是梁启超的断语令人玩味: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李鸿章早年志向远大,曾发出“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狂言。作为科场上的幸运儿,他25岁即考取进士,28岁即为翰林院编修。此后,他奔波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战场,历经磨难,终成晚清重臣。他认识到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为求强求富,可谓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在对外交涉中,他抱定“总以议和为是”的原则,力避开衅,为此,他外遭列强的威逼,内受舆论的攻击,其内外夹击的苦楚难与人言。战败之后,又是他出面来收拾残局,在谈判中受尽屈辱。当1895年2月清廷遣使赴日议和被拒后,李鸿章不顾年迈,毅然前往,领受这份注定的耻辱。在临行之前,李鸿章曾开玩笑地邀翁同龢一同前往,翁连忙以自己未办过洋务而推辞。李、翁两人一进一退的态度,显示的是对重任的承受或推诿。1898年11月,清廷竟任命76岁的李鸿章为勘河大臣,考察黄河。这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李鸿章一开始曾以精力衰颓为由上奏请辞,最后还是勉力前行。在四个月的考察中,他不顾隆冬严寒,不辞劳苦,驱驰两千里,认真查看,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拿出了治标、治本两套治河方案,也算是尽职尽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京师被占,太后、皇帝西逃。刚刚上任不久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又奉命赴京议和,在人生的暮年再一次充当“替罪羊”。辛丑议和结束后,他又投入与俄国交收东三省的谈判,最后,谈判未了,精力耗尽,带着遗恨离开人世。从李鸿章一生的表现来看,“不避劳苦、敢担大任”这八个字,他是受之无愧的。至于不畏谤言,更是李鸿章为同代官僚所不及之处,他内政外交的哪一项活动不是背负骂名、顶着喊杀声前行?

  李鸿章终其一生未能挽救大清王朝的统治,也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在内政外交两方面都是失败者。李鸿章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就他个人而言,正是归咎于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首领,尽管在认识上高出顽固派一筹,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李鸿章眼里,西方的长技仅限于枪炮、船舰、铁路、机器而已,中国的政教风俗仍远在西方之上。而实际上,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恰恰就是政教风俗,不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其他的一切努力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厄运。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正是击中他失败的要害。李鸿章也许由于见识不远未看到这一点,也许看到了因顾忌自身利益不敢去做,这就是他的局限所在。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使李鸿章只能做一个东补西贴的裱糊匠,弥缝补苴,苟且偷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为无可救药的大清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与晚清官场上那些尸位素餐、不撞钟的“和尚”相比,李鸿章无疑是佼佼者,算得上是一位时势所造之英雄,但当时中国更需要掀天揭地、扭转乾坤、转移世运的造时势之英雄,显然这样的英雄李鸿章承受不起。

  ……


大家精要丛书:林则徐 (一)风云际会: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他的一生,恰逢中华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危机之际,是传统士大夫向近代觉醒转型的典型代表。 本书深入剖析林则徐如何从一名循吏,蜕变为力挽狂澜的改革先驱。我们追溯他早年的仕途,从江西、浙江地方官的历练,看他如何以务实精神处理赈灾、治河、缉盗等具体事务,奠定了其“能臣”的声誉。不同于同时代许多抱残守缺的官员,林则徐对外界的变动抱持着一种近乎本能的警觉和强烈的求知欲。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与西方传教士、商人的接触,特别是对西方军事科技、地理知识的探求。这种“开眼看世界”的姿态,使他在鸦片问题浮现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这不仅是道德败坏问题,更是关乎国家主权和存亡的战略危机。我们详细梳理了林则徐主持编纂的《四洲志》,这部里程碑式的译著,首次系统地将全球地理、风俗、政治体制介绍给清廷高层,极大地拓宽了当时中国精英阶层的视野。 (二)虎门销烟: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腾 虎门销烟,是林则徐一生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本书将这一历史节点置于宏大叙事之中,而非简单的禁烟行动。 我们首先考察鸦片贸易对清帝国社会经济、军事和道德体系造成的全面侵蚀。从白银外流的经济崩溃,到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再到民众精神的腐化,林则徐清晰地认识到,不除此患,帝国危矣。 在筹备销烟的过程中,林则徐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政治决心。他如何平衡地方士绅、商贾、海关官员的复杂利益?他如何顶住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阻力,最终在虎门筑起“拒毒长城”?书中细致还原了1839年6月3日至28日,二十余万斤鸦片在海水浸泡和石灰分解中的销毁过程。这不仅仅是销毁毒品,更是对西方殖民主义挑战的首次正面、公开的、具有国家意志的强硬回击。 虎门销烟,奠定了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的崇高地位,它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力量,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说“不”。 (三)治边安邦:开创西北边疆治理新局 在被贬谪至西北后,林则徐的政治生涯并未终结,反而在治理边疆的实践中,展现了其超越传统官僚的治理智慧。 书中重点探讨林则徐在新疆(时称“回部”)的治理方略。他面对的是复杂的回部民族关系、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沙俄势力的渗透威胁。林则徐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1. 军事防御体系的重塑: 他深入考察地形,修订防务部署,强调“固本培元”的长期防御策略,而非仅仅依赖被动的军事对峙。 2. 民生与经济的恢复: 针对当地农业凋敝、盐税混乱的弊病,他大力推行水利建设,鼓励屯垦,试图通过发展地方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民族矛盾的经济基础。 3. 吏治的整顿: 严厉打击贪腐,规范地方行政程序,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地。 林则徐在新疆的经验,被后世视为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经典范例,其“经世致用”的理念,在边疆治理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 (四)“开物”思想与终极关怀 林则徐虽然未能亲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他对清廷的建议和对子弟的教诲,却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洋务运动。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林则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他并非盲目排外,而是有着清晰的“中体西用”的雏形。他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引进制造技术,以“制夷”而非“避夷”。我们详细分析了他对西方军事技术(如火轮船、火炮的性能参数)的记录和分析,以及他如何向道光皇帝进呈相关报告。 此外,林则徐的文学成就同样不容忽视。他的诗文既有传统士大夫的清峻,更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吏治的批判。我们探讨了他在被革职、流放过程中的心境变化,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是理解他复杂人生的关键。 本书力求通过对林则徐政治实践、思想转变和历史影响的多维度考察,展现一位在晚清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努力以传统学养应对时代巨变的伟大先驱形象。他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化征程中,对“如何自强”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近代史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总觉得那些人物和事件离我太遥远。但“大家精要”丛书的这本李鸿章,却以一种非常贴近人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我一直对那些在变革时期做出重大决策的人物非常好奇,而李鸿章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核心的人物之一。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他身上的争议,比如马关条约的签订,但它也详细地解释了在当时那种几乎无力回天的局面下,他所能做出的选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洋务运动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学西方技术”,而是深入到了当时的社会土壤、思想观念以及官僚体系的制约。感觉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去还原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让我们明白,历史人物的决策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评判。读完之后,我不再只记得那个“裱糊匠”的称号,而是看到了一个试图在风雨飘摇中为国家寻找出路的复杂灵魂。书中很多地方都让我深思,比如他引进铁路、电报等新技术时,所面临的阻力有多大?他的初衷真的是为了个人利益吗?这些问题,都在书中得到了较为细致的解答,让我对这位晚清重臣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最近读完“大家精要”系列里的李鸿章,感觉像是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我一直认为,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的功绩,更在于他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担当。这本书就很好地展现了李鸿章身上这一点。作者并非简单的历史传记,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将李鸿章置于晚清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背景下,让我们看到他如何在一个内外交困的环境中,为国家图存而奔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洋务运动的解读,不仅仅是机械地引进西方的技术,而是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人文、政治和经济因素。李鸿章作为一个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官僚,却能以一种超越时代的眼光,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当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提到了他在某些事件上的失误和局限,比如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因此付出的沉重代价。但作者的分析非常客观,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个人的力量在时代洪流面前,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这本书让我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有了更全面、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识。

评分

我之前对李鸿章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总觉得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甚至有些负面的形象。但读了这本“大家精要”丛书里的李鸿章,我才发现,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叙事化的方式,将我带入了李鸿章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我看到了他如何从一个地方官,一步步成为晚清的权力中心,如何参与到国家最重大的决策中。作者并没有刻意美化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比如,他在处理内政时,展现出的精明和手腕,以及在面对列强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无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如何推动洋务运动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对当时社会观念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矛盾。读到他的一些奏折和信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焦虑和挣扎,他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肩负着沉重的国家命运,但又受到种种限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李鸿章这样复杂的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要理解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做的选择。

评分

最近偶然翻阅到这套“大家精要”丛书,其中关于李鸿章的那一本,实在勾起了我不少历史的兴致。初识这位晚清名臣,大抵是从课本上那些或褒或贬的寥寥数语中。然而,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的兴衰、甲午海战的惨烈,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跃然纸上,带着决策者的踌躇满志与时代的无奈悲凉。作者对李鸿章的刻画,并非简单地贴上“汉奸”或“英雄”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挣扎与抉择。他既有高瞻远瞩的改革魄力,也有面对强大外侮时的力不从心;他力图引进西学,发展实业,为的是富国强兵,抵御外辱,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努力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有时显得如此渺小。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如果换作是我,身处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又将如何应对?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李鸿章在谈判桌上的沉着冷静,在奏折中对国家前途的忧虑,都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识。他的一生,浓缩了晚清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也折射出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思考与担当。

评分

最近拜读了“大家精要”丛书里关于李鸿章的传记,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我一直觉得,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李鸿章的功过,而是将他置于那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中,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实干家,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试图挽救一个行将崩溃的帝国。书中对洋务运动的阐述,让我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看到背后无数的实践和妥协。他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阻碍和挑战,书中对这些困难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李鸿章的坚韧和远见。同时,书中也坦率地提及了他在外交上的失误,比如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因此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但作者的视角也很客观,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局势,以及中国自身的弱点,让我们看到,李鸿章在许多问题上,也是尽力而为,只是历史的潮流过于汹涌。这本书让我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符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