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从城市战略发展的视角出发,根据特大城市特点(多圈层、国际化、广辐射等),分层构筑、分步研究。在理论层面,对上海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不同空间主体包括创新城市、创新城区、创新新城(智慧新城)、创新都市区(创新城市—区域)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在应用层面,主要研究上海多层级空间体系(创新城市—中心城—新城—都市区)在多领域(社会—经济—建设—管理)的创新发展任务,提出上海创新驱动在各空间层面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决策,最终形成一个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完整框架。
屠启宇,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曾任哈佛—燕京学者、富布莱特学者、居里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体系、城市战略规划、国际城市比较研究。
李 健,
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近年来,以居里学者身份先后访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及莱顿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创新地理与创新集群,全球创新网络及创新空间组织。
第一章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背景与动态
第一节 当前城市发展的战略挑战与应对
一、 后危机时期的城市问题与发展模式转变机遇
二、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战略规划的主要特质
第二节 危机下城市创新发展的研究进展
一、 国外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动态
二、 创新上升为城市发展主战略的路径
第三节 城市创新战略的技术路径与模式
一、 城市创新战略的技术路径考察
二、 城市创新发展的模式与战略
第二章 国内外科技创新城市建设与发展案例
第一节 国外城市创新建设整体进展与实践案例分析
一、 国外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特点
二、 国外城市创新发展的建设规律
三、 案例1——“世界设计之都”赫尔辛基
四、 案例2——“欧洲硅谷”都柏林
第二节 国内城市创新发展整体进展与实践案例
一、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特点与规律34
二、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建设案例——无锡“Park经济”
第三节 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认知与系统要求
一、 关于城市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更新
二、 关于城市创新的系统性要求
第三章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实力评价方法与结论
第一节 城市科技创新实力评价“类型—阶段”二维模型构建
一、 城市科技创新实力的评价维度
二、 城市科技创新实力评价模型构建
三、 城市科技创新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一、 指标的选择及指标体系的初定
二、 指标体系的完善
三、 指标体系的确定
四、 阶段标准值的确定
五、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数的计算
第三节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实力评价结论
一、 类型与阶段划分与判定
二、 从类型的角度来分析
三、 从阶段的角度来分析
四、 对上海的创新水平的评价
第四章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主线
第一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解析
一、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
二、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分类
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
四、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育规律的基本启示
第二节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发展主线确定
一、 主线聚焦于三大现实需求
二、 主线内涵——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三、 上海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解读104
第三节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标全球分析
一、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实力分析
二、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实力分析
第五章 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城区组织模式与重构
第一节 包容性创新与创新城区的建设
一、 包容性创新: 城市创新的理论推进
二、 创新城区: 编织城市创新的社会肌体
第二节 创新城区的发展模式与案例分析
一、 创新城区引导城市创新发展的差异模式比较
二、 案例归纳: 功能性创新区与城市创新互动关系
第三节 创新城区的产业、空间与社会再组织
一、 创新城区建设的产业响应
二、 创新城区的空间组织与模式
三、 创新城区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响应
第六章 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城区服务业发展
第一节 服务业地理布局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
一、 关于服务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的研究: 中心集聚与分散集聚的争议
二、 关于服务业创新发展及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第二节 国外服务业集群与创新城区结合的模式与案例
一、 纽约市专业服务业的集群发展与服务创新
二、 慕尼黑生物科技产业集群中的科技服务业
三、 中央智力区(CID): 坎布里奇市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与区域创新
四、 对上海市创新城区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创新城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杨浦的案例分析
一、 创新城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般分析
二、 杨浦区创新城区建设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实践特点
三、 近年来杨浦区现代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创新城区崛起的问题与对策——上海的研究
第七章 创新与上海新城建设的空间新战略
第一节 上海新城建设的问题及对创新的需求
一、 上海新城建设历程
二、 上海新城建设存在问题
三、 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对新城建设的要求
第二节 创新对上海新城建设的主要影响
一、 上海新城建设的创新分析
二、 实证1:“低碳生态”的落实与影响
三、 实证2:“产城融合”的落实与影响
四、 实证3:“TOD”的落实与影响
五、 实证4:“SOD”的落实与影响
六、 创新对上海新城建设产生的效应
第三节 创新视角下的上海新城空间优化策略
一、 国内外新城建设的创新理念借鉴
二、 基于市域城镇体系的新城布局优化
三、 基于区域城市网络关系的新城功能提升
四、 基于开发模式创新的新城内部空间优化
第八章 智慧新城与上海新城建设的升级思路
第一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一、 当前智慧城市国内外建设的现状
二、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及特征
第二节 上海新城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 上海新城建设的阶段和发展趋势
二、 上海新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三节 3S战略与上海智慧新城建设的框架
一、 3S战略的基本内容与互动框架
二、 基于3S战略的上海智慧新城建设体系
第四节 上海智慧新城建设的政策引导
第九章 上海—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战略
第一节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
一、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历史沿革
二、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系统面临的新形势
三、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总体发展态势
四、 上海在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定位
第二节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现状和问题
一、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现状及特点
二、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系统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系统对长三角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上海—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主动在长三角区域布局优质科技创新资源
二、 统筹规划,构建区域立体创新网络
三、 注重科技无形资产的整体输出
四、 创新上海与长三角科技合作模式
五、 创新长三角科技合作机制
六、 打造创新服务平台
七、 完善创新人才政策
第十章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功能与内涵
一、 基于比较优势的内涵发现
二、 科技创新中心实现步骤
第二节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路径探讨
一、 紧扣发展任务,解决科技发展重大问题
二、 明确三大重点发展方向
三、 实现三大技术领域重点突破
四、 推进五大重点工作方向
第三节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空间举措
一、 重视城市规划创新空间的规律与特征
二、 引导上海创新空间“十”字形总体布局
三、 差异化规划中心城区、近郊科技园区、远郊科技新城
当代城市战略规划有其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企业型城市、智慧城市等都是具体规划的目标。但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些必要条件的支撑,包括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休闲活动,推动文化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前提下推动经济的发展以应对经济危机等。以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模式的升级似乎可以满足以上先决条件,更可为城市空间战略规划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规划方法,检验城市居民的思考、规划和行动是否具有创新性等。
近些年,创新发展、创新型城市得到社会大众、学术界乃至政府层面的广泛关注,有诸多公共团体和组织,包括国家层面的、区域层面及地方层面的团体和组织都深入研究和实施了城市创新发展战略,如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国家等。创新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从最初的艺术创作、企业发明,逐渐延伸到今天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Richard Florida和Charles Landry是创新研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研究对于学术讨论及创新实践活动影响深远。
创新驱动的城市理论框架对于指导城市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重新定义人力资源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城市新模式建设的起点,认为居民参与程度和水平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成绩。但创新驱动对于城市战略规划的作用机制仍有待于检验。
一、后危机时期的城市问题与发展模式转变机遇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突出了创新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时候的重要性。城市是问题的主要承载者,与此同时又被诸多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所改良。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去工业化、经济危机、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竞争等因素都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导这些城市重新思考未来发展,重新定义城市在地方、区域以及超越国家层面的作用和地位,推进城市外向型发展与内生型增长的平衡。
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并迫切需要得到改善,包括年轻人、老人、失业者、艺术家、学者、中小企业、跨国公司、政策制定者、个人和社会组织等都是参与者。其中提升城市生活标准是首要问题,它可以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同时又被创新发展所实现。但在现实发展中,包括年轻人往往有资格和热情却无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低薪和较少的社会文化活动、老人的低生活水平、匮乏的研究方法、艺术和文化创意缺乏表达途径、商业活动低迷以及民众较少参与城市治理等,都对城市创新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这些问题来自现代的城市中,其改良需求显而易见。但现代城市规划仍然过多聚焦于土地利用,对于城市社会发展的全新动力相对忽略,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个控制性框架下的规划,往往比一个动态发展性的规划更加容易。但这样的城市规划在新的发展背景条件下,对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问题的解决并无更高的效率。而创新型城市指导城市规划从一个静态的模式,转化为一个动态的模式,在关注技术、基础设施、生产性部门的同时,也关注文化、艺术和教育部门的发展。
……
对于“实践”部分的解读,我更倾向于批判性的审视而非单纯的赞美。任何一个高歌猛进的城市实践,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源挤占、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展现出一种冷静的、不回避问题的学者风范,深入探讨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遭遇的“硬骨头”。比如,如何平衡科创板的上市企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如何在金融资本的追逐下,保护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回报不明显的“硬科技”领域?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失败案例的分析,或者是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政策转向的深刻反思,那将是一次极富营养的阅读。这样的内容,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深度,从而真正理解“实践”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评分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能力上。科技创新的浪潮汹涌,今天的先进模式可能在十年后就显得陈旧。因此,我期待书中关于“未来展望”的部分,能够提供超越当前政策周期的洞察力。它是否已经开始布局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造、乃至深空探索这些前沿领域?更关键的是,它如何评估当前政策路径的长期可持续性?例如,过度依赖外部人才引进和资本输血的模式,是否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如果作者能基于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构建一套前瞻性的风险预警模型,或者提出一套应对技术奇点和全球竞争格局变化的战略韧性方案,那么这本书就不只是一份“成绩单”,而更像是一份“导航图”。
评分最后,我关注的焦点落在了叙事风格和逻辑连贯性上。一部探讨国家级战略的著作,其文本的严谨性要求极高。我希望整本书的论证逻辑能够像精密仪器一样运作,从理论基石到模式提炼,再到实践验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允许有松散或跳跃性的结论出现。如果能通过清晰的图表、逻辑框架或概念模型来可视化复杂的系统关系,将会极大增强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期待它不是一本写给少数专家的“象牙塔”读物,而是能够以一种兼具学术深度和公众可读性的语言,将宏大的国家战略意图,转化为清晰可感的城市发展脉络,让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乃至普通市民,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时代责任感。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非常看重作者在描绘“模式”构建过程中的细节呈现。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它涉及到复杂的要素集聚、资源配置和生态系统的培育。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用近乎解剖学的精确,去拆解上海在吸引顶尖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开放合作网络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手法。是要素驱动,还是制度创新先行?它对标的是硅谷的创新气候,还是深圳的“特区速度”?一个成功的模式,必然包含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教训。我尤其好奇,书中如何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创新要素——比如,如何在政府强力引导和市场自发活力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如果能有翔实的案例数据来支撑模式的有效性,比如专利转化率、高新技术企业净增量等指标的长期追踪,那么这本书的实操价值和参考意义将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透露着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政策导向,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于“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之间那种紧密咬合的叙事方式。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上海的现状,更像是置入了一张宏大的国家蓝图之中,去审视一座超大型城市如何承载起关键的创新使命。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理论”构建的严谨性。在海量的地方发展案例充斥市场的今天,一部能将地方实践提升到具有普适性理论高度的著作显得尤为珍贵。我期望它能清晰地梳理出支撑上海科技创新逻辑的底层哲学,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层面。如果它能深入剖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政策的迭代是如何像涓涓细流一样,最终汇聚成推动上海科技核心引擎的强大水力,那就非常值得称道了。这种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结合对微观决策机制的解剖,无疑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绝佳切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