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第三版)》以生动的案例描写了强迫症患者的精神世界,同时介绍了强迫症的生理、心理机制以及简易的治疗方法,是一本了解和研究强迫症的必备书籍。《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第三版)》展现了强迫症患者奇妙的强迫仪式,揭开强迫行为的大脑机制,讲述了患者不为人知的苦涩心理。
徐光兴,1989年出国留学,专攻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及心理咨询和诊断技术,获教育学和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作为上海市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回国。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各类著作90余部。
一、引论:强迫症之谜
1.从电影《火柴人》说起
2.强迫症是一种恶魔般的心理障碍
3.走出强迫症的陷阱
二、个案报告:奇妙的仪式
1.她在夜色中起舞
2.奇特的数字“附体”
3.血色中的挣扎
4.潜意识中的“老鼠”
5.强制的心灵感应
三、辨证施治:强迫症心理门诊简明应答
1.症状的评估与诊断
2.病因论
3.治疗方法
4.心理门诊中需注意的问题
附:心理门诊中常见强迫症状一览表
四、一切尽在大脑:强迫思考
1.什么是强迫思考
2.强迫思考的分类
3.攻击与被攻击
案例(1) 杀意
案例(2) 大逆不道的念头
案例(3) “鼠男”:可怕的老鼠
4.性妄想
案例(4) 大“袋鼠”男人
案例(5) 做爱
案例(6) 痛苦
5.自我苦恼
案例(7) 想去厕所
案例(8) 忧虑的姑娘
6.完美主义
案例(9) 神的惩罚
案例(10) 工作狂
7.观念“附体”
案例(11) 危险的数字
案例(12) “4”的“附体”
案例(13) 驱除不了的乐曲
8.具体与抽象的恐惧
案例(14) 对尖锐物体的恐惧
案例(15) 可怕的蛇
案例(16) 死亡
9.异常感知
案例(17) 晚霞
案例(18) 与寄生虫“作战”
五、没有尽头的陷阱:强迫行为
1.什么是强迫行为
2.强迫行为的心理构造与特征
3.确认癖
案例(19) 送错的报纸
案例(20) 少女的苦恼
案例(21) 无休止的计算
4.洁癖
案例(22) 黏附物
案例(23) 臭脚
案例(24) 血迹
案例(25) 不洁的性行为
案例(26) 精液过敏
5.收藏或整理癖
案例(27) 有“价值”的物品
案例(28) 露宿在公园的长凳上
6.冲动与禁忌
案例(29) 控制不了的小便
案例(30) 特殊儿童
案例(31) 桎梏
案例(32) “乱伦”行为
7.强迫注视
案例(33) “中邪”的目光
案例(34)敏感部位
案例(35) “通不过”的门
8.强迫恋爱
案例(36) 恐怖的潜影
案例(37) “失乐园”
9.强迫行为的边缘症状
案例(38) 值得怀疑的投寄
案例(39) 无法消除的疑惑
案例(40) “麻将虫”
六、从临床心理学视角理解强迫症
1.人类的意识构造
2.个体的动机与动机群
3.欲求不满与冲突
4.防御机制
5.复杂情结
6.恐惧、不安和愤怒
7.脑的病理现象
七、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1.治疗的目的与注意事项
2.心理门诊和面接
3.精神分析疗法
4.行为疗法
5.音乐疗法
6. 意义疗法与幽默疗法
7.四步骤自我治疗法
8.药物治疗
八、附录
1.强迫症自我诊断量表
2.德国汉堡大学强迫症筛查表
3.强迫行为的自我观察记录表
《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第三版)》:
荣出国后初期还不断鸿雁传书,欧女士对他朝思暮想。之后音信就渐渐少了,在欧女士硕士毕业前夕,荣断了所有书信往来。
欧女士神思恍惚,度日如年。每年到了圣诞节和春节,欧女士就按旧地址给荣寄去贺卡,表达自己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对他的不守信用表示担忧。此外,凡是有欧女士的同学或朋友去加拿大,她总是托他们捎去礼物,并要求帮助打听荣是否有了新地址,但都没有结果。最后她终于搞到了荣的电话,打过去后接电话的人却是一个不熟悉的男子。
不久,欧女士又打听到荣的父母也要移居到加拿大,她不远千里赶到其父母的府上,一对老人看着这个风尘仆仆、满脸痴情的姑娘,不由得心软了,表示一定要询问儿子,给她一个交代,但之后并没有下文。绝望的欧女士,开始想到自己可以与荣心灵感应,果然不久之后,她就收到了来自荣的感应,尽管一开始这种感应是没有规律的,断断续续的,出现得很稀少,而且信息也不完整,但它对寂寞孤独的欧女士来说是一种心灵慰藉。
5年后,欧女士有机会申请去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却遭到加拿大驻华使馆的拒签,可能是怀疑欧女士“有移民倾向”。于是欧女士索性办理去加拿大的移民签证,但依旧是拒签。从那时起,欧女士的心灵感应才变得频繁而有规律起来。
这种心灵感应起先出现的时间总是在晚上11点到12点钟之间,这也是欧女士一天中最寂寞、最孤独的时光。开始时,欧女士先是打喷嚏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像癫痫发作似的剧烈抽搐,接着是头部左侧或右侧感到疼痛,之后荣的声音开始在脑海中出现,他会要求欧女士等着他,允诺他归来时会与她谈婚论嫁,他是爱她的,等等。有时这种感应强烈的时候,荣会要求欧女士把衣服全部脱光,尽管起先有反抗,但最终欧女士还是顺从了这种“要求”。她感到全身僵硬,像被什么东西紧紧捆绑住似的,然后才慢慢苏醒过来。很明显,欧女士的爱受到强迫观念的控制,这种强迫观念是在对爱的渴求和绝望、在强烈的情感漩涡中产生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欧女士36岁时,她已等待了十多年,仍然没有荣的音信。她快要成为一个老姑娘了,婚嫁的前景堪忧,她才开始考虑与心上人割断关系。但在心灵感应中,荣坚决反对她这么做,说她是他的人。欧女士不为所动,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立即回来娶她,要么就让她跟其他男士走。
欧女士之后与大学时代的校友——一位至今还钟情于她的研究生相恋。他现在一家生物科研机构任主管。在他们接触的三个月中,欧女士产生心灵感应的次数的确在逐步减少,半年之后,两人登记结婚,开始组建家庭。
问题发生在新婚之夜。洞房一刻值千金,但这一刻的欧女士被一种不祥的预感紧紧地攫住,她的心灵感应又来了——她僵硬地躺在床上,像一具木偶,没有任何肢体反应。突然间,她脸色惊恐,从床上跳起,又重重地落下,阵发性地抽搐着,使睡在一旁的丈夫惊慌恐惧,不知所措,新婚之夜就这样被搅和了。此后类似的情况常有发生,给他俩的婚姻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欧女士自述目前她的婚姻已走到离婚的边缘,丈夫对她这种令人心惊肉跳、鬼魂附体似的心灵感应越来越感到烦躁不安、难以忍受。欧女士已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从她的内心来讲,她既害怕这种心灵感应,又在潜意识中有所企盼,这就使她的身心卷入情感纠葛之中。
“在心理咨询中,你会不会出现这种心灵感应?”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便试探性地问。
“不是没有可能,”她神色犹豫,“昨晚,在心灵感应中,我们大吵了一场。”
“为什么呢?”
“他反对我接受心理咨询,他说他会设法干扰我、阻止我。”
“你能不能在咨询中给我显示一下你的心灵感应?”我决心要实际观察这种奇特的病理现象。欧女士同意了,并约定在下一次的心理咨询中为我展示她的心灵感应。
在下一次的心理咨询中,欧女士更加忧郁了,她与丈夫的离婚协议正在洽谈中。她的老板要派她到南方某沿海城市的下属公司去长驻,搞技术开发。欧女士不愿意去,她害怕这会打乱她目前的生活节奏,也会干扰她心灵感应的频率。老板和公司人事部门的主管不高兴了,威胁要辞退她。
心理咨询进行了30分钟以后,欧女士躺到了做精神分析的长椅上,说她开始感到可以接受到来自他的心灵感应了。她静静地躺着,姿势既机械又僵硬,咨询室的气氛有些凝重。突然间,她的胸脯开始激烈地起伏,紧接着身体间歇性地抽搐起来,并带有夸张的跳起来的动作。她睁开眼,用有些惊恐的语气说:“他来了!”
……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社会生活逐渐多元化,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的各种心理压力和问题与日俱增。这套丛书是著者的“21世纪心理症状研究三部曲”。第一部《孤独的“雨人”——自闭症探秘》(曾获国家留学人员归国科研启动项目资金以及2004年上海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第二部《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和第三部《忧伤的心灵——抑郁症探秘》(曾获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第三期专项资金资助)相继出版后,好评如潮,不久就脱销了。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特出版这套丛书的第三版。
儿童自闭症是人类精神医学史和临床心理学史上的难解之谜,宛如陷入重重迷雾中的不可知的丛林,这是一个孤独而奇异的世界。然而近20年来,世界各国关于自闭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许多谜题已逐渐被破解。《孤独的“雨人”——自闭症探秘(第三版)》这本书用简洁、明快和通俗的语言讲解了白闭症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
强迫症是一种令人倍感苦涩、产生无尽烦恼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它将人诱人一个出不去的黑暗陷阱中,常使人不能公开言说其怪异症状。近年来,对强迫症的病理机制、神经活动系统的特点的探索及强迫症治疗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从遗传学、脑科学和神经生物学视角进行的研究有了不少突破性的发现,强迫症的许多疑问逐渐得到解答。《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第三版)》的内容引人人胜,治疗方法简明扼要,值得一读。
抑郁症是21世纪最流行的情绪疾病。全球有将近2亿人为此疾患所困,如果加上潜在的患者,保守估计,起码有将近5亿人正在遭受“情绪感冒”(即抑郁症)的困扰。他们卧床不起,情绪沮丧,甚至崩溃和自杀;他们需要不断服用安眠药、镇静剂和抗抑郁剂来抵御这个悄然袭来的“心灵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曾预言,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的三大疾病之一。《忧伤的心灵——抑郁症探秘(第三版)》这本书告诉大家,我们要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全社会都来关爱他们,要像抵御自然灾害一样来帮助他们战胜这个“心灵杀手”。
在“心理灯塔系列”中,著者对自闭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的表现和患者的精神世界做了百科全书式的综观描述。特别是在临床诊断、治疗和教育咨询等领域,著者运用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辅以大量精彩的案例甚至心理小说进行阐述和剖析,以期为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一种全新的探索视野。希望这套趣味盎然的科普丛书能成为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及教师,以及强迫症和抑郁症治疗者的案头常备之书。这套科普丛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希望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人士的辅助读物。
自闭症、强迫症和抑郁症并不是不可攻克的顽固堡垒。希望这套科普丛书能给在黑暗中摸索、挣扎和煎熬的人们带来光明,使他们最终战胜疾病,走向幸福的未来!
《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第三版)》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视角来审视“火柴人”这一群体。我原以为强迫症仅仅是一种行为上的强迫,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在“火柴人”看似重复、僵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是一场深刻的认知失调和情感危机。作者巧妙地运用“火柴人”这个意象,将那些抽象的心理机制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其中复杂的逻辑。我被书中对“思维陷阱”的分析所折服,那些无休止的怀疑、过度思考以及对失控的恐惧,正是困扰“火柴人”的根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也可能承载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它让我意识到,理解“火柴人”的苦涩,需要我们具备耐心、同情心以及对人类心理复杂性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强迫症的科普,更是一次对人类脆弱而坚韧心灵的深切致敬。
评分读完《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第三版)》,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术上对强迫症进行了一番严谨的剖析,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那些可能被标签化、被妖魔化的群体,重新拉回到了我们能够理解和共情的范畴。书中的“火柴人”形象,不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临床诊断,而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痛苦有挣扎的个体。我深受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强迫症带来的那种无声的折磨,那种被内心的“声音”反复拉扯的无力感。那种“明知不合理,却无法停止”的纠结,那种在细节中反复确认的焦虑,书中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直接触碰到读者的灵魂深处。我之前对强迫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些外在的行为表现上,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核心在于其内在的认知模式和情感体验。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火柴人”的苦涩,需要我们超越表面的行为,去感受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绝望。这种深度的共情,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第三版)》给了我一种近乎“醍醐灌顶”的感受。我一直认为,强迫症是一个复杂且难以言说的心理障碍,很多人对其存在着误解和刻板印象。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为我揭示了“火柴人”的内心世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深入到产生这些症状的根源——那些扭曲的认知、失调的情感以及不断循环的思维模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确定性”的处理,那正是很多“火柴人”最深的恐惧。那种对万事万物都希望尽善尽美的追求,背后却隐藏着对失控的极度恐惧,这种矛盾让我印象深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理论与我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照,仿佛在解开一个个谜题,也让我对“火柴人”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强迫症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思维局限性和克服恐惧的哲学著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完美”的定义,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平静的可能性。
评分在翻阅《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第三版)》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深入人心的对话。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坦诚和不加修饰的笔触,描绘了“火柴人”的内心世界。我注意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关怀,这种关怀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建立在对痛苦根源的深刻理解之上。书中所呈现的“火柴人”形象,不是被简单的归类或评判,而是被视为一个正在经历着复杂内在斗争的个体。我特别被打动的是,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治愈”的万能药,而是更侧重于提供理解和陪伴。这种“陪伴式”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在书中也被赋予了深刻的心理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于“火柴人”而言,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来之不易,每一次的挣扎都充满了勇气。它教会我,用更包容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去倾听他们不为人知的声音。
评分作为一本探讨“火柴人”这一象征性意象的书籍,《苦涩的“火柴人”:强迫症探秘(第三版)》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特别是那些能够触及人类内心深处隐秘角落的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火柴人”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某种抽象而又普遍的共鸣,它似乎描绘了一种简单、脆弱,却又可能隐藏着巨大内心挣扎的形象。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这种象征意义的好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一些行为模式,它们看起来微小、机械,甚至有些执拗,但背后却可能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火柴人”在我看来,恰好是这种状态的一种极具象化的表达。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这个意象,来解读那些看似“普通”却又极度消耗个体能量的心理机制。这本书的第三版,也暗示了其内容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更新,这让我对其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自己以及身边人的视角,理解那些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可能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内心风暴。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常常被忽视、被误解,但又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火柴人”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