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还详细论述和分析了困扰家长、教师和每个人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书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教材,也可供幼儿教师、中小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等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介绍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学专业书籍。在论述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意义,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以及由受精卵开始到衰老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阐述了在个体发展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本书还详细论述和分析了困扰家长、教师和每个人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书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教材,也可供幼儿教师、中小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等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概述——认识我们自己的科学 ···························1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一、关于心理的实质问题 ·····2  
二、关于心理发展的内涵问题 ····························4  
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6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及研究意义 ······························7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7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2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13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发展简史 ····················20  
一、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1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25  
第四节 中国发展心理学发展概况 ·············26  
一、中国古代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26  
二、中国近代发展心理学 ···27  
三、中国发展心理学体系的形成 ······················27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 ·······29  
第一节 有关“我”的理论——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30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30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4  
第二节 研究行为的科学——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7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8  
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40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2  
第三节 研究认知结构的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47  
一、皮亚杰生平 ···················47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48  
VI 发展心理学  
三、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几点看法 ······················52  
第四节 “最近发展区”的倡导者——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 53  
一、维果斯基简介 ···············53  
二、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53  
第五节 “蒙氏教育”的启蒙者——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56  
一、蒙台梭利简介 ···············56  
二、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57  
三、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9  
第六节 展望——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 ···························· 61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61  
二、个体心理评价的进展 ···62  
三、个体认知发展研究的进展 ··························65  
四、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进展 ··················65  
第三章 科学发展的理论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 68  
第一节 关于心理发展动因的讨论 ············· 69  
一、一因素说 ·······················69  
二、二因素说 ·······················71  
三、相互作用说 ···················71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动因 ····························· 72  
一、遗传与生理成熟动因 ···72  
二、环境与教育动因 ···········77  
三、活动动因 ·······················91  
四、心理内部矛盾动因 ·······92  
第四章 人生的开端——胎儿的发展 ················ 95  
第一节 人之初——胎儿的发展 ················· 95  
一、生命之吻——合子的形成 ··························96  
二、“怎样生长”——胎儿的生长阶段 ··········97  
三、来到世上很不容易——围产期环境 ········102  
第二节 教育从胎儿开始——胎教 ··········· 105  
一、何为胎教 ·····················105  
二、胎教的影响因素——母体的内外环境 ····105  
三、“胎儿能接受胎教”——胎儿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 ···········115  
第五章 感知觉、动作、依恋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婴儿心理的发展 ················119  
第一节 新生儿的发展  120  
一、应激与适应——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120  
二、很弱小,但潜力巨大——新生儿生理发展特征 ···················121  
三、出生就有的能力——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26  
目 录VII  
四、学习从现在开始——条件反射的出现 ····127  
第二节 婴儿心理的发展 ··························· 128  
一、“长得很快的时期”——婴儿生理的发展 ···························128  
二、心灵才能手巧——婴儿动作、活动的发展 ···························132  
三、婴儿认知的发展 ·········140  
第三节 “我”要变成社会人——婴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 152  
一、婴儿的气质 ·················153  
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154  
三、婴儿依恋的发展 ·········159  
四、婴儿的人际关系 ·········164  
五、自我意识的萌芽——人生发展的关键 ····166  
第四节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 167  
一、婴儿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169  
二、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172  
第六章 游戏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心理的发展 ··························· 177  
第一节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概述 ··············· 178  
一、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178  
二、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无意性 ························179  
三、活泼好动,以游戏为主 ····························180  
四、好学、好问,求知欲强 ····························180  
第二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 181  
一、幼儿身体的发育 ·········181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82  
第三节 游戏的发展——儿童的战争 ······· 184  
一、心理学家眼里的儿童游戏——关于游戏的心理学理论 ·······184  
二、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是幼儿期的基本活动 ···············186  
三、会“玩”的孩子才聪明——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88  
第四节  我为学习做准备——幼儿认知的发展 ····················· 189  
一、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189  
二、幼儿注意的发展 ·········191  
三、幼儿记忆的发展 ·········193  
四、幼儿思维的发展 ·········195  
五、幼儿言语的发展 ·········196  
第五节 “三岁看大”——个性形成的关键期 ······················· 198  
一、幼儿个性初步形成 ·····198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99  
三、最初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的发展 ····202  
VIII 发展心理学  
四、幼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204  
五、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207  
第六节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 212  
一、幼儿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212  
二、幼儿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5  
三、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217  
第七章 学会学习的关键期——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 219  
第一节 小学生的一般特征 ······················· 220  
一、小学生身体的发育 ·····220  
二、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 ····························220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221  
第二节 童年期的主要活动——学习活动的发展 ·················· 222  
一、小学学习的特点 ·········222  
二、学会学习——学习活动发展的关键内容 224  
第三节 小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 ··············· 228  
一、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228  
二、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231  
三、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234  
四、小学生言语的发展 ·····237  
第四节 “七岁看老”——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 239  
一、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239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42  
三、小学生道德的发展 ·····244  
四、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 ····························248  
第五节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 ······················· 255  
一、小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255  
二、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 ···················256  
第八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 259  
第一节 中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 261  
一、生理发育高峰 ·············261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269  
第二节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 ······················· 272  
一、初中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272  
二、初中生学习的心理指导 ····························273  
三、高中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275  
第三节 中学生的认识发展 ······················· 277  
一、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277  
目 录IX  
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78  
第四节 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 279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79  
二、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279  
三、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284  
四、高中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发展 ················285  
五、第二逆反期 ·················289  
六、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293  
第五节 中学生的心理卫生 ······················· 296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 ················296  
二、高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 ················305  
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08  
第九章 青年的心理发展 · 312  
第一节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 312  
一、青年期在人生中的意义 ····························312  
二、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313  
第二节 青年期的认知特点 ······················· 314  
一、青年期智力的发展 ·····314  
二、青年期思维的发展 ·····315  
第三节 青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 317  
一、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317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317  
三、亲密感的建立 ·············319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319  
五、职业的适应 ·················320  
六、人格的变化 ·················322  
第四节 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 322  
第十章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 325  
第一节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 325  
一、身体变化 ·····················325  
二、更年期 ·························326  
第二节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 326  
一、感知觉的变化 ·············326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 ·········327  
三、创造力的发展 ·············327  
第三节 中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 327  
一、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327  
二、中年期人格的变化 ·····327  
X 发展心理学  
三、中年期职业的发展 ·····328  
四、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变化 ····························328  
第四节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329  
第十一章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 333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心理研究 ·· 333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 ························333  
二、现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 ····························334  
三、两种不同的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335  
第二节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336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336  
二、记忆随增龄而减退 ·····338  
三、老年期思维的变化 ·····339  
第三节 老年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341  
第四节 老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变化···· 344  
一、 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344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344  
三、人格的变化 ·················345  
四、死亡的来临 ·················345  
第五节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346  
参考文献 ·························· 349      
前言/序言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对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做一个全面的阐述,以反映迄今为止发展心理学家们所提出的最好的理论观点、实证研究和实践建议。
   我们一直期盼有一本实质性的有关个体心理发展的教科书,它应该是引人入胜的,能准确反映最新成果,语言简洁明晰,让初入门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教科书。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认为,一本好的教科书不仅仅是让读者阅读,更应该与读者“交谈”,它要事先考虑读者的兴趣、疑惑和关心的问题,并把他们视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人类发展的研究领域中,好的教科书还应该强调发展变化的内在过程,以便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深切地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此外,好的教科书应该告诉学生如何融会贯通地将理论和研究应用于大量的真实生活情境中。
   本书的编写分工如下:刘梅负责编写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赵楠负责编写第二章,王海燕负责编写第三章,国云玲负责编写第四章,冯璐负责编写第五章,刘东莉负责编写第六章,其余部分由赵楠、国云玲、王海燕、刘东莉、冯璐共同完成。全书由刘梅统稿。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力图实现上述目标,力求编写一本逻辑严谨、应用性强的书——它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人类发展这一充满魔力的过程,去分享我们这个年轻而又生机勃勃的学科所带来的兴奋,去获得有关发展原理的知识。这些知识将帮助他们在未来更好地扮演父母、教师、护士、保育员、儿科医生、心理学家等其他角色,从而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生活。
   编者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中外学者的相关著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受时间和编者水平所限,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反馈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编者
   2017年2月
 
    
				 
				
				
					《发展心理学(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图书简介  引言:  在人类漫长而复杂的生命旅程中,心理的演变与发展构成了最深刻、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风华正茂的青年,再到阅历丰富的长者,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独特的挑战、机遇与转变。发展心理学,这门关注个体从生命之初到终点,心理功能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系统性、规律性变化的学科,为我们揭示了这些转变背后的奥秘。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为何成为现在的我们”,更指引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促进个体乃至社会的健康与进步。  本书《发展心理学(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旨在为高校学子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紧跟时代步伐的发展心理学学习材料。我们深知,当前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也需随之革新,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本教材在继承发展心理学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对当代社会背景下发展议题的关注。  第一部分:发展心理学的基石与视野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发展心理学的世界,构建其 foundational knowledge。我们将首先梳理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主要流派,让读者对这门学科的宏观图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科的缘起与演进: 回溯发展心理学的历史足迹,从早期对儿童的观察记录,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再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我们得以窥见学科思想的不断深化与演变。了解这些奠基性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研究视角的多样性: 发展心理学并非单一学科,它融合了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洞见。本部分将探讨这些不同视角如何共同塑造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理解。例如,从生物学角度,我们将关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个体发展;从社会文化角度,我们将认识到社会规范、文化习俗和人际互动在塑造个体心理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方法与伦理: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发展心理学发展的基石。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发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设计,如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等,并探讨各种具体的研究技术,如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等。同时,我们将重点强调研究伦理的重要性,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儿童权益等,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第二部分:生命早期:奠定发展的基石  生命早期是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个体的基本认知、情感、社会性能力在此阶段迅速建立,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胎儿与新生儿的发展: 我们将从受孕开始,细致描绘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包括感知能力、运动能力的萌芽。随后,我们将聚焦新生儿的行为反射、感知觉能力,以及他们与照料者之间的早期互动模式,如依恋关系的形成。    婴儿期的认知与语言发展: 婴儿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是驱动其认知发展的强大动力。本部分将详细阐述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重点解析客体永久性、符号功能的出现。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语言的发生与发展,从咿呀学语到词汇量的爆炸式增长,再到句子结构的掌握,呈现语言发展过程的丰富性。    婴儿期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情绪是连接个体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我们将分析婴儿基本情绪的表达与识别,以及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依恋理论将作为本章节的重要理论支撑,探讨早期依恋关系对个体未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包括信任感的建立、人际交往模式的初步形成。  第三部分:童年期:探索与建构的世界  童年期是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学习、建构认知,并形成独立个性的关键时期。     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将深入探讨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特征,如自我中心、集中化、不可逆性,以及逻辑思维的萌芽。同时,我们也将介绍信息加工理论等其他重要的儿童认知发展视角,解析儿童记忆、注意、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发展轨迹。    儿童期的语言与思维发展: 语言能力在儿童期的飞速发展,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发展的载体。我们将分析儿童句法、语义、语用能力的发展,以及语言如何促进儿童内部言语的形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儿童期的道德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在与同伴、家长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本部分将重点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解析儿童道德推理的演变。同时,我们将探讨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如观点采择能力、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友谊的建立与发展。    游戏与学习: 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本部分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以及游戏在儿童认知、情绪、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青少年期:转型与自我认同的探索  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期,个体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变,核心任务是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     青少年期的生理与神经发展: 青春期标志着性成熟的开始,以及大脑前额叶皮层等关键区域的快速发展。我们将探讨这些生理变化对青少年行为、情绪和认知的影响,特别是冲动性、风险行为以及情感的剧烈波动。    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概念思考。本部分将重点分析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这些特点,以及它们在学业、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中的应用。    青少年期的自我认同与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Identity)对混乱(Role Confusion)”阶段是青少年期发展的核心冲突。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青少年如何通过探索不同的角色、价值观和目标,来确立自身的自我认同。我们将分析自我概念的复杂化、自尊的变化,以及社会比较在自我认知中的作用。    青少年期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性发展: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变得尤为重要。本部分将分析青少年友谊的特征、群体归属感,以及恋爱关系在发展中的角色。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家庭关系的变化,以及青少年如何处理与父母的独立与亲密关系。  第五部分:成年期:发展、成熟与适应  成年期并非发展的终点,而是个体在不同领域持续发展、成熟和适应社会的过程。     成年早期的发展: 建立亲密关系、职业发展、建立家庭是成年早期关注的重点。本部分将探讨亲密关系的建立、婚姻与家庭的形成,以及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影响。    成年中期的发展: 中年期面临着事业的稳定、家庭责任的加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探索。本部分将分析中年危机(如果存在),以及中年期在事业上的“卡脖子”现象或“第二职业”的出现。同时,我们将探讨“中年人”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以及对下一代的抚养与引导。    老年期的发展: 老年期是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伴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但也可能是智慧与经验的积累期。本部分将关注老年期的健康与衰老,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功能的衰退,以及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我们将探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以及如何应对丧失亲友等挑战,寻找晚年的意义与价值。  第六部分:发展中的特殊议题与当代视角  本部分将聚焦发展心理学中一些关键且具有当代意义的议题,并融入高校转型发展的视角。     性别与发展: 我们将探讨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成与演变,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文化与发展: 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将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对发展模式的影响,认识到发展并非单一线性过程,而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塑造。    适应不良与心理健康: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等,并探讨其发展原因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呼应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角色。    技术与发展: 在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对个体发展(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我们将分析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地使用技术。    教育与发展: 结合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创新能力培养等,以及如何构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  结论:  《发展心理学(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并非仅仅是一本知识的罗列,它更是一扇开启理解生命奥秘的窗口。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不仅能掌握发展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更能深刻理解人类个体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与动态性。我们希望本书能启发读者对自身生命历程的反思,增进对他人发展的理解,并能在未来的教育、咨询、管理等领域,将发展心理学的智慧应用于实践,促进个体与社会的积极发展,共同迎接高校转型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本书的编写,汇聚了多位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与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力求内容科学严谨,语言生动易懂,案例贴近生活。我们相信,它将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和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宝贵资源,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