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莱布尼茨是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深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现当代,依然熠熠生辉。其哲学思想同样深刻地影响着罗素。正如罗素自己所说,他拜托“孤寂感”的主要途径便是同“先哲”的神交,而首先是同莱布尼茨的神交,并且以博得莱布尼茨的思想地位为自己终生向往和企求的人生目标。本书是罗素公开发表的第二部著作,它不仅对于作为哲学史家的罗素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作为哲学家的罗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简介
英国著名哲学家。
目录
第一章 莱布尼茨哲学的前提
1.莱布尼茨何以没有写出鸿篇巨制的缘由
2.莱布尼茨评注家的职责
3.他的哲学中的不一致性的两种类型
4.他的哲学的诸项前提
5.我们这部著作的结构
6.形成莱布尼茨意见的诸多影响
第二章 必然命题与矛盾律
7.莱布尼茨的哲学始自命题分析
8.莱布尼茨的逻辑证明纲要
9.由该证明所提出的问题
10.凡命题都可以还原为主谓项形式吗?
11.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
12.必然性与偶然性
第三章 偶然命题与充足理由律
13.莱布尼茨哲学中偶然判断的范围
14.充足理由原则的意义
15.它同矛盾律的关系
第四章 实体概念
16.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17.莱布尼茨哲学中实体的意义
18.活动(能动性)的意义
19.活动(能动性)同充足理由间的关联
20.诸多实体状态形成一个因果序列
21.实体何以有别于其谓项的总和
22.时间同莱布尼茨实体概念的关系
第五章 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和连续律。可能性与可共存性
23.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的意义
24.这项原则是必然的,但是却不构成莱布尼茨哲学的前提
25.莱布尼茨对这项原则的证明可靠吗?
26.每一个实体都有无限数目的谓项。这同偶然性以及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的关联
27.连续律:莱布尼茨所主张的连续性的三种形式
28.连续律的根据
29.可能性与可共存性
30.所有可能世界的共同特性
31.三种必然性
第六章 莱布尼茨为什么会相信外部世界?
32.莱布尼茨是把物质当作材料予以接受的
33.外部世界的存在仅有“道德的确定性”
第七章 物质哲学:(a)作为动力学原则的结果
34.知觉的普遍可靠性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一个前提
35.物质与物体的诸多意义
36.莱布尼茨的动力学同笛卡尔的动力学的关系
37.物质的本质不是广延
38.原初物质在莱布尼茨动力学中的意义
39.次级物质
40.力的概念与惯性定律
41.力与绝对运动
42.设定力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根据
43.因果序列复多性的动力学证明
44.为莱布尼茨所混淆的三种动力学理论
45.他之反对有广延的原子的根据
46.反对虚空
47.反对超距作用
48.作为赋予个体性的力
49.原初的和派生的力
50.动力学因果关系的二律背反
第八章 物质哲学(续):(b)作为对连续性和广延性的解释
51.既然有复合物,就必定有单纯的实体
52.广延之区别于空间是莱布尼茨的出发点
53.广延意谓着重复
54.既然实体必须是真正的统一体,则实体的本质就不可能是广延
55.有三种点。实体不是物质的
56.虽然力是实在的,但运动是现象的
第九章 连续体的迷宫
57.关于点的困难
58.主张实无限与否认无限数
59.连续性在一定意义上为莱布尼茨所否认
60.在数、空间和时间中,整体先于部分
61.空间和时间,对莱布尼茨来说,是纯粹关系的
62.从连续体证明单子的概要
63.既然堆积是现象性的,那里就确实不存在什么单子
64.这种观点的困难
……
第十章 空间和时间理论及其同单子论的关系
第十一章 单子本性概论
第十二章 灵魂与躯体
第十三章 混乱的和无意识的知觉
第十四章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
第十五章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第十六章 莱布尼茨的伦理学
附录 莱布尼茨著作选录
精彩书摘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16.本章将要讨论的问题是:实体这个词在莱布尼茨这里究竟意指什么?而这种意义在哲学领域中究竟能够卓有成效地运用到什么地步?这样一个问题,必须同单子学说予以回答的问题仔细区别开来,单子学说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能够作出什么样的存在判断(这种判断中要运用实体概念)?我们现在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什么是实体概念?而不是,借助实体概念能够作出关于世界的什么样的判断?
实体概念支配着笛卡尔的哲学,而在莱布尼茨哲学中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次于前者。但是,莱布尼茨赋予这个词的意义却有别于他的前辈,而这种意义转换正是他的哲学的创新性的主要源泉。莱布尼茨本人就曾强调过这一概念在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洛克,他极力主张实体概念并非模糊到哲学不可思考它的程度(《新论》,第148页;格本第5卷,第133页)。他说,对实体概念的考察是哲学中最为重要又最富于成效的一点:最基本的真理,甚至那些关于上帝、灵魂和躯体(物体)的真理,都是从他的实体概念推证出来的(邓本,第69页;格本第4卷,第469页)。因此,解释这个概念就是讨论他的物质观点或他的单子理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奏。
笛卡尔主义者曾经把实体定义为其存在仅仅需要上帝协助的东西。实际上,他们用实体意指的就是其存在不依赖于同任何别的存在物的关系的东西;因为上帝的协助是一个棘手的、令人尴尬的条件,这曾经使笛卡尔宣称:严格地说,只有上帝才是实体。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承认两种实体,即心灵和物质,然而每当他们严肃地对待上帝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否认除上帝外的任何事物的实体性。这种不一致性或前后矛盾后来为斯宾诺莎所补正;对于后者来说,实体是自因,是自己使自己产生的东西,或者说是那种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设想的东西。所以,实体对于他来说,就只是上帝。而莱布尼茨则把斯宾诺莎的这项补救看作是对笛卡尔的实体定义的谴责(格本第6卷,第582页)。在斯宾诺莎看来,广延和思想并不构成个别的实体,而是属于这唯一实体的属性。在斯宾诺莎这里,也和在笛卡尔那里一样,实体概念尽管未被明确地分解成它的诸多要素,但也不是一个终极的简单概念,而是一个按照未被明确界定的方式依赖于主项和谓项的纯粹逻辑的概念。实体诸多属性是一个主项的诸多谓项;而且,这也假定了谓项不能够没有它们的主项而存在,虽说这一主项没有谓项却依然能够存在。因此,主项成了一种其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别的存在物的东西。
在菲拉埃特和阿里斯特之间的《对话》中,与马勒伯朗士相关,对这个定义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讨论(格本第6卷,第579-594页)。在这一对话中,马勒伯朗士的发言人从把实体定义为能够单独设想的任何事物开始,或者说从把实体定义为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东西开始(格本第6卷,第581页)。莱布尼茨对此持有异议,指出,这个定义实际上只适用于上帝。
……
前言/序言
本书的第一版问世不久,它的主要论题,即莱布尼茨哲学差不多完全源于他的逻辑学,就从路易·库图拉特的著作中得到了全面的肯认。他的《莱布尼茨逻辑学》(1901年),受到了《莱布尼茨的未发表的短篇与论文集》(1903年)这一手稿本的有力支持;而这一手稿本却一向为他以前的编辑者普遍忽视。《形而上学论》与致阿尔诺的信本来是我阐释莱布尼茨的哲学时差不多必须一无例外地依赖的文本;库图拉特的这部著作表明,这些文献正是莱布尼茨表达同样观点的无数作品的两个样本;它们竟然被掩埋在汉诺威图书馆的大量文献中长达两个世纪之久。任何一个<短篇集》的坦率的读者都不会怀疑,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是他从他的主一谓项逻辑学推演出来的。例如,这从论文《第一真理》(《短篇集》,第518-523页)就可以看出来;在这篇论文里,“单子论”的所有主要学说都是以简明的逻辑严密性从下述前提推演出来的:
“因此,谓项或后件总是存在于主项和前件中,而且一般说来,真理的本性就在于这个事实。……这在每个肯定性真理中,不管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都是真的”(同上书,第578页)。
凡我对莱布尼茨的阐释不同于先前评注家的地方,库图拉特的著作都提供了确切的证据,表明我所依赖的很少几个先前发表过的文本具有我赋予它们的所有的重大意义。但是,库图拉特在非正统的道路上,比我走得更远;凡是在他的阐释有别于我的地方,他都能够列举出一些似乎是无争论余地的段落。他坚持认为,“充足理由原则”只是简单地断言:每个真命题都是分析的,而且同“矛盾律”正相反对;后者断言:每个分析命题都是真的。“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也是莱布尼茨明确地从所有真命题的分析特性中推演出来的;因为在断言这一点之后,他继续说道:“从这一点甚而能够推出:没有两个单一的事物仅仅在号数上不同;因为肯定能够对它们之为什么不同提供一个理由;这应当在它们之间的某种差异中去寻找”(同上书,第519页)。
因此,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至少在其头脑最清醒的时候,比起我们归于他的要简单些。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则在我们这部著作第14节中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库图拉特的方式受到阐释;库图拉特的阐释同他所依赖的文本不一致,也同莱布尼茨的逻辑学不太一致。同时,有大量的文本支持我所采取的观点。莱布尼茨的哲学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例如,他有一个好的哲学,这在受到阿尔诺批评后,是保留给他自己的;他还有一个坏的哲学,这是他以声誉和金钱为目的而公布出来的。在这一方面,他表现了他的常人的智慧:他的坏哲学由于其品质之坏而受到青睐;而他的好哲学,却仅仅为其手稿编辑者所知道,且为他们误认为是无价值的,从而迟迟不予发表。例如,1686年他写了一部关于数理逻辑的著作,并且在页边上写有“卓越的进步肇始于此”这句话;但是,在库图拉特之前,没有一个编辑认可他对自己作品的估价。在另一件手稿中,他从奥伊勒的图表引申出了三段论的所有样式;他还在另一件手稿中给出了德·摩根的公式:A或B=非(非A和非B)。
《自由与必然:一部对早期现代哲学中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辩论的深入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哲学家思想的详尽剖析,而是致力于梳理和阐明早期现代哲学(大致涵盖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中一个核心且持久的哲学难题: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张力。它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哲学家们如何理解和试图调和人类行为的自由选择与宇宙背后存在的某种秩序性或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休谟、斯宾诺莎、洛克、笛卡尔等巨匠的思想迷宫,探究他们对自由、必然、因果关系、理性以及人类责任等概念的界定与辩护,从而揭示出贯穿整个哲学史的这场深刻辩论的演变轨迹与思想脉络。 本书的结构设计,从宏观的历史语境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哲学论证,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 nuanced 的图景。 第一部分:概念的奠基与问题的浮现 本部分将首先厘清“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我们将追溯自由意志思想的古老渊源,考察其在古典哲学中的初步形态,以及在早期现代哲学语境下,这一概念如何因对科学理性与经验观察的日益重视而发生转变。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决定论的兴起,特别是机械论自然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对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与单质论,以及洛克经验主义对心智机制的探索,本书将展示这些不同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框架如何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冲突埋下伏笔。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些思想家如何通过对因果律的理解,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运作方式进行解释,并探讨这些解释如何不可避免地指向了要么承认人类行为的某种必然性,要么必须为自由寻找独立空间的困境。 第二部分:决定论的有力辩护与自由意志的辩护者 在本部分,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对决定论进行系统性辩护的思想家。我们会深入剖析斯宾诺莎的著作,着重讲解他关于“必然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他如何从一个统一的实体出发,推导出所有事件的必然发生。本书将详细考察斯宾诺莎对自由的重新定义,即“自由即认识到必然性”,并分析这种观点对传统道德观念和责任感的潜在冲击。接着,我们将转向大卫·休谟,重点阐释他关于“因果必然性”的经验主义分析,以及他如何将自由理解为“合乎意愿的行动,即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而不受外在强制”。休谟的观点,虽然看似为自由开辟了空间,但其对因果关系的怀疑论,以及对习惯和联想的强调,又为自由意志的真正自主性带来了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考察那些试图捍卫自由意志的哲学家。我们将回顾莱布尼茨对“可能世界”和“充足理由律”的精妙论证,理解他如何试图在预定论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解释个体选择的合理性。此外,我们还将审视克拉克等哲学家在神学框架下对自由意志的辩护,探讨他们如何将上帝的属性与人类的自由责任联系起来。这一部分将详细呈现不同哲学家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形而上学论证和对人类经验的细致观察,来构建各自的自由意志观,并力图回应决定论的挑战。 第三部分:自由与必然的交织:道德、责任与法律 理解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辩论,最终离不开对其道德、责任和法律含义的考察。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早期现代哲学家如何处理这一难题。我们将分析,一旦接受了某种形式的决定论,个体是否还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如果人的行为是由先前的因果链条决定的,那么惩罚和奖励的合理性何在?本书将详细阐述休谟、爱德华兹等哲学家关于惩罚的功利主义和教育意义的论述,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决定论的框架下,为道德评价和社会秩序找到新的基础。 我们还将探讨“自由”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除了“不受强制的自由”之外,早期现代哲学家还探讨了“理性选择的自由”、“自我决定的自由”等。本书将追溯这些不同理解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与决定论产生复杂的互动。例如,我们将会看到,尽管斯宾诺莎的决定论看似消解了个体自由,但他对人作为理性存在,能够认识并遵循自身理性(即必然性)的强调,又为一种不同形式的“自由”提供了可能性。 第四部分:历史的遗产与现代的呼应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超越历史梳理,将早期现代哲学中的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辩论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史视野下。我们将简要回顾这一辩论如何影响了康德的先验自由观,以及后世在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等不同哲学流派中,对这一古老问题的延续与发展。我们将思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是否为这一辩论带来了新的视角或挑战。 通过对这一时期不同哲学家思想的细致辨析,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现成的、包罗万象的答案,而是希望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这场哲学辩论的复杂性、其背后深刻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根源,以及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自身、道德行为、法律制度乃至整个社会运作方式所具有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本书将是一次智识的旅程,邀请读者一同探索人类理性如何 grappling with 自身存在的根本自由与必然性之间的永恒谜题。 本书的语言力求清晰、严谨,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并辅以恰当的哲学史背景介绍,旨在使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早期现代哲学思想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启发。它是一本献给所有对人类心智、自由意志以及我们身处的世界的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