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的世界

乌龙茶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焕堂,林世伟 著
图书标签:
  • 乌龙茶
  • 茶叶
  • 茶文化
  • 品茶
  • 茶道
  • 乌龙
  • 中国茶
  • 健康
  • 饮品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09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48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怎样鉴别茶干、茶汤、叶底?产地和海拔如何影响茶叶的口感风味?茶叶的品质为何受天候和制作的影响那么大?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来自茶菁中的哪些化学变化?所有这些疑问,《乌龙茶的世界》都将为你解答,与你分享无比珍贵的茶人心得、手艺和经验,为你讲述茶行不愿说、不想教、不外传的茶叶知识。

内容简介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茶的代表。乌龙茶的种类尤其丰富,茶的种植和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非常大。只有认识产地、海拔、季节对茶叶风味的影响,茶叶的香气与滋味来自与茶菁中的哪些化学变化,才能透彻了解乌龙茶的品质和影响乌龙茶口感的关键因素。台湾专业茶农、职业茶人为您领航,从种茶、制茶到煮茶,从茶园、茶厂到茶席,带你一步一步寻茶、识茶,一点一滴品茶、赏茶,真正走进乌龙茶的世界。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茶的代表。乌龙茶的种类尤其丰富,茶的种植和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非常大。只有认识产地、海拔、季节对茶叶风味的影响,茶叶的香气与滋味来自与茶菁中的哪些化学变化,才能透彻了解乌龙茶的品质和影响乌龙茶口感的关键因素。台湾专业茶农、职业茶人为您领航,从种茶、制茶到煮茶,从茶园、茶厂到茶席,带你一步一步寻茶、识茶,一点一滴品茶、赏茶,真正走进乌龙茶的世界。

作者简介

  陈焕堂,台湾茶艺协会甲等茶师,台湾省南投县十大杰出茶农,意翔村茶行负责人,曾花十年时间遍访台湾茶山,是专业茶人、评茶师,台湾多所社区大学讲师及应邀学者,是了解乌龙茶和台湾茶道的茶人。

  林世伟,毕业于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奕世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现任台北市中正社区大学、台北市内湖社区大学讲师。师从陈焕堂,热爱茶与茶道,专事研究茶叶生长及制作过程,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茶觅知音5
Chapter 1 品种、产地、季节、栽培——乌龙茶的基础知识1
进入乌龙茶的世界——认识六大茶类2
是茶类、品种,还是商品名?——什么是乌龙茶12
专栏乌龙茶名称的今与昔16
判断茶叶品质的四个角度——系统了解乌龙茶的世界17
随茶叶变迁而变化的茶树品种——认识不同品种的适制性21
买茶要看产地吗?——认识茶树生长与产地的关系27
专栏买茶不只看海拔?35
合格的栽培才能养出合格的茶菁——栽培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37
品味不同季节的茶香——认识季节与茶叶品质的关联43
手采才会有好茶?——认识采收方式、成本与品质的关系49

Chapter 2 手握、闻香、开汤、品尝——挑选好茶的方法53
从科学角度认识茶叶的香气与滋味——关于茶叶化学54
茶香哪里来?——寻找喜好香型的四个线索62
苦涩哪里来?——化苦涩为醇和的四个关键69
一心二叶的迷思——半发酵茶的采摘成熟度要求72
专栏幼恰有底──被遗忘的“步留”76
适性而制才能引出好滋味——好茶的制程应该如何78
专栏生茶、青茶、熟茶91
茶叶的精制过程——烘焙93
看外形还是看外观?——茶叶要讲求外形吗?98
使茶汤变苦涩的“积水红”——从汤色判断茶的品质103
苦涩的白毫与清甜的包种——茶汤色泽与发酵程度107
叶底,茶的履历表——了解叶底与品质的关系111

Chapter 3 清香、鲜爽、浓郁、醇和——认识各类乌龙茶117
百年基业奠定的清香茶汤——文山包种茶118
回归传统的甘醇茶汤——冻顶茶与红水乌龙121
消失的番庄乌龙与新兴的红乌龙——番庄乌龙与红乌龙125
产在高热夏季的极品茶——东方美人128
七泡有余香的优良品种——铁观音13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高山茶137
台湾茶区的新宠儿——红茶144
陈香醇厚,还是火气十足——陈年老茶151
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韵155
福建漳平“台式乌龙茶”——台湾茶在大陆158
凤凰水仙——香型多变161
永春佛手——与禅道密不可分164
漳平水仙——特立独行的茶饼166
高海拔不代表高品质——乌龙茶的定价168
有机茶一定是好茶?——有机茶的正确概念172
看穿比赛茶背后的庞大商机——比赛茶迷思175
到茶行买茶去——茶行的角色179
专栏你买的是茶叶还是包装?182
品出一杯馨芳——如何品茶183
专栏买茶要领187


《香茗探秘:中国茶文化的千年流转与地域风华》 一、引言:茶之为饮,国之瑰宝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茶文化。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早已融入华夏民族的血脉,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精神哲学的载体,乃至国际交往的友谊之桥。从遥远的汉唐盛世到今日的品饮复兴,《香茗探秘:中国茶文化的千年流转与地域风华》一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深入领略中国茶的博大精深,探寻六大茶类(绿、红、黄、白、黑、青)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蕴含的地域风情与人文故事。 本书不涉及“乌龙茶”这一特定品类,而是将视野聚焦于中国茶树种植、采摘、制作工艺的宏观脉络,以及其他五大茶类及其代表性名茶的精彩世界。 二、第一篇章:茶树的起源与早期流变 本篇将追溯茶树的植物学起源及其在中国南方的自然分布。我们将探讨从“荼”、“茗”到“茶”的文字演变过程,展现古代文献中对茶的早期记载,例如陆羽《茶经》问世前的饮茶习俗,如煮饮、煎汤等方式。 茶树的生态学基础: 深入分析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气候条件,探讨中国不同茶区(如西南高原、江南丘陵)的自然差异如何塑造了茶叶的先天品质。 饮茶习俗的形成: 考察唐宋时期,茶从药用到饮用的转变过程。重点介绍煎茶法、点茶法(斗茶)的兴衰,以及这些技艺如何影响了后世制茶工艺的发展方向。例如,宋代对茶汤色泽和泡沫的极致追求,如何间接推动了制茶技术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三、第二篇章:六大茶类的宏观光谱——绿茶的清新与黑茶的陈醇 本书将以系统性的分类方法,详细解析非乌龙类的五大茶类,展现它们在“杀青”这一关键步骤上的工艺差异如何决定了最终的口感风味。 1. 绿茶:不发酵的极致追求 绿茶是中国产量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茶类。本章将重点剖析决定绿茶品质的“高温瞬时杀青”技术。 代表名茶鉴赏: 深入分析西湖龙井的“清汤绿叶”,洞庭碧螺春的“形美色艳”,以及信阳毛尖的“细、圆、光、直”。探讨这些名茶的独特采摘标准(如明前茶)及其对滋味的细微影响。 地域风味对比: 比较江北茶(如山东日照绿茶)与江南茶在内含物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冲泡时温度控制的讲究。 2. 红茶:氧化之美与世界贸易的载体 红茶(在西方被称为“Black Tea”)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完全发酵过程。 工艺核心: 详述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的四大步骤。重点解释酶促氧化反应如何将儿茶素转化为茶黄素和茶红素,从而形成红茶特有的甜香和醇厚感。 中国红茶的骄傲: 详细介绍祁门红茶的“祁门香”的成因,探究滇红的“金毫显露”的制作奥秘,以及英德红茶在现代工业化生产中的地位。 3. 黄茶:闷黄工艺的独特性 黄茶,作为中国茶类中相对稀有的一类,其“闷黄”工艺是区分其他茶类的关键。 工艺解析: 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湿热作用使茶叶轻微氧化,从而消除绿茶的青涩味,形成“黄叶黄汤”的特征。 名茶聚焦: 细致描绘君山银针的“一芽一叶”,以及蒙顶黄芽的嫩度和香气特点。 4. 白茶:顺应自然的极简之道 白茶被誉为“不经人工雕琢”的茶类,其制程最为简单,却对原料要求极高。 采摘与萎凋: 探讨白毫银针的采摘时令(通常仅限于早春),以及长时间、低温的自然萎凋对手工制茶的挑战。 陈放的艺术: 重点分析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转化规律,探讨其在长期储存过程中,风味物质如何从清甜转向药香、枣香的奇妙变化。 5. 黑茶:微生物转化的深邃世界 黑茶是唯一经过“渥堆”这一微生物后发酵过程的茶类,其工艺复杂,且具有极强的地域属性。 渥堆的科学: 揭示渥堆过程中,特定微生物群落如何作用于茶叶内含物,产生独特的陈香和降脂、助消化的功效。 边销茶与茯砖茶: 深入研究藏区和西北地区对黑茶的依赖,解析茯砖茶中“金花”(冠突散囊菌)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品质的决定性作用。探讨普洱茶(属于黑茶范畴)在生茶和熟茶制作工艺上的分野,及其在后发酵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四、第三篇章:茶与人文——艺术、哲学与生活 本篇将目光从制茶工艺转向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延伸。 茶道的精神内核: 探讨儒家“和”、道家“自然”、佛家“静”的思想是如何融入中国茶道的实践中,强调茶席中的礼仪、环境和心境。 茶与文学艺术: 梳理历代文人墨客咏茶的诗词歌赋,分析绘画中“煎茶煮雪”的场景描绘,展现茶如何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与健康养生: 综合分析不同茶类(如绿茶的清热、红茶的暖胃、黑茶的助消化)的药理特性,并与现代营养学进行初步对比,阐述中国传统养生学中“不时不食,不时不饮”的茶道理念。 五、结语:面向未来的茶世界 本书最后将展望中国茶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包括可持续性种植、现代化加工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以及中国茶文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独有的“慢生活”哲学。 《香茗探秘》力求提供一个全面、细致、富有历史厚度和地域色彩的中国茶图景,让读者在领略茶香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片古老土地上沉淀千年的文化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坦白讲,我读了大概三分之一,就有点想要放弃了。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它和我想象中的《乌龙茶的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以为会看到关于不同产区、不同品种的乌龙茶的详细介绍,比如冻顶乌龙、铁观音、大红袍等等,它们各自的风味特点、历史渊源,还有一些冲泡上的小窍门。毕竟,作为一名资深的茶爱好者,我对这些内容充满了期待。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这些“硬核”的知识点上。作者更像是在描绘一种“茶道哲学”,讲的是品茶时的心境,与自然的连接,甚至是一些虚无缥缈的“精神升华”。例如,有一段文字讲到“水之于茶,如同精神之于躯壳”,我当时就傻眼了,我只想知道用哪个温度的水泡铁观音最合适,怎么就扯到精神和躯壳了?书中的很多描述都充满了诗意和象征,读起来像是散文,又像是随笔,唯独不像一本我期望中能让我增长知识的书。我知道,茶道本身就蕴含着很深的文化,但这本书的表达方式,对我来说,实在太过于抽象,我更倾向于一些具体、实际、可操作的信息,而不是这些让我“悟道”的文字。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乌龙茶的世界》,作为一个对茶有浓厚兴趣的人,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以为这本书会带领我进入一个关于乌龙茶的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里面会详细介绍乌龙茶的起源、发展历史、不同地区的特色品种、科学的冲泡方法,甚至是茶叶的保存技巧。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能够区分出不同乌龙茶的细微差别,例如香型、口感、茶汤的颜色和厚度等。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发现我被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所吸引了,而这个世界,似乎与我最初的期待有着天壤之别。书中大量篇幅都在讲述作者个人的感悟和体验,将喝茶变成了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内心交流的过程。例如,其中一段写道:“当沸水倾泻而下,茶芽舒展,仿佛沉睡的生命在低语,倾诉着被阳光亲吻的故事。”这样的描述固然充满诗意,但对于我这个想要学习如何泡出一杯更好喝的乌龙茶的人来说,却显得有些过于浪漫和脱离实际。我期待的是具体的方法和知识,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境界”。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叫做《乌龙茶的世界》的书,迫不及待地翻开,结果发现……唉,怎么说呢,这本书讲得也太玄乎了点吧!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介绍乌龙茶起源、种类、冲泡技巧的科普读物,结果里面的内容简直像是在解读一本失传的古籍。作者用了大量的晦涩词汇,夹杂着一些我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哲学思辨。举个例子,书中有一章详细描述了“茶的意境”,这本身挺吸引人,但作者却把“意境”上升到了“宇宙能量流动”、“时空维度交织”的高度,把我看得一愣一愣的。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乌龙茶泡出来会有一股淡淡的花香,而不是想知道它是否能引发量子纠缠。读到后面,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误入数学系的文科生,面对着满篇的符号和公式,头晕眼花,完全跟不上作者的思路。难道喝茶也能“证道”吗?如果这真的是乌龙茶的“世界”,那我可能永远也无法踏入这个世界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最复杂的方式解读最简单的事物”的说明书,让我对乌龙茶的初衷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或许,是我对乌龙茶的理解太肤浅了吧,我承认我只是一个想安安静静品一杯好茶的普通人。

评分

《乌龙茶的世界》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的确是“乌龙茶”的,但这个“世界”,我实在是有点看不懂。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为我揭示乌龙茶的方方面面:从它的起源传说,到各个主要产区的特色,再到不同品种的鉴别,以及如何冲泡出最佳的口感。我期待着能学习到一些关于茶汤的滋味、香气的层次、以及回甘的持久度等专业知识。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是一种非常……嗯,怎么形容呢?非常“个人化”和“意识流”的。作者似乎更关注于一种“体验”和“感受”,将乌龙茶上升到了某种精神寄托的高度。书中有很多关于“人与茶的共鸣”、“时间在茶叶中的沉淀”之类的描述,读起来有点像是在听一位诗人讲述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而乌龙茶只是他感悟的一个载体。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乌龙茶本身的实质性内容,但始终不得要领。感觉作者的笔触过于飘忽,让我很难抓住重点。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乌龙茶的世界》,说实话,我冲着这个名字买的,本想着能好好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引以为傲的乌龙茶。我做好了准备,迎接那些关于茶叶种植、采摘、制作工艺的专业讲解,甚至是一些茶叶品鉴的技巧,比如如何分辨不同年份、不同等级的乌龙茶,如何通过干茶的外形、香气、茶汤的颜色来判断其品质。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体验。它没有给我任何实用的信息,也没有让我对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与自然对话”的随笔集,只不过作者恰好以乌龙茶作为载体的载体。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感性描述,对茶园的景色、茶叶在四季中的变化,以及茶农劳作的艰辛有着细致的描绘,但这些描绘似乎都围绕着一种“诗意”和“情怀”,而忽略了最核心的“茶”本身。我读了半天,也没明白“乌龙茶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除了作者自己内心构建的一个模糊的意象。

评分

解密中國烏龍茶,好好學習

评分

评分

帮朋友买的,比较薄的一本书,不知道内容值不值

评分

还没有开始看了,就纸张来看还可以,图片清晰,就是版本买錯了?_?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丰富。

评分

帮朋友买的,比较薄的一本书,不知道内容值不值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还没有开始看了,就纸张来看还可以,图片清晰,就是版本买錯了?_?

评分

真的很好 超级划算 买书除了京东 基本不考虑其他电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