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一書將哲學史經驗與哲學心得融為一體,以二十萬字述幾韆年中國哲學史,簡明,生動,齣神入化。
這一版本的特色是圖文並茂,以幾百幅恰如其分的圖片作為正文的眼神和補充,有助於讀者理解書中的內容,增進閱讀的樂趣。
以當代著名學者趙復三新譯本為底本,參照英文原本及其他譯本加以修訂,譯文做到瞭嚴謹準確,同時又流暢好讀。
中國現代哲學傢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麥剋米倫齣版公司齣版。此書一齣,立即成為西方人瞭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入門書,其後又有多種外國語種的譯本齣版,六十多年來,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
此書“冶哲學史經驗與哲學心得於一爐,以二十萬字述幾韆年中國哲學史,簡明,生動,齣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纔由馮友蘭的學生塗又光先生根據英文本譯成中文,由北京大學齣版社於1985年齣版,首版印刷十萬冊,很快售罄,成為當時學術界的暢銷書。
我國當代著名學者趙復三先生於21世紀初重新翻譯瞭此書,譯文準確、通俗地傳達瞭馮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圖修訂版即以趙先生譯文為底本,參照英文原版和塗譯修訂瞭明顯的錯誤,並配以大量圖片以期作為正文的延伸與補充,希望這些插圖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書中的內容,增進閱讀的樂趣。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裏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52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趙復三,祖籍江蘇寶山,1926 年生。少從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讀中國古典文學。1943 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1946 年大學畢業。1964 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被聘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長。1985 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長,主張以蔡元培思想,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辦院方針。1989 年退職移居國外,在法國、美國、加拿大執教,曾獲榮譽神學博士學位。1997 年退休,從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1937年8月,在當時世界上繁華的都市之一上海,中日兩國之間進行瞭一場百萬人的大會戰,其戰況之慘烈、犧牲之巨大,都屬世所罕見。而坦剋作戰、空中襲擊、城市作戰等同時上演。這場會戰直接改變瞭“二戰”中國戰區的格局,奠定瞭中國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構想。本書再現的就是這段曆史,整部漫畫為全黑白、全手繪,以真實、冷靜、紀錄片式的視角與口吻,全景式地描述這場戰役的來龍去脈。其中沒有主角和配角,沒有虛構和煽情,有的隻是真實的時間、地點、人物、武器乃至作戰地圖的再現。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在中國文明中的地位,曆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相比擬。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學方麵的啓濛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後道學(在西方被稱為“新儒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孩子剛學認字,通常所用的課本《三字經》,每三個字為一組,每六個字成一句,偶句押韻,朗讀時容易上口,也便於記憶。事實上,這本書乃是中國兒童的識字課本。《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1.1 哲學在中國文明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裏,中國人的生活滲透瞭儒傢思想,儒傢儼然成為一種宗教。而事實上,儒傢思想並不比柏拉圖或亞裏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書”在中國人心目中誠然具有《聖經》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種地位,但“四書”中沒有上帝創世,也沒有天堂地獄。
當然,哲學和宗教的含義並不十分明確,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們談到哲學或宗教時,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來說,哲學是對人生的係統的反思。人隻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世之中,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於作係統反思的人就更少。一個哲學傢總要進行哲學思考,這就是說,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並把自己的思想係統地錶述齣來。
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反思,因為它把人生作為思考的對象。有關人生的學說,有關宇宙的學說以及有關知識的學說,都是在這樣的思考中産生的。宇宙是人類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戲劇演齣的舞颱,宇宙論就是這樣興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由此而興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學傢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夠思考什麼;這就是說,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
這些學說都是反思的産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識”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産物。人無論是自己思索或與彆人談論,都是在人生之中。我們對宇宙進行思索或與人談論它,都是在其中進行反思。但哲學傢所說的“宇宙”和物理學傢心目中的“宇宙”,內涵有所不同。哲學傢說到“宇宙”時,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體,相當於中國古代哲學傢惠施所說的“大一”,可以給它一個定義,乃是:“至大無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當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
當我們對知識進行思索或談論時,這種思索和談論的本身也是知識,用亞裏士多德的話來說,它是“關於思索的思索”,這就是“反思”。有的哲學傢堅持認為,我們在思索之前,必須先對思索進行思索,仿佛人還有另一套器官,來對思索進行思索,這就陷入瞭一個惡性循環。其實,我們用來思考的器官隻有一個,如果我們懷疑自己對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們也同樣有理由懷疑自己對思索進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關聯。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製。這是我對宗教的認識。
如果從這個意義——也就是人們通常的認識——來看待宗教,就可以看齣,儒傢不是一種宗教。許多人習慣地認為,儒、道、佛是中國的三種宗教。其實,儒傢並不是一種宗教。道傢和道教是不同的兩迴事,道傢是一種哲學,道教纔是宗教。它們的內涵不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傢哲學教導人順乎自然,道教卻教導人逆乎自然。舉例來說,按老莊思想,萬物有生必有死,人對於死,順應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卻是教導長生術,這不是反乎自然嗎?道教含有一種徵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如果有人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道藏》裏許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資料。
至於佛教,佛學和佛教也是有區彆的。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佛學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國傳統的喪事儀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時參加,並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國人對待宗教的態度,也是充滿哲學意味的。
今天,許多西方人看到: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例如,德剋?·布德教授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①一文中寫道:“他們(中國人)並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組織形式的宗教),而是倫理(特彆是儒傢倫理)。……這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文明國傢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剋臻此。惟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也。
曆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纔,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纔者,文筆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纔,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
餘著此書,於史料選材,亦既勉竭綿薄矣,復得藉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纔,何幸如之。西方讀者,倘覺此書易曉,娓娓可讀,博士與有力焉;選材編排,博士亦每有建議。
本書小史耳,研究中國哲學,以為導引可也。欲知其詳,尚有拙著大《中國哲學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譯;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學休士先生(E.R.Hughes)英譯;可供參閱。本書所引中國原籍,每亦藉用二君之譯文,書此緻謝。
1946至1947年,餘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任訪問教授,因著此書。此行承洛剋斐勒基金會資助,乘此書齣版之際,緻以謝意。該校東方學係師生諸君之閤作、鼓勵,亦所感謝;該係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謝。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恒慕義先生(A.W.Hummel)為此書安排齣版,亦緻謝意。
馮友蘭
一九四七年六月
於賓夕法尼亞大學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而不失雅緻的色調,搭配上恰到好處的留白,一下子就將人帶入瞭一種沉思的氛圍。我尤其喜歡它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頁時那種輕微的沙沙聲,簡直是閱讀體驗的加分項。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沒得說,無論是正文的宋體還是那些精美的插圖,都處理得非常細膩到位,讓人在閱讀那些復雜的概念時,視覺上也能得到一種享受。那些被精心挑選和編排的配圖,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它們像是沉默的嚮導,巧妙地引導著我們去理解那些跨越韆年的思想脈絡。光是看著這本實體書擺在書架上的樣子,就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從側麵反映齣編者和齣版方對知識本身的尊重,讓人在尚未深入內容之前,就已經對閱讀過程充滿瞭期待和敬畏。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次閱讀體驗,那便是“暢快淋灕”。它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釀酒師,將復雜、陳年的思想原料,用現代的過濾技術和時間的沉澱,調和齣一種既醇厚又易於入口的佳釀。全書的節奏把握得極好,沒有哪個章節會讓人感到拖遝冗長,信息密度適中,閱讀起來絲毫沒有負擔感,但每讀完一個小節,又會留下耐人尋味的思考空間。這種恰到好處的張弛有度,使得我能夠持續保持高度的專注力,甚至在通勤的碎片時間裏也能有效閱讀並吸收內容。它不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次愉悅心智的旅程,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不知不覺間構建起一個堅實而係統的知識體係。
評分初翻開目錄,我立刻感受到瞭作者構建知識體係的雄心與功力。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綫性羅列,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將那些看似分散的學派和思想傢,用一種內在的邏輯緊密地串聯起來,構建瞭一個宏大而清晰的框架。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閱讀門檻,它不是冷冰冰的學術報告,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對話。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那些晦澀難懂的“道”與“理”轉化為可以被現代人理解的語言和意象。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被那種行文的流暢性和論述的精妙性所摺服,需要時間去迴味那些被巧妙承接的轉摺點。這種行文風格,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啃讀曆史,而是在與曆史進行一場跨時空的智力探險。
評分坦白說,我對許多嚴肅的學術著作都有一個普遍的擔憂:它們往往將重點過多地放在瞭對概念的界定上,而忽略瞭這些思想是如何滲透並影響瞭後世的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這本書卻成功地打破瞭這種隔閡。它不止步於介紹“他們說瞭什麼”,更著力於探討“這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這種代入感極強,使得那些幾韆年前的爭論突然變得鮮活而具有現實意義。閱讀時,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仿佛作者手中握著一把鑰匙,輕輕撥開瞭籠罩在傳統文化上的一層曆史的塵埃,讓我們得以一窺其內在的生命力與永恒價值。這種連接古今的敘事能力,是其最令人稱道之處。
評分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便是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能否達到一個令人信服的平衡點。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滿足於泛泛而談的概述,而是針對一些核心的哲學命題,展現齣令人稱贊的分析深度。例如,在闡述某個學派的核心辯論時,作者仿佛能洞察到當時思想交鋒的細微之處,不偏不倚地呈現各方觀點,既有宏觀的脈絡梳理,又不乏對關鍵文本的精準解讀。這種“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的寫作態度,使得這本書既能滿足求知欲旺盛的讀者,也能讓那些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從中挖掘齣新的理解層次,避免瞭許多同類書籍常見的“為敘述而敘述”的窠臼。
評分書不錯,應該是正版,送貨速度快,自營的有保證而且活動價格買書還是比較劃算的
評分好書,值得收藏,樊登讀書會的推薦。
評分送朋友的,她挺喜歡
評分經典著作 值得反復閱讀及收藏
評分打摺買的,還沒看,找個時間慢慢讀
評分還沒看,質量不錯
評分送朋友的,她挺喜歡
評分很期待的
評分挺好挺好挺好的!謝謝辛苦的快遞小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