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字源於何時?中國書法的發展經曆瞭怎樣的變遷?《陳彬龢:中國文字與書法》探索中國文字的源流,詳細介紹各種書體及其沿革,評述各個時期的書法及理論發展,並係統講解學書、習字的技法。
《陳彬龢:中國文字與書法》根據1931年初版的《中國文字與書法》重新配圖編印,它以史為經,從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碑刻墓誌、造像、題銘、磚瓦、刻帖、墨跡到篆刻,上自商周甲骨文、下迄清末民初書傢的經典作品都有收錄。作者從文字源流,書體沿革,細講漢字的曆史與發展,再從書法述評、書法研究兩個方麵。
陳彬龢(1897—1945),曾用名樂素素、昌蔚、鬆軒。江蘇吳縣人。著有國學小叢書《中國文學論略》,民國20年初版商務印書館曾齣版。
第一編 文字源流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文字之淵源及其發達
第一節 字之特徵
第二節 字之構造——六書
第三節 字之整理
第三章 古代文字研究之程序
第二編 書體沿革
第一章 書體總說
第一節 古文
第二節 大篆
第三節 小篆
第四節 隸書
第五節 八分
第六節 章草
第七節 楷書
第八節 行書
第九節 草書
第三編 書法述評
第一章 書法總評
第一節 三代人書法
第二節 秦人書法
第三節 兩漢人書法
第四節 三國人書法
第五節 六朝人書法
第六節 王羲之
第七節 唐人書法
第八節 宋元明人書法
第九節 清人書法
第二章 南北書派論
第四編 書法研究
第一章 學書概說
第二章 執筆
第一節 執筆法
第二節 把筆無定法
第三節 執筆之高下
第四節 撥鐙法
第五節 腕法
第六節 懸腕
第七節 提腕
第八節 枕腕
第九節 平覆法
第三章 用筆
第一節 起筆與終筆
第二節 藏鋒與露鋒
第三節 正鋒與偏鋒
第四節 直筆與側筆
第五節 圓筆與方筆
第六節 三摺法
第七節 歐陽詢八法
第八節 張懷瓘論用筆十法
第九節 智永“永”字八法
第十節 筆法名稱二種
第四章 結構
歐陽詢三十六條結構法
第五章 習字
第一節 選紙
第二節 選毫
第三節 選墨
第四節 安硯
第五節 正姿勢
第六節 臨、摹
第七節 少數字之熟習
第八節 博覽
附錄一曆代名傢小傳
導言
附錄二重要碑目
第二章文字之淵源及其發達
吾國開化最早,曆史甚長;太古之世,荒渺難稽。史書所載,多齣後人附會。堯、舜以前,茫昧不可考;但依傳說與神話,從人文發達之程序觀之,亦可獲得關於文明發達之端緒耳。
文字之起源亦然。世稱伏羲氏因畫卦而作龍書,神農氏因嘉禾而作穗書,黃帝見卿雲而作雲書,祝誦、倉頡觀鳥而作古文,少昊氏作鸞鳳書,高陽氏作蝌蚪文,高辛氏作仙人書,帝堯得神龜而作龜書,大禹鑄九鼎而作鍾鼎文,文字因之以起。荒渺無稽之談,以今日眼光觀之,殆難憑信。然其傳說之中,亦有可以觀察文明發達之程序者。如謂“太昊氏時始有文字”,或雲“篆乃黃帝變古文而為之者”。又曰,“庖羲氏獲景龍而作龍書,炎帝因嘉禾而作穗書,倉頡變古文,依鳥跡作鳥篆,少昊氏作鸞鳳書取似古文,高陽氏作蝌蚪書,堯因軒轅龜圖作龜書,夏後氏作形似篆,商務光作倒薤篆等”。無確切之證,但若去其不足信之說,而取其可憑者,隱約間亦可探得吾國文字之源流也。
據史所載,未有書契以前,有所謂“結繩之政”,結繩以為標識,為彼此互通意思之方法。蓋所謂“結繩之政”者,亦必拘泥其語,僅限於結繩。大抵錶示意思,傳達語言;此類單純方法,異地異時,自難適用。其後文明之程度漸臻,是等單純之方式不能應用;且同時社會組織亦趨於復雜,更足以促進文字之發明,如所傳伏羲氏之書,即《易》之卦爻,誠為草昧時代創作之原始文字。其後倉頡即據之以造書契,此乃時代進步,自然之趨勢也。
一加一,又加一,閤三畫而為“小成卦”,更廣之而作六畫之“大成卦”;此卦爻之製作,見於《周易》之記載,其形式甚為單純。吾國文化初放曙光之際,此等主觀之思想即已存於其間,其後優美之文學,亦即由此起源。吾國一切學問、道德、思想與藝術之發達,胥受其影響甚巨,可謂為文明唯一之淵源也。
《尚書》者,吾國最古之史也,其書始於堯、舜;堯、舜以前之事,概付闕如。《史記》所稱三皇、五帝之事,如伏羲、神農、黃帝、倉頡等,多由史傢搜集而來,殆難徵信。雖然,文字之創始,有可考者焉。《易?係辭傳》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易》之由來已明。庖羲氏之後,經神農、黃帝而至堯、舜,其間文化漸進之跡,吾人不難推測而知也。然而黃帝之事,《尚書》不載,似不足信,黃帝以上,溯及神農、庖羲,益難稽考。則此等記載,亦不過得之傳聞,於隱約之觀察文明沿革之狀態而已。而編纂史集者,遂拘其文,泥其義,信以為正確之事實,而以之解釋太古史,可謂妄甚。讀《係辭傳》者當三思之。
許慎曰:“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彆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據此則結繩之政在庖羲氏之後,而文字製作由於其後倉頡之手。又曰:“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此又一說也。
黃帝既徵蚩尤,吾族由北而南,越黃河而達揚子江流域。堯、舜以前,其文明已有足觀。文字之創造,在草昧時代,早已萌芽。蓋吾族之興也,以時則經悠遠之年代,以地則跨廣闊之封土,以人物則分無限糾紛錯雜之區落。吾國古時北方之部落,湮滅者甚多,失記之史跡,及其所創造之原始文字,其形式與種類,或亦不一緻;其後經悠久之歲月,始熔鑄一切而歸於統一。於是始産生發明創造之代錶人物,因是有伏羲、神農、黃帝、倉頡、高陽、高辛諸說。此殆猶北歐之神話,中西如齣一轍者也。
……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成功地在嚴謹與普及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注意到他對一些曆來存在爭議的觀點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引用瞭多方學者的論述,並清晰地闡明瞭自己的立場和推導過程,這對於建立一個紮實的知識體係至關重要。比如在辨析某一特定字體源流時,書中清晰地列齣瞭不同流派的證據鏈條,沒有采取一言堂的方式,這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良知。同時,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那些復雜的考證並未轉化為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通過精巧的圖錶和注釋得到瞭有效的補充和解釋。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中國文字起源的“混沌時期”有瞭更清晰的脈絡感,不再覺得曆史文獻像迷霧一般難以捉摸,它構建瞭一個清晰、可信的知識框架。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對“地域性”和“個體性”的強調。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將書法史看作是一條自上而下的“正統”演進鏈條,但作者巧妙地將焦點轉嚮瞭那些在主流之外,卻同樣光彩奪目的“地方聲腔”。他用相當大的篇幅去描繪瞭特定區域(比如巴蜀、嶺南)在書寫傳統上所保留的獨特風貌,這些風貌往往因為遠離權力中心而保持瞭更原始的生命力。這種“去中心化”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文字的演變並非是單一的綫性發展,而是無數地方智慧與實踐交織的結果。閱讀這些地方個案時,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具體的曆史情境中,感受到不同地域的人們是如何運用手中之筆來錶達他們的生存狀態和審美傾嚮的,這讓“中國書法”的概念變得更加豐滿、更具人情味。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藝術史著作那樣按時間綫索平鋪直敘,而是采取瞭一種主題切片式的結構,從“工具的革新如何重塑筆法”講到“文人精神在行草中的自由錶達”,這種跳躍性反而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好奇心。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筆墨精神”的探討,他不僅僅停留在技巧層麵,而是將書法視為一種哲學實踐。例如,在論述王羲之的時候,他引用瞭魏晉時期玄學盛行的背景,解釋瞭為什麼當時的士大夫會追求那種超脫塵世的、飄逸的筆勢,這使得對書法作品的解讀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時代的思潮緊密相連。這種宏觀的視野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頓悟的時刻,我常常讀完一個章節,會立刻停下來,迴味作者提齣的那個觀點,甚至會反思自己日常的思維定式。總體來說,它更像是一本引導你去“思考”書法本質的指南,而非僅僅是教你“如何寫”的教科書。
評分如果說市麵上大多數關於漢字的解讀是停留在“形”和“用”的層麵,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對“聲”和“韻”的關注。作者似乎有一種近乎於詩人的敏感,他能將那些硬朗的、靜態的文字符號,重新賦予瞭生命力和音樂性。在描述顔體的端莊厚重時,他使用的詞匯帶著一種廟堂的莊嚴感,仿佛能聽到金石之聲在耳邊迴響;而談及蘇軾的意態,文字則變得圓潤而富有流動性,帶著江湖的灑脫。最令我驚艷的是其中關於“點畫的力度”分析,他引入瞭現代物理學的概念,比如“慣性”和“張力”,來解析一個橫畫在收筆時力量的釋放與控製,這種跨學科的藉鑒使得論述既新鮮又富有說服力。對於想要提升自己書法鑒賞層次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把鑰匙,打開瞭從單純的模仿到深層理解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墨色基調,到內頁紙張那種恰到好處的觸感,都透露齣齣版方對“文字”這個主題的深度敬意。尤其是那些對於古代碑刻拓片的高清復刻,那種細微的皴裂、筆畫的起承轉閤,仿佛能透過紙麵觸摸到曆史的溫度。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探討瞭篆書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演變路徑,作者在梳理這些演變脈絡時,引用的參考資料極其紮實,不隻是簡單羅列字形變化,而是深入到當時的社會形態和書寫載體的製約,比如竹簡的尺寸如何影響瞭筆畫的疏密。閱讀體驗是一種沉浸式的探尋,讓人不禁放下手中的電子産品,拿起毛筆,嘗試去臨摹那些古樸的綫條,感受那種穿越時空的對話。對於一個並非科班齣身,但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敬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入口,讓人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領悟到“形”背後的“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