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閩籍學者文字學著作整理研究叢書:林義光<文源>研究》是“挖掘整理閩籍文字學傢著作及其研究叢書”中的一種。《文源》,有十二捲。林義光撰。林義光認為《說文解字》隻就篆字說解,不足以探文字製作之源,因采輯鍾鼎遺文,審察六書,以定本形、本義。雖有臆說,亦多創見。《閩籍學者文字學著作整理研究叢書:林義光<文源>研究》對〈文源〉進行瞭深入研究。
《閩籍學者文字學著作整理研究叢書:林義光<文源>研究》對《文源》進行瞭深入研究。內容涉及:林義光及其《文源》總論、《文源》所用術語詮釋、林義光與古文字研究、《文源》例字選評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從鄭樵到林義光:閩籍學者的文字學研究(代序)
第一章 林義光及其《文源》總論
第一節 林義光生平及主要著作
第二節 林義光與《文源》
第三節 關於《文源》的取材問題
第四節 林義光古音學思想初探
第二章 《文源》所用術語詮釋
第一節 《文源》所用術語分類闡釋
第二節 試論林義光的“聲藉”說
第三節 《文源》“因隸製篆”例說
第四節 論林義光的“互體”理論
第三章 林義光的“六書”理論
第一節 傳統六書研究中的相關問題概述
第二節 林義光《六書通義》研究
第三節 《文源·二重形聲》箋證——兼論雙聲符字研究
第四節 “形變指事”說之推闡
第四章 林義光與古文字研究
第一節 金文與《說文》研究史略
第二節 林義光在金文研究上的成就
第三節 林義光對古文字形體演變規律的探索
第四節 林義光對古文字學的貢獻
第五章 《文源》例字選評
第一節 《文源》象形字選評
第二節 《文源》指事字選評
第三節 《文源》會意字選評
第四節 《文源》形聲字選評
第六章 《文源》的學術價值與影響
第一節 《文源》為傳統《說文》學開闢瞭新的道路
第二節 《漢語大字典》引《文源》箋證
引用書刊簡稱錶
附錄一 通檢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閩籍學者文字學著作整理研究叢書:林義光〈文源〉研究》:
乾嘉之後的學者開始利用金文研究《說文》之例,他們的研究主要對《說文》所收的古籀文進行疏證、補充,即羽翼《說文》,並試圖探究造宇之源。這類著作中影響較大的有楊大堉的《說文重文考》、莊述祖的《說文古籀疏證》、嚴可均的《說文翼》等。他們的研究使越來越多學者意識到小篆之前另有文字係統,如莊述祖著述的本意就是想利用彝器文字來建立一個古籀係統。他在自序中說:“今即許氏偏旁條例,正以古籀,自甲至亥,分為二十二部,條理件係,觸類引申,至蹟而不可惡,至動而不可亂。翼以通古今之變,窮天工之奧,辨萬類之情,成一傢之學。”吳大激在《說文古籀補序》中明確提齣“古器習見之字即成周通用之文”。這一時期學界在觀念上的另一重大變革是:明確指齣《說文》絕非無誤之書。王筠在《說文句讀》中第一個勇敢地宣稱“毋視《說文》為完書也”,他也是以金文證《說文》並非完書之第一人。他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文字濛求》都能利用金文來說解文字,僅《說文釋例》所引金文就一百多祭。
……
前言/序言
閩籍學者的文字學研究,自宋代至民國有鄭樵、黃伯思、謝章艇、林尚葵、李根、林慶炳、呂世宜、林茂槐、陳建侯、陳盤仁、林義光等人,其中著名者,宋代有鄭樵,民國有林義光,可以作為閩籍學者文字學研究的代錶性人物。
鄭樵讀書論學,涉獵極廣,用力至勤,成果豐碩。以文字學而言,其著作有《象類書》《六書證篇》《六書略》《金石略》《石鼓文考》等,前三種主要研究“六書”,後二種主要研究金石文字。其中《六書略》是鄭氏最重要的文字學著作,書中最能體現鄭氏字學研究成果的是他對“六書”理論的研究。
《六書略》對“六書”的深入研究錶現在下麵幾個方麵:第一,拋開許慎之說,重新闡釋“六書”,不乏卓見。比如他通過比較來闡釋“指事”字的特點,比許慎的“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更為清晰。他說:“指事類乎象形:指事,事也;象形,形也。指事類乎會意:指事,文也;會意,字也。獨體為文,閤體為字。形可象者,曰象形,非形不可象者指其事,曰指事。”這就把指事字的“事”字的含義和不可拆分的特點說得比較透徹瞭。他對“諧聲”的認識也頗為精到,他說:“諧聲與五書同齣,五書有窮,諧聲無窮;五書尚義,諧聲尚聲。天下有有窮之義,而有無窮之聲……諧聲者,觸聲成字,不可勝舉。”從中可見形聲造字法的優越性之所在。第二,他提齣“子母相生”說,發揮瞭“獨體為文,閤體為字”的觀點,並把“六書”的排列順序予以邏輯化。他在《論子母》篇中立330母為形之主,870子為聲之主,閤為1200“文”,構成無窮之“字”,“以子母相對的二元構字方式首次分析瞭漢字係統,求得瞭漢字組字成分中母與子的最低公約數”,證明漢字係統是有規律可循的。①他又說:“象形、指事,文也;會意、諧聲、轉注,字也;假藉,文字俱也……六書也者,象形為本,形不可象,則屬諸事,事不可指,則屬諸意,意不可會,則屬諸聲,聲則無不諧矣,五不足而後假藉生焉。”此說明確瞭“六書”中的“文”“字”之彆,揭示瞭“六書”之間的排列順序和相互關係,其中以“象形”為本,較之許慎把“指事”置於“象形”之前,無疑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第三,對“六書”中的每一書又進行瞭更為詳細的分類,其分類先以圖錶形式列齣,又在《六書序》中用文字加以說明,可謂綱目清楚,條理井然。第四,《六書略》以“六書”統字,共分析象形、指事、會意、諧聲、轉注、假藉各種類型的文字計24235字,打破瞭《說文》以部首統字、據形係聯的格局,是在實踐上對其“六書”理論的進一步驗證,其創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鄭樵對“六書”的重視和實際研究,奠定瞭他在文字學史上的地位。正如唐蘭先生所評價的那樣,鄭樵是文字學史上“第一個撇開《說文》係統,專用六書來研究一切文字”②的人。他的研究使文字學結束瞭僅僅仿效《說文》編撰字書或為之作傳的階段而進入一個比較純粹的理論探求階段。在他的影響下,“六書”學成為後代漢語文字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一個核心問題,齣現瞭一大批以“六書”為名的文字學著作,提齣瞭不少有價值的見解,推進瞭漢字學理論的研究。文字學史上“六書”理論的發展和進步,究其綠由,不能否認鄭樵的提倡和轉軌之功。
閩籍學者文字學著作整理研究叢書:林義光《文源》研究 圖書簡介 本叢書旨在匯集梳理閩籍學者在文字學領域的重要著作,以期為中國文字學研究提供更豐富、更係統、更具地域特色的學術資源。首輯精選林義光先生所著《文源》一書進行整理與深入研究,意在挖掘其學術價值,展現林義光先生在文字學領域的獨特貢獻,並以此為契機,推動對閩籍學者學術思想的整體性認識。 一、 叢書背景與意義 中國文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字學作為一門研究漢字起源、演變、結構、音韻、訓詁的古老學科,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期以來,學者們為破解文字的奧秘,探尋其曆史脈絡,付齣瞭巨大的心血。福建,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個重要省份,不僅孕育瞭燦爛的海洋文明,也湧現齣眾多在各個學術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文字學領域亦不乏大傢。然而,由於地域分布、文獻流傳、研究關注點等諸多因素,閩籍學者在文字學研究上的成就,並未得到應有的係統性梳理和充分的展現。 本叢書的齣版,正是基於這一學術需求。我們希望通過係統地整理和研究閩籍學者的文字學著作,不僅能夠為學界提供一批珍貴的學術史料,更能從中提煉齣具有時代價值和地域特色的學術思想,為當下的文字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叢書的齣版,將有助於: 1. 填補學術空白: 填補閩籍學者文字學研究係統性梳理的空白,為研究中國文字學史,尤其是地域性學術史提供重要參考。 2. 提升學術影響力: 集中展示閩籍學者在文字學領域的傑齣貢獻,提升其在全國學術界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3. 促進學術交流: 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一個集中瞭解閩籍文字學研究成果的平颱,激發更廣泛的學術討論與閤作。 4. 傳承與發展: 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當下的文字學研究提供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史料支持,促進學科的傳承與發展。 二、 首輯研究對象:林義光先生《文源》 林義光先生(1897-1974),福建閩侯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字學傢、史學傢、教育傢。他一生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尤其在文字學領域,提齣瞭諸多獨到見解,著述豐碩。《文源》是林義光先生文字學研究的代錶性著作之一,其研究成果集中體現瞭他對漢字本質、構造、演變規律的深刻洞察。 《文源》一書,顧名思義,旨在探究文字的本源,追溯漢字由來的初始形態與核心意義。林義光先生在《文源》中的研究,並非簡單地羅列字形變化,而是深入到一個更為根本的層麵,試圖揭示文字産生之初的邏輯與思維方式。 《文源》研究的核心內容與價值(本部分將詳細闡述《文源》研究的內涵,但不是直接引用《文源》原文,而是對其研究方嚮和學術貢獻進行介紹): 1. “文”之本源的探尋: 林義光先生認為,“文”並非僅指代文字本身,更包含瞭“紋理”、“文采”、“文理”等多重含義。他從“文”字的原始形態齣發,結閤古代哲學思想、自然現象以及社會生活,論證瞭“文”作為文字之根基,其産生與人類對世界秩序、規律的認知和錶達密切相關。他對“文”的解釋,擺脫瞭單純的字形考據,上升到瞭哲學和文化的層麵,展現瞭文字與人類思維、社會發展的內在聯係。 2. 象形與錶意的辯證關係: 《文源》深入探討瞭漢字早期構成中的象形和錶意原則。林義光先生並非將象形視為文字構成的唯一或絕對的起點,而是強調瞭象形在早期文字中的重要作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瞭如何通過組閤、類比、約定俗成等方式,從具象的“形”走嚮抽象的“意”,最終形成豐富多樣的漢字體係。他對這一過程的論述,揭示瞭漢字從圖畫到符號,從直觀到抽象的演進邏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3. 漢字早期形態的再構擬: 林義光先生在研究《文源》時,極為重視對漢字早期形態的“再構擬”。他並非僅依賴於傳世的古文字資料,而是運用瞭比較文字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交叉方法,對一些字形進行瞭審慎的推斷和閤理的解釋。他提齣的許多關於早期字形演變的觀點,雖然在當時可能麵臨爭議,但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創新的研究思路,為後世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啓發。 4. 文字與思想文化的高度融閤: 《文源》的研究,深刻揭示瞭文字與先民的思想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林義光先生認為,漢字的産生和發展,是先民認識世界、錶達思想、傳遞情感的載體,也反過來塑造瞭先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他對漢字字義的溯源,常常能夠觸及到古代的哲學思想、神話傳說、社會習俗等,展現瞭文字作為文化基因的強大力量。 5. 理論體係的構建與創新: 林義光先生在《文源》的研究中,試圖構建一套具有係統性的文字學理論。他不僅僅局限於對具體字例的分析,更注重從中提煉齣普遍性的原則和規律。他對漢字起源、構成、演變等方麵的論述,體現瞭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獨立的學術判斷。他在某些問題上的創新性觀點,如對“文”字的獨到理解,對早期文字構成模式的辯證分析等,都為文字學研究注入瞭新的思路。 三、 本書的研究價值 本書(即“閩籍學者文字學著作整理研究叢書:林義光《文源》研究”)的研究,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麵展現林義光先生《文源》研究的價值: 1. 文獻整理與學術史梳理: 本書將對林義光先生《文源》進行全麵的整理、校勘與注釋。通過梳理《文源》成書的學術背景、林義光先生的治學經曆,以及《文源》在學術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文獻基礎和學術史的清晰脈絡。 2. 深入的理論分析: 本書將對《文源》中的核心觀點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挖掘林義光先生關於文字起源、構造、演變等問題的獨到見解。研究將側重於闡釋其理論體係的創新之處,以及這些理論在當時的學術界所産生的意義。 3. 方法論的探討: 本書將探討林義光先生在《文源》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其如何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手段,如何進行文獻考據與理論推演的結閤,以及其研究方法的優長與局限。 4. 時代意義的再認識: 本書將結閤當下的文字學研究新進展,重新審視《文源》的學術價值,探討林義光先生的學術思想對於解決當前文字學研究麵臨的難題所具有的藉鑒意義,並進一步發掘其在新時代語境下的理論價值。 5. 地域性研究的呈現: 作為“閩籍學者文字學著作整理研究叢書”的首輯,本書也意在展現福建學者在文字學研究領域的獨特風格和貢獻。通過深入研究林義光先生的《文源》,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我們對中國文字學史,特彆是地域性文字學研究的認識。 四、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群體閱讀: 文字學研究者: 對漢字起源、演變、構造、訓詁等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學者。 中國古代史、文化史研究者: 關注古代社會文化、思想觀念與文字發展關係的學界人士。 曆史文獻整理與研究者: 需要接觸和理解珍貴學術文獻的研究者。 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學生: 如漢語言文學、曆史學、考古學、古典學等專業的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 對漢字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希望深入瞭解漢字背後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社會讀者。 結語 林義光先生的《文源》研究,是探尋漢字本源、理解文字與思想文化內在聯係的深刻嘗試。本叢書的首輯,聚焦於此,旨在繼承和發揚林義光先生的學術精神,為中國文字學研究貢獻一份新的力量。我們相信,通過對《文源》的深入研究,不僅能讓更多人認識和理解林義光先生的學術成就,更能激發對中國優秀傳統學術的珍視與傳承,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