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易經》是最高深的一門學問,要深入堂奧,必須有名師教導。如不能親得名師教導,從本書讀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易經》的書很多,必須選擇一門深入。在《易經》二派六宗的許多派彆裏,如沒有得到一個善本,作為進入《易經》的門戶,就會迷路,甚至形成偏見,終生不見大道之要,不亦悲乎!
《來氏易經發微》將研究《易經》的方法,即象數、圖書、公式、定理和占卦、斷卦的方法,進行詳細地介紹,確立研究漢易宋易的基礎。把《易經》圖書象數之學,做個解說,使學者容易理解來知德《周易集注》和所有《易經》之書。
作者簡介
徐芹庭,颱灣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易學專傢,國際易經學會颱灣總會理事長,全球華人聯閤會易經文億委員會榮譽委員,全球華人聯閤會易經研究院榮譽院長。著有《細說易經六十四卦》《漢易闡微》《周易舉正評述》《周易口訣義疏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易來氏學》序
二 治學以《易經》為極歸
三 治《易》以一傢易通全體
四 來易價值
五 來知德傳
六 《易卦啓濛》注
七 《易注嚼英》序
八 來氏《周易集注》序
九 來氏上下經篇義
十 《易經發微》原序
十一 識原
(一)太極八卦論
(二)六十四卦論
十二 明卦
十三 知爻
十四 本翼
十五 通象
(一)取象之範疇
(二)取象之種類
(三)易象之雜例
十六 明闢卦以探天行之消息
十七 研易數以索數理之精蘊
(一)八卦之數
(二)六爻之數
(三)天地之數
(四)九六之數
十八 占卦的方法
(一)筮卦法三變
(二)三變成一爻
(三)十八變成卦
十九 斷卦的方法
二十 研蔔筮以極大易之神奇
廿十一 觀圖書以會大易之妙謗
精彩書摘
四 來易價值
梁山來知德矣鮮,隱萬縣深山中,以二十九年之精研,冥心力索,縱橫推闡,成《周易集注》一書。探漢象之精義,研宋理之英華,廣徵博引,備極蘊奧,實賅二派六宗之義。其餘各傢,皆各有所長,言其大體,則鮮能備善。唯來氏《周易集注》一書,實兼備眾傢之長,何也?其《易注》既遠紹漢儒之薪傳,略取焦、京之機祥,又窮造化之妙奧,參證史事之徵驗,更從而以人事明之,本儒理述之。其注廣取先儒之說,多至三四十傢。而二派六宗之精義,於茲兼備。此詳於《來氏易學淵源》之中,今不具述。是知來氏之易,實兼備眾傢之長。此其一。
子日:“《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以聖人之言,驗之古今易傢,其兼備聖人之道者蓋寡,而專明一義者實繁。大抵古今名傢之易,王弼、程子,則專尚夫辭;硃子《本義》,則務明於占;而漢儒之注,多明象義;虞翻之書,與漢上易說兼取變義。其餘今存易傢,亦鮮能外於斯例。唯來氏之注,辭變象占,四者具全。其取鬍瑗、程子之說,而暢述無餘。使人無有遠近幽深,遂知取則者,此尚夫辭者也。其采硃子《本義》之說,而於書中多言占者如何,教人步貞一之正道,及趨吉避凶之理者,此明乎占者也。其注中論陽極變陰,陰極變陽之理,乃至叁伍錯綜,使人通變,而遂知天地之文者,此明乎變者也。其書廣采漢儒之象,以推明易道者,此取諸象者也。且其書更屢言,《易》之為道,辭變象占,四者而已。是來氏之書,辭變象占,四者鹹具,而聖人之道廣備,實有以兼包諸傢之易,而高齣眾注之上也。此其二。
易之為書,窮天地造化之理,以明人事者也。自孔子以《十翼》贊《易》,其理益著,後學遂有準的。先儒多以為,凡本於《十翼》以解經者,為易學之正傳。詳玩來氏之書,.其言多本之《十翼》,閤於費氏之傢法,(見《來氏易學淵源》四)而尤能另以人事發揮之。推闡詳盡,使其理愈著,其義愈明,而切閤於人世之日用。如: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前言/序言
《易經》是最高深的一門學問,要深入堂奧,必須有名師教導。如不能親得名師教導,從本書讀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易經》的書很多,必須選擇一門深入。在《易經》二派六宗的許多派彆裏頭,如沒有得到一個善本,作為進入《易經》的門戶,就會迷路,甚至形成偏見,終生不見大道之要,不亦悲乎!
我從前學《易經》的時候,是選擇明代來知德所著的《易經集注》入門,以此為基礎,深入《易經》。經過四十七年的檢驗,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本書將研究《易經》的方法,即象數、圖書、公式、定理和占卦、斷卦的方法,進入詳細地介紹,確立研究漢易宋易的基礎。把《易經》圖書象數之學,做個解說,使學者容易理解來知德《周易集注》和所有《易經》之書。
來氏易經發微:探尋宇宙運行的古老智慧 《來氏易經發微》並非一本簡單的工具書,更不是故弄玄虛的神秘學讀物。它是一部深度挖掘《易經》精髓,嘗試以現代視角解讀其深邃哲理的學術著作。作者憑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造詣,以及對《易經》長年纍月的潛心研究,試圖揭示這部古老經典在理解宇宙、社會乃至個人命運方麵的獨特洞見。 本書的創作初衷,源於作者對《易經》“道”的感悟。《易經》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其核心在於“易”,即變化。作者認為,《易經》所闡述的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關於事物發展規律、變化趨勢的深刻洞察。從天文地理,到人事倫理,《易經》的智慧無處不在,滲透於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與價值體係之中。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古老的文字與深邃的含義,在許多人眼中變得晦澀難懂。因此,《來氏易經發微》應運而生,旨在“發微”,即闡發細微之處,揭示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使其重新煥發生機,並為現代讀者提供一套理解和運用《易經》智慧的全新框架。 本書的結構設計,力求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開篇部分,作者會簡要迴顧《易經》的曆史淵源與文化地位,為讀者建立一個初步的認識。隨後,將重點介紹《易經》的基本構成,如卦象、爻辭、卦辭等,並闡述其背後所蘊含的陰陽、五行等基本哲學概念。這裏並非簡單地羅列概念,而是著重於解釋這些概念如何構成《易經》觀察世界、理解變化的基石。作者會選取一些經典的卦象和爻辭,進行細緻的剖析,說明其象徵意義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引申含義。 在對《易經》基本框架有瞭清晰的認識後,本書將進入核心的“發微”部分。這部分是本書最富有創新性和思想性的內容所在。作者不會止步於對卦爻的字麵解釋,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視野。例如,在解讀“乾卦”時,作者不會僅僅停留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字麵意思,而是會深入探討“乾”所代錶的剛健、主動、創造力的宇宙原型,以及它在自然界、社會運行和個人成長中的體現。他會聯係現代科學的某些發現,如熵增定律、混沌理論等,嘗試從新的角度去理解《易經》中關於變化、平衡與發展的論述。 同樣,在解讀“坤卦”時,作者也會超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傳統解讀,而是深入闡述“坤”所代錶的包容、承載、順應的宇宙法則。他會討論為何《易經》強調“厚德”,以及這種“厚德”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體現,例如在人際關係、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方麵。作者還會對比分析“乾”與“坤”的辯證關係,強調陰陽互根、相互轉化的重要性,指齣任何事物都存在對立統一的兩麵,理解這種辯證法是掌握《易經》智慧的關鍵。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是,作者並非孤立地解讀《易經》的各個部分,而是注重整體性。他會通過對不同卦象、爻辭之間內在聯係的梳理,展現《易經》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運行邏輯。例如,他可能會將“否”卦與“泰”卦進行對比,分析事物發展從否極泰來、否極泰來的周期性規律。又如,他會探討“小畜”與“大畜”在蓄積能量、等待時機方麵的異同,以及這種“蓄”的智慧如何在個人修養和事業發展中得到應用。 在“發微”過程中,作者還會引入大量的曆史典故、人物事跡以及自然現象作為佐證。他會從《史記》、《論語》等經典文獻中選取與《易經》思想相契閤的例子,說明這些古老的智慧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得到實踐和驗證的。同時,他也會從現代社會的熱點問題齣發,如環境汙染、經濟波動、社會衝突等,嘗試用《易經》的視角去分析其根源,並提齣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討論“蠱”卦時,作者可能會聯係當下社會中存在的腐敗、混亂現象,深入剖析“蠱”卦所揭示的“以愚惑眾”、“蠱而不居”等風險,並從《易經》的“以聖人 S u o 養民”等思想中尋找治理之道。 《來氏易經發微》尤其注重《易經》在個人修身養性方麵的指導意義。作者會詳細闡述《易經》中關於“德”、“仁”、“義”、“禮”、“智”、“信”等儒傢核心價值觀與《易經》卦象、爻辭之間的聯係。他會分析如何通過對《易經》的理解,來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培養堅韌不拔的意誌,掌握處世之道,應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例如,在解讀“謙卦”時,作者會深入剖析“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的內涵,並結閤曆史人物的例子,闡述謙遜的美德如何幫助一個人走嚮成功,避免驕傲自滿的陷阱。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雅俗共賞,既保留瞭學術著作的嚴謹與深度,又避免瞭過於晦澀難懂的術語。作者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哲學概念具象化,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同時,他也會在文中引用一些古籍的原文,並進行詳細的注釋,幫助讀者更好地體會原著的韻味。 《來氏易經發微》並非試圖將《易經》“科學化”,也非將其“神秘化”。它所追求的,是對《易經》智慧的“再發現”與“再創造”。作者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打破人們對《易經》的一些刻闆印象,例如認為它隻是一種占蔔工具,或者僅僅是古代的哲學糟粕。相反,他認為《易經》蘊含著一種普適性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對於現代人理解自身、理解社會、理解宇宙,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而言之,《來氏易經發微》是一部力求發掘《易經》深層智慧,並將其與現代社會相結閤的學術著作。它將帶領讀者深入《易經》的內在世界,理解其關於變化、發展、平衡、圓融的深刻哲理,並在其中找到啓迪個人成長、指導社會實踐的寶貴智慧。這本書是獻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對宇宙人生充滿探索精神的讀者的。它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播,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一場關於古老智慧與現代文明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