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

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秀萍 编
图书标签:
  • 微波技术
  • 微波电路
  • 电磁场
  • 射频技术
  • 通信工程
  • 电子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二版
  • 微波器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9242
版次:2
商品编码:121484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工程、电路与系统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射频与微波电路与器件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结合工程应用,注重概念和理解。

* 给出了不同形式的例题,可强化读者的理解。

* 部分插图加有二维码,以便查看彩色图片和彩色曲线。

* 每个主题后面,提供了“经验总结”、“提示”和“注释”等内容。

* 每章的小结后面,提供了“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 每章结尾,提供了大量习题。

* 教学资源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并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从介绍基本电路分析到微波理论的过渡入手,引出了传输线理论、史密斯圆图构顾与运用以及微波网络分析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际微波传输线和微波器件的介绍。本书在每个主题之后提供"经验总结”以及"提示”等内容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在每章的小结后面,提供"主要名词的中英文对照”,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每章结尾提供相当数量的习题以及应用实例等,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以及了解相关理论的应用情况,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作者简介

李秀萍,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和电子学会的高级会员,IEEE和IEE汇刊以及《电子学报》中英文版等国内外15家杂志和国际会议审稿人,同时也是John Wiley & Sons的书稿审稿人。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微波的起源和波段划分 1
1.2 微波的特点和应用 2
1.3 微波问题的分析方法 3
第2章 从低频电路到微波分析 5
2.1 基本电路元件 5
2.2 电压和电流相量 9
2.3 阻抗和导纳 10
2.3.1 阻抗 10
2.3.2 导纳 11
2.4 电路分析基本定律 12
2.5 正弦稳态条件下的功率计算 13
2.6 分贝 15
2.7 趋肤效应 17
本章小结 18
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9
参考文献 19
习题 19
第3章 分布电路与传输线理论 21
3.1 微波传输线 21
3.1.1 定义 22
3.1.2 分类 22
3.2 长线理论与分布参数 23
3.2.1 电路理论与传输线理论的区别 23
3.2.2 分布参数效应 23
3.2.3 长线理论 23
3.2.4 分布参数 24
3.3 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24
3.4 电报方程及其求解 25
3.4.1 电报方程 25
3.4.2 电报方程的解 26
3.5 传输线的特征参数 29
3.5.1 输入阻抗 29
3.5.2 反射系数 30
3.5.3 驻波比 33
3.5.4 输入阻抗Zin与反射系数?的关系 33
3.5.5 传输功率 34
3.6 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34
3.6.1 行波状态 34
3.6.2 驻波状态 35
3.6.3 行驻波(混合波)状态 37
3.6.4 无限长均匀无耗传输线 38
3.7 广义无耗传输线求解 39
本章小结 44
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45
参考文献 45
习题 46
第4章 Smith圆图与阻抗匹配 49
4.1 Smith圆图 50
4.1.1 Smith圆图的基本构成 50
4.1.2 Smith圆图的特点 53
4.1.3 Smith圆图的应用 54
4.1.4 Smith导纳圆图 60
4.2 阻抗匹配 62
4.3 支节匹配器 64
4.3.1 单支节匹配器 64
4.3.2 双支节匹配器 71
4.3.3 三支节匹配器 76
4.4 ?/4阻抗变换器 77
4.4.1 ?/4阻抗变换器类型 77
4.4.2 ?/4阻抗变换器的幅频效应 78
4.5 小反射理论 79
4.6 二项式(最大平坦特性)多节阻抗变换器 81
4.7 切比雪夫(等波纹特性)多节阻抗变换器 84
4.7.1 切比雪夫多项式 84
4.7.2 切比雪夫多节阻抗变换器设计 85
4.8 渐变传输线 87
4.8.1 指数渐变线 87
4.8.2 具有三角分布的渐变线 88
本章小结 89
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89
参考文献 89
习题 89
第5章 微波网络理论与分析 92
5.1 微波网络概念及等效关系 93
5.1.1 微波网络概念及特性 93
5.1.2 模式电压与模式电流 94
5.1.3 微波传输线等效为平行双线 96
5.1.4 不均匀区域等效为网络 97
5.2 微波网络参量 98
5.2.1 微波网络的电路参量 99
5.2.2 微波网络的波参量 104
5.2.3 微波网络参量之间的转换 109
5.2.4 参考面移动对网络参量的影响 112
5.3 微波网络参量的性质 114
5.3.1 互易网络 114
5.3.2 对称网络 114
5.3.3 无耗网络 115
5.4 二端口微波网络的工作特性参量 117
5.4.1 电压传输系数T 117
5.4.2 衰减 117
5.4.3 插入相移θ 118
5.4.4 插入驻波比ρ 119
5.5 微波网络的组合 119
5.5.1 网络的串联 119
5.5.2 网络的并联 120
5.5.3 网络的级联 120
5.6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21
5.7 信号流图分析及其应用 122
5.7.1 信号流图的建立 122
5.7.2 信号流图的简化法则 123
5.7.3 信号流图在微波测量中的应用 125
本章小结 127
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29
参考文献 129
习题 130
第6章 实用微波传输线与波导 132
6.1 传输线的一般传输特性 133
6.1.1 以纵向场分量表示横向场分量 133
6.1.2 传输波型 134
6.2 矩形波导 135
6.2.1 矩形波导中纵向场分量的波动方程及其解 135
6.2.2 矩形波导中TE与TM波的各场分量 137
6.2.3 TE与TM波的参量 137
6.2.4 矩形波导TE10模 140
6.2.5 管壁电流 141
6.2.6 矩形波导的传输特性 142
6.3 圆波导 146
6.3.1 圆波导纵向场分量的波动方程 146
6.3.2 横向场分量与Ez、Hz的关系式 147
6.3.3 圆波导的TM模 147
6.3.4 圆波导的TE模 149
6.3.5 圆波导TE波、TM波的电磁波参量及传输特性 150
6.3.6 圆波导的三种常用模式 151
6.4 同轴线 156
6.4.1 TEM模 156
6.4.2 同轴线的高次模 158
6.4.3 同轴线的损耗 159
6.4.4 同轴线的传输功率、耐压和功率容量 160
6.4.5 同轴线的设计 161
6.5 平面传输线 162
6.5.1 常见平面传输线及其结构 162
6.5.2 微带线的有效介电常数 163
6.5.3 微带线的特性参量 164
6.5.4 微带线的衰减 164
本章小结 165
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66
参考文献 167
习题 167
第7章 微波谐振器 168
7.1 串联和并联谐振电路 168
7.1.1 串联谐振电路 168
7.1.2 并联谐振电路 170
7.1.3 有载和无载Q值 172
7.2 传输线谐振器 172
7.2.1 短路?/2传输线 172
7.2.2 短路?/4传输线 174
7.2.3 开路?/2传输线 175
7.3 矩形波导谐振腔 176
7.3.1 谐振频率 177
7.3.2 TE10l模的Q值 178
7.4 圆形导腔 180
7.4.1 谐振频率 180
7.4.2 TEmnl模的Q值 181
7.5 介质谐振腔 183
7.6 谐振腔的激励 186
7.6.1 临界耦合 186
7.6.2 缝隙耦合微带谐振器 187
7.6.3 小孔耦合空腔谐振器 189
本章小结 190
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91
参考文献 191
习题 191
第8章 功率分配器和定向耦合器 194
8.1 功率分配器 194
8.1.1 功分器的基本特性 194
8.1.2 无耗T形结功分器 197
8.1.3 微带线功分器 199
8.1.4 Wilkinson功率分配器 201
8.2 定向耦合器 205
8.2.1 定向耦合器的基本特性 205
8.2.2 定向耦合器的技术指标 207
8.2.3 双孔定向耦合器 208
8.2.4 正交(90°)混合网络 209
8.2.5 耦合线定向耦合器 212
8.2.6 180°混合网络 218
本章小结 225
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226
参考文献 226
习题 226
第9章 微波滤波器 229
9.1 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229
9.1.1 滤波器原理 229
9.1.2 主要技术指标 230
9.1.3 微波滤波器的综合设计程序 230
9.2 低通原型 231
9.2.1 低通原型的一般概念 231
9.2.2 用功率损耗比表征 231
9.2.3 最大平坦特性 232
9.2.4 等波纹特性 233
9.2.5 椭圆函数特性 235
9.2.6 线性相位 236
9.3 滤波器的频率变换 237
9.3.1 阻抗和频率定标 237
9.3.2 低通滤波器频率定标 237
9.3.3 低通到高通转换 238
9.3.4 低通到带通转换 239
9.3.5 低通到带阻频率变换 240
9.4 滤波器的实现――由LC集总电路到微波电路的转换 242
9.4.1 理查德变换 242
9.4.2 科洛达恒等变换 242
9.4.3 阻抗和导纳倒相器 245
9.5 阶跃阻抗低通滤波器 245
9.6 耦合线滤波器 253
9.6.1 耦合线段的滤波特性 253
9.6.2 耦合线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255
9.7 耦合谐振器滤波器 259
9.7.1 用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器的带阻和带通滤波器 259
9.7.2 用电容性耦合串联谐振器的带通滤波器 262
本章小结 263
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264
参考文献 265
习题 265

前言/序言

前 言

射频与微波技术已渗透到工程应用和设计的各个方面,当前的个人通信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的普及应用,毫米波和太赫兹系统的发展,都要求工程师必须掌握微波技术的基础知识。本书结合工程应用,注重概念和理解,通过细致而详实的解释与注释,可加深读者对微波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理解。

第1章是绪论部分。第2章“从低频电路到微波分析”,给出从低频电路到微波分析过渡基本电路元件的性能变化,以及阻抗和导纳、功率和分贝等基本单位的转换。从低频电路分析自然过渡到微波分析,让读者容易理解“集总”和“分布”的概念,逐步深入“场”为“路”的分析方法。第3章“分布电路与传输线理论”、第4章“Smith圆图与阻抗匹配”和第5章“微波网络理论与分析”等核心内容得到了细化。通过添加注释和知识回顾及梳理等形式,解释读者可能会混淆的概念;通过增加不同形式的例题等方式,可强化读者的理解;通过彩色图片和彩色曲线的形式,可使读者更易掌握史密斯圆图及其应用。这三章的内容通过注释并结合工程应用的解释,应能被读者很好地接受。第6章“实用微波传输线与波导”主要介绍工程上常用的矩形波导、圆波导、同轴线以及微带线和共面波导等的场的求解与分析。第7章到第9章主要介绍无源器件的工作原理与设计,如微波谐振器、功率分配器、耦合器和滤波器等并结合微波实验及软件设计仿真微波器件,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以便培养读者对该领域的兴趣。这些器件是在前面理论学习基础上的实际应用。

本书在每个主题之后提供“经验总结”及“提示”和“注释”等内容,以便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在每章的小结后面,提供“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既便于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又便于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每章结尾提供大量习题和应用实例等,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或一年级研究生的教材,并配有相应的教学资源,需要的教师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并下载。

本书的撰写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高泽华副教授充实了第4章的内容,刘凯明副教授充实了第5章的内容,张阳安副教授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此外,北京邮电大学射频研究实验室研究生齐紫航、冯魏巍、夏青、朱华、曾骏杰、李晴文、侯雅静、黄雨菡、于立等参与了大量的文字修订和校对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2009、61372036)和国家重大专项2009ZX03007-003-01的资助,在此表示特别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李秀萍



《高频电路与系统设计》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高频电子电路和系统设计原理与实践的专业著作。全书围绕高频信号的传播特性、电路的寄生效应、以及如何在微波频率下实现高效且稳定的电路设计等核心问题展开。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数学推导,系统地介绍了高频电路设计所需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关键技术,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高频电路理论基础,并掌握实际的设计流程与技巧。 第一部分:高频电路基础 电磁场与传输线理论: 本部分首先回顾和深入讲解了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包括麦克斯韦方程组在不同介质中的应用,以及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反射。重点阐述了集总参数模型在高频电路中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分布式参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传输线理论,包括特性阻抗、传播常数、反射系数、驻波比等关键参数的定义与计算。通过对不同传输线结构(如同轴线、带状线、微带线)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在高频信号传输中的特性差异和适用场景。本部分还包括了史密斯圆图的原理、绘制与应用,使其成为解决高频电路匹配问题的重要工具。 无源元件在高频下的特性: 深入分析了电阻、电容、电感等无源元件在高频工作状态下会表现出的寄生效应。例如,电阻的感抗和容抗,电容的等效串联电感(ESL)和等效串联电阻(ESR),电感的自谐振频率和分布电容。这些寄生参数在高频电路的设计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本书将提供量化分析这些寄生效应的方法,并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和使用低寄生效应的高频元件。 高频电路中的噪声与失真: 探讨了在高频电路中不可避免的噪声源,包括热噪声、散弹噪声、闪烁噪声等,并介绍了噪声系数(NF)的概念及其在高频系统设计中的意义。同时,分析了在高频工作状态下,器件和电路可能出现的非线性效应,如谐波失真(HD)和互调失真(IMD),以及这些失真如何影响信号的完整性。本书将提供分析和抑制噪声与失真的技术,以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 第二部分:高频电路设计技术 匹配网络的设计: 匹配是实现高频电路高效工作的关键。本部分详细讲解了阻抗匹配的原理,包括最大功率传输和最小反射的条件。介绍了多种实用的匹配网络设计方法,如使用集总参数元件(L、C)进行匹配、使用传输线段进行匹配(如四分之一波长匹配器)、以及使用史密斯圆图进行匹配。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具体的匹配网络设计实例,并讨论了匹配网络的带宽和插入损耗等性能指标。 高频放大器设计: 深入研究了高频放大器(如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的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了放大器稳定性分析(K因子、B1因子),增益和噪声系数的计算,以及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P1dB、IP3)设计。详细介绍了单级和多级放大器的结构、偏置技术、以及反馈和前馈等稳定技术。本书将引导读者掌握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放大器拓扑、计算元件参数,并进行实际电路实现的流程。 振荡器与锁相环(PLL)设计: 探讨了高频振荡器的原理,包括巴克豪森判据、起振条件以及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和相位噪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振荡器结构,如LC振荡器、晶体振荡器、压控振荡器(VCO)等。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锁相环(PLL)的工作原理,包括鉴相器、电荷泵、低通滤波器和压控振荡器等模块的功能,以及PLL在频率合成、时钟恢复和抖动抑制等方面的应用。 滤波器设计: 介绍了高频滤波器的类型、设计方法和性能指标。包括了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讲解了集总参数滤波器和分布式参数滤波器(如微带线滤波器、同轴腔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讨论了滤波器的插损、带内平坦度、带外抑制以及阻抗匹配等关键参数。本书将提供多种标准滤波器(如切比比雪夫、巴特沃斯)的设计方法,并指导读者根据具体频率和性能要求进行设计。 第三部分:高频系统集成与测试 高频系统中的互调与干扰: 探讨了在复杂高频系统中,不同模块之间可能产生的互调效应以及外部电磁干扰(EMI)的影响。介绍了接收机中的阻塞效应、交调效应等,以及这些效应如何降低系统的动态范围和灵敏度。讨论了电磁兼容性(EMC)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屏蔽和滤波来减少干扰。 高频电路的布局与布线: 强调了在高频设计中,物理布局和布线的重要性。介绍了地线设计、电源线设计、信号线屏蔽、过孔设计以及器件布局等方面的原则和技巧,以最小化寄生参数和寄生耦合,保证信号的完整性和电路的稳定性。 高频电路的测量与调试: 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高频测量仪器,如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以及它们在高频电路测试中的应用。讲解了如何进行S参数测量、噪声系数测量、功率测量、以及失真测量。提供了高频电路调试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诊断和解决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1. 深入理解高频信号的传播特性和分布式参数电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分析高频电路(包括寄生效应)的数学工具和方法。 3. 熟练运用史密斯圆图进行阻抗匹配的设计与分析。 4. 掌握各类高频无源和有源电路(放大器、振荡器、锁相环、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5. 理解在高频系统中噪声、失真和互调的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 6. 掌握高频电路的物理布局、布线原则和电磁兼容性设计。 7. 熟悉高频电路常用的测量仪器和测试方法,并具备基本的调试能力。 本书适用于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微波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高频电路和系统设计的工程师。它将为读者构建坚实的高频电路设计知识体系,为在通信、雷达、导航、射频识别等领域的设计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简洁的书名吸引了。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图,这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一直对微波技术领域充满好奇,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入门读物。《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电磁波的传播原理,驻波的概念,阻抗匹配的意义等等,这些都是理解后续更复杂内容的基石。作者在讲解时,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公式,而是结合大量的图示和类比,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史密斯圆图的讲解,作者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从零开始,一步步地引导读者理解这个在微波工程中无处不在的工具,包括如何利用它来解决阻抗匹配、增益补偿等实际问题。即使是对微波领域一无所知的新手,也能通过这部分内容,快速掌握史密斯圆图的使用技巧,并对其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例子也十分丰富,涵盖了从简单的传输线模型到复杂的滤波器设计等多个方面,这些例子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微波技术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信心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严谨,但同时又不失清晰易懂,非常适合希望系统学习微波技术的人。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技术学习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和工程设计思路。我最喜欢书中关于微波系统设计的讲解,它将微波器件、传输线、匹配网络等基本单元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微波系统,并详细阐述了各个单元在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在介绍微波通信系统时,作者会从信号源开始,逐步讲解放大器、混频器、滤波器等各个模块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处理。这种系统化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微波系统的整体设计流程和关键技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工程中的设计挑战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我未来进行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非常有借鉴意义。我甚至发现书中关于微波功率的测量和控制的介绍,虽然简略,但已经足够引起我对这些关键工程问题的重视,并促使我计划去深入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微波技术基础,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用最直观的方式解答我的疑惑。我一直认为,物理学中最迷人的部分之一就是其抽象概念与现实世界之间那层神秘的联系,而微波技术恰好是这一连接的绝佳体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关于电磁波如何在特定频率下传播,更是关于如何利用这些电磁波来构建我们现代生活赖以生存的各种通信系统。我喜欢书中对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接收机原理的阐述,它将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分解成一个个功能单元,然后详细解释每个单元如何工作,最终实现信号的产生和接收。这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微波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内部细节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书中对微波电路的分析,例如S参数的意义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S参数来描述微波器件的特性,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我之前对S参数的理解一直比较模糊,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它在微波工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了如何利用它来分析和设计微波电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让我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会引导读者思考其物理意义,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讲解波导的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各种波导的公式,而是先从电磁波在金属管中传播的边界条件入手,一步步推导出TE波和TM波的存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波导的形成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思考题”和“拓展阅读”的部分,这些内容虽然不属于必考知识点,但却能极大地拓宽读者的视野,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微波测量技术的那部分内容,作者介绍了多种测量方法,并对比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让我对如何有效地测量微波参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的微波技术(如微带线、带状线)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引起我对这些前沿领域的好奇心,促使我课后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引导我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真正掌握微波技术的核心要义。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让我能够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理解微波技术。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门科学技术,深入理解其发展历程和应用背景,对于更好地掌握其理论知识至关重要。《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书中虽然没有大篇幅的介绍历史,但在讲解各个技术点时,都会巧妙地融入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例如,在介绍波导技术时,作者会简要提及波导的发现和发展,以及它在早期微波通信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在介绍微波集成电路(MIC)时,作者也会简要回顾其出现的原因和在微波技术发展中的地位。这种“见微知著”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微波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微波测量仪器(如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工作原理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这些仪器是如何“看到”和“量化”微波信号的,从而理解了它们在微波系统设计和测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对这些仪器的应用场景和基本操作的介绍,也为我今后实际操作这些设备提供了初步的指导。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建立对微波技术宏观认知和深入理解的优秀读物。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我一直对微波频段的通信非常着迷,特别是那些利用微波技术实现的长距离通信和高带宽传输。《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这本书,为我揭开了微波世界神秘的面纱。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微波传播特性的讲解,它不仅介绍了自由空间传播,还详细阐述了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损耗,例如大气衰减、多径效应等。这些知识对于我理解无线电信号的传播路径和优化通信链路至关重要。书中对微波雷达和卫星通信系统的介绍,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已经足够让我对这些复杂系统的工作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关于雷达方程的推导,让我明白了影响雷达探测距离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数来提高探测性能。在天线设计部分,书中对几种常见微波天线(如喇叭天线、抛物面天线)的结构和辐射特性的讲解,也让我对天线在微波系统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甚至发现书中关于微波网络分析仪(VNA)的介绍,虽然简略,但已经足够引起我对这个强大测量仪器的兴趣,并促使我计划去了解和学习如何使用它。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

坦白说,拿到《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之前,我曾对阅读一本关于“微波”的技术书籍有些许的畏难情绪。在我脑海中,“微波”似乎总是与高深莫测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原理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以其严谨而不失生动的讲解,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并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被书中对微波器件工作原理的剖析所吸引,尤其是对半导体微波器件的介绍,例如MESFET、HEMT等,这些器件在现代高频电子设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用清晰的图示和详实的文字,逐步揭示了它们的结构、工作特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这些器件时,并没有跳过必要的物理基础,而是将电学、物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使得理解过程更加自然和深刻。此外,书中关于微波传播的探讨,也让我对信号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传播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自由空间传播到介质损耗,再到多径效应,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知识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何在实际通信中会遇到信号衰减和失真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规避这些不利因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微波技术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我渴望深入了解更多。

评分

读完《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微波技术并非如我想象般枯燥和理论化,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充满了工程上的智慧和创造力。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微波电路设计的讲解,特别是关于阻抗匹配的各种方法。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串联电感、并联电容等基本匹配方法,还引入了微波滤波器、匹配网络等更复杂的概念,并结合史密斯圆图进行了直观的演示。这对于我理解如何保证信号在不同阻抗的电路之间高效传输,避免能量反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书中关于微波放大器设计的例子,也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应用。我之前在调试射频电路时,经常会遇到信号放大不理想的问题,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并且找到了优化的方向。此外,书中对微波功率管的介绍,也让我对高功率微波信号的产生和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于理解雷达、广播发射等领域的技术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微波技术入门书籍,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在微波器件和系统方面存在一些知识盲区。虽然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与微波相关的设备和技术,但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应用层面,对其背后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知之甚少。《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这本书,就像一本“武林秘籍”,为我揭示了微波世界的奥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微波器件工作原理的详细阐述,例如二极管、晶体管在微波频率下的特性变化,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设计放大器、振荡器等。书中对噪声系数、增益、线性度等关键参数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微波器件。在滤波器设计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滤波器(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滤波器)的理论基础,还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步骤和实例,这对于我日后进行射频前端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微波功率放大器(PA)和低噪声放大器(LNA)的讲解,也让我对这两类核心微波器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它们的结构、工作模式以及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我甚至发现书中关于天线理论的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对于理解整体微波系统的构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恰到好处,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性,是我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反复查阅的宝典。

评分

我之前对微波技术一直抱着一种“高不可攀”的印象,认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奥的领域,只有少数顶尖的科学家才能掌握。然而,《微波技术基础(第2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微波技术的核心概念一一呈现,让我感觉微波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微波源的讲解,例如各种微波管(如速调管、磁控管)的工作原理,以及半导体微波器件(如 Gunn二极管、MESFET)的特性。作者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器件原理变得易于理解。在微波电路设计部分,书中对微带线、同轴线等传输线模型的详细分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模型进行电路布局和阻抗匹配,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之前在设计一些简单的射频电路时,经常会遇到信号失真和功率损耗的问题,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且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书中对微波通信系统整体架构的介绍,也让我对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Wi-Fi等设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教材,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坚实的微波技术基础,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