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大观

汉字文化大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 编
图书标签:
  • 汉字
  • 文化
  • 历史
  • 语言学
  • 文字学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书法
  • 国学
  • 汉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23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9897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38
字数:1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字文化大观》是一部兼有学术研究和工具书作用的雅俗共赏的读物,力图吸收新研究成果,系统地、科学地展示汉字的文化功能、价值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汉字文化大观》又是建立汉字文化学的一项基础工程。汉字文化学的提出并非少数人心血来潮,刻意标新,而是汉字“时来运转”,是多年来汉字研究经验的总结、升华。如果说汉字学有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那么汉字文化学便是这大树分蘖出来的新枝。

内页插图

目录

主编的话
汉字文化学简论
汉字文化笔谈
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何九盈)
汉字的性质和汉字文化(曹先擢)
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王宁)
仓颉作书今说(胡双宝)
独立·变易·中庸·和谐——汉字文化问题的几个视点(张猛)
一 文明的晨曦——汉字的起源
(一)在蒙昧通向文明的路口
(二)原始的实物记事结绳
(三)向符号发展的契刻记事
(四)仓颉造字传说的启示
(五)远古文物显示的蛛丝马迹
(六)推测与假说
(七)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
1.殷商甲骨文的发现
2.西周甲骨文的发现
3.商周时期的占卜活动
4.甲骨文的种类
5.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及价值
二 方块的奥秘——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古代文字
(二)近代文字
(三)异体俗体
(四)小篆的研究
1.《说文解字》与小篆研究
2.汉以后的小篆研究
3.小篆与书法
三 文房纵古令——汉字的书写工具与载体
(一)汉字书写工具的演变
1.汉字书写工具的种类
2.汉字书写工具的演变
3.文字书写工具选择与演变的制约因素
(二)汉字载体的演变
1.文字载体选择及其种类
2.古代汉字载体面面观
3.轻灵的轨迹——汉字载体的演变趋势鸺
(三)汉字与印刷
1.汉字的频率和印刷
2.汉字的字体和印刷
3.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印刷
四 字林独一枝——汉字的特点
(一)独特的表意性
1.关于造字方法
2.汉字表意的直接性与排他性
(二)微妙的字族系统
1.汉字家族中的母字与分化字
2.汉字系统中的类化
(三)灵活的构词力
(四)优美的艺术构型
五 华夏书同文——汉字的规范、注音和简化
(一)汉字的规范
(二)汉字的注音
1.以字注字
2.双拼制
3.三拼制
4.音素制
(三)汉字的简化
1.繁体和简体
2.简体字运动的发生与发展
3.《汉字简化方案》
4.《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与汉字简化的命运
六 字学创新篇——汉字的研究与应用
(一)汉字的心理学研究
1.笔画繁简与再认和再现成绩的关系
2.部件的分析和称说是识记汉字的关键
3.影响汉字书写因素的研究
4.汉字和拼音文字学习的比较
5.识别汉字时大脑两半球功能的非对称性
(二)汉字的数理统计
1.汉字字频统计
2.汉字结构的统计
3.汉字笔画的统计
(三)汉字的计算机处理
1.汉字编码
2.汉字标准交换码
3.汉字自动识别
4.汉字输出与汉字信息压缩
(四)汉字的熵
1.熵的计算公式
2.汉字熵值的测定
3.汉字熵值测定的最大汉字容量
(五)汉字的多余度
(六)汉字的工具书编排查检
1.按意义编排
2.按部首编排
3.按字形特征号码编排
4.按韵部编排
5.按注音符号编排
6.按汉语拼音编排
七 唇齿两相依——汉字与汉民族文化
(一)汉字文化的研究界域
1.一般的文化研究的界域问题
2.汉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
3.汉字文化的界域
(二)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1.汉字与文化的统一性
2.汉字与文化的矛盾性
(三)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1.汉字文化研究的历史的观点
2.汉字文化研究的群众的观点
3.汉字文化研究的科学的观点
八 文语结良缘——汉字与汉语及兄弟民族文字
(一)汉字与汉语
1.汉字与汉语的一致性和适应性
2.汉字与汉语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
3.汉字和语音、词汇、语法
(二)汉字与方言
1.汉字的超方言性
2.方言中的训读
3.方言字
4.方言中的一字异读
(三)汉字与女书
1.女书是一种异形汉字
2.女书是一种表音文字
3.女书是一种女性文字
4.女书溯源
(四)汉字与各兄弟民族文字
1.文字的原始阶段
2.借用汉字
3.效法汉字
4.译音、借词用字
九 神韵夺天下——汉字与文学艺术
(一)汉字与诗歌
1.汉字与诗歌的阅读欣赏
2.汉字对中国诗歌形式的影响
(二)汉字与书法
1.方块的形成
2.基本笔画的发展
3.结体的规范与艺术
4.方块规范的历程
5.汉字中表现的一些美学思想
(三)汉字与篆刻
(四)汉字与音乐、舞蹈
1.“乐”字释
2.作为“乐音组合”的“乐”
3.作为器乐的“乐”
4.舞与声
5.“乐师”、“师保”之“师”和武官之“师”
6.“音乐”之“乐”与“哀乐”之“乐”
(五)汉字与色彩
1.各部首里的颜色字
2.表颜色的汉字是我国织染业发展史的化
3.表色汉字是反映古代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魔镜——五色与五行五德
(六)汉字与对联
1.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2.实用性的对联
3.装饰性的对联
4.锻炼文字技巧的联语
5.诗钟
6.某些特殊的对联
(七)汉字与谜语
十 必也正名乎——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
(一)汉字与年号、谥号、庙号
1.千古兴废此间寻
2.一字定褒贬,宠辱片言中
(二)汉字与姓、氏
1.从汉字看姓的起源
2.汉字所反映的氏
3.“大丈夫行不改姓”
4.姓氏的拆装组合
(三)汉字与名字
1.名和字的关系
2.姓氏与名字相连成文
(四)汉字与避讳
1.汉字在避讳中的作用
2.避讳和犯讳
3.避讳和文字狱
十一 斯文存古道——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
(一)汉字与传统意识
1.天无二日,地无二王
2.爱好和平,筑城自保
3.勤劳耕耘,崇尚朴素
4.君贵民轻,男尊女卑
5.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二)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
1.传统思维方式对汉字的影响
2.汉字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3.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体现出共同的文化特征
(三)汉字与家族宗法制度
1.从“祖”、“宗”说起
2.“家”、“族”和宗法制度
3.亲属称谓种种
(四)汉字与神话
1.开辟神话
2.始祖神话
3.农业神话
4.配偶神话
5.战争神话
6.自然神话
(五)汉字与经等
1.通经以识字为先
2.经籍文字歧异
3.经学与汉字规范
(六)汉字与佛教
1.译经造字
2.译经用字
(七)汉字与翻译
1.以汉语为原语,看汉字之“难”
2.以汉语为译语,看汉字之“妙”
3.翻译中的心理因素
4.翻译中用字的规范化及其他
(八)汉字与数
1.汉字数字的起源
2.汉字数目字的增衍与文化的演进
3.汉字反映的记数工具与方式
4.汉字“形”的认识
5.汉字数学思想的闪光
6.数学汉字使用举隅
7.汉字与序数
8.数字与文化符号
9.汉字的构造与数
十二 竹帛存王事——汉字与兵、法、吏
(一)汉字与刑法
1.虽非刑名,实系刑法的汉字
2.从刑名用字看古代刑法
(二)汉字与军事
1.汉字与兵器
2.汉字与战伐攻守
3.汉字与兵制
(三)汉字与职官
1.民之“父母”,君之仆妾
2.上下有服,分职定位
3.中贵多黄金,鼻息干虹霓
十三 点画解民生——汉字与衣食住行
(一)汉字与民俗
1.巫史结合使汉字与民俗结下了缘分
2.汉字表述民俗的功能
3.汉字字形与民俗心理
4.汉字谐音在民俗中的运用
5.汉字与民间俗信
6.汉字与祭祷祈禳
7.汉字与婚嫁产育
8.汉字与寿丧殡葬
9.汉字与社会交往
10.汉字与岁时节日
(二)汉字与婚姻家庭
1.从“性”说起
2.两性称谓
3.两性之美
4.婚姻家庭
(三)汉字与服饰
1.头衣
2.体衣
3.足衣
(四)汉字与烹食文化
1.民以食为天
2.烹食总稍
3.肉食与水
4.粮食与菜蔬
5.饪法与用
6.酒与饮料
7.烹食器皿
(五)汉字与人体、疾病
1.表示人体部位的字
2.表示人体脏腑的字
3.表示生育繁衍的字
4.反映人体疾病的字
(六)汉字与医疗
1.医与巫同源
2.与中药有关的汉字
3.与经络、针灸有关的汉字
(七)汉字与建筑
1.从汉字字形反顾我国远古时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及其发展脉络

……
十三 点画解民生——汉字与衣食住行
十四 字说农工商——汉字与经济活动
十五 究源法自然——汉字与动物、植物
十六 宇内有芳踪——汉字在海外

精彩书摘

  主编的话  
  本书原本就叫《汉字文化大观》,后因纳入北大出版社的《中国文化大观系列》丛书,按体例一律以“中国”二字冠首,故我们这本《大观》也加上了“中国”二字,以与“系列”各书取得一致。现在的修订本已与“系列”无关,故恢复《汉字文化大观》原名。
  《大观》第一版于1995年问世,而它的实际编撰时间始于1990年。那年4月7日,在北大出版社召开了撰稿人员会议,共同商讨了撰稿原则,确定具体分工事宜。到会的各位先生均认识到:此事意义重大,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故热情很高,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撰稿工作进展得相当顺利。1991年,我们三人集中审读全部稿件,进行加工、统合,但因涉及的知识面太广,我们水平有限,疏漏错失,在所难免。
  1990年12月,北大学报发表了原书北大版前言《汉字文化学简论》。将“汉字文化”加上“学”字,从而将“汉字文化学”作为一个具有原创意义的新概念、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为后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理论资源。
  从1990年到2009年,已经20年了,不仅《大观》一书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汉字文化学”这门学科也在发展,参与共建者已遍及海内外。由粗糙到细密,由研究室进入教室,成果斐然,议论纷纷,展示了这门学科旺盛的生命和乐观的前景。
  1995年北大版《大观》问世,在社会上和文化界引起了普遍关注。有不少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有肯定也有批评。一位评论者指出:“喝彩的大有人在,挑毛病是为了再版更完善。”如此厚爱友好,使我们更为书中的“毛病”而不安。后来的两次印刷也修订了某些显误、硬伤,但很不彻底。这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也就是为了“更完善”。当然,汉字文化可研究的问题还相当多,本书也只是草创,有些重要问题并未涉及到,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继续从事这种研究。
  修订工作始于2008年。2009年元月9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召开了部分撰稿人会议,讨论了修订原则和其他一些问题。先由各位撰稿人以书面形式授权主编,由主编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签订了出版《汉字文化大观》的合同,然后各位撰稿人重新审阅自己所撰写的文稿,在基本不动的原则下修订、补充,大部分文稿都这样做了。全部文稿都编了名词术语索引和例字索引,列出了参考文献,附于全书之后。主编、顾问、特约审订人分工负责,审读全书,调整结构,并以笔谈的形式,围绕汉字文化这个主题,阐发自己的意见,作为与读者对话的一种方式。
  修订本的基本原则还是文责自负,观点不求一律,篇与篇之间有个别例子看似重复,实则语境不同,使用例证的目的不同,或对例证的解释不同,各有存在的价值,不必删此存彼,也不能认为是前后矛盾。因为这不是个人专著,也不是教科书,诸说并存是可以的。
  有两点遗憾:一是有四位撰稿人张紫晨、盛冬铃、尹斌庸、徐伯安先生已先后谢世,修订本保留这些先生的原作,以表纪念;另外,有个别作者(刘英先生)地址不明,失去联系,也只能保留原作,请刘先生谅解。
  这次修订,特聘曹先擢先生为顾问,王宁先生为特约审订人。二位先生都参与过汉字文化学的奠基工作,他们的全力支持对修订本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我们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江溶先生为北大版所作出的贡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玲女士、谢仁友先生、由明智先生为修订本的出版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代表全体撰稿人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9年6月 于北京

前言/序言


《字里乾坤:文明的印记与流转》 一、 序言:笔墨承载的千年回响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文字,特别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字,不仅是记录信息、传递思想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乃至宇宙观的独特载体。它们如同颗颗璀璨的星辰,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串联起古往今来的智慧与辉煌。从甲骨契刻的神秘符号,到隶书的舒展大气,再到行草的奔放洒脱,每一笔每一画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折射出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与风貌。 《字里乾坤:文明的印记与流转》并非仅仅是对汉字字形演变的历史梳理,更是一次深入文明肌理的探索之旅。它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挖掘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揭示其与中国古代哲学、艺术、政治、科技、民俗等各个领域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的目标是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在方寸之间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字作为文明活化石的生命力与魅力。我们将通过解读字形、探寻字源、解析字义,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汉字,发现那些隐藏在平淡字面下的深刻哲理和丰富意蕴。 二、 字形之舞:从象形到抽象的艺术演变 汉字,其最初的形态,便是对自然万物最直观的模仿。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之圆,“月”之弯,“山”之巍峨,“水”之蜿蜒。这些象形字,是先民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最初尝试,是他们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转化为符号的智慧结晶。它们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远古的自然景观、生活场景定格在青铜器和龟甲之上。 然而,文字的发展并非止步于简单的描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抽象思维的进步,汉字开始经历一系列重要的形变。指事字如“上”、“下”,以抽象符号象征方位;会意字如“休”(人依树下)、“从”(二人相随),则巧妙地将多个字的含义组合,创造出新的意义,这其中蕴含着古人对事物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联想能力。形声字,作为汉字体系中最庞大的家族,更是汉字生命力的体现。它们通过“形旁”表意,“声旁”表音,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数量和应用效率,展现了古人高度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构造能力。 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一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古朴浑厚,到篆书的线条圆转,再到隶书的蚕头燕尾,直至楷书的方正严谨,行书的飘逸流畅,草书的龙飞凤舞。我们将深入探讨每种书体的时代背景、审美特征及其代表性字例。例如,隶书的出现,不仅是书写便捷性的革新,更与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确立、信息传播需求的增加息息相关。行草的兴盛,则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个人情感的抒发紧密相连。我们还将触及一些特殊的字体,如魏碑的雄强、宋体的精致,它们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信息和艺术风格。通过对比分析,读者将能直观地感受到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气质”与“神韵”,理解汉字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 字义之魂: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的镜鉴 汉字并非仅仅是符号的组合,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古人的智慧。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流变,无不折射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 例如,“道”字,其字形本身就包含了“首”(领头)和“辵”(行走)的意象,暗示着引路、方向、原则。它在中国哲学中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的根本规律、万物的本源和人生的至高境界。又如“仁”字,由“人”和“二”组成,形象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关爱的基本原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伦理范畴。再如“礼”字,其本义是祭祀的仪式,后引申为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秩序、和谐的追求。 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如“天”、“地”、“人”、“德”、“信”、“忠”、“孝”、“义”等,从字源、字义的演变出发,结合相关的古代文献和思想流派,深入剖析它们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们将探讨汉字如何体现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民本思想,以及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例如,探讨“家”字,可以引申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对血缘、宗族和家庭责任的重视;探讨“权”字,则可以追溯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变与演化。通过对这些“文化基因”的解读,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思维模式。 四、 字与生活:民俗风情、饮食起居的百科全书 汉字不仅仅存在于书本和石碑上,它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记录和传承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的生动载体。每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汉字,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有趣的来历,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本书将探索汉字在民俗文化中的应用。例如,春节的“福”字,为何要倒着贴?这其中蕴含着古人怎样的谐音和祝福?“寿”字,为何常与桃子、鹤一同出现?它们在古代象征着什么?“囍”字,又是如何成为婚姻庆典的标志?我们还将关注与节日、习俗、信仰相关的汉字,如“祭”、“祀”、“神”、“鬼”等,探究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 在饮食文化方面,许多菜肴、食材、烹饪方式的名称,都凝结着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例如,从“饺子”、“面条”、“包子”等字的结构和字义,可以窥见中华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描述烹饪技法的词语,如“炒”、“炸”、“炖”、“蒸”,本身就包含了动作的意象,反映了中国人对食物处理的精妙把握。本书将尝试从汉字的角度,展现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地域风味与人文情感。 此外,汉字还记录了古代的建筑、服饰、交通、医药等方方面面。例如,不同屋顶形式的名称,如“歇山”、“庑殿”,可以反映古代建筑的等级与风格。与服饰相关的字词,如“袍”、“衫”、“裙”,则能勾勒出不同朝代的穿着风貌。甚至连一些日常用品的名称,如“碗”、“筷”、“勺”,都可能包含着有趣的字源故事和使用习惯的演变。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读者将能感受到汉字作为一种“活”的文化遗产,是如何将中国人的生活百态浓缩其中,成为一部立体而生动的百科全书。 五、 字的流传与创新:从古代到现代的生命力 汉字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的革新与发展,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从简化字的推广,到计算机汉字的输入,再到如今的智能化识别,汉字始终保持着活力,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本书将回顾汉字在近现代的重要变革。例如,20世纪推行的汉字简化运动,其背景、目的、过程以及对汉语推广的影响。又如,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如何促使汉字输入法的不断创新,从电报码到拼音输入,再到五笔输入,以及如今的语音输入,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极大地便利了汉字的使用,也反过来促进了汉字的学习和传播。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汉字在当代文化中的新应用。例如,在艺术设计、广告宣传、现代文学、流行文化中的创新运用。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善于从汉字的造型美、意境美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网络时代的表情符号、网络流行语,虽然看似与传统汉字无关,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信息传递方式的一种探索,与汉字在信息时代的演变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的角色。海外的中文教育,汉字在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以及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其在世界文字研究中的地位。通过审视汉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汉字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明瑰宝,其不朽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可能性。 六、 结语:重拾文化的根脉 《字里乾坤:文明的印记与流转》希望通过对汉字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唤醒读者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激发起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当我们理解了每一个汉字的演变,体会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我们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这部书,愿作一座桥梁,连接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视野,让汉字的光芒,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重新点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开阔,它没有将汉字仅仅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字系统来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中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交流时所展现出的全球视野。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讲述了汉字对周边国家,比如古代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字系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在近现代对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适应。这种将“本土研究”与“世界视角”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汉字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财富,它在东亚文化圈中扮演了怎样的核心角色。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汉字作为节点,连接着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驱动力正是这套独特的表意文字系统。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巨著,值得收藏并时常翻阅。

评分

老实说,市面上关于汉字的书不少,但很多都陷入了“考据”的泥潭,或者流于表面化的普及。而这本《汉字文化大观》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性完美结合。作者的文笔洗练,又不失韵味,很多段落读起来简直像在品味一篇优美的散文。它在探讨汉字的结构和演变时,从不回避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辨,但又能用极其流畅的笔法将它们串联起来,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度。特别是书中对于汉字在诗词歌赋中体现出的独特美学张力的论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分析了唐诗宋词中如何运用同音或近音字的微妙差异来营造意境,这种对语言艺术的深度挖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审美享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艺术品,值得反复研读,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文字爱好者的福音!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最初只是抱着试探的心态,没想到一上手就再也放不下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仿佛能带着你穿梭回那个汉字诞生的神秘年代,亲眼见证甲骨文如何从刻痕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方块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形、音、义”三者之间复杂纠缠关系的探讨。书中用了大量的生动案例来解析汉字是如何通过表意、指事、会意等多种造字法逐步完善自身的体系。比如,对于“安”这个字,它不仅仅是“宀”下加一个“女”,而是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稳定和女性地位的理解,这种由物象到抽象意义的演变过程,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赞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例,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文化图景,让我对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汉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和亲近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深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哲学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读起来会非常吃力的书,毕竟“文化大观”听起来就挺宏大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像一位耐心又风趣的向导,带着你领略沿途的风景。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功能演变的比对分析。比如,在先秦时代,文字更多是与祭祀和占卜紧密相连的神秘符号,而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学的兴盛,汉字的表达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书法艺术也随之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学科。作者对于这种媒介转换和功能升级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扎实。书中穿插了一些古代文献的片段和文物拓片的高清图示,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去翻阅了一些我珍藏的古籍影印本,试图在那些古老的墨迹中寻找作者所描绘的文化脉络,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立体的,不再是平面化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面不仅有闪耀的宝贝,更有关于这些宝贝是如何被精心雕琢的完整记录。它的叙述角度非常新颖,常常从一个非常细小的语素或一个特定的偏旁部首入手,然后层层剥茧,最终指向一个宏大的文化主题。例如,对“水”部和“火”部系列汉字的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五行学说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古人对自然界最基本元素的观察和模拟,以及这些观察如何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哲学和语言结构中。我发现,许多看似日常的词汇,在作者的解读下,立刻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我对“语感”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促使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母语的关系,不再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交流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着的、有生命的文化遗产。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对着身边的各种文字符号进行对照思考,那种求知欲和探索欲是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的。

评分

正版书,印刷精美,可作参考书使用

评分

书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快递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破损,好好的一本书,可惜了!

评分

书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快递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破损,好好的一本书,可惜了!

评分

书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快递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破损,好好的一本书,可惜了!

评分

评分

书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快递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破损,好好的一本书,可惜了!

评分

这次大都入的精装版,读起来就是舒服!特别是《汉字文化大观》豪华礼品装,带函,精致得不忍手触,虽然定价二百多,但感觉很值。

评分

快递送货速度 很好 很快~~~~~~~!!快递送货速度 很好 很快~~~~~~~!!

评分

买噶!已经买了一本了,又买一本用来收藏。精美,经典,布面精装套函,外加木刻书名。编校印刷都堪称精良。爱汉字的朋友们,错过会有想哭滴感觉有木有啊!撰稿人皆为当今文字学大家,性价比超高的精装书,何况当当大促的诱惑如此强大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