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大观》是一部兼有学术研究和工具书作用的雅俗共赏的读物,力图吸收新研究成果,系统地、科学地展示汉字的文化功能、价值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汉字文化大观》又是建立汉字文化学的一项基础工程。汉字文化学的提出并非少数人心血来潮,刻意标新,而是汉字“时来运转”,是多年来汉字研究经验的总结、升华。如果说汉字学有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那么汉字文化学便是这大树分蘖出来的新枝。
主编的话
本书原本就叫《汉字文化大观》,后因纳入北大出版社的《中国文化大观系列》丛书,按体例一律以“中国”二字冠首,故我们这本《大观》也加上了“中国”二字,以与“系列”各书取得一致。现在的修订本已与“系列”无关,故恢复《汉字文化大观》原名。
《大观》第一版于1995年问世,而它的实际编撰时间始于1990年。那年4月7日,在北大出版社召开了撰稿人员会议,共同商讨了撰稿原则,确定具体分工事宜。到会的各位先生均认识到:此事意义重大,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故热情很高,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撰稿工作进展得相当顺利。1991年,我们三人集中审读全部稿件,进行加工、统合,但因涉及的知识面太广,我们水平有限,疏漏错失,在所难免。
1990年12月,北大学报发表了原书北大版前言《汉字文化学简论》。将“汉字文化”加上“学”字,从而将“汉字文化学”作为一个具有原创意义的新概念、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为后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理论资源。
从1990年到2009年,已经20年了,不仅《大观》一书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汉字文化学”这门学科也在发展,参与共建者已遍及海内外。由粗糙到细密,由研究室进入教室,成果斐然,议论纷纷,展示了这门学科旺盛的生命和乐观的前景。
1995年北大版《大观》问世,在社会上和文化界引起了普遍关注。有不少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有肯定也有批评。一位评论者指出:“喝彩的大有人在,挑毛病是为了再版更完善。”如此厚爱友好,使我们更为书中的“毛病”而不安。后来的两次印刷也修订了某些显误、硬伤,但很不彻底。这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也就是为了“更完善”。当然,汉字文化可研究的问题还相当多,本书也只是草创,有些重要问题并未涉及到,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继续从事这种研究。
修订工作始于2008年。2009年元月9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召开了部分撰稿人会议,讨论了修订原则和其他一些问题。先由各位撰稿人以书面形式授权主编,由主编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签订了出版《汉字文化大观》的合同,然后各位撰稿人重新审阅自己所撰写的文稿,在基本不动的原则下修订、补充,大部分文稿都这样做了。全部文稿都编了名词术语索引和例字索引,列出了参考文献,附于全书之后。主编、顾问、特约审订人分工负责,审读全书,调整结构,并以笔谈的形式,围绕汉字文化这个主题,阐发自己的意见,作为与读者对话的一种方式。
修订本的基本原则还是文责自负,观点不求一律,篇与篇之间有个别例子看似重复,实则语境不同,使用例证的目的不同,或对例证的解释不同,各有存在的价值,不必删此存彼,也不能认为是前后矛盾。因为这不是个人专著,也不是教科书,诸说并存是可以的。
有两点遗憾:一是有四位撰稿人张紫晨、盛冬铃、尹斌庸、徐伯安先生已先后谢世,修订本保留这些先生的原作,以表纪念;另外,有个别作者(刘英先生)地址不明,失去联系,也只能保留原作,请刘先生谅解。
这次修订,特聘曹先擢先生为顾问,王宁先生为特约审订人。二位先生都参与过汉字文化学的奠基工作,他们的全力支持对修订本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我们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江溶先生为北大版所作出的贡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玲女士、谢仁友先生、由明智先生为修订本的出版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代表全体撰稿人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9年6月 于北京
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开阔,它没有将汉字仅仅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字系统来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中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交流时所展现出的全球视野。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讲述了汉字对周边国家,比如古代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字系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在近现代对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适应。这种将“本土研究”与“世界视角”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汉字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财富,它在东亚文化圈中扮演了怎样的核心角色。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汉字作为节点,连接着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驱动力正是这套独特的表意文字系统。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巨著,值得收藏并时常翻阅。
评分老实说,市面上关于汉字的书不少,但很多都陷入了“考据”的泥潭,或者流于表面化的普及。而这本《汉字文化大观》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性完美结合。作者的文笔洗练,又不失韵味,很多段落读起来简直像在品味一篇优美的散文。它在探讨汉字的结构和演变时,从不回避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辨,但又能用极其流畅的笔法将它们串联起来,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度。特别是书中对于汉字在诗词歌赋中体现出的独特美学张力的论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分析了唐诗宋词中如何运用同音或近音字的微妙差异来营造意境,这种对语言艺术的深度挖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审美享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艺术品,值得反复研读,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文字爱好者的福音!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最初只是抱着试探的心态,没想到一上手就再也放不下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仿佛能带着你穿梭回那个汉字诞生的神秘年代,亲眼见证甲骨文如何从刻痕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方块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形、音、义”三者之间复杂纠缠关系的探讨。书中用了大量的生动案例来解析汉字是如何通过表意、指事、会意等多种造字法逐步完善自身的体系。比如,对于“安”这个字,它不仅仅是“宀”下加一个“女”,而是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稳定和女性地位的理解,这种由物象到抽象意义的演变过程,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赞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例,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文化图景,让我对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汉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和亲近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深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哲学思考。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读起来会非常吃力的书,毕竟“文化大观”听起来就挺宏大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像一位耐心又风趣的向导,带着你领略沿途的风景。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功能演变的比对分析。比如,在先秦时代,文字更多是与祭祀和占卜紧密相连的神秘符号,而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学的兴盛,汉字的表达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书法艺术也随之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学科。作者对于这种媒介转换和功能升级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扎实。书中穿插了一些古代文献的片段和文物拓片的高清图示,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去翻阅了一些我珍藏的古籍影印本,试图在那些古老的墨迹中寻找作者所描绘的文化脉络,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立体的,不再是平面化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面不仅有闪耀的宝贝,更有关于这些宝贝是如何被精心雕琢的完整记录。它的叙述角度非常新颖,常常从一个非常细小的语素或一个特定的偏旁部首入手,然后层层剥茧,最终指向一个宏大的文化主题。例如,对“水”部和“火”部系列汉字的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五行学说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古人对自然界最基本元素的观察和模拟,以及这些观察如何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哲学和语言结构中。我发现,许多看似日常的词汇,在作者的解读下,立刻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我对“语感”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促使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母语的关系,不再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交流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着的、有生命的文化遗产。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对着身边的各种文字符号进行对照思考,那种求知欲和探索欲是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的。
评分正版书,印刷精美,可作参考书使用
评分书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快递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破损,好好的一本书,可惜了!
评分书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快递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破损,好好的一本书,可惜了!
评分书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快递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破损,好好的一本书,可惜了!
评分好
评分书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快递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破损,好好的一本书,可惜了!
评分这次大都入的精装版,读起来就是舒服!特别是《汉字文化大观》豪华礼品装,带函,精致得不忍手触,虽然定价二百多,但感觉很值。
评分快递送货速度 很好 很快~~~~~~~!!快递送货速度 很好 很快~~~~~~~!!
评分买噶!已经买了一本了,又买一本用来收藏。精美,经典,布面精装套函,外加木刻书名。编校印刷都堪称精良。爱汉字的朋友们,错过会有想哭滴感觉有木有啊!撰稿人皆为当今文字学大家,性价比超高的精装书,何况当当大促的诱惑如此强大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