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刘赜小学著作二种》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深耕于古代文献研究的学人来说,无疑是一份迟来的惊喜。初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良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这在古籍整理和出版领域,是保障阅读体验和学术严谨性的基础。内容上,虽然我尚未能完全领会其中深意,但仅从其引言部分对宋代小学教育思想的梳理,便可见编纂者下了深厚的功夫。它不仅仅是对刘赜先生遗留下的文字的简单汇编,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对话。尤其是那些关于“字源”和“音韵”的探讨,其缜密的逻辑和丰富的例证,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传统蒙学材料的现代性解读,它试图搭建起古今之桥梁,让沉睡在历史中的知识重新焕发生机。对于那些希望从源头理解宋代教育体系和文字学根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口,其价值远超其本身作为一本“著作”的意义,更像是一把开启特定历史时空大门的钥匙。
评分对于普通读者,比如我这种并非专业研究古代文字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刘赜小学著作二种》带来的体验是复杂的,甚至有些“令人却步”。它的文字风格古奥,术语晦涩,读起来颇有种隔着厚厚一层玻璃看世界的错觉。我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地方,我需要频繁地查阅工具书,甚至需要借助现代汉语的解释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挣扎”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难得的智力上的挑战感。特别是书中涉及到宋代士人对“礼”与“乐”在基础教育中如何结合的论述,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们对于“德行”的培养,远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要系统和深入。这本书虽然学术性强,但它无意中展示了一种失落已久的“全人教育”的理想形态,这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本身,更具有启示意义,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现代教育的侧重点是否过于偏颇。
评分不得不说,《刘赜小学著作二种》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在保持传统古籍韵味的同时,融入了非常现代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使得原本可能显得过于沉闷的学术内容有了一丝呼吸感。内容方面,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小学”一词在历史语境中的演变过程的梳理。刘赜先生并非把“小学”仅仅等同于我们今日理解的儿童启蒙教育,他更将其视为整个士人阶层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石。书中对“六艺”中“礼”与“数”的关联性分析尤其精彩,它打破了我们习惯性的学科壁垒,展现了古代知识体系的内在统一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睿智的向导,走入了一个已经被现代学术重构过无数次的古代知识殿堂,但这次,我们得以从刘赜的视角,重新丈量那些殿堂的原始尺寸和结构。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并时常放下书本去思考的书,它的回味悠长。
评分我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末,沏了一壶酽酽的普洱茶,才终于有心境去“消化”这本《刘赜小学著作二种》。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当时的文献环境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迷失在那些繁复的引注和注释之中。但一旦跨过初期的那道坎,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的涌动。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对古代诗词格律的考证部分。刘赜先生的考据功夫之精细,简直令人发指,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关键的孤证,从而推翻了后世流传已久的错误定论。那种拨开迷雾,重见真相的快感,是阅读其他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能立刻发表一篇简短评论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深邃的矿井,你需要用时间、耐心和智慧去不断向下挖掘,才能最终品尝到那些埋藏在深处的金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厚度与广度,是留给真正愿意沉浸其中的探索者的宝藏。
评分最近偶然间翻阅了这本《刘赜小学著作二种》,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毕竟我对小学教育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对于具体到某一位学者的细枝末节往往提不起精神。然而,当我沉下心来细读其中的篇章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手记”或“教案汇编”。刘赜先生在字词的解释上,那种注重生活实例和实用性的态度,与现代那种过度概念化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讲解一个偏旁部首,往往会引出好几个日常可见的物象,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学习瞬间变得生动起来。这种“见微知著”的教学法,让我这个久居象牙塔的人也深受启发,甚至开始反思我自己在课堂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复杂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结合起来。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被历史验证过的、更贴近人性的教育范本,而非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理论陈述。
评分刘赜著述宏富。1932年所编《声韵学表解》讲义,旨在使学子“由通《广韵》以明古今之音”,得到黄侃先生的充分肯定。此书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章太炎先生为其题签并作序,许他为再传弟子。196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他的另一部,著作《说文古韵谱》。其中所附《中国语言文字音系略例》,系统阐述了他对汉语言文字的音义关系的独到见解,为研究者探讨这个问题指出了途径,提供了方法,也是此书的意图所在。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他的遗著《初文述谊》、《小学札记》合为《刘赜小学著作二种》影印出版。《初文述谊》对每一初文和准初文都作了精辟的解释,对探求《说文》全书的藩奥,可以起到“用力少而成功多且易”的作用。《小学札记》是他对音义关系的微观研究,探赜索隐,创见迭出。这是他从自己的大量小学札记中严格筛选出来的文章,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刘赜还有{说文释例匡谬》·、《楚语拾遗》、《古声同纽之字义多相近说》,《再答王楚屏先生问浠水方言》、《喻邪两纽古读初探》、《广济方言之调类与调值》、《释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广挤方言》、《说文形声释例》等文章散见于学术刊物。
评分刘颐,1891-1978年,字博平。湖北广济(今武穴)人。一九一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一九二九年后五十年间执教于武汉大学,一级教授,兼任中文系主任多年。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精于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著有《说文古音谱》、《初文述谊》、《小学札记》等。
评分刘赜著述宏富。1932年所编《声韵学表解》讲义,旨在使学子“由通《广韵》以明古今之音”,得到黄侃先生的充分肯定。此书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章太炎先生为其题签并作序,许他为再传弟子。196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他的另一部,著作《说文古韵谱》。其中所附《中国语言文字音系略例》,系统阐述了他对汉语言文字的音义关系的独到见解,为研究者探讨这个问题指出了途径,提供了方法,也是此书的意图所在。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他的遗著《初文述谊》、《小学札记》合为《刘赜小学著作二种》影印出版。《初文述谊》对每一初文和准初文都作了精辟的解释,对探求《说文》全书的藩奥,可以起到“用力少而成功多且易”的作用。《小学札记》是他对音义关系的微观研究,探赜索隐,创见迭出。这是他从自己的大量小学札记中严格筛选出来的文章,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刘赜还有{说文释例匡谬》·、《楚语拾遗》、《古声同纽之字义多相近说》,《再答王楚屏先生问浠水方言》、《喻邪两纽古读初探》、《广济方言之调类与调值》、《释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广挤方言》、《说文形声释例》等文章散见于学术刊物。
评分国立武汉大学牌楼后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就是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书写,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珍品”。
评分刘赜遂出生于湖南牛鼻滩舟中,故自号牛鼻滩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14-19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湖北蕲春县同乡、国学大师黄侃先生治语言文字之学。1927年任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29年经黄侃推荐转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自此在武汉大学工作凡五十年,直到1978年病逝。讲授文字,声韵、训诂、毛诗、周易研究等课程。曾多年担任中文系主任。1956年被教育部评定为一级教授。新中国建立后被国家评为一级教授,是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对家乡广济方言颇有研究,1958年出版有《广济方音之调类与调值》。
评分章太炎为其书《声韵学表解》作序,称其为「再传弟子〕。
评分《说文古音谱》是刘赜效黄侃先生方法,结合自己的心得,将《说文解字》九千余字分隶于其所定的古本韵二十八部及古本声十九类的表格之中,并依篆具载许慎的说解写成。全书系手书蝇头小楷,经一年半时间缮成。董必武称该书〔集小学研究之大成〕。郭沫若说:〔且不论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如何,单论书法就是珍口叩。〕经周恩来总理指示,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影印五百本问世。《初文述谊》一书将初文、准初文分类辑录,逐字阐述其形体旨趣及音义关系,以探索许慎《说文解字》全书的藩奥。《小学札记》一书,汇集了刘赜毕生研究心得。刘赜在撰述过程中反复修改,力求精当,曾在书斋书一条幅:〔无神来教我,有弊则思之。〕此外还著有《简园日记存抄》等。
评分刘赜遂出生于湖南牛鼻滩舟中,故自号牛鼻滩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14-19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湖北蕲春县同乡、国学大师黄侃先生治语言文字之学。1927年任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29年经黄侃推荐转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自此在武汉大学工作凡五十年,直到1978年病逝。讲授文字,声韵、训诂、毛诗、周易研究等课程。曾多年担任中文系主任。1956年被教育部评定为一级教授。新中国建立后被国家评为一级教授,是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对家乡广济方言颇有研究,1958年出版有《广济方音之调类与调值》。
评分刘赜先生传承了黄季刚的治学理路,且极精书法。此书即以影印行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