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以作为全日制高等学校心理学和教育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教育管理着和家长的参考读物。
本书着重介绍了动机与情绪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的理论;经典的实验研究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当今研究的焦点及发展的趋势。主要的内容在动机部分有动机研究的发展概况、动机的传统理论、成就动机、动机的归因、社会认知、目标和目标定向、内部动机与社会动机等。在情绪部分有情绪的概述、情绪理论、情绪发展、情绪调节、情绪智力与情绪劳动等。
郭教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导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极为关注。郭德俊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出版过多部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章 动机概述
第二章 动机的传统理论
第三章 成就动机
第四章 行为的归因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六章 目标和目标定向
第七章 内部与社会动机
第八章 情绪概述
第九章 情绪理论
第十章 情绪发展
第十一章 情绪调节
第十二章 情绪智力
第十三章 情绪劳动
从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近乎诗意的哲思倾向。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分析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举个例子,当他描述“习惯的惰性”时,没有使用常见的心理学术语,而是将其比作“一座看不见的、由重复行为铸成的堤坝”,这种意象的构建,瞬间就能让读者感受到被既有模式束缚的沉重感。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风格,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品味一篇散文,需要慢下来,细细咀嚼每一个词语背后的引申含义。这种文学性的底色,让这本书成功地跨越了专业与大众之间的界限。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取深刻的感悟。然而,正是这种诗意,也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稍不留神,那种微妙的语境转换或者深层含义的暗示就会被轻易忽略。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对语言表现力的深度体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坚实可靠的“内心支点”。在充斥着各种快速解决方案和即时满足的时代,这本书所倡导的是一种缓慢的、内省的成长路径。它不贩卖焦虑,也不提供虚假的速成秘籍,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剖析构成我们内在世界的那些复杂机制。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接受不完美”这一主题,作者通过对比那些执着于“完美人生蓝图”的人与那些拥抱生活混乱的人的长期幸福感指标,得出了一个清晰的结论:弹性远比刚性更具生存价值。这种结论的提出并非基于情感判断,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严谨的案例对比和数据分析之上,这使得结论更具说服力和落地性。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而是如何与那些困难和平共处,甚至从它们的棱角中汲取力量。整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甸甸的、但又充满希望的觉醒,仿佛有一扇通往自我深处的门被轻轻推开了一条缝隙,足够我窥见内在世界的广阔与复杂。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大师之作,它成功地将宏观的社会观察与微观的个体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并没有采取线性的结构,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不断地从不同侧面回扣核心主题。我发现,很多在前面章节看似不经意提到的小观点,在后半部会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进行阐释,形成强烈的知识碰撞感。特别是关于“群体认同的代价”那一章节,作者从古代部落的生存需求谈起,一路分析到现代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文化”,展现了人类对归属感这一基本需求的演变与异化。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历史视野,让人意识到我们当下的许多“非理性”行为,其实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这种宏大的叙事视野,让人在阅读时,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度对话。结构上的这种精妙布局,保证了全书的阅读连贯性和知识的立体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选择的悖论”这一主题的深度挖掘。作者似乎对人类在面临多重路径时的决策焦虑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书中详细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信息过载如何加剧了我们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感到的那种沉重负担。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机会成本”与“认知负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哲学思辨层面,而是引入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从商业决策到个人职业规划,无不展现了决策失败往往源于对未来路径预估的偏差,以及对“未选择道路”的过度美化。这种论述的严谨性,体现在作者对各种决策模型(如启发式、系统性分析等)的娴熟运用与批判性反思上。他并非全盘否定任何一种方法,而是指出每种方法在特定情境下的局限性,引导我们认识到,完美的决策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容忍不确定性的决策框架。整本书的论证逻辑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校准。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实在令人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功力可见一斑。它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巧妙地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片段,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更深层次的探讨。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描写了一个年轻艺术家在创作瓶颈期所经历的挣扎与自我怀疑,那种对完美主义的苛求与现实落差之间的巨大鸿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焦灼与挣扎,那种想要突破却又被无形枷锁困住的感觉,极具代入感。更绝妙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情境时,并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办”的指导,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人物细微的动作和眼神交流,暗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手法,使得即便是关于抽象心理状态的描述,也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了画面感。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远超了一般的学术书籍,更像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心理小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反思自己面对困境时的惯性反应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独白时那种克制而精准的措辞,既保留了情感的张力,又避免了过度煽情,使得整体基调沉稳而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