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旗袍美在哪里?精致的面料、复古的花色、精巧的盘扣、优雅的立领、灵动的开衩……一针一线里尽是巧思与柔情,不管什么年纪,总有一款旗袍能穿出你独有的气质。 
  旗袍曾经历过怎样的变迁?从清代的兴起到民国时期的鼎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流传到长达三十年的消失,无言的旗袍把光阴的故事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刻在每个女子的生命里。 
  民国的名媛留下了哪些与旗袍有关的故事?阮玲玉、林徽因、唐瑛、陆小曼、张爱玲……这些女子的故事里总有旗袍相伴,她们将旗袍穿出万种风韵,旗袍也见证了她们传奇人生。 
  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适合穿旗袍?出嫁时,旗袍为喜庆的气氛添一份妩媚;朋友聚会时,旗袍带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品茶时,旗袍与茶香放慢了时光的脚步……       
作者简介
     柳迦柔,文著协、作协会员,评论人,旗袍爱好者兼旗袍文化研究者,辽宁何氏医学院品牌文化委员会顾问,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大赛原创作品长篇小说奖、东三省电影评论大赛一等奖、辽宁青年散文优秀作品奖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旗袍藏美》凭借独到的视觉,以灵动飘逸的散文笔触,娓娓道来,描绘出风情万种的旗袍文化长廊。 
  ——亚洲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王谨  
  东方之美,中华之韵,尽在柔美的曲线与如诗的韵律中,彰显女性的优雅气质与文化底蕴。 
  ——大连五洲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十佳电视制片人陈冬冬  
  迦柔是一位很勤奋的作家,常用独特的思维触动你心灵中柔软的部分。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导演洪国荃  
  每个女子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旗袍的梦,每个男子都有一个关于旗袍女子的梦。 
  ——上海普若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吴秋发  
  向各位读者隆重推荐柳迦柔和她的新作。 
  ——中国飞行器与驾照拥有者协会副理事长金乾生  
  这是著名女作家柳迦柔继《女刑警队长》之后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值得您一读的好书。 
  ——公安影视制片人郭现春  
  旗袍之美,诗词之境。品读中华文化,旗袍就是那美的一扇窗。 
  ——香港北京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小亮      
目录
   /旗袍史话/ 
草长莺飞旗韵生 
悠悠情思再回眸 
一缕风情锁不住 
绵绵思绪忆古风 
/旗袍女人/ 
乱世佳人三姐妹 
倾城一恋慕红尘 
红伶忧愤过眼云 
才情兼备四月天 
诗韵年华总相宜 
/旗袍时代/ 
魅力国裳成典藏 
时尚女子新嫁衣 
名伶最爱底蕴深 
万人倾慕终生迷 
曾经的岁月女子 
/旗韵生香/ 
寻找原味的幸福 
怀旧与盘扣情结 
一颦一笑总关情 
千挑万选总相宜 
茗香茶舞品人生        
精彩书摘
     ◎倾城一恋慕红尘 
  与好友坐在餐厅里,她问我是否读过张爱玲的书,是否记得张爱玲的一句话。我问,是哪一句?友人答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这么有创意的句子怎会不知呢?这“华美”不仅是穿旗袍女子的端庄华贵,也是秀丽的江南与塞北小城的一道风景,更是大上海繁华里的清闲雅致。张爱玲将生活与生命的风采写在了脸上,穿在了身上,把一个如水般温柔的女子,如精灵般飘逸的女子,如莲华般圣洁的女子,千姿百媚的风情,在凝重的岁月里,变成了一个曾经的故事,或者一段传说。 
  多年前,一位女友赠予我一本书,小开本,隐约可见的大红封面,与精装的小书相搭配,若隐若现的图案中,现出“小团圆”三个字的书名,作者是张爱玲。翻开书的扉页,看到一张女子的照片,波浪式的短发,衬着一张椭圆形的脸,周正的五官,极有韵致。女子细长的颈项外,是高高的立领,一件小袄收腰紧身。想不出这女子的腰身该是多细,才能穿进这样有 
  型的衣衫。虽只有上装可见,却能推测出女子的身材定是高挑纤细,镶着宽边的衣服既有古典的雅致,又有大上海女子的风情。于是,心里暗暗地想,如果书中的女子穿上一身旗袍,定会将其演绎得千姿百态、风姿绰约。她的端庄抑或婉约,如同她笔下的人物,不管如何出现在文字里,都会集所有华彩于一身,成为传世的佳人。 
  张爱玲对旗袍的喜爱,从她的《小团圆》里可见一斑。在书中她写道:“赛梨坐在椅子上一颠一颠,齐肩的卷发也跟着一蹦一跳,缚着最新型的金色阔条纹塑胶束发带,身穿淡粉红薄呢旗袍,上面印着天蓝色小狗与降落伞。”除了对赛梨的描写提到了旗袍,对蕊秋这个人物,张爱玲也通过她跟旗袍的关系,描述其悲喜心情。比如:“蕊秋叫了个裁缝来做旗袍。她一向很少穿旗袍。裁缝来了,九莉见她站在穿衣镜前试旗袍,不知道为什么满面愁容。”虽然对书中人物的心思我们没能倾尽所有的思绪去思考,但是张爱玲喜欢旗袍这个事实,任谁都无法反驳了。 
  就像张爱玲笔下那些精美的文字一样,她身上的旗袍同样做工精美。无论样式还是面料,她都会精挑细选,与精心写着的文字相映衬。镶边的旗袍,必定宽边,大方而得体;旗袍的领口,必定高开,衬得脖颈纤长;锦缎的旗袍,必有贵气,华美而柔软。即使是碎花布艺旗袍,仍然不失典雅之美。 
  习惯于读着张爱玲的文字,想着扉页上穿着旗袍的作者本人,试图将这位女子与那些文字分开,却无论如何都难以做到。穿着旗袍的她,有一股女人的馨香,闻着,就会陶醉。她是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难怪当时的胡兰成会爱上她,不仅因为她显赫的家世,也因她的名望和才情,更重要的是,这个女子典雅、灵动,安静而又新潮。 
  曾经有一篇文章描述了张爱玲穿着旗袍出现,带给他人的震撼。上世纪四十年代《万象》杂志的主编柯灵,第一次见到张爱玲时,她穿着“丝质碎花、色泽淡雅的旗袍,飘飘洒洒宛若仙女般”地来到柯灵面前,见过大世面的柯灵感到像遇到了“八级地震一样震撼”。 
  抗战期间,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因影响巨大,而被改编成话剧。当时周剑云是话剧团的主持人,因排练话剧的需要,周剑云约见了张爱玲。张爱玲来了,穿“一袭拟古式齐膝夹袄,超级宽身大袖,水红缎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头,长袍短套,罩于旗袍外面”,保留了她一贯的时尚之风。 
  去拜访友人,她将旗袍穿得恰到好处,即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仍然能保持自己的穿衣风格。报社主办女作家见面会,类似今天的作家沙龙,虽然参会者都是女子,她依然穿着“桃红色的软缎旗袍,外罩古青铜背心,缎子绣花鞋,长发披肩,眼睛里的眸子,一如她的人一般沉静”。穿旗袍的女子,应该是沉静而有内涵的,如此,才与张爱玲的名字相称。 
  张爱玲的旗袍能让主编、主持人、女作家等一众人欣赏。这份倾心,并非来自美色,而是因为她周身洋溢着的美丽光芒。 
  为出版小说《传奇》,她去印刷所里校稿。那天,她是穿着旗袍去的,华丽的图案,细窄的腰身,卷曲的长发,让旗袍之美尽显,不仅女子看了惊叹,那些男子们也瞠目结舌。习惯了与字打交道的人们,被张爱玲的旗袍和她本人的气质所深深地折服。他们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眼光一刻也不离开这位曾经写过许多精巧文字的美艳女子。 
  今天,当我们重提“美女作家”这个词时,常常将所谓的美女作家的外貌与精致的面庞、小巧的鼻子、玲珑的身材,或者披肩的长发相联系。她们或穿着长款的亚麻服饰,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或者一身做工精致、面料昂贵的职业装,带出干练的气场。也有恬淡素雅的女作家,不太重视服饰的搭配,那些华服与她们似乎无缘。 
  如果,真有一位女子穿着旗袍,出现在新书签售会上或者媒体的摄像机前,定会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融古典与现代于一身,不仅让人们欣赏文字的美,亦欣赏服饰的美。 
  都说旗袍有一股暧昧的味道,就像两个相爱着的人儿。 
  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午后,胡兰成与张爱玲走在马路上,那时的她,是多么地爱他。她穿着一件桃色的旗袍,他夸赞那件旗袍好看,而她则淡淡地回答:“桃色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这个热爱写作的女子,对生活也是极其热爱的。虽然年少时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但在留学过美国的母亲调教下,她依然是名门的后代,拥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她能从桃色里闻到香气,定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尤其在写作之余,她痴迷于旗袍的各种设计,并因此而感悟:“人们没有能力改变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正如恋爱中的男女难以抵御对方的暧昧一样,旗袍的暧昧,同样也会令女人们迷恋。独倚栏杆,女子的心事裹在旗袍里,静听流水的声音,有无数心事倾诉;莲塘边,一枝小荷透着尖角,穿着旗袍的女子,墨绿的莲叶与粉红荷花的图案在水中映出倒影,清风拂过,裙摆飘起,风般的思念,荷般的依恋。 
  只可惜,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并未进行到底,最终以离婚收场。当她离开家园,来到美国,仍然不失当年的风韵。曾经的才女、作家,曾经的民国旗袍代言人,那个心灵手巧的女子,穿戴着自己剪裁的旗袍从东方走向西方,将东方的古典美带到异域他乡,吸引了无数驻足的目光。按照今天的理解,张爱玲一定是位不折不扣的“旗袍控”。 
  她给自己做出了各种旗袍,穿着于不同的场合,所到之处,都会引起男人的遐想,女人的羡慕。即使一身蓝花的织锦旗袍,也让她在美国的作家面前成为另类。一贯奇装异服的美国作家,以大胆离奇的着装为特色,却在身穿旗袍装的张爱玲面前黯然失色,时而沉默,时而尖叫。 
  也许,光阴流逝,带走了女子俏丽的容颜,却带不走女子沉淀的风韵。张爱玲不仅以旗袍的高领和盘扣让异国人士惊叹,更以东方女子的端庄稳重和淡定吸引了众人的视线。她仪态万方,姿态优雅,浅笑间,眼波流转;她纤若杨柳,婉约至简,移步间,风情犹存。 
  这位喜爱旗袍的女子,富贵之时,以华服示人,却还说:世上,最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出。你让那些没有轮廓的女子怎么想? 
  不管怎么说,张爱玲对旗袍的喜爱,不仅是那个时代对服饰的追求,更是个人气质的展现。在内地或者在香港,穿旗袍无可厚非,而在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美国,她仍然一袭旗袍在身,复古中透着浓浓的乡情。 
  生活困顿之时,她依然一身旗袍,即使没有当年的华贵,也在简朴中保留着自我的风范。当死亡临近,她的身上的旗袍,竟然是被面改制的,虽凄然,却依然演绎着她对旗袍的爱。 
  世上再没有女子如她一般地喜爱旗袍,从生命开始到落幕,从少女时代的小花,到青年时期的华美;从中年的素雅,到晚年的深蓝,她在解读文字的同时,也将旗袍演绎,虽然不够完美,却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她是陌上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的一个人。” 
  ……       
前言/序言
     一件做工精致的旗袍,如一位品位高雅的女人。时代变迁,旗袍也在改进;观念更新,旗袍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从领口到袖口,从襻扣到镶边,这其中蕴藏的故事谁又能说得清? 
  《旗袍藏美》一书的作者柳迦柔女士,凭借对中华旗袍文化的挚爱以及对中国旗袍历史和无数旗袍女人的观察与研究,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中国旗袍的历史沿革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以散文随笔灵动飘逸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旗袍女人绰约迷人的风采。婉约唯美的文字,不仅彰显了精致的旗袍文化,也演绎了品位高雅、雍容华贵的美女名媛。作者以时代的变迁,旗袍的演进以及观念的更新,赋予旗袍文化卓尔不群的内涵,在字里行间曼妙地表述:从旗袍中蕴藏的故事, 到旗袍女子的多彩人生,从民国名人名媛,到现代演艺界名人的风采, 旗袍就像一个摄人魂魄的女子,摇曳生辉,风情万种;在举手投足间, 香风微醺,华丽优雅,凌波微步,款款而来…… 
  ——著名朗诵艺术家、金话筒得主、著名节目主持人杜桥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被称为Chinese dress 的旗袍就是中国最美的文化符号之一!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中国女性国服。 
  旗袍是一款奇妙的衣物,它美,但是有灵性;它挑人,但是通人意。它可以是女人的闺蜜,也可以是女人的武器。它本身具有既矛盾又美丽的灵魂,更何况旗袍之下裹藏的是更美丽的身体,更矛盾的灵魂。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女子的灵魂是有香气的,她们的生活从来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让自己精致优雅,找到自身作为女人的魅力与柔情,这种美能让女人永远年轻迷人。 
  旗袍,是一种倾国倾城的美。 
  ——国家一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兼职教授常智宏      
				
 
				
				
					《霓裳幻影:民国服饰变迁与女性形制研究》   导言:流光溢彩中的时代剪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服饰品类,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服饰文化在社会剧变、中西文化碰撞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浪潮下的全景式演变。我们试图描绘一幅由传统绵长、吸收外来、最终走向现代审美的流光溢彩的图景,探究服饰如何超越了遮蔽身体的物质性,成为解读那个动荡、充满活力与矛盾的民国时代的独特密码。  本书将服饰视为一种社会学、人类学和美学交叉的综合文本,通过对不同阶层、地域和身份女性的穿着实践进行细致梳理,揭示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权力结构、性别观念以及审美取向的深刻变迁。我们相信,理解旗袍的兴盛与式微,必须将其置于广阔的服饰谱系之中,才能真正把握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张力。   第一章:袍服的远祖:清末遗风与形制冲突(约 300 字)  民国初建,服饰领域仍是清代遗风与西式新潮激烈碰撞的战场。本章首先追溯了晚清至民国初期,马褂、长衫、坎肩等传统袍服的最后荣光。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些服饰在士大夫阶层、上层士绅以及普通市民中的延续情况。重点分析了“上衣下裳”与“一体式长袍”这两种基本形制的权力象征差异。  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早期“新装”的探索历程。袁世凯政府推行的“断发易服”政策,在官方层面试图以中山装和对襟马褂取代旧制,但在女性服饰上,社会接受度远低于男性。本章将呈现早期女性对西装、水手服的模仿与本土化改造的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在传统观念中的阻力,为后续的服饰创新奠定冲突的基调。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形制”——结构、裁剪、比例,而非单一的装饰风格。   第二章:西风东渐与“现代性”的嫁接(约 350 字)  二十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都市生活的勃兴,服饰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本章集中探讨了西方服饰元素如何被“嫁接”到中国传统服饰体系中,并催生出新的品类。  A. 洋装的初现与隔离: 详细分析了影楼、教会学校、洋行职员等特定群体对全套西式服装(如束腰裙、A字裙)的采纳,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属性。我们区分了“时髦”与“实用”两种采纳路径。  B. 剪裁革命与结构革新: 重点分析了“西式裁剪”(如省道、垫肩)如何影响了当时的衣物结构。我们考察了改良的袄裙,特别是上衣长度的缩短、袖子的变化(如喇叭袖、灯笼袖)如何反映了对身体解放的初步诉求。这些变化是结构性的,它们动摇了传统服饰对身体的包裹性,为后续形制的变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C. 装饰语汇的转移: 讨论了欧式蕾丝、荷叶边、缎带等装饰元素在当时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与传统刺绣、盘扣等工艺产生有趣的对话与冲突。   第三章:都市女性的着装谱系:从宽松到收束的张力(约 400 字)  第三章是关于都市生活对女性着装实用性要求的集中回应。本章将“裙装”作为核心研究对象,细致剖析了不同时期裙装的形制演变。  A. 宽松“百褶裙”的盛行与解放: 重点分析了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受西方“flapper”风格影响而流行的宽松、低腰的直筒或略微钟形的裙装。这种服饰的特点是弱化了腰线,强调身体的垂直感和活动性,象征着女性参与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增加。  B. 实用主义与“套装化”趋势: 考察了布料的革新(如人造丝、棉布的普及)对服装形态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模仿西式套装的形制,如短款上衣搭配中长裙,强调功能性和整洁感,这标志着服饰开始向职业化、日常化迈进。  C. 传统元素的重构与装饰的内化: 探讨了在裙装主体西化的过程中,传统元素如何被“内化”到结构中,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例如,立领、马蹄袖在不同裙装上的出现,显示出一种既要现代又要保持文化身份的复杂心态。我们关注的是身体轮廓(Silhouette)的变化,特别是对传统女性“含蓄美”的颠覆。   第四章:面料、工艺与社会阶层的区隔(约 300 字)  服饰的社会功能,很大程度上由其所采用的材料和工艺决定。本章旨在揭示不同阶层女性如何通过面料选择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符号。  A. 丝绸、呢绒与舶来品: 分析了进口精纺羊毛、丝绒、天鹅绒等高级面料在交际场合的运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经济实力和与国际接轨的品味。  B. 国产棉布与地方特色: 对比分析了中产及工薪阶层大量使用的平纹棉布、府绸等面料,这些面料催生了更耐磨、更易于日常打理的服装样式,形成了与上层华丽风格并存的“日常美学”。  C. 手工艺的转型: 研究了传统刺绣、缂丝等工艺在民国时期的转型。它们如何从传统的礼服装饰,转变为点缀在时髦衣物上的小块图案,以及在不同地区(如苏绣、蜀绣)的继承与创新。本章强调,服饰的“美”不仅仅在于形状,更在于其物质基础的差异。   结语:服饰的流变与历史的深度(约 150 字)  本书通过对民国时期服饰形制、结构、材料和语汇的系统考察,试图勾勒出一条从传统包裹到现代解放的清晰脉络。我们所研究的,是女性在时代洪流中,如何通过衣着来试验、定义和表达她们崭新的自我。这些服饰的变迁,是社会结构、政治环境和个体选择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理解这些衣着的过去,就是理解那个充满矛盾、锐意革新的中国是如何塑造其现代身份的。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那个时代的独特、细致入微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