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造物游:晚明艺术史研究(壹)

与造物游:晚明艺术史研究(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安源 著
图书标签:
  • 晚明艺术史
  • 明代艺术
  • 艺术史研究
  • 文化史
  • 中国美术史
  • 董其昌
  • 文征明
  • 士人文化
  • 绘画史
  • 书法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90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27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晚明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在政治思想史、文化史及艺术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文化艺术自成其趣,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迥然有别,文人介入的特征尤为明显;晚明艺术史研究,集国内外艺术史研究中坚力量(如李安源、黄小峰、万木春等),以跨界视角,深度聚焦传统绘画、园林、设计、音乐、戏曲与清玩等主题,详细剖析晚明艺术理想及其艺术趣味的多样表象,兼及观念史、思想史以及经济史等诸多领域,既拓展人文视野,又打破概念化的艺术史思维,在专题史研究上推进了中国艺术史的写作,饱含学术精神,文人审美意趣盎然。

作者简介

李安源, 1972年6月出生,安徽庐江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艺术史及艺术批评。出版《刘海粟与蔡元培》《王鉴<梦境图>研究》《<芥舟学画编>校注》等论著。

精彩书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黄惇教授等认为:

晚明艺术史研究,集国内外艺术史研究中坚力量,以跨界视角,深度聚焦传统绘画、园林、设计、音乐、戏曲与清玩等主题,兼及观念史、思想史以及经济史等诸多领域,拓展人文视野,打破概念化的艺术史思维,饱含学术精神,文人审美意趣盎然。


目录

前言

007 诃林饯别:《肤公雅奏图》考析

李若晴

019 从《蓬莱仙奕图》看晚明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

谈晟广

057 风景的记忆与象征:钱穀《纪行图》与陆治《临王履华山图》考释

汤宇星

069 “顾从义四名卷”说质疑

姜 鹏

081 顾凝远《画引》探微

张曼华

099 地方意识与游冶品评:晚明金陵胜景之图文形塑探析

万新华

109 陶生解此深情否:试探陈洪绶艺术精神与嶯山之学内在渊源

秦燕春

135 董其昌与晚明清初山水画之“预成图式”

李安源

145 远离荒野:中国古代山水观的一个侧面

万木春

157 “华亭血脉,金针微度,在此而已”考释:明末清初“画学道统”衍化

及其思想、政治隐喻”

韩 刚

173 钵型器与禅解西厢

陈 研

193 “启祯崛起”:黄宾虹眼中的晚明绘画

李 明


前言/序言

有明一代,文人士大夫以实现复兴宋文化为其人文理想。在此语境下,各种文艺与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空间,明人普遍沉浸在丰富的物质与进步的技术所带来的精致生活中。迨至晚明,虽然社会问题丛生,但是其文艺之活力不减,此种盛况,在17 世纪江西文人徐世溥的信札中得以概括:“当神宗时,天下文治响盛。若赵高邑、顾无锡、邹吉水、海琼州之道德风节,袁嘉兴之穷理,焦秣陵之博物,董华亭之书画,徐上海、利西士之历法,汤临川之词曲,李奉祠之本草,赵隐君之字学。下而时氏之陶,顾氏之冶,方氏、程氏之墨,陆氏攻玉,何氏刻印,皆可与古作者同敝天壤。而万历五十年无诗,滥于王、李,佻于袁、徐,纤于钟、谭。”也就是说,晚明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文化艺术上,晚明也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迥然有别,在文学、书画、戏曲、园林、家具、雕塑等艺术领域,其文人介入的特征尤为彰显,将晚明的造物艺术在审美意趣上得以精神提升。

基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创建之际,我们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于2015 年12 月26 日—27 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与造物游—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邀请到国内外艺术史相关领域学者二十四人作专题演讲,这一主题集中的讨论,势必会会对晚明这一艺术史显学研究有所推进。



《重塑的风景:近代欧洲艺术的转型与冲突》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艺术史,深入剖析了在启蒙运动思潮、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民族主义兴起等宏大历史背景下,艺术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剧烈冲突。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风格演变的艺术史著作,更是一部探讨艺术如何应对社会剧变、如何重塑个体认知与集体记忆的文化史研究。 第一部分:古典的黄昏与感性的黎明(约1770-1815) 本部分着重探讨新古典主义的巅峰及其向浪漫主义的过渡。我们首先考察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在法国革命中的核心作用,分析其如何利用古典母题和严肃的叙事风格,构建共和美德的视觉典范。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政治宣言。接着,我们将分析新古典主义在其他欧洲国家的传播与本土化,特别是在普鲁士和俄国宫廷中的体现,对比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功能差异。 然而,古典主义的理性秩序并非一帆风顺。本部分也详细考察了欧洲对“他者”的想象,如对土耳其异域风情(土耳其主义)的迷恋,以及新兴的对自然和“崇高”(the Sublime)体验的渴求。康德和柏克关于“崇高”的哲学思辨如何转化为艺术实践?从格里戈里·罗伯特(Hubert Robert)对废墟的描绘,到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对梦魇和非理性力量的捕捉,浪漫主义的先声已经孕育。 法兰西帝国的崛起和拿破仑战争是理解这一时期艺术转型的关键。艺术赞助模式从宫廷转向国家和新兴资产阶级。本章将细致分析大卫晚期作品中理想化与现实政治的张力,以及戈雅(Francisco de Goya)在西班牙的独特地位——他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残酷和洞察力,记录战争的恐怖与人性的幽暗面,预示着现代主义的到来。 第二部分:浪漫的抒情与历史的重负(约1815-1848)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进入一个充满矛盾的“复辟”时代。浪漫主义成为主导性的精神气候,它反对启蒙的冰冷理性,强调情感、想象力和个体独特性。 本章将重点分析浪漫主义在绘画领域的多样性体现。在法国,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以其奔放的色彩和对异域、冲突场景的热衷,成为浪漫主义的旗手,如《自由引导人民》中激情与历史叙事的融合。对比之下,德国的浪漫主义则更加内向和精神化,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如“雾海上的漫游者”,展现了一种深刻的、近乎宗教性的自然冥想,个体在无限的自然面前的沉思与孤独。 同时,历史绘画(History Painting)并未消亡,但其叙事重心发生了转移。历史不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工具,而是民族身份构建的载体。英国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如特纳(J.M.W. Turner)对光线和氛围的极致探索,以及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对本土田园风光的精准描绘,体现了对国家精神和地理环境的深切依恋。我们还将探讨德国的“拿撒勒派”等复兴古典和早期基督教艺术的运动,作为对当代世俗化的反拨。 第三部分:现实的审视与现代的萌芽(约1848-1870) 1848年的革命浪潮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标志着浪漫主义理想的破灭,以及对“纯粹艺术”的反思。艺术的焦点开始从宏大叙事和理想化的历史转向日常经验和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 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现实主义(Realism)的兴起。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的宣言——“我只画我能看到的东西”——如何挑战了学院派的等级制度?《奥南的葬礼》等作品如何通过对卑微主题的巨幅处理,将政治和社会批判隐藏于日常表象之下? 同时,在法国的乡村和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那里,艺术家们开始将自然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而非仅仅是人物的背景。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对农民劳作的尊重与描绘,构成了对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异化的间接批判。 在对现代性的探索上,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以一种冷漠、疏离的笔触,解构了传统题材,特别是对裸体女性的描绘,直接挑战了观众的道德和审美预期。他的作品是观看方式的革命,标志着艺术正式脱离了对古典传统的直接依赖,为印象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结构性基础。 第四部分:媒介的实验与感知的拓宽 本部分关注19世纪中叶新兴的艺术媒介和观念的转变。摄影术的出现,对绘画的“再现”功能构成了颠覆性的挑战,迫使画家重新定义绘画的本质价值。我们探讨了早期摄影(如达盖尔、塔尔博特)如何迅速被应用于艺术、科学和新闻报道,并分析了艺术家对摄影术的复杂态度——从抵制到借鉴。 此外,本书还考察了19世纪中叶欧洲装饰艺术与设计运动的复兴,如英国的“艺术与工艺运动”,它试图在快速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恢复对手工价值和艺术与生活统一性的追求。 总结与展望 《重塑的风景》旨在揭示,19世纪的欧洲艺术并非一条单向的、进步的线性发展轨迹,而是在古典的遗产、浪漫的激情、现实的压力和现代的萌芽之间反复拉扯、激烈辩论的复杂场域。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和新兴媒介的交叉研究,本书展现了艺术家们如何在剧变的时代中,努力捕捉、表达并最终重塑他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它为理解当代艺术的诸多困境与可能,提供了坚实的历史语境。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相当惊人的。其中对于若干重要的艺术理论和思潮的梳理,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西方艺术史理论功底,并能巧妙地将其融汇于中国本土的语境之中。例如,书中对“风格的断裂与连续”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限于形式分析,更深入到哲学层面,追问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对于习惯了传统史料编纂方式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对这种跨学科的讨论感到一丝挑战,但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学术对话。作者对于一手文献的引用和考据工作,也做得极其扎实可靠,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闲书”,它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和专注去对待,但所获得的回报绝对是超值的。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与书中的内容相得益彰。它似乎在无声地宣告,研究晚明艺术,本身就应该是一件注重细节和整体美感的事情。翻开书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墨色的呈现,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成果的尊重。在内容上,作者对艺术批评史的梳理尤其精彩。晚明时期,批评家的话语权空前高涨,他们对艺术的定调往往影响深远。书中细致地对比了不同批评家的观点及其背后的立场,揭示了艺术评论如何成为一种权力运作的工具。这种对文化权力运作机制的深挖,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史论著,具备了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阅读愉悦感和思想深度的佳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认知。

评分

(第一段)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晚明艺术史的力作,感受颇深。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那个时代艺术生态的描摹栩栩如生。尤其是对当时文人阶层审美趣味变迁的剖析,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智力探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趣味”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关乎艺术风格的演变,更折射出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于士人内心世界的微妙波动。书中对若干重要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轨迹的梳理,并非简单的传记叙述,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多维度解读。比如,对某些画派在江南与京畿地区传播路径的比较研究,就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敏锐的地域文化敏感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历了那些烟雨迷蒙的江南画舫,耳畔回响着文人雅集的清谈之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成功地将枯燥的艺术史研究,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考古。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光辉。作者擅长运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那些复杂的艺术现象,避免了传统学术著作常有的晦涩难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民间”与“宫廷”艺术相互渗透的论述印象深刻。以往的许多研究往往将两者割裂开来,但本书清晰地展示了晚明时期,商业的繁荣如何催生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使得所谓的“高雅”艺术也染上了世俗的色彩。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让整个晚明艺术图景立体起来。读完后,我对于如何看待艺术史中的“精英化”倾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社会权力、审美权力如何相互作用的精彩案例分析。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文化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和终点。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感”的把握。晚明作为一个充满变动与张力的时代,其艺术的爆发力与矛盾性是难以言喻的。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明末衰落的前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奇点”。通过对特定艺术门类的个案研究,比如早期文人园林设计理念的转变,或是版画技术如何推动了知识的普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到位,时而放慢速度,细致入微地解读一幅作品的笔墨技巧,时而又陡然加快,将读者置于历史洪流之中,感受时代变革的急促。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让人欲罢不能。它没有给我任何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历史的迷宫,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