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在政治思想史、文化史及艺术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文化艺术自成其趣,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迥然有别,文人介入的特征尤为明显;晚明艺术史研究,集国内外艺术史研究中坚力量(如李安源、黄小峰、万木春等),以跨界视角,深度聚焦传统绘画、园林、设计、音乐、戏曲与清玩等主题,详细剖析晚明艺术理想及其艺术趣味的多样表象,兼及观念史、思想史以及经济史等诸多领域,既拓展人文视野,又打破概念化的艺术史思维,在专题史研究上推进了中国艺术史的写作,饱含学术精神,文人审美意趣盎然。
李安源, 1972年6月出生,安徽庐江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艺术史及艺术批评。出版《刘海粟与蔡元培》《王鉴<梦境图>研究》《<芥舟学画编>校注》等论著。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黄惇教授等认为:
晚明艺术史研究,集国内外艺术史研究中坚力量,以跨界视角,深度聚焦传统绘画、园林、设计、音乐、戏曲与清玩等主题,兼及观念史、思想史以及经济史等诸多领域,拓展人文视野,打破概念化的艺术史思维,饱含学术精神,文人审美意趣盎然。
前言
007 诃林饯别:《肤公雅奏图》考析
李若晴
019 从《蓬莱仙奕图》看晚明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
谈晟广
057 风景的记忆与象征:钱穀《纪行图》与陆治《临王履华山图》考释
汤宇星
069 “顾从义四名卷”说质疑
姜 鹏
081 顾凝远《画引》探微
张曼华
099 地方意识与游冶品评:晚明金陵胜景之图文形塑探析
万新华
109 陶生解此深情否:试探陈洪绶艺术精神与嶯山之学内在渊源
秦燕春
135 董其昌与晚明清初山水画之“预成图式”
李安源
145 远离荒野:中国古代山水观的一个侧面
万木春
157 “华亭血脉,金针微度,在此而已”考释:明末清初“画学道统”衍化
及其思想、政治隐喻”
韩 刚
173 钵型器与禅解西厢
陈 研
193 “启祯崛起”:黄宾虹眼中的晚明绘画
李 明
有明一代,文人士大夫以实现复兴宋文化为其人文理想。在此语境下,各种文艺与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空间,明人普遍沉浸在丰富的物质与进步的技术所带来的精致生活中。迨至晚明,虽然社会问题丛生,但是其文艺之活力不减,此种盛况,在17 世纪江西文人徐世溥的信札中得以概括:“当神宗时,天下文治响盛。若赵高邑、顾无锡、邹吉水、海琼州之道德风节,袁嘉兴之穷理,焦秣陵之博物,董华亭之书画,徐上海、利西士之历法,汤临川之词曲,李奉祠之本草,赵隐君之字学。下而时氏之陶,顾氏之冶,方氏、程氏之墨,陆氏攻玉,何氏刻印,皆可与古作者同敝天壤。而万历五十年无诗,滥于王、李,佻于袁、徐,纤于钟、谭。”也就是说,晚明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文化艺术上,晚明也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迥然有别,在文学、书画、戏曲、园林、家具、雕塑等艺术领域,其文人介入的特征尤为彰显,将晚明的造物艺术在审美意趣上得以精神提升。
基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创建之际,我们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于2015 年12 月26 日—27 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与造物游—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邀请到国内外艺术史相关领域学者二十四人作专题演讲,这一主题集中的讨论,势必会会对晚明这一艺术史显学研究有所推进。
(第四段)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相当惊人的。其中对于若干重要的艺术理论和思潮的梳理,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西方艺术史理论功底,并能巧妙地将其融汇于中国本土的语境之中。例如,书中对“风格的断裂与连续”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限于形式分析,更深入到哲学层面,追问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对于习惯了传统史料编纂方式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对这种跨学科的讨论感到一丝挑战,但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学术对话。作者对于一手文献的引用和考据工作,也做得极其扎实可靠,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闲书”,它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和专注去对待,但所获得的回报绝对是超值的。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与书中的内容相得益彰。它似乎在无声地宣告,研究晚明艺术,本身就应该是一件注重细节和整体美感的事情。翻开书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墨色的呈现,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成果的尊重。在内容上,作者对艺术批评史的梳理尤其精彩。晚明时期,批评家的话语权空前高涨,他们对艺术的定调往往影响深远。书中细致地对比了不同批评家的观点及其背后的立场,揭示了艺术评论如何成为一种权力运作的工具。这种对文化权力运作机制的深挖,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史论著,具备了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阅读愉悦感和思想深度的佳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认知。
评分(第一段)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晚明艺术史的力作,感受颇深。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那个时代艺术生态的描摹栩栩如生。尤其是对当时文人阶层审美趣味变迁的剖析,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智力探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趣味”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关乎艺术风格的演变,更折射出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于士人内心世界的微妙波动。书中对若干重要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轨迹的梳理,并非简单的传记叙述,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多维度解读。比如,对某些画派在江南与京畿地区传播路径的比较研究,就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敏锐的地域文化敏感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历了那些烟雨迷蒙的江南画舫,耳畔回响着文人雅集的清谈之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成功地将枯燥的艺术史研究,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考古。
评分(第二段)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光辉。作者擅长运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那些复杂的艺术现象,避免了传统学术著作常有的晦涩难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民间”与“宫廷”艺术相互渗透的论述印象深刻。以往的许多研究往往将两者割裂开来,但本书清晰地展示了晚明时期,商业的繁荣如何催生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使得所谓的“高雅”艺术也染上了世俗的色彩。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让整个晚明艺术图景立体起来。读完后,我对于如何看待艺术史中的“精英化”倾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社会权力、审美权力如何相互作用的精彩案例分析。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文化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和终点。
评分(第三段)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感”的把握。晚明作为一个充满变动与张力的时代,其艺术的爆发力与矛盾性是难以言喻的。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明末衰落的前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奇点”。通过对特定艺术门类的个案研究,比如早期文人园林设计理念的转变,或是版画技术如何推动了知识的普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到位,时而放慢速度,细致入微地解读一幅作品的笔墨技巧,时而又陡然加快,将读者置于历史洪流之中,感受时代变革的急促。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让人欲罢不能。它没有给我任何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历史的迷宫,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