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跳切 杨远婴电影文选

逆光跳切 杨远婴电影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远婴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
  • 纪录片
  • 杨远婴
  • 中国电影
  • 艺术
  • 文化
  • 影像
  • 历史
  • 社会
  • 独立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90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27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培文·电影
开本:320000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
字数:432
正文语种:16开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逆光跳切:杨远婴电影文选》集结杨远婴三十年电影研究精华,从电影理论到电影史,从电影文本到电影人,都有极为精当、深刻的思考与书写,是影迷系统了解电影常识的必读书。文字极为精炼、清雅,堪称学术著作中的文学性典范。

内容简介

  杨远婴教授是国内重要的的电影学专家之一,尤其是在电影理论领域,堪称国内电影学界的领路人与开拓者。《逆光跳切:杨远婴电影文选》是杨远婴电影研究30年的经典文章结集,从电影文本、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人等多重视角,总结呈现了其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并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影学论述框架。
  全书以十年为界,按年代划分,具体内容涉及中外电影、理论解读、电影流派、影人影事等诸多方面,文字温婉透彻,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电影的影迷来说,是极为珍贵的进阶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位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研究者令人钦佩的学术涵养与治学风范。

作者简介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电影学系主任、电影研究所所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现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影视剧作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电影理论与历史研究,主要成果有:《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她们的声音》《华语电影十导演》《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寻》《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电影学笔记》《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北影纪事》《电影教学:实践与探讨》《电影理论读本》《外国电影批评文选》《家之寓言:中美日家庭情节剧研究》《电影概论》等。

目录

1980年代
电影的自觉......003
沉重的苏维埃银幕......016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035
符号学笔记......047

1990年代
她们的声音......065
电影理论之旅......098
在电视符号背后......118
新话语迷思......127
乡土寓言......144
港台映画......159
世纪之交......179

2000年代
“入世”焦虑......198
市场政治......211
北进想象......229
代际与年轮......246
孙瑜:别样纪实......286
郑君里的电影之路......305
吴天明的乡土写真......319

2010年代
大时代小时代......337
女导演们......352
无边的家庭剧......373
家之蝉变......387
北京电影:1949—1966 ......398

精彩书摘

电影的自觉
(节选)

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一块不可漠视的里程碑。它以宽厚的艺术胸襟和蓬勃的人生内容,改变了旧的审美规范,重建了新的创作格局,昭示了自觉化电影的诞生。
电影的自觉体现于它第一次有意识地张扬自身的特性,通过影像实践改造长期功利的电影,追寻相对独立的创作可能。
电影自觉化过程的发生绝非偶然,它是一定社会土壤条件和自身发展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在80年代社会文化变革的大背景中,才能体察创作者的情感和勇气,找到衡量自觉化程度的尺标。因此,我们首先要回过头来,踏勘历史的踪迹,对时代氛围作一个粗略的扫描。



80年代变革的历史前提是“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当时中国人思索与行动的出发点。“科学与民主”口号的重新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方针的响亮确立,导致了对一切既有思想观念的批判性检验。
80年代的国际条件是全球性的现代化潮流,面对西方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纷繁的文化现象,老大自尊的国民心理骤然受到打击,惊愕之后,民族自强的目标确定在了“四个现代化”的愿景之上。
这两个因素深刻地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创作主题,从政治批判向国民性解剖演进,无处不使人感到被“触及过”的灵魂的热切求索。换言之,正是民族灾难与世界潮流所构成的历史坐标,引起了文艺价值观的革命性变化。
变革的社会政治背景和西风东渐的现实规定了80年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对蒙昧主义的批判和人道主义的反思使文艺创作爆发出1949年后少见的思辨力量和情感力度。当文化精英不再被迫投身政治,艺术工作者走出心灵曲扭头脑禁锢的荒地,开始热诚地孜孜于久遭冷漠的精神创作。于是巨大的思想洪流奔涌而出,汇成一场震撼人心的观念革命。放眼这一时段的文艺作品,灵府洞开、情思飞扬,显示出清醒的个性意识和世界意识。
最先呈现自身价值的是敏感的诗歌。尚在乍暖还寒之际,“朦胧诗”就异军突起,以进攻的姿态向传统发起大胆挑战:它们讴歌诗国中曾被放逐的“自我”,把情感和心灵奉为诗歌的太阳。它们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并“愿意尽可能用诗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当舒婷把美丽的忧伤带给读者,北岛用深刻的疑惧质问社会,江河以凝重的历史感怀吟诵祖国的悲歌时,诗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突破了严整规范的格律,用普通人的平凡代替了超人的神圣,在审美上也由激情的宣泄变为理性的思辨。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传统诗歌对外物的再现,而让诗歌从“别人”转向“自我”,从物质世界转向思想世界,体现了对历史惯性的抵制与批判。
谈到“朦胧诗”就不能不想起“星星画展”,虽然浓重的模仿痕迹使人感到创作者的稚嫩;但它所透出的叛逆精神打碎了对传统技艺的顶礼膜拜,并启示艺术家们拓展思维空间,在过去与未来的转折点上找出民族与个人发展的方向。后来的《渴望和平》《饭店一角》等作品表明新人们的探索步履不停。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启迪,较多采用象征手法,但在内容上保持与现实的关联,追求对社会与人生的反思。那一刻响彻美术界的是越来越高昂的变革呼声。一些卓有胆识的艺术家渴望全面创新,甚至对亘古不变的花鸟工笔也发出革命的叫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走出狭小的天地,追求实验性艺术、常规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同生共存,创造多元的美术局面。
音乐也经历了自身的变化。它打破了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古典”制约,而以即兴性、表意性、节奏性、自娱性立意标新,使之更益于抒发生动的个性。瞿小松、谭盾、叶小钢等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所显露出的历史意识和人生意识,标示了音乐的新境界。
长期以来因片面强调具体政治内容,而忽视以情感为中介作用的舞蹈,也开始寻求自身的特质。《黄河魂》《再见吧,妈妈》《命运》《绳波》等作品遵循舞蹈的表现规则,创造超越现实的心灵时空,以情感为想象推动力,凸显象征、夸张、变形,塑造出浸润情感与意念的舞蹈形象,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小说界经历了伤痕、反思、寻根等几个不同的阶段,“从感情的自我状态逐步走向自我的对象——生活的大千世界。”其自觉意识一直表现为对功利主义倾向的冲击和对深刻历史内容的追寻。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小说更早地接触了人类文化的母题。
主体意识的崛起几乎遍布各个领域,就连一向被认为奴婢性最强的批评界也掀起了个性化的思潮。在开放学术环境中崭露头角的新一代批评家有幸领略了多种现代思潮,在不同的理论参照系中做出了新的探求,大胆扬弃了习以为常的批评模式和缺乏创造活力的旧有思路。他们所显露出的思维视野和语言气质形成新的论说方式,大大改观了几十年来刻板老套的批评面貌。
虽然这一时期的整体意识形态尚处于变动不居的过程之中,但弥漫于80年代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反叛精神已经颠覆了既定的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且思想界将这次文化浪潮与破旧立新的“五四”运动相提并论。
关于电影,文化老人柯灵先生在《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姊妹艺术中,电影受五四洗礼最晚。五四运动发轫以后,有十年以上的时间,电影领域基本上处于新文化运动的绝缘状态。”“电影没有卷入这一场激烈的新旧斗争,却长期地和旧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确实,当“五四”文学青年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历史洪流中时,电影尚处于襁褓时期,它那不健全的胃口不足以接受新鲜的食品,而只能靠吞食旧文化的余粮维系生存。直到左翼电影之后,才逐渐与社会思潮合拍。当80年代又一次拉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帷幕,电影的变革虽然不如其他艺术门类来得那样轻盈灵便,但也迅速吸收了当代思潮的变革元素,和姐妹艺术一道走向了自己的自觉时代。
80年代电影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79年,于1983年达到高潮。“文革”结束后处于亢奋状态的电影工作者发挥电影迫近现实、易于再现现实的特殊能力,逐步调整社会表达方式,同样承担了历史反思的重任。
第二个阶段起于1983年,成于1985年。当电影开始摆脱单纯的宣传使命和教育使命,自身的美学价值便得到更多的关注。创作者从学习现代电影的语言着手,对影像的视听表意功能给予了中国化的开掘。

前言/序言

小 序

遵北大培文之命选辑一本小书,思路自然落在了回顾,追忆那些年纷纷扰扰的一起走过,直面个人的研习轨迹。
收拾大稿小稿,爬梳林林总总,沧海桑田、昨是今非的感觉不断涌上心头。初入行时幼稚浪漫,两度热衷“离婚”:先是电影和戏剧“离婚”,强调电影就是电影,幻想用视听美学抵制政治宣教;接着是学术和创作“离婚”,言说导演阐述不是电影评论,憧憬独立自主的理论研究。80年代初百废待兴、举国振奋,大家个个灵府洞开、踌躇满志,以为迈向现代化就是开垦处女地,刨个坑便能大树苍天、果实累累。然而时间不能超越也不可超越,随着历史的翻云覆雨,当年的冲动显露出太多的懵懂。
从1979年仓促重启,三十年来电影界斗换星移、情景横逆,国营到民营,作品变产品,银幕内外早已是另一番光阴。寄身这纷繁喧闹,自己一直幻想做个书记员:以时势更迭为经,行业家族为纬,俯首记录电影的过去与现在。收录在此的文稿前后相距数年,失却了时效性,也谈不上整体感,但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够还原时间底色,呈现一个过来者的认知路径——我们曾游弋于文化遭遇,力求透过背后的隐忍探讨影像与社会的交涉。我们也曾迷恋于符号结构,想要揭示家国变迁的光影征候。在故事钩沉、银幕寓言、历史忧伤之间,我们磕磕绊绊,寻寻觅觅,渴望参透片场命运的谜底。
因为厌恶早年的“大批判”腔调,所以钟情话语蝉变,一心跳脱二元思维,不穿凿附会,不凌空表意。但每每进入表述,总是习惯性地多用全景扫描,特写不足,长镜头乏力。宛如历史人质般的宿命,文字摆不掉曾被规训的朽迹。这本小书的酌定,再次让我感应了岁月之手的冰冷无情。
书中所涉及的大都是司空见惯的话题,但清理的过程却使我沉静在过往回首,于此我感谢责编的诚恳邀约与热情催促。

2017年1月
电影的沉思与世界的边缘:当代影评的深度探索 本书汇集了对全球当代电影现象的深度观察与精妙分析,是一部展现电影艺术如何在变迁的时代中捕捉、反映并重塑我们认知的文集。所收录的文章跨越了艺术电影的晦涩边界,也深入了商业叙事中蕴含的文化密码,探讨了影像语言的极限与可能性。 第一部分:视角的重塑——新浪潮的回响与未来的形制 本部分聚焦于后新浪潮时期,电影创作者们如何摆脱既有范式的束缚,探索全新的叙事结构和视觉语法。我们审视那些在主流视野中被忽略的、游走于边缘地带的独立制片运动。这些电影往往以碎片化的、非线性的方式构建世界,迫使观众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 文章详细分析了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涌现的一批导演,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更是对“何为电影”这一本体论问题的持续追问。例如,对特定镜头语言的解构,揭示了光影、景深和剪辑如何被用作心理状态的映射,而非仅仅是情节的推进工具。探讨的焦点在于:当叙事不再是唯一的驱动力时,电影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应如何衡量? 其中一篇长文深入剖析了“慢电影”现象。它不是对节奏的简单放缓,而是一种对时间本身的戏剧化处理。通过对长时间固定镜头的精妙布局,作者展现了生活细节的纹理如何被放大,从而揭示出日常生活中潜藏的哲学意味。这种对“无事发生”的着迷,实际上是对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和快速消费的反拨,寻求一种更具沉思性的观看体验。 第二部分:文本的迷宫——类型片的解构与文化寓言 本书的第二辑转向对类型电影的细致解剖。科幻、黑色电影(Film Noir)、西部片等经典类型,在当代语境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些文章主张,类型片绝非简单的娱乐公式,而是承载着特定时代集体焦虑和意识形态的容器。 我们仔细考察了赛博朋克美学如何从对技术乌托邦的憧憬,迅速滑向对数字异化和身份危机的深刻恐惧。电影中的霓虹灯、永恒的雨夜和被植入的记忆,被视为当代社会中权力结构和信息控制的视觉隐喻。同时,对黑色电影的重访,着眼于其主角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不再是简单的道德对立,而是介于善恶之间的灰色地带,反映了后真相时代中个体道德选择的艰难性。 此外,有数篇评论关注了跨文化改编的挑战与陷阱。当一种文化叙事被植入另一种文化土壤时,原有的象征意义如何被扭曲、强化或消解?这些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文化挪用的层面,更深入到权力关系——谁有权讲述什么故事,以及这种讲述对原初文本意味着什么。我们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电影语言如何被“翻译”,以及这种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意义流失与增益。 第三部分:身体的政治——影像中的在场与缺席 第三部分聚焦于身体、空间与权力之间的复杂互动。电影作为一种极度依赖视觉和听觉的媒介,其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往往是社会政治态度的最直接表达。 作者对纪录片本体的探讨尤为深入。纪录片如何平衡其“客观再现”的承诺与“主观介入”的必然性?本书收录的评论对那些挑战传统纪实美学的作品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例如那些采用高度风格化、近乎虚构手法的纪录片。它们揭示了“真实”本身就是一种被构建和协商的产物,纪录片的工作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通过选择和剪辑,构建一种“可信的幻觉”。 空间议题是本部分的另一个核心。城市景观不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成为了角色本身。从拥挤的后工业城市到被监控的封闭空间,电影如何利用建筑结构来表达社会隔离、阶级鸿沟和个体的无力感?特别分析了那些利用长镜头来展现空间压迫感的作品,观众被“困”在镜头中,与角色的命运共同体验空间的局限性。 最后,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屏幕上的“在场”问题——演员表演的本质。在数字后期和CGI日益普及的今天,人类演员的身体性还剩下多少?通过对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作者试图找回电影中那种原始的、未经修饰的身体能量,对抗影像的过度技术化倾向。 结语:无尽的银幕之上 本书的整体取向是探索电影作为一种持续的、开放的对话方式。它拒绝给出最终的、权威性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想象力的方式进入电影的世界。每一篇文章都力求成为一把钥匙,开启通往更深层文本与时代精神的路径,确认电影艺术在信息洪流中依然保持其作为思考和感知的强大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迟滞感”,但这种迟滞并非负面的,而是一种被强迫慢下来的、深思熟虑的阅读节奏。作者的文字风格如同她所评论的某些经典之作,节奏感极强,但并非直线性推进。你会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某个长句中嵌套的复杂从句,或者某个精妙的比喻。其中关于“蒙太奇的断裂与重构”那一章,简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意识流表演。她描述剪辑点如何制造出一种“时间上的错位幽灵”,这种描述本身就极具画面感。我尤其欣赏她对于那些被主流评论界忽视的“边缘叙事”的关注,那些夹缝中求生存的边缘人物,在她的笔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和阐释深度。这不像是学院派的冷峻分析,更像是老朋友之间带着敬畏感的私语,谈论着那些在光影背后默默流淌的情感基底。每次读完一篇文章,我都会立刻产生一种冲动,想要重温那些被提及的影片,用她提供的新的滤镜去重新观看,体验那种被重新定义的观看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韧性与穿透力。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消遣的杂志摘编,而更像是一本需要耐心“磨”的工具书,但这个工具箱里装的却是思想的凿子和情感的雕刻刀。其中论及某位特定导演的创作高峰期时,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从早期的剧本草稿、现场的花絮照片,到最终成片的细微光影变化,层层剥开,试图还原创作者在特定历史和社会压力下的抉择轨迹。这种扎实的考据功夫,让她的观点不仅仅停留在美学层面,更具备了坚实的文本支撑。我尤其赞叹她对于“声音设计”在构建心理空间中的作用的探讨,那一段文字的描述性极强,仿佛能听到那些被刻意压制或突然放大的环境音效,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耳膜。整体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对电影艺术的虔诚与批判精神的完美平衡,它教导我们如何更深入地“看”电影,而不是仅仅被电影“看”我们。

评分

坦白讲,初读时,我被其中大量专业术语和对晦涩难懂的艺术电影的提及略微震慑住了,感觉像初学者误入了专家的研讨会。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杨远婴的叙事方式有一种奇特的包容性。她并不会因为对方是“艺术电影”就进行不加批判的赞美。她擅长使用一种看似戏谑却极度精准的语言,去解剖那些自命不凡的作品中存在的空洞和矫饰。比如她讽刺性地描述某部新浪潮影片中过度追求“真实感”而导致叙事涣散时所用的比喻,那种尖锐又充满智慧的幽默感,让人会心一笑,同时也醍醐灌顶。她对于电影文化中“偶像崇拜”现象的剖析也十分到位,揭示了观众在面对大师作品时,常常陷入盲从的陷阱。这本书就像一面精心打磨的棱镜,将电影界形形色色的光线折射出复杂而多面的光谱,让你意识到,真正的鉴赏,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而非集体共识之上的。

评分

这部电影文选,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独特的诗意和疏离感,让人忍不住想探究作者眼中世界的轮廓。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杨远婴对影像的捕捉与解构,远超出了简单的观影记录或评论范畴。她似乎拥有一种近乎拓扑学家的能力,能够在一帧帧流动的光影中,找到那些隐藏的、决定性的结构和暗流。比如,她对于早期默片中肢体语言如何超越对白去构建叙事张力的分析,那种细致入微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仿佛是将银幕上的运动拆解成了最基础的几何元素。她不满足于“这部电影讲了什么”,而是追问“这部电影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这种发生如何触及我们感知经验的边缘”。文中所提及的几篇关于实验电影的论述尤其精彩,她没有将这些晦涩难懂的作品视为艺术精英的小众把戏,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打破既有视觉语言惯性、重塑观众与屏幕关系方面的先锋性。这种批判性的洞察力,既有深厚的理论底蕴支撑,又不乏对日常观影经验的敏锐捕捉,读来酣畅淋漓,仿佛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进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电影迷宫。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传统电影史观中注入的“身体在场”的维度。作者似乎坚信,电影的意义不仅存在于银幕之上,更存在于观众席上身体的感知和呼吸之中。她描绘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场域中,观众群体对于银幕上影像所产生的集体情绪共鸣,那种物理层面的震撼和感染力,是通过书面文字极难复刻的体验。她成功地将“观看”这个主观行为,置于一个社会学和现象学的框架内进行审视。特别是在讨论某些具有强烈政治隐喻的影像时,她对观众如何“心照不宣”地接收和解读那些未被言明的符号,进行了极为细腻的心理侧写。这种对“共犯结构”的探索,让整本书的基调变得厚重而富有历史感。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把电影视为娱乐产品或纯粹的文本,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参与建构的文化事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