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上映的54部电影》收录了54部著名导演的未完成作品,详细记述了电影在制作过程中经历的重重磨难,为您揭晓影片从诞生到消亡、引人入胜却又令人心碎的多舛命途,是一部展现大银幕背后不为人知之事的另类电影发展史。
本书收录了珍贵的电影剧本节选文字、分镜图、概念设计草图和部分现存影像资料。16位知名设计师遵循影片主创最初的设想,结合影片制作年代的时代特征,为所有未完成的影片设计了原创海报。
西蒙·布朗德(Simon Braund),英国作家,现居洛杉矶,已连续十多年担任《帝国》杂志的特约编辑。他同时为《星期日泰晤士报》、Q、Time Out等报刊撰稿,还曾详尽记录了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试图将弗兰克·赫伯特的作品《沙丘》改编成电影并最终失败的历程。
第 1 章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从圣赫勒拿岛归来
马背沙拉上的长颈鹿
墨西哥万岁
火星公主
布拉柴维尔
耶稣基督
世界大战
法官不得保释
第 2 章 20世纪60年代
濒临崩溃
创世记
地狱
朱塞佩·马斯托纳之旅
万花筒
拿破仑
堂吉诃德
第 3 章 20世纪70年代
长袜子皮皮:世上最强壮的女孩
小丑那天哭了
风的另一边
暴风雨
沙丘
核弹头
星际迷航:泰坦之星
谁杀死了小鹿斑比?
第 4 章 20世纪80年代
夜空
粉红豹系列:浪漫爱情
得克萨斯人
迈阿密月影
樱桃园
大厦将倾
大都会
白色旅店
列宁格勒
第 5 章 20世纪90年代
火箭罗尼
诺斯托罗莫
乌龙侦探
朱雅利安文件
十字军东征
感染地带
超人幸存
第 6 章 21世纪
蝙蝠侠:元年
舰长和鲨鱼
白海逃亡
光晕
来自上海的女人
烈火之门
角斗士2
白色爵士舞
黑洞
审判芝加哥七君子
项塔兰
脑中钉
双子杀手
弗兰克对弗朗西斯
波茨坦广场
暂时无法上映的电影
撰稿人
电影海报设计师
部分参考书目及网站
索引
图片来源·致谢
从圣赫勒拿岛归来
RETURN FROM ST. HELENA
导演:查理·卓别林 主演:查理·卓别林 时间:20 世纪20 年代至30 年代 国家:美国 类型:喜剧
制片方:联美(United Artists)
1952年离开美国之后,查理·卓别林移居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小镇维威(Vevey),居住在一座设备齐全的别墅之中。别墅工作人员中有一位古董专家,他的职责之一便是保护4大箱拿破仑时期的遗留物品:卓别林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收集这些古董,制服、帽子、马镫、手套、银器、信件等都在他的收藏之列。此外,拍摄一部拿破仑传记片——亲自饰演拿破仑,并启用御用女主角埃德娜·普文斯(Edna Purviance,她曾一度是卓别林现实生活中的情人)饰演约瑟芬皇后(Empress Josephine)——这也是他多年的夙愿。
为百万人所热爱
20世纪20年代的卓别林如日中天,饱受赞誉,似乎很有可能会被名誉和成千上万人的阿谀奉承冲昏头脑。他无疑是一位喜剧天才,但他真的有能力在剧情片中饰演拿破仑吗?小流浪汉真的能变身小下士吗【译注:小流浪汉(The Little Tramp)是卓别林最具代表性的银幕角色,小下士(The Little Corporal)则是拿破仑的绰号】?然而事实上,卓别林是认真的:他为这个从未修成正果的项目神魂颠倒了近20年。
电影明星的自大和傲慢并不是卓别林着迷于拿破仑的原因,19世纪90年代他在贫穷困苦中度过的童年和当时破落如同狄更斯笔下世界的伦敦街巷才是这种执着的真正根源。“我对我的父亲几乎没有记忆,我完全不记得他曾跟我们生活在一起,”1964年卓别林在自传中写道,“我母亲说他长得像拿破仑。”另外,据卓别林回忆,他的母亲十分迷恋约瑟芬皇后,会为他和哥哥西德尼(Sydney)表演拿破仑的故事。几十年过后,卓别林与玛丽·皮克福德(Mary Pickford)、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和导演D.W.格里菲斯(D.W. Griffiths)于1919年创建联美电影公司,并开始为新项目物色演员。拍摄拿破仑传记片的念头此时再度抬头——不过,相较于实现个人愿望,他考虑的更多的是普文斯的前途。
当时28岁的埃德娜·普文斯随着年龄的增长散发出愈发浓重的主妇气质,在银幕上下都无法称职地担任卓别林的情人。事业下滑让她自信全无,依赖酒精,需要鼓励。也许是愧疚作祟,当时与她结束了事业合作和恋爱关系的卓别林想要为她提供一个重整旗鼓的机会。“在开始我在联美的第一部电影之前,”他回忆道,“我希望给埃德娜一次饰演主角的机会。”他拒绝了对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德斯(Euripides)的经典作品《特洛伊妇女》(The Trojan Women)的改编(这样看卓别林饰演拿破仑还算不上天方夜谭),一心专注于约瑟芬皇后的故事。然而很不幸,埃德娜·普文斯无法胜任这个角色,另外,随着对约瑟芬故事不断深入地探索,拿破仑很快取代了普文斯成为了卓别林关注的焦点。
1931年为《城市之光》(City Lights)巡回宣传期间,卓别林经一位助手推荐开始阅读一本有关拿破仑的浪漫小说:让-保罗·韦伯(Jean-Paul Weber)的这部作品讲述了法国将军战败之后被流放圣赫勒拿岛的故事。卓别林的哥哥西德尼认为这个故事有潜力成为一出优秀的家庭喜剧,在他的敦促下,卓别林开始尝试购买该小说的电影版权。随后在巡回宣传中与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hill)的相遇进一步坚定了他的信念。丘吉尔十分崇拜拿破仑,看好这部影片的喜剧潜力——尤其是其中拿破仑洗澡的场景。
1974年夏,环球影业(Universal)的高管西德·谢恩伯格(Sid Sheinberg)拜访了该公司投资的一部影片的片场,这部影片当时正在科德角海岸附近进行拍摄。他没有指望这是一次愉快的旅行。这部影片问题重重,350万美元的预算眼看就要暴增至3倍,进度更是严重落后。执导影片的导演非常年轻又没有什么出名的代表作,拍摄进展令人担忧:剧本被一次次地大幅修改,剧组成员愈发不愿服从指挥,演员们则好斗、不能忍受彼此的存在,对他们参演的电影也没有丝毫的信心(“一部烂片,”这是主角之一对该片的评论),特效的制作几乎让剧组破产却一直没有成功。就连导演本人——一位27岁的大学辍学生,此前只拍摄过一部长片——都承认他曾经考虑过故意从楼梯上摔下去逃过这一劫。
制片方高层的怒火和严密监控让谢恩伯格压力巨大,他甚至做好了开除导演、终止影片拍摄的准备。然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对这部影片的信念和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影片的坚持打动了他,让他最终决定支持导演的努力。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大白鲨》(Jaws,1975)后来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之一,也引领了现代大片时代的到来,永远改变了好莱坞制作和营销电影的方式。然而,历史上还有很多影片看似比《大白鲨》更有潜力,最终却没有那么幸运。
优秀的剧本、足够的预算、发行网络、演员档期、技术工作人员、合适的导演、符合明星要求的精美预告片等等——只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全部到位,一部影片才有可能被拍摄完成,那些真正走上大银幕的电影可以说简直就是人间奇迹。当然,每年都有很多电影被拍摄完成——有些根本让人不能理解;比如《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1990)、《学警出更》(Police Academy)的几部续集以及艾迪·墨菲(Eddie Murphy)近期的几部作品。然而,大量的其他影片在制作过程中夭折,无人怀念,无人哀悼。确实,大部分夭折的影片没有被拍成是因为有人及时意识到把它们拍出来是对时间、人力和大量金钱的浪费。然而,正如本书名字所表达的那样——不少因为制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而夭折(或者说没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影片令人扼腕叹息,它们有的见证着破碎的艺术理想,有的则荒唐到令人目瞪口呆、无法挪开视线——这两类夭折的影片都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赞扬这本书的排版和资料的丰富程度,这对于一本研究“未完成作品”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插图的使用恰到好处,那些模糊的片场照、充满年代感的提案海报,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故事。它仿佛是一个时间胶囊,打开后散发出浓郁的胶片气息和旧好莱坞的浮华与苍凉。虽然最终我们无法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电影,但通过这本书提供的细节,我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了,我甚至开始在脑海中“重构”这些电影的配乐和剪辑节奏。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所有热爱电影的“硬核粉丝”的一份厚礼,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伟大(或仅仅是充满潜能)的幽灵,在电影历史的长廊中徘徊不去的身影。这是一种别样的、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它那种近乎“考古发掘”的严谨态度所折服。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血去搜集那些近乎失传的资料。每一部“未出世”的作品都被细致地解剖开来,分析其核心概念的独特性和它当年可能带来的影响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未能成型的视觉效果和场景设计时所采用的笔触,那种冷静的叙事下,隐藏着对逝去可能性的深深惋惜。比如,书中对那部传闻中具有革命性视觉语言的史诗片,描述了其分镜草图和当时特效团队的设想,这让我几乎能在大脑中构建出那部电影的样貌。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史,更像是一部关于“电影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如何夭折的)”的案例研究。它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其诞生的过程也充满了九死一生的挣扎。对于一个想了解电影工业全貌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且宝贵的“反向”视角。
评分这本“无法上映的54部电影”的提法简直是影迷的福音,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在幕后挣扎、最终未能与观众见面的项目充满兴趣,它们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种未被实现的艺术构想,或者是一场商业上的巨大赌博。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每一部电影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这部电影没拍成”的表面,而是去探索它为何“无法上映”。是剧本的争议性太大?是资金链断裂的戏剧性过程?还是因为某些不可抗拒的政治或市场因素?我希望作者能呈现出丰富的幕后资料,比如原始的剧本片段、概念艺术图、甚至导演和制片人的访谈记录。如果能通过这些“幽灵电影”的案例,让我看到电影工业运作的复杂性、创造力的脆弱性,以及那些“如果……就好了”的平行世界,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在当时看来极具前瞻性,但因各种原因胎死腹中的科幻或奇幻巨制,那种想象力的枯萎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巧妙,它并没有按照时间线或者类型去简单划分,而是似乎更侧重于展示不同类型项目失败的“模式”。有些是概念太超前,市场无法消化;有些是主演或导演的个人争议,导致整个项目被连坐;还有一些则是纯粹的金融灾难。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几部“野心过大”的导演作品的分析,那些项目往往拥有最令人兴奋的概念,但最终却因为技术或预算的限制而无疾而终。书中详细比较了这些电影的原始目标和最终被搁置的原因,这种对比极富启发性。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伟大的点子,在没有合适的技术和资本支撑时,是应该被暂时封存,还是应该在妥协中面世?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精彩的“反例”,帮助我们理解一部电影成功的复杂性,远不止于一个好的剧本和明星卡司那么简单。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八卦和猎奇的“电影秘闻录”,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那些“被取消的项目”,而是将这些案例放置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作者对好莱坞制片体系的运作逻辑,以及资本如何扼杀艺术创意的剖析,非常犀利到位。读到某些原本极具社会批判性的剧本,因为触及了敏感的政治红线而被雪藏的过程,让我对“自由表达”的边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文字的风格也很有感染力,时而像一位资深制片人讲述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的无奈,时而又像一位电影史学家在做冷静的学术分析。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即便是对电影制作流程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些光影梦想破碎时的巨大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