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女人的窥镜

他者女人的窥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露西·伊利格瑞 著
图书标签:
  • 女性视角
  • 心理
  • 情感
  • 婚姻
  • 家庭
  • 社会
  • 人际关系
  • 成长
  • 小说
  • 现实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925703
版次:2
商品编码:121643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文科学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们可以设想,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女性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她不能意识到她这样做的同时,其实是放弃自己与自身想象之间的关系的特性,通过成为“女性”,在话语中使自己屈从于客体化。一旦她宣称她认同男性主体时,她便再度将自身客体化为男性主体。这是否是一种在自身内重新将自身认做缺失的(母亲—女性)客体的主体?

  主体性拒绝接受女性,作为表现、话语及欲望的客体。这无疑为每个无法精简的政体提供了财政支持。女性在可能的想象中失去自身固有的特征,这一情况是可以想见的。另一方面(客体)作为水准基点较之于主体更具最终的决定意义。因为男人可以借着反弹冲开一些客体目标而保存自身。如果没有“大地”供其压迫、压抑,供其劳作,供其表达无尽的(为己的)欲望,如果没有(女性)自身在理论中的晦暗不明的麻烦,那么“主体”的“先在”还剩下什么呢?如果大地自行旋转,尤其转向自身,也许会挫败主体的勃起,并且有可能使其丧失高度和穿透力。那么,从什么开始暴动呢?在什么之上演练他的权利呢?并且从哪里开始切入呢?


作者简介

  露西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 1931-)法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曾分别获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三个博士学位。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有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他者女人的窥镜》(1974)、《非一之性》(1980)、《东西方之间》(1999)。出于反思与批判的目的,露西·伊利格瑞的《他者女人的窥镜》从内容到结构都具有强烈的革命性色彩:它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由弗洛伊德始,至柏拉图终——这是一个颠倒了正常时间顺序的书写,但中间章节又是按哲学家们出现的历史顺序进行论述的——这难道不正是一个“窥镜”吗?借助“窥镜”揭示传统哲学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同一性逻辑,使女性从以男性为标准的逻辑中解放出来,不再作为“他者”,重新发现、确立女性的主体身份正是伊利格瑞的目的所在。


  译者简介

  屈雅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性别文化批评。


  赵文: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李欣: 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康德哲学。


  霍炬:200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获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目录

译著前言………………………………………… 1

英译者致谢…………………………………………… 1

上 部 古老的对称梦幻的盲区

第一章 女人,科学的未知数 ………… 3

第二章 小女孩(仅)是一个小男孩 …… 28

第三章 她的终点就在她的起点中吗?……… 46

第四章 另一个“原因”——阉割 ……70

第五章 阴茎羡嫉...... 90

第六章 成长为女人的痛苦之路 ………… 10

第七章 一种真正忧郁的性征 ………………113

第八章 阴茎=父亲的孩子…… 129

第九章 阉割的延迟行为 …………… 146

第十章 不可缺少的被动性高潮 ……………167

第十一章 女性同性恋 ...............183

第十二章 一种不可行的性关系.........196

第十三章 “女性是某种特征缺乏的结果”...... 211

中 部 镜子

第十四章 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于男性 ......249

第十五章 少女雕像:年轻处女,眼睛的瞳仁 ...... 279

第十六章 在柏拉图著作的索引中女人 ............ 288

第十七章 如何构想(孕育)一个女孩?............304

第十八章 不纯粹的透明之物 ................319

第十九章 ......并且如果,拿一个才死不久的(男)眼球来说...345

第二十章 女性的秘仪 .....................371

第二十一章 先验的谬论 ...................397

第二十二章 公共体的永恒反讽 .............424

第二十三章 容积——易变流动性 ...........453

下 部 柏拉图的“子宫”

第二十四章 舞台设置 ............ 487

第二十五章 话语 .................515

第二十六章 避免(男子气的)歇斯底里........ 537

第二十七章 洞穴的“出口”.................. 555

第二十八章 需要聚集和调整目光的时候 ........565

第二十九章 父亲的视力:没有问题的历史的结果 ...... 585

第三十章 永远相同的形式 ..................602

第三十一章 教养的完成 .....................618

第三十二章 哲学中的生命 ...................634

第三十三章 神的知识 .......................653

第三十四章 口齿不清的中介人: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裂隙 ......672

第三十五章 返回父亲之名 ........... 684

第三十六章 女人的“快感” ..........701

译 后 记……………………………………… 727


精彩书摘

  《他者女人的窥镜》:
  这条被遗忘的阴道。这个迷失的、闲置无用的,处于内与外、正与负之间的“路”,与这样的结果同时存在,即所有的分歧最终都成为比例、函数、关系,以便能够被划人同一性原则,在一个、同一性个体、综合、有序中进行记录和假定。它无声地、无形地指定着子女们的相似和不同。即便是那些看上去可以为清楚明白的东西命名或是理解它的所指的东西,例如太阳。再如真理,或是善,或是父亲,或是阳具?也是如此。因而,在差异的中心,(?)或者说在它的发源地,规定那些被如此命名的泉源或水源,就从理论上保证了它的行为,特别是作为一个十足的他人或他者的行为。但是以这种方式,无论用什么来保证差别的作用,对于已有的多重差异,或者对更正确的差异行为来说都是异质的。因为一旦那颈状物、走廊、过道被忘记,这些差异便已被包装得远离真实了。只有那些在同一性条件下被标准化的差异游戏,或者符合相似性原则的,在不可表述的、不可视的对于子宫的解释过程中被重新标定的相似性原则的差异游戏,才被允许运作。在被投影所环绕的、有限的视野内(这个视野内子宫以隐喻方式呈现)关于差异的舞蹈比赛已经结束,所有关于外界的秩序的和自身的分数都已经决出,以适应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以及关于它们的隐喻。对于放逐、置换事实的隐喻来说:被湮灭的通道、颈状物、过渡物都被安置在类似家族的相似性格局中。
  ……
《他者女人的窥镜》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观察、映照与重塑的深刻探索。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故事线,而是深入解析“他者女人”这一概念在我们社会认知中的多重意象,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窥镜”这一隐喻,审视、理解乃至构建我们对女性群体的认知。 第一章:窥镜的缘起——社会建构的凝视 “他者女人”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的形象被无数双眼睛打量、解读、定义。这些“凝视”来自男性主导的叙事,来自父权制的文化逻辑,也来自我们自身习以为常的观察方式。这本书试图揭示,这种“凝视”是如何一步步将女性塑造成“他者”,将她们置于一个被观看、被评价、被规训的位置。 我们从古老的传说、神话、宗教叙事入手,探究早期社会中女性的象征意义。是大地母亲的丰饶,还是潘多拉的灾祸?是雅典娜的智慧,还是阿佛洛狄忒的诱惑?这些早期意象,虽然遥远,却为后世对女性的想象奠定了基础。接着,我们转向文学、艺术与哲学中的经典描绘。从莎士比亚笔下性格各异的女性角色,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女性的解读,再到20世纪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每一次文化浪潮都在不断地重新定义“他者女人”的边界和内涵。 “窥镜”在此章中被引入,它象征着一种不平等的观察关系。观看者拥有主动权,而“他者女人”则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她们的形象被观看者的欲望、恐惧、期待所塑造。这种观察并非纯粹的中性行为,而是充满了权力运作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本书将剖析这些“窥镜”的材质,它们是由媒体的娱乐化倾向、学术研究的学科偏见、日常生活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我们内心深处难以察觉的潜意识所构成。 第二章:镜中幻影——被塑造的形象与真实的自我 在“他者女人”的意象中,我们看到无数被塑造的幻影。这些幻影可能是在消费主义浪潮中被推崇的“完美女性”形象,她们拥有令人艳羡的外貌、身材、财富,似乎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成功与幸福。也可能是媒体上被标签化的“女性困境”,例如“剩女”、“全职妈妈的牺牲”,这些标签虽然捕捉到了一些社会现象,却常常简化甚至扭曲了女性个体的复杂性。 本书深入分析这些镜中幻影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如何影响着女性自身的自我认知。当我们不断地在各种“他者”的镜子里审视自己时,真实的我,那个有着独特经历、情感和追求的个体,是否会被这些映照出的幻影所淹没?“他者女人的窥镜”不仅照出外部的影像,也投射进内心,引发身份认同的困惑与挣扎。 我们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他者女人”形象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着女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从东方女性的温婉贤淑,到西方女性的独立自主,这些刻板印象是真实,还是又一种凝视的产物?本书将挑战这些二元对立的标签,揭示个体女性经验的丰富与多元。 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女性如何反思并超越这些“镜中幻影”。当女性意识到自己正被置于“他者”的位置,被各种预设的框架所衡量时,她们会如何回应?是顺从,是反抗,还是寻找属于自己的视角?这一章将聚焦于女性个体在面对社会建构的形象时,所经历的内心冲突、自我发现与重塑的过程。 第三章:打破镜面——主体的觉醒与叙事的重写 “他者女人的窥镜”并非牢不可破。当个体或群体开始意识到被观看、被定义的事实,并对其产生质疑时,打破镜面的进程便开始了。这一章将探讨女性如何从被动的观看对象转变为积极的观看主体,如何重新掌握叙事的权力。 女权主义运动的各个阶段,都是打破“他者女人”凝视的重要力量。从早期争取投票权、教育权,到20世纪关于身体自主权、性解放的讨论,再到当代对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深入理解,女性主义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性别权力结构,瓦解着固有的“他者”定义。本书将回顾这些历史性的突破,分析其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我们也将关注个体女性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来重写自我叙事。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独立媒体、社会行动,都成为了女性发出自己声音、呈现自己经验的平台。那些曾经被视为“不被看见”或“被误解”的女性故事,在这些新的叙事空间中得以被讲述,被传播,从而构建出更真实、更全面、更具力量的女性形象。 “窥镜”的意象在此章中被重新解读。它不再仅仅是单向的观看工具,而可能演变为一种自我反思的工具,一种理解他人的媒介。当女性以“我”的视角去审视“他者女人”时,这种审视可能不再带着预设的偏见,而是充满了同情、理解与共情。本书鼓励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审视自己手中的“窥镜”,反思自己的观看方式,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着对“他者女人”的构建与解构。 第四章:折射的未来——多元共生与新的视界 《他者女人的窥镜》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探索一种可能性的未来。当“他者女人”的标签逐渐消解,当基于刻板印象的凝视被多元、平等的理解所取代,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一章将展望一个更加多元共生的社会图景。在这里,女性不再被简单地归类或定义,而是作为个体,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在艺术、科学的各个领域。男性也不再被束缚于传统的“男性气质”的牢笼,而是可以更自由地表达情感,参与到育儿与家庭生活中。 本书将探讨“看见”的重要性。看见女性的多重身份,看见她们的脆弱与坚韧,看见她们的平凡与伟大。看见个体差异,理解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女性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并寻求包容与支持。这种“看见”,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立场,用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去学习。 “窥镜”的意象在这一章中获得了更积极的意义。它可能是一种“共情之镜”,让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也可能是一种“自省之镜”,促使我们不断审视自身的偏见与局限。最终,我们希望通过对“他者女人”的深刻洞察,能够培养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观看方式,一种能够看到每一个独立个体价值的全新视界。 本书不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女性群体的报告,也不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简单批判。它是一次关于“观看”与“被观看”的哲学式追问,一次关于社会建构与个体自由的辩证思考,一次关于打破刻板印象、重塑认知的行动倡议。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拿起属于自己的“窥镜”,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被我们误读的女性形象,并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理解、尊重与平等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奇的是它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技艺,可以将日常的词汇组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它的句子长度和复杂性变化多端,时而出现简洁如箴言般有力的短句,像重锤一样敲击心灵;时而又展开冗长而华丽的排比,堆砌出一种近乎巴洛克式的复杂美感。这种语言风格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节奏感。我甚至会特意停下来,反复阅读某些段落,仅仅是为了欣赏其内部音韵和结构的美感,它们本身就具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这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叙述,更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表达,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字力量的边界可以被推到何种程度。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氛围营造是顶级的。它创造了一个几乎可以触摸到的、压抑而又充满张力的世界。场景的描绘极其逼真,无论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还是光线刺眼的公共空间,都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更重要的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刻画,与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不确定性形成了完美的共振。这本书读完后,会留下一种奇特的后劲,一种挥之不去的“在场感”。仿佛你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的旅行,虽然身体回到了原地,但灵魂依然被困在那个由文字构建的、充满暗示和未解之谜的维度里,时不时地会想起某个特定的光影、某句未被完全理解的对话。它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而非一次消遣。

评分

从主题的深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思考平台。它似乎毫不避讳地探讨了那些令人不安、难以言说的社会边缘议题。作者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将一团团灰色的、相互矛盾的观点和情感抛给读者,任由其自行消化。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智力上的“被冒犯”——不是被冒犯了内容本身,而是被内容所呈现出的复杂性,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审视自己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某些前提。这种毫不留情的真实感,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近乎冷峻的批判精神。它促使我反思,我们是如何在既定的社会框架内,定义和看待那些“非主流”或“他者”的存在的。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巧,它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如同多面棱镜折射出的景象组合。起初,这种跳跃性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感觉像是拿到了一个被打乱的拼图盒,线索散落各处,缺乏明确的指引。然而,一旦你适应了作者设定的这种阅读“迷宫”,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每一个片段,无论看似多么不相干,最终都会以一种近乎宿命的方式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宏大而震撼的整体图景。我花了很大力气去梳理这些时间和空间的交错,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它考验读者的专注力和联想能力,绝非可以“走马观花”地浏览过去。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揣摩的哲学论著,只不过被包裹在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外壳之下,每一层剥开,都有新的思考被激发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清冽的质感,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画廊,每一笔触都小心翼翼,却又饱含深意。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时而缓慢铺陈,如同冬日里融化的冰雪,层层叠叠地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时而又陡然加速,像疾风过境,将读者卷入一场情绪的漩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微小的动作、不经意的眼神交流,都被赋予了不寻常的重量,暗示着更深层次的张力。它不是那种直白地告诉你故事的走向的书,而是需要读者主动去拼凑、去体会的作品。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读完后,脑海中久久萦绕的不是情节本身,而是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难以言喻的、关于存在与疏离感的氛围。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想起一些欧洲文学中那种对个体精神困境的深刻剖析,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身与周遭世界的微妙关系。

评分

包装完整。装帧好。有参考价值!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呢。

评分

书特别旧,感觉像是二手书,不好,不值。

评分

可以..........

评分

这本压的太厉害

评分

经典启蒙。

评分

可以的可以的可以的……

评分

可以..........

评分

这本压的太厉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