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哲学研究人员,哲学专业师生,哲学爱好者 本书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书中,作者讨论了一些重要的解释学、现象学、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宗教现象学、符号学、语义学、存在论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重要著作,涉及解释学、现象学、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宗教现象学、符号学等。上述思想流派对各种社会和思想现象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解释。利科认为这些相互竞争的解释同等有效,它们之间的冲突恰恰说明了解释具有不可化约的多元性,因而,利科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反思解释。这种解释不是要取消解释的冲突,不是要把各种相近的或冲突的解释整合在唯*的解释之中,而是要让它们相互对话、沟通,并希冀通过对既显又隐的多重语义学意义进行解释,且以反思为中介来*越现象学与心理分析、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之间的对立和背反。
作者简介
保罗·利科,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重要的解释学家之一。曾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巴黎大学教授,并为美国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11月,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有人文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主要著作:《意志哲学》、《解释的冲突》、《活的隐喻》、《时间与叙事》等。
译者简介:莫伟民,哲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当代法国哲学。主要著作:《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主要译作:利科的《解释的冲突》,福柯的《词与物》,利奥塔的《后现代道德》(合译)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生存与解释学
第一部分 解释学与结构主义
第一章 结构与解释学
第二章 作为解释学问题和语义学问题的双重意义问题
第三章 结构、语词、事件
第二部分 解释学与心理分析
第一章 意识与无意识
第二章 心理分析与当代文化运动
第三章 对弗洛伊德的一个哲学解释
第四章 解释中的技术与非技术
第五章 艺术与弗洛伊德的系统分类学
第三部分 解释学与现象学
第一章 纳贝尔论行动和符号
第二章 海德格尔与主体问题
第三章 主体问题:符号学的挑战
第四部分 被解释的恶之象征
第一章 “原罪”:意义的研究
第二章 象征符号的解释学与哲学反思(一)
第三章 象征符号的解释学与哲学反思(二)
第四章 破除归罪的神话
第五章 对惩罚神话的解释
第五部分 宗教与信仰
第一章 为布尔特曼著作法文版所作的序言
第二章 依据希望而获得的自由
第三章 罪行、伦理学和宗教
第四章 宗教、无神论和信仰
第五章 父子关系:从幻想到象征
文章来源
引文出处
术语对照表
人名对照表
后记
前言/序言
利科哲学的出发点是反思,他的解释学是一种反思解释学。利科的反思解释学希冀对既显又隐的多重语义学意义进行解释并以反思为中介来超越现象学与心理分析、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之间的对立和背反。然而,利科所讲的反思不是指能生存和能思考的意识自身所作的自身设定,并不是直接意识的明证性。因为自我并非既有的,自我的设定就必须通过其行动才能得到重新把握。也就是说,利科注重的是反思的实践维度和伦理维度,而轻视传统反思哲学所聚焦的反思的认识维度。“反思的目标,就是要在自我求生存的努力和求存在的欲望中去把握自我。”而伦理学的使命就是占有我们为生存而做出的努力,“在这种彻底意义上说,伦理学就在于对我们为存在而做出的努力进行逐渐的占有。”利科因发现斯宾诺莎的努力(conatus)与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欲望(eros)之间具有同一性,而把努力与欲望融为一体,把它们看作这种自我在“我在”这个第一真理中进行的自身设定的两个方面。利科重申反思必须包括意识的考古学和末世论,以期把心理分析的解释与宗教现象学的解释融合在一起。
利科赞同弗洛伊德坚定的反现象学态度,反对那首先占据着“我思,我在”之奠基行动地位的虚假我思,要通过抛弃虚假意识来发现反思主体。利科一方面要与意识哲学划清界限,反对胡塞尔现象学赋予意识任何绝对的优先权,另一方面又要保留主体哲学,反对列维一斯特劳斯因混淆符号学层面与语义学层面而只谈思想的无意识范畴从而抛弃主体。符号学领域并不具备主体,也无需主体,但我们需要从符号过渡到意义,从符号学过渡到语义学,从无主体回归到主体。当然利科所想要的主体是通过语言而在存在中定位的,绝非意识自身对自身进行绝对的直接的定位。
利科反对肇始于狄尔泰并由李凯尔特发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说明与理解之间的对立,强调说明与理解这两种方法始终是相互交织的:语言学和政治经济学就是最好的例证,如经济计量学就采用说明方法。因此,我们不能人为地把自然与人分割开来,把自然归于科学,把人归于解释学。
解释学文集:解释的冲突/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