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大家精要

陈寅恪/大家精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亮宽 著
图书标签:
  • 陈寅恪
  • 学术著作
  • 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大家文库
  • 精要
  • 传记
  • 历史人物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905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4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寅恪/大家精要》简要介绍陈寅恪的生平、学术研究及教学,其学术研究以历史学为主,涉及文学、语言学、文字学、宗教学等领域。他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当今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有着深刻意义,曾获学者季羡林高度评价。

作者简介

  马亮宽,1959年生,山东菏泽人。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聊城大学学报》主编。长期从事中国社会史、士人知识分子等专题研究。著有《齐鲁士人与秦汉社会》《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等,合著有《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等。在《近代史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

目录

第1章 家世和初学
书香世家
家学渊源

第2章 留学时代
少年赴日
留学欧洲及其收获
留学哈佛大学
柏林大学深造

第3章 执教清华大学
"三无"学人导师
独为神州惜大儒
参与学校事务
抵制国民党党化教育
校长风波

第4章 元和新脚终成军
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
狼狈为善
整理大内档案

第5章 动荡岁月
南迁遭遇
拒当文化汉奸
学人楷模
赴英就医
卖书买煤

第6章 栖身岭表
南下广州
拒迎北返
坚持己见
学界旗帜
告别教坛
暮年"膑足"
在劫难逃

第7章 思想与理念
坚持中体西用之思想
尊崇气节
自由独立之思想

第8章 西北史地研究
西北史地研究
敦煌学的奠基人
佛教史考证与研究

第9章 为不古不今之学
中古史研究
史诗互证

第10章 颂红妆
《论再生缘》公案
《柳如是别传》的撰写

第11章 志向与追求
续命河汾
藏山付托不须辞
附录
年谱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陈寅恪/大家精要》:
  陈宝箴父子都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举一例可以看出陈宝箴父子对子孙的希望和要求。他晚年给陈隆恪写了一个扇面,全文是:“读书当先正志,志在学为圣贤,则凡所读之书.圣贤言语便当奉为师法,立心行事具要依他做去,务求言行无愧为圣贤之徒。经史中所载古人事迹,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勿徒口头读过。如此立志,久暂不移,胸中便有一定趋向,如行路者之有指南针,不至误入旁径,虽未遽是圣贤,亦不失为坦荡之君子矣。君子之心公,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皆吾学中所应有之事。故隐居求志则积德累行,行义达道则致君泽民,志定则然也。小人之心私,自私自利,虽父母兄弟有不顾,况民、物乎?此则宜痛戒也。”陈宝箴此训诲之言写于陈隆恪少年时,此时陈宝箴已被罢官,他本人虽然蒙冤受屈,但对子孙的教诲、要求毫不降低,对社会也没有怨恨之意,其意蕴深远,其思想健康向上之情充分显示。虽然写给陈隆恪,但自然是针对所有子孙的,陈寅恪比陈隆恪小两岁.接受的启蒙教育及其生活氛围肯定是相同的。
  陈寅恪自幼聪慧好学,记忆力过人。在平和、安定的家塾中接受了传统的启蒙教育。六岁时入私塾从宿儒周大烈读书,他自己曾回忆说:“小时在家塾读书,又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陈宝箴父子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又有条件设立家塾.聘请名儒做教师教育陈寅恪兄弟。陈宝箴父子尊师重教,不仅对教师的选聘重视,而且对教育方法也相当注意,与家塾教师约定:不打骂体罚学生,不让学生死背书,除传统的教学内容外,还要教一些外文、算术等新科目的基础知识。
  童年的陈寅恪在宽松、平静的家塾中培养成了好读书、追求新知识的秉性,并且成为终生的习惯。他曾经对学生回忆幼年勤奋读书的经历:“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小油灯,藏之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印本之书,字既细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陈寅恪读书十分博杂,而基本典籍大多是少年以前阅读的。他表弟俞大维曾回忆说:“关于国学方面,他常说‘读书须先识字’。因是他幼年对于《说文》与高邮王氏父子训诂之学曾用过一番苦功。”同时经典书也读得很多,并且熟记在胸。正如俞大维所说:“我们这一代的普通念书的人,不过能背诵《四书》《诗经》《左传》等书。寅恪先生则不然,他对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因此《皇清经解》及《续皇清经解》,成了他经常看读的书。”“‘三通’序文,他都能背诵.其他杂史,他看得很多。”
  1901年,陈寅恪随父母迁居南京。开始入学堂读书,学堂除教授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外,还教授科学知识,如数学、英文、音乐等,并购置一些文体教学设备,将丰富的家中藏书存放其中,供学生阅读。陈寅恪在学堂不仅读了许多古书。还初步接受了科学知识,陈寅恪的侄子陈封怀曾回忆说:“六叔(寅恪)和几位叔叔都是在这种环境下,打下他们对国学的基础……祖父藏书很丰富,六叔在十几岁以及后来自日本回国期间,他终日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陈寅恪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养成努力向学的志向,奠定厚实的传统国学基础,并初步接受了新的科学知识,为出国留学系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创造了条件。
  ……
《盛唐诗歌的文化意蕴与艺术特征》 作者: 著名唐代文学研究学者 李鸿飞 出版社: 华夏文苑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唐代诗风流变图鉴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5080-9876-5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鸿飞教授深耕唐代文学研究三十余载的集大成之作,聚焦于盛唐时期(约开元至天宝年间)诗歌的创作高峰,力图穿透历史的迷雾,还原彼时文人心灵的真实图景及其艺术表达的精妙之处。全书不仅对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等人的核心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细读,更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哲学背景中进行多维度考察。 第一部分:盛唐气象的社会根源与精神底色 盛唐,一个充满自信、开放与活力的时代,其诗歌自然也展现出磅礴恢弘的气势。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唐代中央集权鼎盛、经济繁荣、文化兼容并蓄对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我们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完善如何为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使得诗歌成为他们抒发抱负、论述政见的重要载体。 文化根源方面,本书重点剖析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盛唐士人心灵深处的交融。李白身上体现的道家浪漫主义如何催生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王维晚年诗歌中对禅宗空灵境界的体悟如何转化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杜甫对社稷苍生的关怀,则深刻烙印着儒家“兼济天下”的伦理担当。本书认为,盛唐诗歌的伟大,正是在于这种精神底色的多元与厚重。 第二部分:艺术范式的革新与突破 盛唐诗歌之所以能超越初唐,并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在于其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彻底解放与创新。 1. 乐府精神的复兴与格律的成熟: 盛唐诗人不仅继承了汉魏乐府的叙事传统和现实关怀,更将其融入日益成熟的近体诗格律之中。本书详细辨析了盛唐律诗在对仗的工整性、声律的和谐性,以及如何通过微妙的字词选择来营造气势,例如对“入”与“出”、“开”与“合”的辩证运用。 2. 意象的突破与新变: 盛唐诗人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象库。传统的山水田园意象不再仅仅是隐逸的象征,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例如,对边塞景象的描绘,不再是简单的地理记录,而是与家国命运、个人豪情紧密结合的宏大叙事。本书特别关注了“月”、“酒”、“风雷”等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3. 语言的“活”与“真”: 盛唐诗歌摆脱了初唐宫体诗的雕琢之气,追求语言的自然流转和情感的直率表达。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唐前期和盛唐时期的作品,揭示了盛唐诗人如何将口语的生动性巧妙地融入典雅的诗歌形式中,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第三部分:诗人群像与流派的深度剖析 本书避免了将诗人简单分类的倾向,而是侧重于探讨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的互动。 李白: 探究其“谪仙”人格的形成,分析其诗歌中浪漫主义的“飞扬”与底层经验的“跌宕”如何相互支撑,构成其独特的艺术张力。重点解析了《将进酒》中对生命哲学的探讨,及其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深远影响。 杜甫: 聚焦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如何源于其“诗史”的担当。本书将杜甫的诗歌划分为“忧国”、“思家”、“怀友”、“咏物”等不同层面,揭示其在记录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中的历史价值。 王维与孟浩然: 探讨山水田园诗的“静”与“动”。王维的诗歌,尤其是晚期作品,如何捕捉瞬间的自然光影,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澄明境界,这是对盛唐物质繁荣背景下心灵需求的深刻回应。 边塞派的雄浑: 高适、岑参等诗人如何将地理的辽阔与个体的功名欲、乡愁融为一体,形成“盛唐气象”在边疆题材上的集中体现。 结语:盛唐诗歌的永恒价值 盛唐诗歌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极具光彩的一页。李鸿飞教授认为,其价值在于它以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一个民族最自信、最开放的精神状态。即便是千年之后,阅读这些诗篇,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充沛的生命力、对宇宙的敬畏以及对个体价值的坚定信念。 本书适合对象: 唐诗爱好者、文学史研究人员、高校文史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化精神感兴趣的读者。 --- 作者简介: 李鸿飞,著名唐代文学史家,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唐诗流变、敦煌文学及盛唐士人精神史。已出版《唐诗中的权力与审美》、《中晚唐诗歌的转向》等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其治学风格以严谨著称,擅长将文学文本与社会史、思想史相结合,阐发深刻,文笔流畅。 --- 读者评价摘录(试读版): “李教授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注释典故,而是真正进入到诗人的呼吸之中,读后对盛唐的理解提升了一个维度。” “尤其对王维禅意诗的分析,极为精辟,将晦涩的禅理与具体的诗境完美结合,令人醍醐灌顶。”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陈寅恪/大家精要》,我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陈寅恪先生的学术视野极为开阔,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多个时代与文明。他不仅精通中国史,对西域史、中亚史、甚至西方古典学都有着深入的了解。这种宏大的格局,使得他的研究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观察中国历史的独特地位与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例如,他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文化、宗教、经济上的交流与碰撞的生动写照。他能够将中国历史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而揭示出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普遍性。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学者,不仅在于他能告诉我们“是什么”,更在于他能启发我们“为什么”。《陈寅恪/大家精要》在这一点上做得淋漓尽致。陈寅恪先生在处理历史问题时,总是在追问其根源、其演变、其影响。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于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规律,都有着深刻的洞察。他的研究,不是孤立的史事叙述,而是试图理解历史背后更为宏观的逻辑与规律。书中的一些篇章,关于他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如何从细微的文献差异中,捕捉到重要的历史信息,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是一种治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他教会我,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变数与活力的动态过程。

评分

《陈寅恪/大家精要》这本书,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每一次翻开,都能被陈寅恪先生那博大精深的学识所震撼。尤其是在读到他对中古史,特别是南北朝和隋唐历史的梳理时,简直像是在拨云见日。他不是那种简单堆砌史料的学者,而是能够透过纷繁的史事,洞察历史发展脉络的智者。他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论述,不再是简单的民族融合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互动与影响,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我常常惊叹于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文献,编织成严谨而富有逻辑的叙事,仿佛在重构一个失落的世界。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他对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形成的深刻影响的阐释,让我对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不仅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上,更在于他那种独立不羁、批判求真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极具启发性。

评分

读《陈寅恪/大家精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对话。陈寅恪先生的文字,虽然古雅,却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他对待学术的态度,严谨到了极致,每一个字、每一个考据都力求准确。我记得在读他关于敦煌文献的研究时,那种对细节的耐心与专注,让我肃然起敬。他不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探索。书中的一些论断,并非轻易得出,而是经过了他长年累月的积累与深思熟虑。他对于史料的辨析,常常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更为精辟的见解。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相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后辈学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守护,他的研究,是为中华文明寻根溯源,是为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评分

《陈寅恪/大家精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位高明的引路人的带领下,漫步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陈寅恪先生对于学术问题的分析,常常从多个维度切入,展现出他深厚的跨学科功底。他能够将文学、语言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来解读历史现象。例如,在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时,他不仅关注他们的政治地位,还深入探讨了他们的文学审美、哲学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勾勒出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他的研究,往往能够揭示出一些被历史尘埃所掩埋的真相,或是提出一些前人未曾涉足过的视角。书中一些关于胡汉文化融合的讨论,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动态的中国历史图景。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感受到陈寅恪先生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