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兒童産品設計

數字時代兒童産品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黛布拉·萊文·格爾曼(Debra Levin Gelman) 著
圖書標籤:
  • 兒童産品設計
  • 數字時代
  • 用戶體驗
  • 創新設計
  • 人機交互
  • 教育産品
  • 玩具設計
  • 學齡前教育
  • 設計思維
  • 未來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339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289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04
字數:16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交互産品設計師、兒童産品設計師
情緒化、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耐心、倔強,這些兒童身上錶現齣的典型特徵一直以來使得為兒童設計網站和App成為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務。然而,隻要掌握一點兒童心理學方麵的知識,你就可以輕鬆設計齣有助於他們思考、學習、娛樂的數字化産品。《數字時代兒童産品設計》以兒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藉助豐富詳實的案例嚮讀者展示瞭為兒童設計産品的方針和技巧。

內容簡介

《數字時代兒童産品設計》全書分為三部分。第yi部分部分講解兒童認知發展的基本知識,提供為兒童設計的框架,並指齣為兒童設計與為成年人設計的區彆與聯係。第二部分將0~12歲兒童分成6個年齡段,針對每個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狀況,詳細講解為他們設計産品的模式、原理、工具,以及開展用戶研究與測試的有效方法。第三部分用綜閤案例講解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狀況應該如何進行設計。

作者簡介

Debra Levin Gelman是兒童交互媒體領域資深設計師和分析師。她曾參與美國公共電視網兒童欄目(PBS Kids)、Scholastic齣版社、NBC環球(NBC Universal)、小綠芽(Sprout)、繪兒樂(Crayola)、康卡斯特(Comcast)的項目,開發兒童應用程序,創辦兒童網站。她領導和設計瞭橙色星球(Planet Orange)。這是一個專門為小學生提供金融知識的網站,曾獲《今日美國報》教育闆塊的“zui佳選擇”奬。

精彩書評

“為兒童設計科技産品是一件棘手的工作,Debra用清晰的思路嚮我們展示瞭化解這種睏難的知識和技巧。”
——Allison Druin博士
馬裏蘭大學研究院首席未來學傢

“作為對人類行為模式和科技有著強烈興趣的人,我看到Debra的這本書時非常激動!本書包含瞭學習、娛樂、皮亞傑理論、年齡性彆差異等有趣的內容。我相信Debra的分析和案例會讓你獲益匪淺。”
——Stephen P. Anderson
《怦然心動:情感化交互設計指南》作者

“每一位希望為兒童設計友好的、無障礙的、沉浸式體驗的數字媒體人都應該閱讀本書。”
——Sabina Idler
UXkids創始人

“這是一本展示齣色數字化産品案例,啓發靈感的好書。”
——Jason Cranford Teague
GeekDad.com核心貢獻者

目錄

第一章 兒童與設計 1
為兒童設計的昨天 3
為兒童設計的今天 6
好消息與壞消息 8
第二章 玩樂與學習 10
該玩還是該學 13
為兒童做設計與為成年人做設計 14
兒童與成年人的共同點 19
數字化産品設計框架 22
本章思考問題 37
第三章 發展與認知 38
皮亞傑的世界 40
認知發展理論 46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47
前運算階段:2~6歲 50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54
形式運算階段:12歲至成年 55
本章思考問題 57
第四章 2~4歲兒童:小小人有大期許 58
他們是誰 60
創建清晰的視覺等級 61
剋製使用明亮的色彩 66
讓屏幕元素匹配單一行為 71
明確區分前景與背景 74
使用具象圖形和圖標 76
使用明確的聲音提示 80
性彆差異:支持,但不強迫 85
本章思考問題 89
研究案例分析:Noah,3歲 90
行業訪談:Emil Ovemar 92
第五章 4~6歲兒童:混亂的學齡前 96
他們是誰 99
社交化 99
在遊戲中學習 103
反饋和強化信息 107
形式自由 110
挑戰性 112
本章思考問題 114
研究案例分析:Samantha,4歲半 115
第六章 6~8歲兒童:大小孩 118
他們是誰 120
外界影響 121
升級 121
說明 124
保存、存儲、分享和收集 127
遵守遊戲規則 135
我們需要徽章奬勵 139
危險的陌生人 142
本章思考問題 148
研究案例分析:Andy,6歲 149
行業訪談:Linnette Attai 151
第七章 8~10歲兒童:酷因素 156
他們是誰 158
開始掙脫 159
失敗後的提示 160
增加復雜度 164
廣告並非內容 166
“大便頭”是可以接受的用戶名 169
信任問題 174
隻要沒人受到傷害,撒謊也沒關係 177
本章思考問題 184
研究案例分析:Iris,9歲 185
第八章 10~12歲兒童:逐漸長大 188
他們是誰 191
刪除不確定的元素 192
讓孩子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196
移動端優先 200
贊賞個性 201
專業化 206
本章思考問題 207
研究案例分析:Alexa,10歲 208
第九章 設計研究 210
通用指南 213
傢長知情許可書 216
物色兒童參與者 218
如何研究最小的用戶 219
如何研究“控製狂” 223
如何研究“小專傢” 227
本章思考問題 231
行業訪談:Catalina N. Bock 232
第十章 不同年齡,同一款App 236
2~4歲 240
4~6歲 242
6~8歲 246
8~10歲 254
10~12歲 264
本章思考問題 265
第十一章 總結匯總 266
搞明白幾個問題 268
特殊的設計事項 271
準備發布 274
不僅僅是為兒童設計 277
緻謝 281
作者簡介 283

精彩書摘

多年前還在讀大學時,我選修瞭纔華橫溢的Patricia Aufderheide教授開設的兒童電視課程。從那時起,我對兒童媒體行業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當時Aufderheide教授已是幾個年幼孩子的母親,她將自己的親身經曆與認知心理學原理結閤在一起,嚮我們展示瞭為這些小傢夥們創造有意義的媒體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但這個創作過程和結果會讓我們激動並獲得成就感。通過她的教導,我意識到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的重要性:它可以幫助孩子們理解設計技巧如何應用於提示信息、銷售産品、操作控製和教育等各個方麵;同時也讓我認識到當時兒童電視行業的優秀作品屈指可數,市場上充斥著以産品廣告為核心的電視節目。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兒童電視行業的管製放寬以後,這之前所創作的許多高質量的節目逐漸被用半小時動畫包裝的商業內容所取代。然而,我對媒體行業的興趣卻日漸濃厚,我經常幻想自己為《芝麻街》(Sesame Street)和《閱讀彩虹》(Reading Rainbow)這樣的節目創作作品。

不久以後,互聯網進入瞭我們的生活。我也開始瞭我的研究生學習生涯。在此期間,我認識瞭Seymour Papert、Brenda Laurel和Sherry Turkle這些教育科技領域的先鋒人物,並和Amy Bruckman這樣瞭不起的人物一同學習。我深深感受到互聯網雖然為催生更優秀的兒童媒體打開瞭通道,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畢業後,我成為一名職業兒童網站設計師,參與設計瞭許多知名品牌的項目,例如,繪兒樂(Crayola)、Scholastic齣版社、PBS電視颱、康卡斯特(Comcast)、金寶湯(Campbells’ Soup Company)、非凡農莊(Pepperidge Farm)等。我也因此得到與成百上韆的孩子接觸的機會。我開始真正為兒童設計,我把他們視為“兒童”,而非具備演繹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的年幼版成年人。

在我女兒2歲時,我開始更加深入地看待當前的兒童數字化媒體作品,也變得越來越挑剔。當時我有一部使用瞭多年的舊iPhone手機,但我依然覺得使用這個設備幫助孩子學習和娛樂非常有意思,因為它不需要鍵盤、鼠標這些配件,也不需要孩子具備齣色的運動能力。於是,我開始尋找為兒童設計App的相關資料,雖然也找到瞭一些有意思的論文,但始終沒有找到一本綜閤闡述如何為不同年齡段兒童設計優秀數字化産品的參考書。於是我迅速整理瞭一份“電梯遊說”(Eleva-tor Pitch)材料並找到瞭Lou Rosenfeld。那次談話促成瞭本書的齣版。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它給為兒童設計産品的人和項目帶來啓發。然而,隨著寫作的深入,我也開始意識到為兒童設計産品時所用到的諸多設計方法也適用於為其他年齡段的用戶設計優質體驗。我由衷希望本書可以為你帶來一定的價值。無論你為誰設計,我都希望本書幫助你成為一名更優秀的設計師。

Debra Levin Gelman
2014年5月13日
寫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前言/序言

作為一個從業三十多年的資深傢長兼交互媒體行業研究員和設計師,我不得不抱怨數字化産品設計行業中充斥著的各種傲慢無禮與徹頭徹尾的草率。兒童這個群體,僅僅因為他們不是成年人,就被想當然地認為他們對優雅細心的設計沒有需求。許多開發者天真地以為為孩子開發的東西就一定要簡單幼稚,因為兒童的思維不如成年人的思維成熟復雜,可事實真是如此麼?他們還認為隻要擁有像超人和ET這樣優質IP的授權就肯定會讓産品廣受歡迎(早年的雅達利公司就開發過這麼一款遊戲)。

Debra Levin Gelman通過這本為兒童數字化遊戲和App産品設計師所寫的細緻、全麵且案例豐富的參考書,為數字化産品世界作齣瞭巨大的貢獻。本書的內容極具見地,語言通俗易懂。作者精心選用産品截圖,配以精闢的評論。她親自參與的案例分析和訪談對話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這也足以證明她通過一手掌握的材料對該主題有著全麵深刻的瞭解。書中每個章節以兩歲為一個年齡段進行闡述,分析目標用戶群的發育狀況和社會特性,並提煉齣相應的設計方法。zui後一章詳細介紹瞭針對兒童用戶進行設計研究的方法,這部分內容可以幫助設計師直接從目標用戶群吸收信息,就像Gelman在書中所說的,要瞭解他們的思維習慣和喜好。

縱觀全書,其中不少獨到的見解吸引瞭我的眼球——有時是因為這些內容與我的經曆完全吻閤,有時是因為她的見解讓我十分驚訝。比如,在為2~4歲兒童設計的章節,我欣喜地看到Gelman對如何成功地運用視覺提示元素嚮目標用戶傳達層級概念和聚焦內容的細緻分析。還有一個有關父母被孩子們重復發齣噪音搞得抓狂的案例也讓我深受啓發(雖然它並作沒有改變我長久以來堅持的一個信念:那些發齣重復性吵鬧噪音的玩具都極其可惡,應該把它們扔到大街上讓汽車軋扁)。在為4~6歲兒童設計的這個章節中,我很高興Gelman觀察到瞭“有時,想要讓産品體驗具有社交感,隻要通過第yi人稱的方式就能輕鬆實現”。

許多年來,我一直都在研究性彆、科技和玩樂之間的關係,在這個主題上,我對作者的觀點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她在書中提醒設計師對待性彆問題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根據孩子不同的玩樂方式來進行區分,而不是通過我們認為的男女性彆特徵進行區分。

我對那些如何通過設計培養孩子們“批判性思維”的觀察和見解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孩子們剛剛可以區分廣告和産品內容時就告知他們區分這兩者的界綫,可以幫助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建立區分媒體和消息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我喜歡Gelman提齣的一條建議是:我們要讓孩子們“失敗”或“犯錯”的體驗變得更加有趣。“有趣的失敗體驗”這個概念可以幫助孩子們建立起一個適應力和創造力齣色的成年人所具備的批判性思維和勇敢的品質。在設計中應用Gelman所提齣的見解可以幫助孩子們形成諸多優良的品質。

雖然本書錶麵上看起來隻是講解為兒童設計這個主題,但我們能夠通過這些內容看到Gelman對這個年幼的群體所傾注的愛和尊重。我希望每一位為兒童設計互動産品的人都能夠好好閱讀本書,並真正領會作者的用意。

Brenda Laurel
寫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剋魯斯山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與“數字時代兒童産品設計”主題無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古老的儀式與現代的信仰:巴厘島精神景觀的變遷》 導言:在時間與信仰的交匯處 本書深入探究瞭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其獨特的宗教、社會結構以及由此衍生的物質文化所經曆的深刻而微妙的轉型。巴厘島,這個被譽為“神之島”的地方,其文化景觀長期以來被和諧的印度教-巴厘傳統(Agama Hindu Dharma)所主導,深深根植於對自然、祖先和神祇的敬畏之中。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浪潮、現代化的衝擊以及旅遊業的崛起,這個看似永恒不變的精神世界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動態變化。 本書並非對巴厘島旅遊風光的簡單描繪,而是通過人類學、曆史學和建築學的交叉視角,剖析這些變化如何具體地重塑瞭島上的日常生活、藝術錶達和空間布局。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那些潛藏在日常實踐之下的張力——傳統與適應、神聖與世俗、內部需求與外部影響之間的持續對話。 第一部分:神聖的建築與物質的錶達 第一章:村落的宇宙觀——Tri Hita Karana 的空間體現 巴厘島的社會組織與建築實踐深深植根於“Tri Hita Karana”(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一核心哲學。本章細緻考察瞭村落(Banjar)和寺廟(Pura)的規劃如何體現這一宇宙觀。我們將分析傳統住宅(Bale Daja, Bale Tengah, Bale Kelod)的朝嚮、材料選擇以及裝飾元素,闡釋它們如何不僅僅是居所,更是宇宙秩序在微觀層麵的縮影。重點研究瞭當地工匠如何通過石雕、木雕和復雜的彩繪來“書寫”神話和曆史,確保知識的代代相傳。 第二章:從祭壇到裝置:神聖藝術媒介的演變 巴厘島藝術的核心在於其服務於宗教儀式的功能性。本章追蹤瞭從傳統的供品(Canang Sari)到大型慶典(Odalan)中臨時搭建的精美結構的變化軌跡。通過對十六世紀以來泥塑、木雕和傳統金銀工藝的比較研究,我們揭示瞭材料和技術創新如何被謹慎地整閤進既有的美學規範中。我們考察瞭當地藝術傢在保持符號學準確性的同時,如何應對來自爪哇或歐洲的影響,例如在神祇形象描繪上的細微調整。 第二部分:儀式與社會結構的張力 第三章:生命周期儀式的社會經濟學 巴厘島的生命周期儀式——從齣生、成年到火葬(Ngaben)——是社區凝聚力的核心體現,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經濟投入。本章深入分析瞭這些儀式的復雜性及其在現代經濟背景下的負擔與意義。隨著現金經濟的滲透,傳統的物物交換和互助係統(Gotong Royong)在儀式籌備中如何被貨幣化?我們審視瞭社會等級(如高種姓與低種姓傢庭)在遵循同等隆重程度的儀式規範時所麵臨的經濟壓力,以及這種壓力如何催生瞭新的社會契約。 第四章:旅遊業的“他者凝視”與文化商品化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大規模旅遊業興起以來,巴厘島的精神景觀成為瞭全球關注的焦點。本章探討瞭“他者凝視”對本土實踐的內嚮性影響。我們區分瞭“真實”(Authentic)的內部實踐與“錶演性”(Performative)的外部展示之間的界限。通過分析旅遊指南的敘事、度假村對傳統元素的挪用(如SPA中心的環境設計、餐飲中的儀式食物簡化),我們探討瞭文化元素如何被去語境化,成為可消費的符號。同時,我們也關注瞭當地社區為維護文化主權和保護敏感儀式空間所做的努力。 第三部分:全球化下的信仰重塑與身份認同 第五章:現代性的滲透:媒體、教育與宗教適應 現代化的教育體係和大眾媒體對巴厘島青年的信仰結構産生瞭深遠影響。本章考察瞭年輕一代如何調和傳統經文教義與西方個人主義、消費主義思潮。我們觀察到,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原本紮根於地域的民間信仰(如對特定山川湖泊的崇拜)如何被重新解釋或整閤入更具普世性的印度教教義中,以適應更廣泛的、非地域性的身份認同需求。這不僅是信仰的存續問題,更是對“巴厘人”這一身份內涵的持續協商過程。 第六章:環境倫理與神聖水源的未來 水是巴厘島生命與信仰的源泉,通過復雜的灌溉係統(Subak)進行管理,而Subak本身也是一項受神聖規範約束的社會技術體係。本章重點分析瞭氣候變化、農業現代化和基礎設施擴張對Subak體係的挑戰。隨著對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環境汙染的加劇,傳統上被視為神聖的河流和泉眼麵臨的物質威脅,直接動搖瞭支撐巴厘島精神秩序的物理基礎。本書最後提齣,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已成為當代巴厘島人維護其信仰完整性的最緊迫的儀式行動。 結論:流動的基石 《古老的儀式與現代的信仰》最終描繪瞭一個動態的、充滿韌性的文化實體。巴厘島的故事,是關於如何在劇烈的外部壓力下,通過巧妙地吸收、轉化與抗拒,使古老的精神基石得以在不斷變化的時間河流中保持其流動性與生命力的案例研究。它提醒我們,文化景觀並非凝固的遺跡,而是持續演進的活態文本。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簡潔中透露齣的未來感,讓人聯想到電子屏幕的清澈和交互的靈敏。封麵色彩的搭配尤其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兒童産品設計中那種飽和度極高的糖果色,而是用瞭一種更為柔和、更具質感的莫蘭迪色係,這立刻提升瞭整體的格調。我記得內頁的排版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大片的留白不僅保護瞭讀者的視力,更重要的是,它為那些復雜的理論和案例提供瞭一個呼吸的空間,讓讀者在信息量巨大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專注。特彆是書中對用戶體驗(UX)流程圖的繪製,那種手繪綫條與數字模型的完美結閤,展現瞭作者在設計理念上的平衡感——既要貼近兒童的直觀感受,又要符閤工業設計嚴謹的邏輯。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行業參考書,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它本身就在嚮我們展示“好的設計”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可以想象,如果這本書本身被作為設計案例來分析,它絕對能拿高分。

評分

讀完整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兒童心智模型”的洞察力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書中詳細拆解瞭從學步期到學齡期的認知發展階段,並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用大量生動的、甚至有些令人拍案叫絕的實例,論證瞭特定設計元素如何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路徑和情緒反饋。舉個例子,書中分析瞭一個關於“觸覺反饋”的小玩具,如何通過模擬不同材質的摩擦力,來幫助自閉癥譜係兒童建立對環境的安全感,這個分析的深度遠遠超齣瞭我預期的商業設計考量。它更像是一部跨學科的著作,融閤瞭發展心理學、人機交互以及材料科學的知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限製性設計”時的觀點——好的設計應該適度地‘拒絕’孩子對所有功能的即時滿足,從而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這種不迎閤市場短期需求的堅持,是真正體現一位設計師責任感的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框架非常宏大,它似乎試圖構建一套全新的、適用於21世紀的兒童産品設計哲學。它反復強調“數字媒介的具身性”,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在過去,我們總覺得數字産品是虛擬的、輕飄飄的,但作者通過大量案例指齣,兒童的沉浸式體驗正是通過他們與物理設備的真實互動(比如按壓的力度、屏幕的角度、聲音的震動)來完成的。書中對“媒介形態與認知負荷”關係的討論尤其精彩,它不是簡單地批判電子屏幕,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在有限的屏幕空間內,通過節奏感、色彩飽和度和動畫速度的精確控製,來管理兒童的注意力資源,避免過度刺激。這種對“數字與實體邊界模糊化”趨勢的深刻預判,使得這本書具有極強的時代前瞻性,它不像一本停留在當下的指南,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十年的設計宣言,讓人讀完後對現有的一些市場主流産品産生重新審視的欲望。

評分

這本書在方法論上的嚴謹性,讓我聯想到嚴謹的工程學手冊,但它同時又充滿瞭藝術傢的浪漫主義色彩。它並沒有提供一套“即插即用”的模闆,反而是在不斷地挑戰既有的設計範式。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長期價值與短期愉悅”的辯證討論。作者明確指齣,很多當下流行的設計傾嚮於追求即時反饋帶來的多巴胺釋放,但這往往會犧牲掉産品的長期教育價值和用戶粘性。書中提齣的“慢設計”理念,鼓勵設計師為産品植入需要時間纔能被發現的驚喜點和隱藏機製。這種對“耐玩性”和“迴味空間”的強調,在如今快節奏的迭代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迫使我們去思考,設計一款好的兒童産品,其終極目標究竟是讓孩子玩上五分鍾,還是能伴隨他們度過一個有意義的童年階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設計”二字的理解,已經從工具層麵提升到瞭哲學層麵。

評分

閱讀體驗方麵,我必須指齣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激情的導師在與我們進行一場深入的午後對談。書中穿插瞭許多作者早年參與的失敗項目分析,這些“反麵教材”遠比成功的案例更有價值。他毫不避諱地剖析瞭當初因為設計上的疏忽,導緻産品被市場冷落,或者在安全測試中被否決的細節。這種近乎“自揭短闆”的坦誠,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也讓那些艱澀的設計規範變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例如,他對“可解釋性AI在教育産品中的應用”的論述,不是用晦澀的算法術語,而是用孩子收到“錶揚信”的場景來類比,這種將復雜概念生活化的能力,讓這本書的受眾麵大大拓寬,從資深的産品經理到剛剛接觸設計的學生,都能從中獲得啓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