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儿童产品设计

数字时代儿童产品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黛布拉·莱文·格尔曼(Debra Levin Gelman)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产品设计
  • 数字时代
  • 用户体验
  • 创新设计
  • 人机交互
  • 教育产品
  • 玩具设计
  • 学龄前教育
  • 设计思维
  • 未来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3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89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04
字数:1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交互产品设计师、儿童产品设计师
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耐心、倔强,这些儿童身上表现出的典型特征一直以来使得为儿童设计网站和App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然而,只要掌握一点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你就可以轻松设计出有助于他们思考、学习、娱乐的数字化产品。《数字时代儿童产品设计》以儿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借助丰富详实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为儿童设计产品的方针和技巧。

内容简介

《数字时代儿童产品设计》全书分为三部分。第yi部分部分讲解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知识,提供为儿童设计的框架,并指出为儿童设计与为成年人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第二部分将0~12岁儿童分成6个年龄段,针对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状况,详细讲解为他们设计产品的模式、原理、工具,以及开展用户研究与测试的有效方法。第三部分用综合案例讲解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状况应该如何进行设计。

作者简介

Debra Levin Gelman是儿童交互媒体领域资深设计师和分析师。她曾参与美国公共电视网儿童栏目(PBS Kids)、Scholastic出版社、NBC环球(NBC Universal)、小绿芽(Sprout)、绘儿乐(Crayola)、康卡斯特(Comcast)的项目,开发儿童应用程序,创办儿童网站。她领导和设计了橙色星球(Planet Orange)。这是一个专门为小学生提供金融知识的网站,曾获《今日美国报》教育板块的“zui佳选择”奖。

精彩书评

“为儿童设计科技产品是一件棘手的工作,Debra用清晰的思路向我们展示了化解这种困难的知识和技巧。”
——Allison Druin博士
马里兰大学研究院首席未来学家

“作为对人类行为模式和科技有着强烈兴趣的人,我看到Debra的这本书时非常激动!本书包含了学习、娱乐、皮亚杰理论、年龄性别差异等有趣的内容。我相信Debra的分析和案例会让你获益匪浅。”
——Stephen P. Anderson
《怦然心动:情感化交互设计指南》作者

“每一位希望为儿童设计友好的、无障碍的、沉浸式体验的数字媒体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Sabina Idler
UXkids创始人

“这是一本展示出色数字化产品案例,启发灵感的好书。”
——Jason Cranford Teague
GeekDad.com核心贡献者

目录

第一章 儿童与设计 1
为儿童设计的昨天 3
为儿童设计的今天 6
好消息与坏消息 8
第二章 玩乐与学习 10
该玩还是该学 13
为儿童做设计与为成年人做设计 14
儿童与成年人的共同点 19
数字化产品设计框架 22
本章思考问题 37
第三章 发展与认知 38
皮亚杰的世界 40
认知发展理论 46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47
前运算阶段:2~6岁 50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5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年 55
本章思考问题 57
第四章 2~4岁儿童:小小人有大期许 58
他们是谁 60
创建清晰的视觉等级 61
克制使用明亮的色彩 66
让屏幕元素匹配单一行为 71
明确区分前景与背景 74
使用具象图形和图标 76
使用明确的声音提示 80
性别差异:支持,但不强迫 85
本章思考问题 89
研究案例分析:Noah,3岁 90
行业访谈:Emil Ovemar 92
第五章 4~6岁儿童:混乱的学龄前 96
他们是谁 99
社交化 99
在游戏中学习 103
反馈和强化信息 107
形式自由 110
挑战性 112
本章思考问题 114
研究案例分析:Samantha,4岁半 115
第六章 6~8岁儿童:大小孩 118
他们是谁 120
外界影响 121
升级 121
说明 124
保存、存储、分享和收集 127
遵守游戏规则 135
我们需要徽章奖励 139
危险的陌生人 142
本章思考问题 148
研究案例分析:Andy,6岁 149
行业访谈:Linnette Attai 151
第七章 8~10岁儿童:酷因素 156
他们是谁 158
开始挣脱 159
失败后的提示 160
增加复杂度 164
广告并非内容 166
“大便头”是可以接受的用户名 169
信任问题 174
只要没人受到伤害,撒谎也没关系 177
本章思考问题 184
研究案例分析:Iris,9岁 185
第八章 10~12岁儿童:逐渐长大 188
他们是谁 191
删除不确定的元素 192
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196
移动端优先 200
赞赏个性 201
专业化 206
本章思考问题 207
研究案例分析:Alexa,10岁 208
第九章 设计研究 210
通用指南 213
家长知情许可书 216
物色儿童参与者 218
如何研究最小的用户 219
如何研究“控制狂” 223
如何研究“小专家” 227
本章思考问题 231
行业访谈:Catalina N. Bock 232
第十章 不同年龄,同一款App 236
2~4岁 240
4~6岁 242
6~8岁 246
8~10岁 254
10~12岁 264
本章思考问题 265
第十一章 总结汇总 266
搞明白几个问题 268
特殊的设计事项 271
准备发布 274
不仅仅是为儿童设计 277
致谢 281
作者简介 283

精彩书摘

多年前还在读大学时,我选修了才华横溢的Patricia Aufderheide教授开设的儿童电视课程。从那时起,我对儿童媒体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Aufderheide教授已是几个年幼孩子的母亲,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认知心理学原理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为这些小家伙们创造有意义的媒体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但这个创作过程和结果会让我们激动并获得成就感。通过她的教导,我意识到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设计技巧如何应用于提示信息、销售产品、操作控制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时儿童电视行业的优秀作品屈指可数,市场上充斥着以产品广告为核心的电视节目。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儿童电视行业的管制放宽以后,这之前所创作的许多高质量的节目逐渐被用半小时动画包装的商业内容所取代。然而,我对媒体行业的兴趣却日渐浓厚,我经常幻想自己为《芝麻街》(Sesame Street)和《阅读彩虹》(Reading Rainbow)这样的节目创作作品。

不久以后,互联网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也开始了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在此期间,我认识了Seymour Papert、Brenda Laurel和Sherry Turkle这些教育科技领域的先锋人物,并和Amy Bruckman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一同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互联网虽然为催生更优秀的儿童媒体打开了通道,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毕业后,我成为一名职业儿童网站设计师,参与设计了许多知名品牌的项目,例如,绘儿乐(Crayola)、Scholastic出版社、PBS电视台、康卡斯特(Comcast)、金宝汤(Campbells’ Soup Company)、非凡农庄(Pepperidge Farm)等。我也因此得到与成百上千的孩子接触的机会。我开始真正为儿童设计,我把他们视为“儿童”,而非具备演绎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的年幼版成年人。

在我女儿2岁时,我开始更加深入地看待当前的儿童数字化媒体作品,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当时我有一部使用了多年的旧iPhone手机,但我依然觉得使用这个设备帮助孩子学习和娱乐非常有意思,因为它不需要键盘、鼠标这些配件,也不需要孩子具备出色的运动能力。于是,我开始寻找为儿童设计App的相关资料,虽然也找到了一些有意思的论文,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本综合阐述如何为不同年龄段儿童设计优秀数字化产品的参考书。于是我迅速整理了一份“电梯游说”(Eleva-tor Pitch)材料并找到了Lou Rosenfeld。那次谈话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给为儿童设计产品的人和项目带来启发。然而,随着写作的深入,我也开始意识到为儿童设计产品时所用到的诸多设计方法也适用于为其他年龄段的用户设计优质体验。我由衷希望本书可以为你带来一定的价值。无论你为谁设计,我都希望本书帮助你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设计师。

Debra Levin Gelman
2014年5月13日
写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前言/序言

作为一个从业三十多年的资深家长兼交互媒体行业研究员和设计师,我不得不抱怨数字化产品设计行业中充斥着的各种傲慢无礼与彻头彻尾的草率。儿童这个群体,仅仅因为他们不是成年人,就被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对优雅细心的设计没有需求。许多开发者天真地以为为孩子开发的东西就一定要简单幼稚,因为儿童的思维不如成年人的思维成熟复杂,可事实真是如此么?他们还认为只要拥有像超人和ET这样优质IP的授权就肯定会让产品广受欢迎(早年的雅达利公司就开发过这么一款游戏)。

Debra Levin Gelman通过这本为儿童数字化游戏和App产品设计师所写的细致、全面且案例丰富的参考书,为数字化产品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的内容极具见地,语言通俗易懂。作者精心选用产品截图,配以精辟的评论。她亲自参与的案例分析和访谈对话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这也足以证明她通过一手掌握的材料对该主题有着全面深刻的了解。书中每个章节以两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阐述,分析目标用户群的发育状况和社会特性,并提炼出相应的设计方法。zui后一章详细介绍了针对儿童用户进行设计研究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设计师直接从目标用户群吸收信息,就像Gelman在书中所说的,要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喜好。

纵观全书,其中不少独到的见解吸引了我的眼球——有时是因为这些内容与我的经历完全吻合,有时是因为她的见解让我十分惊讶。比如,在为2~4岁儿童设计的章节,我欣喜地看到Gelman对如何成功地运用视觉提示元素向目标用户传达层级概念和聚焦内容的细致分析。还有一个有关父母被孩子们重复发出噪音搞得抓狂的案例也让我深受启发(虽然它并作没有改变我长久以来坚持的一个信念:那些发出重复性吵闹噪音的玩具都极其可恶,应该把它们扔到大街上让汽车轧扁)。在为4~6岁儿童设计的这个章节中,我很高兴Gelman观察到了“有时,想要让产品体验具有社交感,只要通过第yi人称的方式就能轻松实现”。

许多年来,我一直都在研究性别、科技和玩乐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主题上,我对作者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在书中提醒设计师对待性别问题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根据孩子不同的玩乐方式来进行区分,而不是通过我们认为的男女性别特征进行区分。

我对那些如何通过设计培养孩子们“批判性思维”的观察和见解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孩子们刚刚可以区分广告和产品内容时就告知他们区分这两者的界线,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区分媒体和消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喜欢Gelman提出的一条建议是:我们要让孩子们“失败”或“犯错”的体验变得更加有趣。“有趣的失败体验”这个概念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个适应力和创造力出色的成年人所具备的批判性思维和勇敢的品质。在设计中应用Gelman所提出的见解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诸多优良的品质。

虽然本书表面上看起来只是讲解为儿童设计这个主题,但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内容看到Gelman对这个年幼的群体所倾注的爱和尊重。我希望每一位为儿童设计互动产品的人都能够好好阅读本书,并真正领会作者的用意。

Brenda Laurel
写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斯山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数字时代儿童产品设计”主题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古老的仪式与现代的信仰:巴厘岛精神景观的变迁》 导言:在时间与信仰的交汇处 本书深入探究了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其独特的宗教、社会结构以及由此衍生的物质文化所经历的深刻而微妙的转型。巴厘岛,这个被誉为“神之岛”的地方,其文化景观长期以来被和谐的印度教-巴厘传统(Agama Hindu Dharma)所主导,深深根植于对自然、祖先和神祇的敬畏之中。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现代化的冲击以及旅游业的崛起,这个看似永恒不变的精神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动态变化。 本书并非对巴厘岛旅游风光的简单描绘,而是通过人类学、历史学和建筑学的交叉视角,剖析这些变化如何具体地重塑了岛上的日常生活、艺术表达和空间布局。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那些潜藏在日常实践之下的张力——传统与适应、神圣与世俗、内部需求与外部影响之间的持续对话。 第一部分:神圣的建筑与物质的表达 第一章:村落的宇宙观——Tri Hita Karana 的空间体现 巴厘岛的社会组织与建筑实践深深植根于“Tri Hita Karana”(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一核心哲学。本章细致考察了村落(Banjar)和寺庙(Pura)的规划如何体现这一宇宙观。我们将分析传统住宅(Bale Daja, Bale Tengah, Bale Kelod)的朝向、材料选择以及装饰元素,阐释它们如何不仅仅是居所,更是宇宙秩序在微观层面的缩影。重点研究了当地工匠如何通过石雕、木雕和复杂的彩绘来“书写”神话和历史,确保知识的代代相传。 第二章:从祭坛到装置:神圣艺术媒介的演变 巴厘岛艺术的核心在于其服务于宗教仪式的功能性。本章追踪了从传统的供品(Canang Sari)到大型庆典(Odalan)中临时搭建的精美结构的变化轨迹。通过对十六世纪以来泥塑、木雕和传统金银工艺的比较研究,我们揭示了材料和技术创新如何被谨慎地整合进既有的美学规范中。我们考察了当地艺术家在保持符号学准确性的同时,如何应对来自爪哇或欧洲的影响,例如在神祇形象描绘上的细微调整。 第二部分:仪式与社会结构的张力 第三章:生命周期仪式的社会经济学 巴厘岛的生命周期仪式——从出生、成年到火葬(Ngaben)——是社区凝聚力的核心体现,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投入。本章深入分析了这些仪式的复杂性及其在现代经济背景下的负担与意义。随着现金经济的渗透,传统的物物交换和互助系统(Gotong Royong)在仪式筹备中如何被货币化?我们审视了社会等级(如高种姓与低种姓家庭)在遵循同等隆重程度的仪式规范时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契约。 第四章:旅游业的“他者凝视”与文化商品化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规模旅游业兴起以来,巴厘岛的精神景观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本章探讨了“他者凝视”对本土实践的内向性影响。我们区分了“真实”(Authentic)的内部实践与“表演性”(Performative)的外部展示之间的界限。通过分析旅游指南的叙事、度假村对传统元素的挪用(如SPA中心的环境设计、餐饮中的仪式食物简化),我们探讨了文化元素如何被去语境化,成为可消费的符号。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当地社区为维护文化主权和保护敏感仪式空间所做的努力。 第三部分:全球化下的信仰重塑与身份认同 第五章:现代性的渗透:媒体、教育与宗教适应 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大众媒体对巴厘岛青年的信仰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考察了年轻一代如何调和传统经文教义与西方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思潮。我们观察到,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原本扎根于地域的民间信仰(如对特定山川湖泊的崇拜)如何被重新解释或整合入更具普世性的印度教教义中,以适应更广泛的、非地域性的身份认同需求。这不仅是信仰的存续问题,更是对“巴厘人”这一身份内涵的持续协商过程。 第六章:环境伦理与神圣水源的未来 水是巴厘岛生命与信仰的源泉,通过复杂的灌溉系统(Subak)进行管理,而Subak本身也是一项受神圣规范约束的社会技术体系。本章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扩张对Subak体系的挑战。随着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传统上被视为神圣的河流和泉眼面临的物质威胁,直接动摇了支撑巴厘岛精神秩序的物理基础。本书最后提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当代巴厘岛人维护其信仰完整性的最紧迫的仪式行动。 结论:流动的基石 《古老的仪式与现代的信仰》最终描绘了一个动态的、充满韧性的文化实体。巴厘岛的故事,是关于如何在剧烈的外部压力下,通过巧妙地吸收、转化与抗拒,使古老的精神基石得以在不断变化的时间河流中保持其流动性与生命力的案例研究。它提醒我们,文化景观并非凝固的遗迹,而是持续演进的活态文本。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让我联想到严谨的工程学手册,但它同时又充满了艺术家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即插即用”的模板,反而是在不断地挑战既有的设计范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长期价值与短期愉悦”的辩证讨论。作者明确指出,很多当下流行的设计倾向于追求即时反馈带来的多巴胺释放,但这往往会牺牲掉产品的长期教育价值和用户粘性。书中提出的“慢设计”理念,鼓励设计师为产品植入需要时间才能被发现的惊喜点和隐藏机制。这种对“耐玩性”和“回味空间”的强调,在如今快节奏的迭代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迫使我们去思考,设计一款好的儿童产品,其终极目标究竟是让孩子玩上五分钟,还是能伴随他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童年阶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设计”二字的理解,已经从工具层面提升到了哲学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简洁中透露出的未来感,让人联想到电子屏幕的清澈和交互的灵敏。封面色彩的搭配尤其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儿童产品设计中那种饱和度极高的糖果色,而是用了一种更为柔和、更具质感的莫兰迪色系,这立刻提升了整体的格调。我记得内页的排版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片的留白不仅保护了读者的视力,更重要的是,它为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案例提供了一个呼吸的空间,让读者在信息量巨大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专注。特别是书中对用户体验(UX)流程图的绘制,那种手绘线条与数字模型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作者在设计理念上的平衡感——既要贴近儿童的直观感受,又要符合工业设计严谨的逻辑。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行业参考书,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它本身就在向我们展示“好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可以想象,如果这本书本身被作为设计案例来分析,它绝对能拿高分。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我必须指出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激情的导师在与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午后对谈。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早年参与的失败项目分析,这些“反面教材”远比成功的案例更有价值。他毫不避讳地剖析了当初因为设计上的疏忽,导致产品被市场冷落,或者在安全测试中被否决的细节。这种近乎“自揭短板”的坦诚,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让那些艰涩的设计规范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例如,他对“可解释性AI在教育产品中的应用”的论述,不是用晦涩的算法术语,而是用孩子收到“表扬信”的场景来类比,这种将复杂概念生活化的能力,让这本书的受众面大大拓宽,从资深的产品经理到刚刚接触设计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宏大,它似乎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适用于21世纪的儿童产品设计哲学。它反复强调“数字媒介的具身性”,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在过去,我们总觉得数字产品是虚拟的、轻飘飘的,但作者通过大量案例指出,儿童的沉浸式体验正是通过他们与物理设备的真实互动(比如按压的力度、屏幕的角度、声音的震动)来完成的。书中对“媒介形态与认知负荷”关系的讨论尤其精彩,它不是简单地批判电子屏幕,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通过节奏感、色彩饱和度和动画速度的精确控制,来管理儿童的注意力资源,避免过度刺激。这种对“数字与实体边界模糊化”趋势的深刻预判,使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时代前瞻性,它不像一本停留在当下的指南,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的设计宣言,让人读完后对现有的一些市场主流产品产生重新审视的欲望。

评分

读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儿童心智模型”的洞察力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书中详细拆解了从学步期到学龄期的认知发展阶段,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用大量生动的、甚至有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实例,论证了特定设计元素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路径和情绪反馈。举个例子,书中分析了一个关于“触觉反馈”的小玩具,如何通过模拟不同材质的摩擦力,来帮助自闭症谱系儿童建立对环境的安全感,这个分析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商业设计考量。它更像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融合了发展心理学、人机交互以及材料科学的知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限制性设计”时的观点——好的设计应该适度地‘拒绝’孩子对所有功能的即时满足,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这种不迎合市场短期需求的坚持,是真正体现一位设计师责任感的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