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内控体系等*新的法律法规,对各种非法假账手法予以曝光,全面、透彻地分析了各种反假账技法,有助于查处、打击各种经济违法乱纪和财务造假行为。本书共15章,从企业财务造假的主要特征、查账反假技法入手,详细介绍了企业在经济凭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财务报告等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本书具有高度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案例丰富、具体,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查阅方便,可供全国广大审计人员、公司领导、财会人员及其相关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贺志东,全国著名财税、审计专家,资深中国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曾先后担任某税务稽查局负责人、审计师事务所所长、中国某大型涉外企业集团(A、B、H股上市公司)总部副总裁、某学院教授、中华**财税网(www.tax.org.cn)首席专家等职。十多年来,主持研究财会、审计、纳税筹划、避税与反避税、纳税管理、税务稽查、税收实务等课题数十项。在《财务与会计》、《中国税务报》等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在***出版社出版作品数十部。曾为众多中外知名企业成功提供过财税筹划或财税管理、财税风险防范等服务,也曾为诸多企业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税务总监、DBA、EMBA、MBA、税务官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等作演讲、授课数百场,参训单位达数万家。已为大型企业“量身定做”纳税管理与纳税筹划内部培训100多场。
目录
第1章 企业财务造假综述 1
1.1 假账综述 1
1.2 手法曝光 3
第2章 查账反假技法 17
2.1 查账方法技巧 17
2.2 舞弊检查专题 60
第3章 经济凭证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88
3.1 综合知识 88
3.2 会计凭证 93
3.3 非会计凭证 106
3.4 伪造 109
3.5 变造 114
3.6 防伪 115
3.7 其他 121
第4章 收入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27
4.1 主营业务收入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27
4.2 其他业务收入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38
第5章 成本费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44
5.1 生产成本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44
5.2 制造费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45
5.3 其他业务成本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47
5.4 营业税金及附加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47
5.5 销售费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48
5.6 管理费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49
5.7 财务费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50
第6章 利润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56
6.1 利润形成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56
6.2 利润及利润分配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56
6.3 其他业务利润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59
6.4 营业外收入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59
6.5 营业外支出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60
6.6 所得税费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61
第7章 货币资金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63
7.1 库存现金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63
7.2 银行存款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73
7.3 其他货币资金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81
第8章 应收及预付款项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85
8.1 应收账款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85
8.2 应收票据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91
8.3 预付账款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93
8.4 其他应收款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95
8.5 应收款项减值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197
第9章 存货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03
9.1 存货方面造假手法曝光 203
9.2 存货方面的反假账对策 207
第10章 投资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39
10.1 投资方面的造假手法曝光 239
10.2 投资方面假账查处技法及对策 246
第11章 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54
11.1 在建工程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54
11.2 固定资产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56
11.3 累计折旧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66
11.4 固定资产清理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69
1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70
11.6 工程物资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71
第12章 无形资产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73
12.1 无形资产方面造假手法曝光 273
12.2 无形资产方面假账查处技法 274
第13章 负债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79
13.1 流动负债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79
13.2 长期负债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298
第14章 所有者权益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05
14.1 基础知识 305
14.2 实收资本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07
14.3 资本公积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13
14.4 留存收益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16
第15章 财务报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21
15.1 财务报表的粉饰手法曝光 321
15.2 财务报表粉饰的识别方法 323
15.3 资产负债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29
15.4 利润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41
15.5 现金流量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46
15.6 财务报表附注方面的假账与
反假账 351
15.7 特殊行业财务报表方面的假账与
反假账 354
15.8 合并财务报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59
15.9 未来财务报表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362
参考文献 365
前言/序言
假账,是指单位领导人员、会计人员及其他有关当事人为了达到某些非法目的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故意在账务处理等方面造假,违反国家有关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导致财会资料信息失真的一种舞弊行为?
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了校训——“不做假账”?要求会计主体单位的领导、会计人员不做假账,审计等单位不参与、不协同做假账以及不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假账满天飞,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的企业备有几本账,给自己看的是真的,给上级、税务机关等看的往往是假的,数字或夸大或缩小,视为捞成绩还是为偷漏税目的不同而定?有的企业负责人招聘会计的标准,就是会不会做假账?真实的账领导当然要掌握,对外的账几乎就是随心所欲了:向银行贷款时,要夸大资产和净资产的量,掩饰不良资产;向税务局申报纳税时,要隐瞒利润额;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又要向实际数字“注水”;企业改制时,自然就要把净资产、利润变为负数?总之,都要求在账面上摆平?
当前经济领域违法乱纪活动比较猖獗,较十年前不仅没有收敛,反有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例如,上海陈良宇案中,2002—2003年,陈良宇为徇私情同意有关部门违规为其弟陈良军征用土地,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41万余元,陈良军非法获利1.18亿元。社保资金案涉案主要人物张荣坤这个不到30岁就成为巨富的人(13亿余元资产被没收)通过行贿开始其暴富生涯,他成功地“组织发动”了上海的一些官员:2000年以来,张荣坤向王维工、祝均一、秦裕等2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行贿,从而获得资金支持、商业机会和优质国有资产,利用做假账等手段骗取社会资金,进行资本扩张?又如,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在2009年年初清华大学举行的题为“当前经济形势与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的演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部分房价成本用于行贿”?这些大案要案的发案率逐年提升,所涉案值增加,发案的频率加快,涉案人员增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日益严重。
经济领域违法乱纪活动与做假账是相伴而行的,也就是说,做假账是经济领域法乱纪活动最亲密的伙伴,违法乱纪分子往往习惯于做假账,得益于做假账,同时是造假高手。他们既借助做假账进行伪装和隐蔽,也利用做假账嫁祸于人或拉人下水;他们既寻觅和利用“假”,同时蓄意扩大和制造“假”;以假乱真,以真护假;所以假也是乱法违纪活动的恶果?
做假账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它不仅侵害了财务信息使用者,侵害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人,而且损坏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康肌体,最终也损害行为者自己?
做假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并非附属于社会经济体内的小毛病,无关痛痒;而是社会经济肌体中的毒瘤,任毒素的不断扩散,可能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所以必须痛下决心尽快将其切除?
当前,“反假账”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以及提供的有关会计、统计和业务信息资料,进行清理、整顿和检查,特别是对财务核算资料进行稽核审查,加强内部控制,整肃管理和核算之混乱,防范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打击做假账和经济领域违法乱纪。这对于确保政府部门所获的经济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加强会计控制和核算管理,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对于加强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企业、事业单位自身业务的健康运行和正常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有助于查处、打击各种经济违法乱纪和财务造假行为,由全国著名财税、审计专家贺志东编写了本书,对各种非法假账手法予以曝光,并精心介绍各种反假账技法?全书共15章,内容包括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法曝光、查账反假技法,以及经济凭证、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投资、固定资产于在建工城、无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财务报表等方面的假账与反假账?
本书特色:①高度的操作性、实用性?②新颖性?依据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审计准则、内控体系、税法体系等编写?③专业性?④创造性?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体现了这一点?⑤案例丰富、具体?⑥讲解全面、透彻、通俗?⑦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查阅方便?
本书适用对象:全国各地广大内部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国家审计人员、公司的治理层和管理层、财会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以及税务稽查、纪检监察、公安经侦、法院工作人员等所有涉及查账的人士,也适合所有有兴趣于反假账的公民?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一些相关文献资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以及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均深表谢意?
囿于学识、科研经费、编写时间等方面原因,书中倘有不足之处,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再版时修订。
《洞悉金融迷雾: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与合规实务》 导言:在复杂性中寻求确定性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全球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挑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市场竞争。从日益收紧的监管环境到层出不穷的新型商业模式,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持续健康运营的基石。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层面的会计或审计技巧,而是旨在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合规官以及有志于提升治理水平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现代风险管理与合规框架。我们相信,唯有深入理解风险的本质,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与日常运营,方能构建真正的韧性。 第一部分:战略层面的风险治理与企业文化重塑 本部分着重于探讨如何将风险管理从“合规部门的负担”转变为“战略决策的驱动力”。 第一章:构建全面风险管理(ERM)的战略蓝图 成功的风险管理始于高层的承诺。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适应性强、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结合的ERM框架。我们深入分析了COSO ERM框架的最新演进,重点讲解了如何识别那些可能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黑天鹅”事件,以及如何利用情景分析(Scenario Planning)来预见并量化这些极端风险。讨论将涵盖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的科学设定,即如何平衡追求增长的雄心与可接受的风险阈值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强调将风险指标(KRIs)嵌入高层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塑造“道德优先”的企业文化 合规的最终防线往往不是制度,而是人。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来内化合规意识。我们将剖析“从上而下”的道德领导力如何有效遏制不当行为的萌芽。内容包括:设计有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建立安全、可信赖的举报机制(Whistleblowing Channels),以及如何通过培训和激励措施,使员工真正将“做正确的事”视为工作的一部分,而非仅仅为了避免惩罚。我们还将分析一些行业内因文化崩塌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案例,从中提炼出可复制的文化重塑路径。 第二部分:运营效率与流程优化中的内控强化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保障战略落地的关键。本部分将视线转向企业日常运营的核心流程,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第三章:端到端流程控制的再设计 现代供应链的复杂性要求控制点必须贯穿始终。本章聚焦于采购、销售和收入确认等关键流程的控制点优化。我们将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职责分离”理念,而是深入探讨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对内控的潜在冲击与机遇。例如,在RPA部署后,如何重新设计审批流程的授权逻辑,并建立针对自动化流程的持续监控机制,确保系统逻辑本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章还包含对第三方和供应商风险评估方法的详细介绍,强调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在合同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信息技术与数据治理的控制前沿 在数字化时代,IT风险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首要运营风险之一。本章重点探讨信息系统的安全、可用性和数据治理。内容涵盖:如何建立稳健的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体系,特别是针对特权用户(Privileged Users)的管理;数据隐私保护(如GDPR、CCPA等)在企业内部系统的落地要求;以及业务连续性计划(BCP)和灾难恢复(DR)策略的实战演练。我们特别关注云服务(Cloud Services)的风险转移与责任划分,指导企业如何有效监督云服务提供商的合规性。 第三部分:全球合规、监管应对与危机管理 本部分将探讨企业在日益全球化和高度监管的环境下,如何保持敏捷并有效应对外部压力。 第五章:反腐败与制裁合规的实务挑战 全球反腐败(如FCPA、UK Bribery Act)和贸易制裁合规是跨国企业不可回避的领域。本章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反腐败项目实施指南,从风险评估、政策制定到内部调查的各个环节。重点分析了对高风险区域的政治公众人物(PEPs)尽职调查深度,以及如何有效管理礼品、招待和赞助活动中的合规风险。同时,我们详细解析了复杂的多边制裁体系,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工具实现对交易对手方的实时筛选和监控。 第六章:应对监管审查与内部调查的艺术 当合规出现偏差时,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纠正和与监管机构沟通,是决定最终处罚轻重的关键。本章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内部调查方法论,从启动授权、证据保全(尤其针对电子证据)、访谈技巧,到形成最终调查报告的全过程管理。我们将探讨如何平衡内部调查的保密性与向监管机构的披露义务,并介绍如何建立有效的“补救措施报告”体系,以向监管部门展示企业的诚意和改进决心。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ESG)报告与治理的未来趋势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已从边缘话题跃升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关注的核心。本章分析了当前主要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如GRI、SASB、TCFD等),并指导企业如何将ESG风险纳入ERM框架。讨论将聚焦于“漂绿”(Greenwashing)的风险识别,以及建立可靠的数据收集和验证机制,确保ESG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从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并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 结论:通往韧性与信任的旅程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思维框架,帮助企业将风险管理和合规工作视为一种赋能而非约束。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论、前瞻性的技术应用以及对企业文化的持续投入,企业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更能在此过程中发现提升效率、优化运营、最终建立起持久市场信任的战略机遇。风险的清晰认知,是通往可持续成功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