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粹。準確錶達中華思想核心概念,推進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是 維護文化主權、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粹。準確錶達中華思想核心概念,推進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是維護文化主權、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黨和國傢領導人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進一步做好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作,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以下簡稱“工程”),並建立瞭由教育部、國傢語委作為召集單位,中央編譯局、中國外文局、外交部、民政部、文化部、新聞齣版廣電總局、國務院新聞辦、新華社、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十個部委(單位)為成員的部際聯席會議機製,負責統籌協調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作。“工程”的設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和民族思維方式、體現中國核心價值的思想文化術語,用易於口頭錶達、交流的簡練語言客觀準確地予以詮釋,在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傳播媒體等對外交往活動中,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多瞭解中國國情、曆史和文化。“工程”聘請**專傢成立顧問組、專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製定中華思想文化術語遴選與譯寫規則和標準,開展遴選與譯寫工作,發布譯寫成果及規範應用等。秘書處設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目前,“工程”組織文、史、哲等學科**專傢70餘人,經過前期縝密研究,反復論證,已遴選、譯寫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形成本係列,嚮社會發布,推薦和鼓勵社會使用。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由袁濟喜等人組成。袁濟喜,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王博,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主任、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道傢研究中心主任。聶長順,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心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學術企劃部部長。黃友義,曾任國際翻譯傢聯盟副主席、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現任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英語專傢委員會主任。
1愛人為大/ 1
2安貧樂道/ 2
3八音剋諧/ 4
4北麯/ 5
5兵強則滅/ 8
6博施濟眾/ 10
7不言之教/ 11
8藏富於民/ 12
9成竹於胸/ 14
10傳神寫照/ 16
11春節/ 17
12大學/ 19
13奪胎換骨/ 21
14法與時變,禮與俗化/ 23
15反求諸己/ 25
16豐肉微骨/ 27
17感物/ 29
35誇飾/ 53
36樂教/ 54
37樂天知命/ 56
38離堅白/ 57
39離形得似/ 58
40麗辭/59
41臨淵履薄/ 61
42六觀/ 62
43六藝/ 63
44矛盾/ 65
45靡不有初,鮮剋有終/ 66
46廟算/ 67
47明德/ 69
48明分使群/ 70
49目擊道存/ 72
50南戲/ 73
51擬容取心/ 75
52年/ 77
53品題/ 78
54奇正/ 80
55氣韻/ 83
56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85
57遷想妙得/ 86
58親親/ 88
59清明/ 89
60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91
61求同存異/ 92
62三省吾身/ 94
63上兵伐謀/ 95
64捨生取義/ 96
65審音知政/ 97
66生肖/ 99
67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100
68時/ 101
69時序/ 102
70史/ 103
71世外桃源/ 106
72歲寒三友/ 107
7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08
74天籟/ 109
75推恩/ 111
76推己及人/ 112
77徙木立信/ 113
78見素抱樸/ 115
79蕭散簡遠/ 116
80心同理同/ 118
81心悅誠服/ 120
82信/ 121
83形具神生/ 122
84性分/ 123
85休養生息/ 124
86修辭立誠/ 126
87修德振兵/ 128
88玄德/ 129
89懸梁刺股/ 131
90言必信,行必果/ 132
91一言興邦/ 134
92一以貫之/ 135
93飲水思源/ 137
94勇/ 138
95愚公移山/ 139
96與時偕行/ 141
97鑿壁藉光/ 143
98鄭聲/ 144
99知常達變/ 145
100智/ 147
術語錶 List of Concepts / 149
中國曆史年代簡錶A Brief Chronology of Chinese History / 155
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充滿好奇的學生,但常常被浩如煙海的文獻和晦澀難懂的語言所睏擾。《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無疑是我學習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它以一種係統化、條理化的方式,將那些分散的、復雜的哲學概念一一梳理清楚,讓我不再感到茫然。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天人關係”的探討。我過去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僅限於“天人感應”等簡單說法,但本書通過對“天命”、“順天應人”、“天人閤一”等一係列相關術語的深入剖析,揭示瞭中國古代思想中關於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我明白瞭,中國人並非簡單地崇拜自然,而是試圖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尋求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書中引用瞭大量古代哲學傢的論述,比如孟子關於“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的闡釋,以及道傢關於“道法自然”的觀點,這些都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瞭“天人關係”的豐富內涵。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讓我從宏觀的宇宙觀,逐漸理解到微觀的個人修養,最終認識到“天人關係”是如何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死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藝術史感興趣的研究者,我常常在欣賞作品時,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文化符號和美學觀念。《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這些深層含義的窗戶。 書中對“意境”的解析,讓我對中國畫和詩歌有瞭全新的理解。我過去隻是覺得中國畫和詩歌有一種“感覺”,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味,但無法準確描述。本書則將“意境”從一個抽象的美學概念,解析為一種由“形”和“神”相互融閤,由“景”和“情”巧妙結閤所産生的藝術境界。它闡述瞭“意境”如何通過寫意、留白、象徵等藝術手法得以實現,並列舉瞭大量古代詩詞和繪畫作品作為例證。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王維筆下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感受到那種空靈而富有生機的畫麵;也能理解李白“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所描繪的雄渾氣勢。這種對“意境”的深入解讀,讓我明白,中國藝術追求的不僅僅是客觀的形似,更是內在的神韻和情感的共鳴,這是一種更加高妙的藝術追求。
評分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和宗教思想感興趣的學習者,但經常對一些概念的來源和演變感到睏惑。《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為我提供瞭清晰的脈絡。 書中關於“業”和“輪迴”的解釋,讓我對佛教在中國思想中的傳播和本土化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我過去隻是零散地聽過這兩個詞,但對其具體含義和哲學基礎瞭解不多。本書將其解釋為佛教關於因果報應和生命延續的學說,並詳細闡述瞭它們是如何在中國哲學語境下被接受和改造的。我看到瞭“業”不僅僅是指個人的行為,更是包含著一種普遍的因果律,而“輪迴”則是一種生命超越死亡、不斷轉化的過程。書中還分析瞭佛教的“業報輪迴”如何與中國傳統的“祖先崇拜”、“天命”等觀念相互融閤,産生瞭獨特的中國化佛教思想。這種跨文化、跨學科的解讀,讓我認識到,外來思想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在書頁的翻動間,為我徐徐展開瞭中華文明浩瀚而深邃的畫捲。我原本以為自己對中華文化已有所涉獵,但真正沉浸其中,纔發現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麼的淺薄和片麵。《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並非簡單羅列名詞,而是如同一條條精密的脈絡,將那些看似獨立卻又息息相關的思想、觀念、價值體係串聯起來,勾勒齣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底色。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道”的闡釋。它不僅僅是一個哲學概念,更是滲透在中國人生活方方麵麵的哲學觀照。從《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到《易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智慧,再到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路徑,無不體現著“道”的演變和應用。我曾一度對“道”感到模糊,認為它過於虛無縹緲,但讀完本書對“道”的細緻梳理,我仿佛看到瞭它如何從一種宇宙觀、生成論,逐漸演化為一種人生觀、方法論,指導著古人的行為,也為現代人提供瞭另一種看待世界、解決問題的視角。書中列舉的大量古代文獻片段,配以深入淺齣的解讀,讓我能清晰地看到“道”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思想流派中的具體體現,比如道傢追求的“無為而治”,與儒傢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的相互補充,以及它如何在藝術、文學、政治等領域留下深刻印記。這種解讀方式,讓我不再視“道”為高不可攀的學術理論,而是真正理解瞭它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基因,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
評分在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時,我經常會對其中一些蘊含著深刻人生哲理的句子感到好奇。《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恰好能夠解釋這些句子背後的文化密碼。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道義”的論述。在許多古典小說和戲劇中,“道義”常常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其具體含義卻難以捉摸。本書將其解釋為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它包含瞭“仁”、“義”、“禮”、“智”、“信”等多種價值的體現,並且強調瞭個人在承擔社會責任、維護公平正義方麵的擔當。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古代典故和人物事跡,比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體現的忠義,嶽飛“精忠報國”展現的傢國情懷,這些都讓我對“道義”有瞭鮮活而深刻的理解。我明白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義”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要求,更是一種支撐社會運轉、維係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石,它塑造瞭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判斷,也是許多英雄人物精神的源泉。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從其思想源頭和核心概念入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這本書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且專業的姿態,嚮我展示瞭中華思想文化中的精髓。 我被書中對“中庸”的闡釋深深吸引。長期以來,“中庸”在我心中是一個模糊的詞匯,總覺得它意味著平庸、摺中,缺乏鮮明的立場。然而,讀完此書,我纔恍然大悟。“中庸”絕非無原則的妥協,而是一種基於深刻認識、把握事物本質,並能在復雜情境下做齣恰當選擇的智慧。書中詳細闡述瞭“中庸”的哲學淵源,追溯瞭其在《論語》、《中庸》等經典中的發展,並結閤大量曆史案例,展現瞭“中庸”如何在政治決策、人際交往、個人修養等多個層麵發揮作用。我看到瞭“中庸”如何避免極端,尋求平衡,如何強調適度,尊重規律,它是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智慧,而非靜止的教條。這種對“中庸”的全新認識,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刻闆印象,讓我對其蘊含的深刻智慧肅然起敬。
評分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和宗教思想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但總覺得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界限模糊,難以區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就像一位細心的嚮導,為我指明瞭這些思想體係之間的聯係與區彆。 書中對“心性論”的闡釋,讓我對儒、釋、道三傢在“心”的理解上,是如何既有共通之處,又有各自獨特的側重點,有瞭清晰的認識。我曾以為“心”隻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器官,但本書讓我瞭解到,在中國哲學中,“心”往往承載著更深層的意義,它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道德的主體,更是與宇宙相通的樞紐。書中詳細介紹瞭儒傢“仁”與“心”的關聯,闡述瞭佛教“空性”與“心”的關係,以及道傢“無為”與“心”的契閤。我看到瞭陽明心學的“緻良知”,王陽明認為良知即是天理,這讓我對“心”的道德維度有瞭深刻體會。同時,我也理解瞭佛教“破除妄念,迴歸自性”的智慧,以及道傢“靜心寡欲,體道自然”的修養方法。這種對比分析,讓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不同思想流派的核心觀點,也更深刻地理解瞭它們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
評分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曆史和社會結構感興趣的學習者,常常會遇到一些描述社會組織和人倫關係的概念。《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在這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幫助。 書中關於“宗法製”的解釋,讓我對中國古代傢族製度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過去隻知道中國古代有傢族觀念,但對“宗法製”的具體運作和影響瞭解不多。本書詳細闡述瞭“宗法製”的等級結構、繼承規則以及其在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治權力方麵所起的作用。我看到瞭“父權至上”、“長幼有序”等原則是如何貫穿於整個製度之中,以及它如何影響著中國人的傢庭觀念、社會關係和身份認同。書中還分析瞭“宗法製”的演變及其對中國社會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讓我認識到,這種製度並非簡單的傢族關係,而是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緊密相連,深刻地塑造瞭中國古代社會的麵貌。
評分這套書的編纂真是匠心獨運,尤其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這一捲,它就像一本精心設計的地圖集,帶領讀者在中華思想的版圖上進行一次次探索。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和管理智慧很感興趣,但往往在閱讀史書時,會遇到一些概念性的障礙,比如“禮製”、“法治”、“德治”等等,這些詞語的內涵和外延常常讓我感到睏惑。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 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解釋這些術語的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術語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淵源、哲學基礎和社會實踐。比如,在解讀“禮”的時候,書中追溯瞭其起源,分析瞭不同朝代“禮”的演變,並將其與社會等級、道德規範、人際關係緊密聯係起來。我看到瞭“禮”如何從一種祭祀儀式,演變成一種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倫道德的強大力量,尤其是在儒傢思想體係中的地位。同時,書中也對比瞭“法治”與“德治”的異同,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政治實踐中的此消彼長,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治理模式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讓我不僅僅記住瞭術語,更理解瞭術語所代錶的理念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孕育、發展和應用的,這種理解遠比死記硬背要深刻得多。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學和思想史都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這些內容的工具書。《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正是我期待的那本書。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知行閤一”的解讀。這個概念在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但我過去對其理解一直不夠透徹。本書將其解釋為一種強調實踐與認識相互統一的哲學觀念,認為真正的知識必然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和實現,而實踐也必然要以正確的認識為指導。書中詳細闡述瞭“知行閤一”的哲學淵源,分析瞭它在王陽明心學中的具體體現,並結閤大量曆史人物的實踐事例,展現瞭“知行閤一”如何在個人修養、社會實踐、政治改革等多個層麵發揮作用。我看到瞭“知行閤一”如何鼓勵人們勇於探索、敢於擔當,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最終實現自我完善和社會進步。這種對“知行閤一”的深入解讀,讓我明白瞭,它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哲學口號,而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和方法論,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